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除了對國內的藩鎮態度強硬,作為德宗朝的宰相,李泌對待外敵的態度也很強硬,他的底線是要戰便戰,大唐絕不割地!

涇原兵變的突然性、猛烈性,讓大唐皇帝李適在逃離長安時狼狽不堪。

放眼望去,天下藩鎮似乎都在蠢蠢欲動。

李適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調動多少勤王大軍,為了不丟失江山,他在無奈之下,效仿自己的祖父肅宗向外國借兵助剿。只不過他借兵的對象不是回鶻汗國,而是大唐的宿敵吐蕃王朝。

為了能夠促使吐蕃出兵,李適給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即只要能夠幫助大唐平定涇原叛軍,那麼大唐就把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全部相送。

這個條件對於大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割肉,但對於吐蕃王朝來說正中下懷。

大唐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嚮往的中心?長安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歷代大唐將士在西域的開疆擴土。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除了對國內的藩鎮態度強硬,作為德宗朝的宰相,李泌對待外敵的態度也很強硬,他的底線是要戰便戰,大唐絕不割地!

涇原兵變的突然性、猛烈性,讓大唐皇帝李適在逃離長安時狼狽不堪。

放眼望去,天下藩鎮似乎都在蠢蠢欲動。

李適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調動多少勤王大軍,為了不丟失江山,他在無奈之下,效仿自己的祖父肅宗向外國借兵助剿。只不過他借兵的對象不是回鶻汗國,而是大唐的宿敵吐蕃王朝。

為了能夠促使吐蕃出兵,李適給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即只要能夠幫助大唐平定涇原叛軍,那麼大唐就把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全部相送。

這個條件對於大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割肉,但對於吐蕃王朝來說正中下懷。

大唐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嚮往的中心?長安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歷代大唐將士在西域的開疆擴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安西都護府

吐蕃王朝對西域垂涎已久,為了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他們根本不顧和大唐之間的姻親關係,數次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

如今,因為大唐內亂需要借兵助剿,竟然自己提出了這種割肉條件,哪裡還有不答應的。

兩下一拍即合,吐蕃出兵協助大唐剿滅叛軍。

然而,讓大唐君臣大跌眼鏡的是,吐蕃軍根本是出工不出力,不要說正面打擊叛軍,就連追擊潰敗的叛軍也是做做樣子。而最讓人無語的是,吐蕃軍還乘唐軍和叛軍作戰的時候,在武功縣大肆掠奪一番後,跑回高原去了。

在這場叛亂被平定後,吐蕃還想李適能夠實現割讓安西、北庭的誓言。

始,硃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既而渾瑊與賊戰咸陽,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京師平,來請如約。帝業許,欲遂與之。---《新唐書》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除了對國內的藩鎮態度強硬,作為德宗朝的宰相,李泌對待外敵的態度也很強硬,他的底線是要戰便戰,大唐絕不割地!

涇原兵變的突然性、猛烈性,讓大唐皇帝李適在逃離長安時狼狽不堪。

放眼望去,天下藩鎮似乎都在蠢蠢欲動。

李適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調動多少勤王大軍,為了不丟失江山,他在無奈之下,效仿自己的祖父肅宗向外國借兵助剿。只不過他借兵的對象不是回鶻汗國,而是大唐的宿敵吐蕃王朝。

為了能夠促使吐蕃出兵,李適給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即只要能夠幫助大唐平定涇原叛軍,那麼大唐就把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全部相送。

這個條件對於大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割肉,但對於吐蕃王朝來說正中下懷。

大唐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嚮往的中心?長安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歷代大唐將士在西域的開疆擴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安西都護府

吐蕃王朝對西域垂涎已久,為了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他們根本不顧和大唐之間的姻親關係,數次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

如今,因為大唐內亂需要借兵助剿,竟然自己提出了這種割肉條件,哪裡還有不答應的。

兩下一拍即合,吐蕃出兵協助大唐剿滅叛軍。

然而,讓大唐君臣大跌眼鏡的是,吐蕃軍根本是出工不出力,不要說正面打擊叛軍,就連追擊潰敗的叛軍也是做做樣子。而最讓人無語的是,吐蕃軍還乘唐軍和叛軍作戰的時候,在武功縣大肆掠奪一番後,跑回高原去了。

