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中葉,著名導演黃佐臨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戲劇體系,將以寫意、程式為風格的“梅蘭芳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列為同等高度的戲劇表演體系。而在我們國家的京劇界,也有“譚鑫培體系”一說。

"

上世紀中葉,著名導演黃佐臨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戲劇體系,將以寫意、程式為風格的“梅蘭芳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列為同等高度的戲劇表演體系。而在我們國家的京劇界,也有“譚鑫培體系”一說。

梅葆玖話譚梅: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

譚鑫培《定軍山》

“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

對於很多不熟悉京劇的人來說,梅蘭芳的名聲遠比譚鑫培大,對於二人在京劇史上的淵源也不甚清楚。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也曾說道:“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時代、同光十三學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百年之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梅蘭芳唱《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後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汾河灣》《四郎探母》等,給梅蘭芳以後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以後我父親又和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京劇史的縮影,譚在先、梅在後,這是歷史。 ”

"

上世紀中葉,著名導演黃佐臨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戲劇體系,將以寫意、程式為風格的“梅蘭芳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列為同等高度的戲劇表演體系。而在我們國家的京劇界,也有“譚鑫培體系”一說。

梅葆玖話譚梅: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

譚鑫培《定軍山》

“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

對於很多不熟悉京劇的人來說,梅蘭芳的名聲遠比譚鑫培大,對於二人在京劇史上的淵源也不甚清楚。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也曾說道:“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時代、同光十三學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百年之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梅蘭芳唱《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後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汾河灣》《四郎探母》等,給梅蘭芳以後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以後我父親又和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京劇史的縮影,譚在先、梅在後,這是歷史。 ”

梅葆玖話譚梅: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

梅蘭芳

“譚、梅”這二字,是創造京劇歷史的兩個字,“譚、梅”是京劇百年之內從成熟走向鼎盛的兩個重要的標誌性人物。京劇能夠成為一種“戲”,有人物、有表演,不只是嗓子好唱幾句,是從譚鑫培開始的。譚鑫培與梅巧玲均為“同光十三絕”,這兩代老前輩,使老生行的表演臻於成熟,使京劇成為中國戲劇最具魅力的偉大劇種。從王瑤卿到梅蘭芳又極大地拓寬了京劇旦角的表演空間,才使京劇最終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這就是“譚、梅”的歷史功績。

譚鑫培藝術有資格稱體系

後人用譚派來指稱譚鑫培,之後,譚小培、譚富英時期又形成了“新譚派”,再到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等,一個家族7代傳承,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藝術上的佳話。

翁思再認為,譚鑫培的老譚派是後世流派發展的基礎性流派,而譚富英的新譚派則是一個支派。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京劇的黃金時代,譚鑫培和餘叔巖兩代的努力形成了老生藝術的主流;楊小樓的武生戲受到譚鑫培的親授,今天舞臺上的楊派武生戲《挑滑車》還可以看出受到譚派的影響;旦角行當,梅蘭芳後面的名聲超過了譚鑫培。但綜合衡量,譚鑫培和梅蘭芳旗鼓相當;在各自行當覆蓋面來講,梅略遜於譚。學術界已經接受了梅蘭芳體系這樣一個講法,我們稱為譚鑫培體系也不為過。早年觀眾叫出譚派兩個字的時候,並不能預見譚鑫培身後發現的情況,以至於今天出現老譚派、新譚派的提法。譚鑫培體系的結構應該包括節目研究、文戲、武戲,表演方式、流派等,涉及美學、藝術史、發聲學、京劇教育學等學科。我覺得應該把譚鑫培和梅蘭芳體系合併,合起來代表京劇體系的全部。 ”

青年演員應知流派根源

戲劇評論家王湧石呼籲,面對現代京劇表演藝術的萎縮,全國應完整繼承譚派京劇老生的藝術。“現在我們包括劇團、戲曲院校等,教的老生藝術是不全面的,往往只是老生藝術當中的一小部分。拿劇目而言,譚鑫培、余三勝他們的戲裡面主要都是純唱,必有《定軍山》,現在有幾個老生敢動這個戲?從戲路和功夫上來講,譚鑫培早年是武行武生武丑,正式掛牌老生是35歲左右,可見積澱之深。我們現在一些劇目的學習往往缺乏根基,表面很好看,像豪宅,其實內在的質量是簡易房。京劇演出不能只顧大獎賽,這使我們教學的路子出現了偏頗。還有一點,現在的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瞭解很不夠,很多青年學生只知道自己學的一個流派,這個流派根底在哪裡?怎麼發展過來的?他不清楚。流派裡面也只知道自己會的幾齣戲,眼界非常狹窄。這些都不利於京劇發展。 ”

你是如何看待“譚、梅”二人的呢,快來評論區與一起討論吧。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圖片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