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上週,我約閨蜜出來小聚,結果得到的回覆是:最近沒空啊,公司新增了一個項目,每天加班加點,我都連續兩個星期沒休息了,你們玩去吧。閨蜜是一位擁有5年工作經驗的策劃助理,做策劃這行的,加班加點都是常事,我都習以為常了。我問她,你都在這行業耕耘5年了,怎麼還沒有掌握快捷的方法嗎,例如經驗、技巧、人際關係等。

她回覆到:“我一直秉承著這個宗旨:做策劃這行,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跟時間賽跑,拼命接任務,積累經驗。不然你就會被同行拉開距離,你的客戶也會易主。必須憑藉一股毅力,多勞多得,拼速度才能接到更多的單子,在行業中站穩腳。”

昨天,我翻看綜藝節目《職來職往》,在節目的尾聲,主持人對當天求職者的表現做了總結,他說:踏入職場猶如走進戰場,而認知能力就是你的武器,你應該把握好這個武器,你將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瞬間我明白到,為什麼閨蜜的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她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了。單憑一股毅力支撐,工作講求速度就真的能把工作做好嗎?看來,認知能力真的是每位職場人士的指南針。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如果職場上的你認知方向正確,就猶如大海中的軍艦般勢如破竹,相反,如果認知出現偏差,不僅使我們工作方向發生偏離,而且還能影響我們在職場上的成長。

現在,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以下三個認知誤區中,你到底踩了哪個雷?

誤區一:重視工作速度,卻忽視思考的重要性

我們普遍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工作最重要的是速度,沒有速度,就等於工作量不達標、效率低,消耗時間。曾經一度,我也是瘋狂追求速度的人,相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上一份工作中,我是做行業協會祕書處的小職員,每天的工作很繁忙,清單列滿一堆,一會要回復企業電話,一會要跟政府人員溝通,一會要寫寫通告,一天下來,我都會累得不行,但是清單上的任務基本上沒有一個是完成的,都是半完成狀態,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後續跟進。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而相反,祕書長的做法卻不一樣。如果她要寫工作報告,她會屏蔽一切外界干擾,包括電話調靜音、把自己反鎖在辦公室裡,在她面前只有一張紙,一支筆,一臺電腦,僅此而已。同樣是8小時的工作時間,她只專注去做一件事,而我卻做了大大小小的工作,這樣一比,是否會覺得祕書長的效率很低,而我就是高效率呢?

如果都這樣認為,證明我們還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

1、高速度≠高質量

做好工作的提前條件,就是擁有充足的時間豐富的思考集中的專注力。我們追求工作速度的同時,避免會忽視工作的質量。質量下降就會埋下著很多潛伏的問題,從而增加了我們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時間,消耗我們更多的精力。斷斷續續去做一件事,思路不連貫,所耗的時間就越多,這樣效率更低。

正如我剛寫下幾句通告,轉身又聽一下電話,順便出去倒杯水,上個廁所,結果,重新回到電腦前時,卻不知道如何下筆寫通告了,因為我的思路被打亂,我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來重新理清思路,難怪我看似很忙碌,但實際上能完成的事沒多少。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2、工作的高質量源於投入全部的思考

何為高質量?高質量就是通過你用心去做的事而達到的目的。這關鍵是思考的過程,需要我們全心投入,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地專注一件事。愛因斯坦曾說“做好一件事,你需要花費55分鐘來思考,剩下的5分鐘來做事”。

當思維、感情、體能三者結合一體,就能產生出無限大的能量,讓你的思緒迸發,腦回路清晰而暢通,對於你做好一件事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同時,它的產出都是高質量!

圈外創始人孫圈圈老師也曾說,無論她任務多繁忙,她每天都只會專注於一件重要的工作,阻擋一切外界的騷擾,讓自己獨處並充分思考,讓自己頭腦更加清晰明瞭,這能使她完成更高質量工作,專注思考對她開展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誤區二:過於依賴意志力,低估動機的重要性

偶然一次機會,在某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別在談意志力了,要談就談動機”,感觸良多。之前在編輯部的時候,我曾經列了計劃清單,其中一項是保持每日更文。這無論是對於崗位需求還是個人技能提升需求,都是很好的一個鍛鍊渠道。於是,我本以為可以靠著意志力,就可以完全做到日更,其實不然。

人的意志力是屬於精神範疇,是會被消耗的。網絡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段子“間接性努力,持續性墮落”,也就是說意志力只能在某一個時刻激發,它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當完全消耗掉後,隨之而來就由放縱所取代。

光靠意志力不能讓我日更,那我的個人成長和工作還是要繼續的啊,怎麼辦呢?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正能量從來都不是被人給予的,都是通過在某一天某個時刻,突然想跟現在的自己說再見。”這裡引申出一個詞“動機”!動機才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初衷。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例如,我要保持日更,我的動機就是為了成為優秀的作者,給自己工作增添競爭力,在工作中更出色;我花時間學習思維導圖課程的動機,目的是讓我的寫作思路清晰有條理,邏輯思維得到強化,工作更順利;我每天堅持向客戶發送問候語,動機是能融入客戶的各方面,增加與客戶的關聯性,而我也在客戶面前刷了存在感等等,我們做任何事,都是以動機為前提,促使我們朝著這方向去努力做好。

總之,過於依賴意志力是無法產生強大動能的,它總有一天會消耗掉。只有持著動機做事,你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能量,促使你堅持下去,到達目的為止

誤區三:凡事一切妥當才開始行動

在TED演講裡,有一個叫Mithila Palkar的演講者提到一個觀點“阻礙你完成目標的可能是你的計劃”。她表示,在她接受一個上司安排的新任務時,她開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初定目標、向專業人士取經、尋找檔案資料等。此項目意義重大不容有失,當她小心翼翼地按照計劃去展開工作之後,卻發現,原來在計劃之外,還有很多的優質方案更適合使用。這顛覆了她的觀念:凡是不一定要準備妥當才能開始行動的。也許在行動中,你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這比你苦思冥想制定的計劃來得更合理。

職場上的三個認知誤區,相信第一個你就“中槍”了

同理,在邏輯思維中羅胖提到一個詞“行動的副產品”,這也就是上述案例中提及的,在計劃之外發現的更優質方案,而這個“行為的副產品”將會糾正你的原來設定的目標。

按照我們的做事方式,都習慣於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認為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須使三者都符合要求才能展開工作,這樣做出的工作才會事半功倍。

現在的你需要轉換一下思維了,將被動變成主動,在實踐中尋求最優解,也許你所顧慮的問題都會在實施過程中迎刃而解。這個過程產生的“行動副產品”,也許能幫助你突破認知水平,並能帶給你意外的收穫。從而及時重新調整方向,有的放矢,能更快達到目的。

有句話說得很正確“想,都是觀眾,做,才是答案”。凡是不一定要準備妥當,才能開展工作的,一邊進行計劃一邊發現新方法,你將會找到一百萬種可能性!

以上就是三種認知誤區,你是否也有存在呢?

相信你通過重新梳理、掌握後,你的認知水平會得到提升,做事效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