'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二、從可疑的原因中確定真正的原因

備選原因之所以出現在清單上,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相關關係,可以借鑑書中的三個問題來判別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1)是否純屬巧合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我們下意識的錯誤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

比如,剛和老闆談完加薪,對接的客戶拜訪了你的老闆,然後你加薪成功了。

猜測的因果關係是“客戶反饋好→加薪成功”。

可如果客戶來訪談的是別的業務,因果關係就高概率不成立,客戶來訪與加薪成功是巧合事件,誤把此巧合當成因果關係,其結果我們在維護客戶關係上下功夫,但加薪成功概率就會低一些。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二、從可疑的原因中確定真正的原因

備選原因之所以出現在清單上,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相關關係,可以借鑑書中的三個問題來判別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1)是否純屬巧合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我們下意識的錯誤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

比如,剛和老闆談完加薪,對接的客戶拜訪了你的老闆,然後你加薪成功了。

猜測的因果關係是“客戶反饋好→加薪成功”。

可如果客戶來訪談的是別的業務,因果關係就高概率不成立,客戶來訪與加薪成功是巧合事件,誤把此巧合當成因果關係,其結果我們在維護客戶關係上下功夫,但加薪成功概率就會低一些。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2)是否存在第三變量

如果備選原因與結果都受某個第三變量影響,而同時發生了變化,有時會讓我們誤以為,兩者有了因果關係。

還是以和老闆談薪資為例,工作一年了,能力提高了,以此和老闆談薪資,然後加薪成功。

猜測的因果關係就是“工作經驗1年→加薪成功”。

如果當下的行業新人的工資經過1年已經上漲,而且與你的加薪幅度差不多。那這次加薪的背後的因果關係很可能存在第三變量起主要作用,有就是1年行業趨勢變化起主要作用,實際的因果關係是“1年行業變化→加薪成功”。

這種情況是行業漲薪與經驗漲薪兩個因素混淆了,其結果就是此次談薪中你損失了經驗提高帶來的薪資漲幅,換句話說,過去了一年,你還是行業新人的工資待遇。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三變量混雜的情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果關係“生病→胃口差、瘦” ,被誤判定為是“胃口差→瘦”,其結果有可能會延誤就醫時機。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二、從可疑的原因中確定真正的原因

備選原因之所以出現在清單上,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相關關係,可以借鑑書中的三個問題來判別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1)是否純屬巧合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我們下意識的錯誤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

比如,剛和老闆談完加薪,對接的客戶拜訪了你的老闆,然後你加薪成功了。

猜測的因果關係是“客戶反饋好→加薪成功”。

可如果客戶來訪談的是別的業務,因果關係就高概率不成立,客戶來訪與加薪成功是巧合事件,誤把此巧合當成因果關係,其結果我們在維護客戶關係上下功夫,但加薪成功概率就會低一些。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2)是否存在第三變量

如果備選原因與結果都受某個第三變量影響,而同時發生了變化,有時會讓我們誤以為,兩者有了因果關係。

還是以和老闆談薪資為例,工作一年了,能力提高了,以此和老闆談薪資,然後加薪成功。

猜測的因果關係就是“工作經驗1年→加薪成功”。

如果當下的行業新人的工資經過1年已經上漲,而且與你的加薪幅度差不多。那這次加薪的背後的因果關係很可能存在第三變量起主要作用,有就是1年行業趨勢變化起主要作用,實際的因果關係是“1年行業變化→加薪成功”。

這種情況是行業漲薪與經驗漲薪兩個因素混淆了,其結果就是此次談薪中你損失了經驗提高帶來的薪資漲幅,換句話說,過去了一年,你還是行業新人的工資待遇。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三變量混雜的情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果關係“生病→胃口差、瘦” ,被誤判定為是“胃口差→瘦”,其結果有可能會延誤就醫時機。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三、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由模糊的經驗中發現因果關係,下一個步驟就是將經驗具體化,將自身的情況調整到與一種可比較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縮小與原因之間的差距,就是先複製原因狀態,再複製行動

如果漲薪的因果關係是“能力→漲薪”,就調整能力到相應級別,因果關係為“客戶反饋好→漲薪”,就先客戶維護好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去要求加薪,成功概率才會高。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二、從可疑的原因中確定真正的原因

備選原因之所以出現在清單上,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相關關係,可以借鑑書中的三個問題來判別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1)是否純屬巧合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我們下意識的錯誤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

比如,剛和老闆談完加薪,對接的客戶拜訪了你的老闆,然後你加薪成功了。

猜測的因果關係是“客戶反饋好→加薪成功”。

可如果客戶來訪談的是別的業務,因果關係就高概率不成立,客戶來訪與加薪成功是巧合事件,誤把此巧合當成因果關係,其結果我們在維護客戶關係上下功夫,但加薪成功概率就會低一些。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2)是否存在第三變量

如果備選原因與結果都受某個第三變量影響,而同時發生了變化,有時會讓我們誤以為,兩者有了因果關係。

還是以和老闆談薪資為例,工作一年了,能力提高了,以此和老闆談薪資,然後加薪成功。

猜測的因果關係就是“工作經驗1年→加薪成功”。

如果當下的行業新人的工資經過1年已經上漲,而且與你的加薪幅度差不多。那這次加薪的背後的因果關係很可能存在第三變量起主要作用,有就是1年行業趨勢變化起主要作用,實際的因果關係是“1年行業變化→加薪成功”。

這種情況是行業漲薪與經驗漲薪兩個因素混淆了,其結果就是此次談薪中你損失了經驗提高帶來的薪資漲幅,換句話說,過去了一年,你還是行業新人的工資待遇。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三變量混雜的情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果關係“生病→胃口差、瘦” ,被誤判定為是“胃口差→瘦”,其結果有可能會延誤就醫時機。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三、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由模糊的經驗中發現因果關係,下一個步驟就是將經驗具體化,將自身的情況調整到與一種可比較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縮小與原因之間的差距,就是先複製原因狀態,再複製行動