在這場叛亂被平定後,吐蕃還想李適能夠實現割讓安西、北庭的誓言。

始,硃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既而渾瑊與賊戰咸陽,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京師平,來請如約。帝業許,欲遂與之。---《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吐蕃大軍

這一切,都被李泌看在眼中,記在心底。

他認為,如果皇帝李適真的履行了諾言,那麼大唐對吐蕃所處的軍事優勢將蕩然無存。因為大唐一旦失去了西域疆土對吐蕃的牽制,那麼關中就猶如一位脫光了衣服的姑娘,赤身站在吐蕃王朝的跟前,任其欺凌。

那麼,大唐危亦!

況且在這場平亂中,吐蕃軍蛇鼠兩端,陽奉陰違,又持械搶掠地方,傷害大唐百姓,既然如此,不履行誓約,又能怎麼樣呢,天下道義都在大唐這邊!

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遂止。---《新唐書》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除了對國內的藩鎮態度強硬,作為德宗朝的宰相,李泌對待外敵的態度也很強硬,他的底線是要戰便戰,大唐絕不割地!

涇原兵變的突然性、猛烈性,讓大唐皇帝李適在逃離長安時狼狽不堪。

放眼望去,天下藩鎮似乎都在蠢蠢欲動。

李適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調動多少勤王大軍,為了不丟失江山,他在無奈之下,效仿自己的祖父肅宗向外國借兵助剿。只不過他借兵的對象不是回鶻汗國,而是大唐的宿敵吐蕃王朝。

為了能夠促使吐蕃出兵,李適給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即只要能夠幫助大唐平定涇原叛軍,那麼大唐就把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全部相送。

這個條件對於大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割肉,但對於吐蕃王朝來說正中下懷。

大唐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嚮往的中心?長安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歷代大唐將士在西域的開疆擴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安西都護府

吐蕃王朝對西域垂涎已久,為了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他們根本不顧和大唐之間的姻親關係,數次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

如今,因為大唐內亂需要借兵助剿,竟然自己提出了這種割肉條件,哪裡還有不答應的。

兩下一拍即合,吐蕃出兵協助大唐剿滅叛軍。

然而,讓大唐君臣大跌眼鏡的是,吐蕃軍根本是出工不出力,不要說正面打擊叛軍,就連追擊潰敗的叛軍也是做做樣子。而最讓人無語的是,吐蕃軍還乘唐軍和叛軍作戰的時候,在武功縣大肆掠奪一番後,跑回高原去了。

在這場叛亂被平定後,吐蕃還想李適能夠實現割讓安西、北庭的誓言。

始,硃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既而渾瑊與賊戰咸陽,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京師平,來請如約。帝業許,欲遂與之。---《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吐蕃大軍

這一切,都被李泌看在眼中,記在心底。

他認為,如果皇帝李適真的履行了諾言,那麼大唐對吐蕃所處的軍事優勢將蕩然無存。因為大唐一旦失去了西域疆土對吐蕃的牽制,那麼關中就猶如一位脫光了衣服的姑娘,赤身站在吐蕃王朝的跟前,任其欺凌。

那麼,大唐危亦!

況且在這場平亂中,吐蕃軍蛇鼠兩端,陽奉陰違,又持械搶掠地方,傷害大唐百姓,既然如此,不履行誓約,又能怎麼樣呢,天下道義都在大唐這邊!

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遂止。---《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時期

當然,李泌執政的時間不長,從玄宗時期進入李唐皇室的視線,到他真正進入中央,成為帝國的宰相,等待了近55年。

即使如此,他依然遊走在帝國最高權力的邊緣,侍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祖孫四代,為李唐皇室出謀劃策,為天下蒼生盡一點綿薄之力。

在李泌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站在了大唐權力的巔峰。

雖然此時的大唐無法比肩開元盛世,但他一改自數十年前,李林甫開啟的宰相專權後嫉妒賢能的政壇不良作風,大力保護功臣,推薦能吏,聯合回鶻遏制吐蕃,為貞元初期唐帝國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李泌,真正的滴仙救世,中唐的定海神針!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風靡整個暑期,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更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盛唐之下的社會危機!

