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無處安放的焦慮:廣告業務下滑 雲服務成果待定'

"

作者:夏天

審校:一條輝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

作者:夏天

審校:一條輝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騰訊雲無處安放的焦慮:廣告業務下滑 雲服務成果待定

在全力all in 產業互聯網背景下,曾經遲到的騰訊雲也開始爆發:

2018年9月,騰訊進行七年來的首次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強化to B業務,這也正式將雲業務放在了靶心上。

當然,騰訊雲的努力獲得了收獲,據騰訊最新財報顯示,騰訊雲服務收入在2018年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2018年第四季度,騰訊雲服務的付費客戶也同比增長逾一倍。

不過,沒有對比就沒有上傷害。

據2019年1月阿里巴巴財報公佈的數據,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4年間增長了約20倍。

雖然騰訊雲一直在奮力追趕,不過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心中,騰訊就是QQ、微信一類的To C業務的代名詞,騰訊的To B業務並不像它的To C業務那麼廣為人知,那麼在雲計算領域的“遲到者”,騰訊雲能否後來者居上呢?

這是一個問題。

“遲到”的騰訊雲 奮起直追

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日前公佈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阿里雲以40.5%的市場份額仍舊位列第一,騰訊雲緊追其後,第四季度市場份額為16.5%。

當然,這也裡面也有一個歷史淵源。

話說,早在2009年,阿里雲就開始了雲計算的征程。

然而,在2010年的一場IT技術峰會,雙方的態度就決定了現在的局面,那個時候,馬雲高調宣佈看好雲計算,馬化騰卻持保留態度。

結果顯而易見,馬雲不惜重金押注的阿里雲,現在已經佔據了國內雲服務市場的半壁江山,而相對保守的騰訊雲現在正在奮起直追。

不過,騰訊雲起步晚,且缺乏企服經驗,這也讓其在追趕這個老對手的路上異常艱難,不過,艱難也不能阻擋騰訊對這一領域的野心:

1、瘋狂的建設數據中心。

對於雲服務廠商來說,擁有更多的數據中心意味著更健全的數據服務。公開信息顯示,騰訊雲的數據中心目前從中國擴展至全球,已有42個可用區域分佈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而且正在以每月一個的速度繼續擴建,甚至曾一度在三天開放四個國際數據中心。

2、瘋狂併購。

對於騰訊來說,在技術或者人工智能來說並不是它的強項,所以騰訊對於這個雲服務也是實行“買買買”。據悉,騰訊在2017-2018年的半年時間裡,先後投資了六家與雲計算相關的企業,金額均在億元級別以上。

3、騰訊也打“價格戰”?

我們都知道無利不起早,更不要說這些巨頭了,不過,騰訊的“一分錢中標”廈門政務雲可謂成了當時圈內的話題,可見,競爭已經激烈到一定程度了,連騰訊也不惜的代價想要撬動雲計算這一市場的蛋糕了。

這幾年騰訊一直在積極佈局雲計算市場,不過騰訊一直沒有公佈過有關雲服務的投入和收入,今年也是騰訊首次在財報中公佈全年雲服務收入的具體數字,可見騰訊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和阿里叫板,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其投入卻是隻字未提,而且不能否認的是,面對著佔據市場40.5%的阿里雲,仍有著懸殊的差距。

阿里雲不再是最早的阿里雲,騰訊雲也不再是過去的騰訊雲

全面加速的騰訊雲,不僅僅需要面對老對手阿里雲持續的壓力,在其自身業務上也出現了危機。

事實上,在騰訊“930變革”中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不到兩個月的時間,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也宣佈了新的組織升級,將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集團CTO張建鋒將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

回過頭看,騰訊雲的發展頗具曲折性,其是在QQ、QQ空間等產品的高速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而來的,最初是為了支撐騰訊開放平臺合作伙伴的IT支撐瓶頸。

