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涼州銅奔馬,天祝銅犛牛

趙大泰 涼州賢孝博覽館

(本文根據百度資料改編,向原作者致敬)

在甘肅武威,有兩件動物形象的國寶,一是涼州銅奔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二則是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國寶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

天祝銅犛牛,是我國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見的大型銅犛牛。他四足佇立,凝聽天籟,呈現出恬然和渾厚的純樸氣質,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足以與“馬踏飛燕”相媲美。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立意別緻,形象逼真,表達含蓄,耐人尋味。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內涵使人深思!

你看他堅實地立在高原,雙目炯炯,凝視前方,牛嘴仰張,下齒外露,鼻孔張圓,你似乎能聽見“哞”的叫聲,寬厚低沉的聲音,傳遍草原。

他像是等待著,那姍姍來遲的“情人”,還是朝夕相處的同伴?他是親近帳篷中煮奶打酥油的主人,還是發現了什麼特異的目標?

銅犛牛屬於大件青銅器,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臂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這件雄性特徵的銅犛牛,雖經風雨,至今完好無損。這件出土大型銅犛牛,實屬罕見的珍貴古代藝術品,填補了我國遊牧民族一個方面的文物空白。

像許多國寶一樣,銅犛牛的出土也有著傳奇的故事。有人作《銅犛牛出土》一詩為證:餐風露宿真苦心,踏破雪原顯雄風;歷經劫難返人間,燦然如故奪天工。

1972年6月,銅犛牛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哈溪公社(哈溪鎮)友愛大隊峽門臺生產隊。

當時,峽門臺生產隊正組織社員修建飼養院,在距地下50餘釐米處出土了這件銅犛牛,在生產隊庫房存了一週後,便拉運到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當時的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一看,認定是珍貴文物,便拒絕收購,並叫他們請示公社領導,後送公社保存入庫,達六年之久。

1979年秋,公社將銅犛牛第二次拉進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價值人民幣180元。年底,收購站將銅犛牛及其它廢品拉運到天祝火車站廢品倉庫。

1980年6月,天祝縣文教局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銅犛牛有詳情後,立即返回縣城與農副公司協商,並通知文化館前去徵集,最後以360元價格收回,安全保存至今。

經專家斷定,這件青銅器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那麼又是什麼人鑄造的這件青銅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駱駝被稱作“沙漠之舟”。而在高原上,犛牛才是王者,是“高原之舟”。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當之無愧的。

巍峨雪域高原,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灘原如毯,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自古以來藏族人民以大無畏的氣魄,十分艱辛的開拓了這塊“生命禁區”。同樣,野生的犛牛也被逐漸馴化為家畜,成為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夥伴和飲食生活的重要來源,甚至成為部落敬仰的“圖騰”而受到崇拜。

犛牛既是三千米以上區域內的重要運輸工具,又是雪域民族牛奶、酥油、奶酪、肉食的主要供應者,用其結實耐用的皮張可製成生產和生活的繩、袋、靴子等用品,用毛織成帳房、袋單等用品,用其肉、乳、毛還可換回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犛牛的血、角、毛和骨都成為工業、工藝品,骨髓可製成骨髓粉(鈣品),滋養人體,牛頭、牛角、牛尾和骨可製成工藝品。

千古莽莽歲月,犛牛默默無聞的把一切奉獻於高原民族,對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為他立一座歷史的豐碑,何嘗不可呢?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華銳是白犛牛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兒有終年不化的雪山,茂密的林森,寬闊的草原,使這塊唐末形成的藏民族聚居地一開始就以犛牛做為自己的最重要生活畜種,使其生存、發展。

這件銅犛牛出土於天祝,絕非偶然,這是歷史的必然反映,多虧了古代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這件價值連城的珍品。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煉技術、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有學者從本地地名考釋中得出結論,祁連鄉的“祿述”部落,意為冶銅遺蹟之意,這個名子清時期就已出現,最遲在明代就已採掘、冶銅。採礦坑洞、冶煉遺蹟及廢料尚存。這遺蹟離哈溪不遠,這樣、採礦、冶煉、設計、鑄造便融為一體了,作為藏族的圖騰、主要畜種—銅犛牛就誕生了。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360元買來的國寶:天祝銅犛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