汪郎以為,此劇能夠火爆,也和劇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的,無論主角李必、張小敬,還是配角姚汝能、崔器等,無一不是性格鮮明、豐滿,很契合他們在劇中所處的官職、地位。

當然,本文不是和大家討論此劇劇情,而是聊聊劇中的主角,即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歷史原型,大唐宰相李泌,身處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大唐氣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如果說一襲道袍,心高氣傲的少年郎,在《十二時辰》中是一位心智受到連續打擊後,對破案過程已顯疲憊而無力全盤掌控,同時對朝堂權謀也缺乏必要敏感度的政壇呆瓜,那麼歷史上的李泌絕對是神童出身,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劇中的聖人)的喜愛。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新唐書》

少年的李泌如此多智,而成年後的他更是受到大唐三代帝王的青睞,和皇室的關係非常深厚。

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資治通鑑》

有了這層關係,李泌憑著對大唐時局的清晰認識,以及自己的果敢作風,在藩鎮割據,混戰的中唐時期,極力維護著大唐朝廷的赫赫威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大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日益嚴重,兵戎相見是一種政治、軍事常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而最嚴重的時候,國都長安都會被藩鎮攻破。發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涇原兵變”就是藩鎮和中央相抗衡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在這場兵變中,唐德宗李適不僅從長安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還被叛軍圍在奉天長達月餘,可謂是狼狽至極。

四年十月,涇原兵叛,鑾駕幸奉天……十日,泚自領兵侵逼奉天,竊威儀輦輅,闐溢道途,蟻聚之眾,軍勢頗盛。---《舊唐書》

在這樣的困局中,李適是驚恐的。他急需一位能對眼前的局勢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智囊,從而度過眼前的難關。

為此,遠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擔任刺史的李泌,就成了大唐皇帝李適內心深處最想依賴的文臣謀士,這樣的人必須留在身邊大用,不能再外放地方了。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權者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發現誰才是值得自己託付國事的人;而有些時候,當自己對某件事情猶豫不決時,身邊也需要有人為自己下最後的決心。

實際上,李適也是一個倒黴的皇帝。

涇原兵變雖然不是他直接逼反的,但和他的削藩策略有關。而涇原兵變帶來的後果卻是一系列的藩鎮連鎖軍事反應,讓很多擁有兵權的野心家有心去挑戰大唐中央的權威,比如塑方節度使李懷光。

李唐皇室對李懷光其實是很不錯的,在涇原兵變不久,李懷光就升為中書令、朔方邠寧同華陝虢河中晉絳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太尉等職。

但人心是貪婪的。

涇原兵變的最大得利者,是被李適扣押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以太尉爵位兼任中書令的朱泚。他竟然在叛軍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和逃到奉天的李唐中央分庭抗禮。

(建中四年十月)八日,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張光晟等八人導泚自白華入宣政殿,僣即偽位,自稱大秦皇帝,號應天元年。---《舊唐書》

這一幕,讓李懷光心生異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此時離安史之亂才過去20年,安祿山、史思明等反叛大唐的事蹟歷歷在目;而朱泚稱帝又近在眼前。

當年平定安之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作古,這就讓李懷光生出了一股豪氣,朱泚沒有嫡系兵將都可以稱帝,何況自己手中有兵。

看來造大唐的反,弄個皇帝噹噹,除了軍力外,更多的還是勢。如今大唐皇帝都逃出了長安,這個勢有了,那不如反了吧!

李懷光這一反,讓李適更為艱難。

他此時不僅要面對遍地的兵禍,還要應對因為旱情、蝗蟲等帶來的天災,這種痛苦讓大唐君臣一個頭兩個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何處置李懷光,成了當時大唐君臣最為激烈的朝議。

妥協,肯定有損大唐中央威嚴;不妥協,就必須有一個剿滅叛亂的方案。

李適在兩種意見之中搖擺不定,抉擇是很令人痛苦的。在關鍵時刻,李泌的一番話堅定了李適不向李懷光妥協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攻破長安

李泌認為,朝廷和李懷光之間就猶如一片樹葉,原本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朝廷對李懷光不薄,一封再封,皇恩浩蕩。但此人不識大體,不念君恩,不思如何為朝廷平叛,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棄君臣大義不顧而公然謀反!