在2013年9月,騰訊雲才正式面向全社會開放。但是,在這個時候,其實騰訊還沒有all in 雲計算這一塊。

但是在看到阿里已經蠶食了國內雲計算的大半江山之後,騰訊雲才回過神來,在2015年的時候,馬化騰親自站臺,宣佈將投資100億建設騰訊雲,隨後,騰訊雲從遊戲、視頻等優勢場景出發,開始不斷拓展業務。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阿里和騰訊之間的競爭已經由過去的雲計算基礎設施之爭,演變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與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各自整合自己生態優勢,圍繞產業互聯網展開的一場數字化解決方案之爭。

對於TO B領域,騰訊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的野心,但是從騰訊發佈的財報來看,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今年上半年,騰訊實現營收1742.86億元,淨利513億,同比分別增長18%和25%。其中二季度收入達到888.21億元,同比增長21%;淨利潤為235.25億元,同比增長19%。

雖說遊戲業務回暖,但是這並不能抵消其廣告業務的疲弱。財報顯示,騰訊二季度廣告業務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速僅為16%,較一季度25%的增速下滑,低於市場預期。

另外,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已成為騰訊的第二大收入板塊。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騰訊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業務收入229億,同比增長37%,佔當期總收入26%。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第一季度開始,騰訊在財報中新增“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板塊,開始單獨披露數字支付、金融服務及雲服務的收入,向資本市場展示自己的To B成績單。

據騰訊2018年Q3財報披露,雲服務單獨收入60億元;Q4財報披露2018年全年騰訊雲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但此後2019年Q1、Q2財報再無單列雲服務的收入數據。有關騰訊雲今年上半年的表現,最新Q2財報中僅表示“雲業務的收入同比穩健增長”。

只能說,阿里雲不再是最早的阿里雲,騰訊雲也不再是過去的騰訊雲。能否保持持續高速的增長,騰訊或許也很焦慮。

群雄逐鹿的雲計算市場騰訊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在雲計算領域早已成為群雄逐鹿的格局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傳統意義上來說,雲計算本身是一個基於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規模越大,計算成本越低,那麼強者恆強的格局就難以避免。

但是,雲計算是一個長鏈條的產業,從屬性來看有公有云、私有云、專有云、混合雲等等;從雲的服務來看,又分為為IaaS、SaaS、PaaS等模式;從雲的服務環節來看,除了雲計算平臺,還有IDC、雲安全、雲通訊、AI、物聯網、數據挖掘諸多服務。

而在雲計算市場,也不是誰能夠一家獨大的,在公有云IaaS領域,除了BAT外,還有三大運營商,硬件巨頭如華為、戴爾、浪潮等等。而如果要算上整個雲計算各個環節的市場,玩家那就不勝枚舉了。

從當前騰訊的佈局就可以看出,騰訊所做的還是自己擅長的部分,主要是在泛互聯網領域,而騰訊雲就是做一個類似“中控臺”的角色,把C端消費互聯網資源連接到B端產業互聯網,並通過B端產業互聯網最終把服務觸及到C端用戶。

根據IDC報告,騰訊雲在遊戲和視頻雲流量行業、電商、資訊社交行業市場佔有率均處於第一位置,而藉著騰訊雲的泛互聯網生態,也助力了一大批獨角獸的成功,比如微盟、中國有贊、貓眼娛樂、同程藝龍等相繼上市。

但是,其實騰訊雲依賴的還是生態合作伙伴的市場,這樣看來,其盈利也主要來自遊戲、廣告、支付等等,但是騰訊雲又不得不直面與阿里雲、亞馬遜AWS競爭,這就需要通過不斷地投入,然後藉助雲計算的規模效應實現業務發展,進而實現盈利。

阿里花了十年的時間在雲計算領域才打下半壁江山,那時基本還沒有什麼競爭對手,阿里都花了十年,對於現在的騰訊來說,需要加速的奔跑,奔跑的同時,還要面對雲計算領域的眾多競爭對手,可謂是一點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今日成績就成明日黃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