如果漲薪的因果關係是“能力→漲薪”,就調整能力到相應級別,因果關係為“客戶反饋好→漲薪”,就先客戶維護好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去要求加薪,成功概率才會高。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有很多所謂的成功經驗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從幾乎現在人人免疫的雞湯勵志文、到被傳頌成功人士的習慣、再到身邊牛人的經歷……等等,從個人生活到工作職場,這樣多經驗,不是不能借鑑,是不能盲目借鑑,《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告訴我們,正確推理其背後的因果關係,會提高成功複製經驗的概率,減少試錯的代價,我們不妨試一試。

"

最近單位發生了一件趣事:

同事A想漲工資,於是去和老闆談要離職,老闆果然給漲了工資。

同事B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複製A成功經驗,也向老闆提出辭職,可這次老闆不但沒給他漲工資,還同意了他的辭職,B騎虎難下,最終只能離職。

為什麼A的經驗B沒有複製成功?

在上面的場景中,我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可能,A的工作能力更強,當下的崗位更需要他。

如果這個分析成立的話,它背後有一個因果關係是:“能力強→漲工資”。

再試想一個場景,公司人員流失嚴重,人員遲遲招聘不上來,A通過談薪資,達到了加薪的目的。

這種情況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公司缺人→漲工資”。

如果是這種情況,顯而易見,B再去談薪資,就會成功概率會高。

同樣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結果為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說聽說要多借鑑經驗,才能少走彎路,可還有一種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種說法咋聽上去好像矛盾,其實不然,借鑑經驗指的不是盲目借鑑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一事一議,而是重在分析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原理和邏輯正確了,後面行動效果好的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就借鑑經驗這件事而言,如果能正確推理經驗背後的因果關係,就能將模糊的經驗轉為具體經驗,才能可借鑑實踐。

模糊的經驗→因果關係→具體經驗→實踐→成功

如何正確推理出因果關係呢,《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就從經濟學角度講解了一種極簡的因果推理的思維方法,快速找到因果關係,提高行動有效概率。

《原因和結果經濟學》有兩位作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中室牧子曾於日本銀行、世界銀行和東北大學任職,現為一位教育經濟學家,從事利用數據和經濟學方法與教育領域向結合的研究工作。而津川友介是一個醫生和醫療政策專家,曾就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運用因果推理指導行動實踐。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此書中這兩位作者分享一種只需要5個步驟就能完成的極簡因果推理方法。

因果推理的5個步驟:

  1. 原因是什麼
  2. 結果是什麼
  3. 確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4. 製造反事實
  5. 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從經驗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大概做了什麼,產生了一個我們也希望達成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只需要上述步驟中的3個步驟

一、 確定目標後(結果)倒推原因

其實複製經驗這件事情,就是從結果倒推輸入原因的過程。由於在不同的場景條件下,相同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的,我們瞭解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觀察的視角也是單一有侷限的,我們可以在原因清單式上儘可能的多列出備選原因,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二、從可疑的原因中確定真正的原因

備選原因之所以出現在清單上,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相關關係,可以借鑑書中的三個問題來判別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1)是否純屬巧合

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我們下意識的錯誤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

比如,剛和老闆談完加薪,對接的客戶拜訪了你的老闆,然後你加薪成功了。

猜測的因果關係是“客戶反饋好→加薪成功”。

可如果客戶來訪談的是別的業務,因果關係就高概率不成立,客戶來訪與加薪成功是巧合事件,誤把此巧合當成因果關係,其結果我們在維護客戶關係上下功夫,但加薪成功概率就會低一些。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2)是否存在第三變量

如果備選原因與結果都受某個第三變量影響,而同時發生了變化,有時會讓我們誤以為,兩者有了因果關係。

還是以和老闆談薪資為例,工作一年了,能力提高了,以此和老闆談薪資,然後加薪成功。

猜測的因果關係就是“工作經驗1年→加薪成功”。

如果當下的行業新人的工資經過1年已經上漲,而且與你的加薪幅度差不多。那這次加薪的背後的因果關係很可能存在第三變量起主要作用,有就是1年行業趨勢變化起主要作用,實際的因果關係是“1年行業變化→加薪成功”。

這種情況是行業漲薪與經驗漲薪兩個因素混淆了,其結果就是此次談薪中你損失了經驗提高帶來的薪資漲幅,換句話說,過去了一年,你還是行業新人的工資待遇。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三變量混雜的情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果關係“生病→胃口差、瘦” ,被誤判定為是“胃口差→瘦”,其結果有可能會延誤就醫時機。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三、調整到可比較的狀態

由模糊的經驗中發現因果關係,下一個步驟就是將經驗具體化,將自身的情況調整到與一種可比較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縮小與原因之間的差距,就是先複製原因狀態,再複製行動

如果漲薪的因果關係是“能力→漲薪”,就調整能力到相應級別,因果關係為“客戶反饋好→漲薪”,就先客戶維護好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去要求加薪,成功概率才會高。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有很多所謂的成功經驗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從幾乎現在人人免疫的雞湯勵志文、到被傳頌成功人士的習慣、再到身邊牛人的經歷……等等,從個人生活到工作職場,這樣多經驗,不是不能借鑑,是不能盲目借鑑,《原因和結果經濟學》告訴我們,正確推理其背後的因果關係,會提高成功複製經驗的概率,減少試錯的代價,我們不妨試一試。

成功借鑑經驗,減小試錯損失,可以試試這3個步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