現在因為眼前的一時困境,卻要皇帝向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藩鎮賊子進行妥協,那麼大唐的臉面何在,皇帝的威嚴何在?

這樣的行為就好比把一片樹葉撕成了兩半後,又想著去復原,試問這天下誰能做得到!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

李泌的態度是強硬的,他對天下的局勢看得很清楚。

雖然此時的大唐遠不如開元年間,但大唐中央的威信還在,皇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在天下人面前重塑大唐儀風,那麼中興大唐還是有希望的。

一旦失去了朝廷的臉面,想再重新撿起來就很困難了。

事實證明,李泌是對的!

在這場平亂中,大唐中央政府並沒有向任何藩鎮妥協,在既定的平叛方針下,堅決完成了對地方叛亂的平定。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除了對國內的藩鎮態度強硬,作為德宗朝的宰相,李泌對待外敵的態度也很強硬,他的底線是要戰便戰,大唐絕不割地!

涇原兵變的突然性、猛烈性,讓大唐皇帝李適在逃離長安時狼狽不堪。

放眼望去,天下藩鎮似乎都在蠢蠢欲動。

李適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調動多少勤王大軍,為了不丟失江山,他在無奈之下,效仿自己的祖父肅宗向外國借兵助剿。只不過他借兵的對象不是回鶻汗國,而是大唐的宿敵吐蕃王朝。

為了能夠促使吐蕃出兵,李適給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即只要能夠幫助大唐平定涇原叛軍,那麼大唐就把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全部相送。

這個條件對於大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割肉,但對於吐蕃王朝來說正中下懷。

大唐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嚮往的中心?長安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歷代大唐將士在西域的開疆擴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安西都護府

吐蕃王朝對西域垂涎已久,為了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他們根本不顧和大唐之間的姻親關係,數次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

如今,因為大唐內亂需要借兵助剿,竟然自己提出了這種割肉條件,哪裡還有不答應的。

兩下一拍即合,吐蕃出兵協助大唐剿滅叛軍。

然而,讓大唐君臣大跌眼鏡的是,吐蕃軍根本是出工不出力,不要說正面打擊叛軍,就連追擊潰敗的叛軍也是做做樣子。而最讓人無語的是,吐蕃軍還乘唐軍和叛軍作戰的時候,在武功縣大肆掠奪一番後,跑回高原去了。

在這場叛亂被平定後,吐蕃還想李適能夠實現割讓安西、北庭的誓言。

始,硃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既而渾瑊與賊戰咸陽,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京師平,來請如約。帝業許,欲遂與之。---《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吐蕃大軍

這一切,都被李泌看在眼中,記在心底。

他認為,如果皇帝李適真的履行了諾言,那麼大唐對吐蕃所處的軍事優勢將蕩然無存。因為大唐一旦失去了西域疆土對吐蕃的牽制,那麼關中就猶如一位脫光了衣服的姑娘,赤身站在吐蕃王朝的跟前,任其欺凌。

那麼,大唐危亦!

況且在這場平亂中,吐蕃軍蛇鼠兩端,陽奉陰違,又持械搶掠地方,傷害大唐百姓,既然如此,不履行誓約,又能怎麼樣呢,天下道義都在大唐這邊!

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遂止。---《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德宗時期

當然,李泌執政的時間不長,從玄宗時期進入李唐皇室的視線,到他真正進入中央,成為帝國的宰相,等待了近55年。

即使如此,他依然遊走在帝國最高權力的邊緣,侍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祖孫四代,為李唐皇室出謀劃策,為天下蒼生盡一點綿薄之力。

在李泌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站在了大唐權力的巔峰。

雖然此時的大唐無法比肩開元盛世,但他一改自數十年前,李林甫開啟的宰相專權後嫉妒賢能的政壇不良作風,大力保護功臣,推薦能吏,聯合回鶻遏制吐蕃,為貞元初期唐帝國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李泌,真正的滴仙救世,中唐的定海神針!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原型:大唐榮耀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

唐朝官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