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有術:從這四點可看出一個人的真修養

唐朝 論語 孔子 國學 易道禪境 易道禪境 2017-08-27

作者:唐東輝

生活中會有這樣一些人:平日裡好出風頭,大事臨頭卻退縮不前,全無擔當;平日裡春風得意,稍一受挫卻悽然失色,全無光彩;平日裡彬彬有禮,與人衝突卻罵罵咧咧,全無斯文……這既說明他們道行還不夠深,修養還不到家;也說明我們缺少察人識人之術,易被他人的表象所欺騙。

明人呂坤在《呻吟語·修身》篇中為我們察人識人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識人有術:從這四點可看出一個人的真修養

一、“大事難事看擔當”

“大事難事看擔當”,是說在大事、難事面前,才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擔當。

一般人在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時,往往會選擇逃避或打退堂鼓,只有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人才會迎難而上,正所謂“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呂坤說:“宇宙內幾樁大事,學者要挺身獨任,讓不得人”(《呻吟語·修身》)。雖然絕大多數人一生都與守令、將帥、冢宰、天子無緣,但“身是心當,家是主人翁當……道是聖人當。”(《呻吟語·修身》)使心為一身之主,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以至為聖人之徒弘聖人之道,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擔當的大事。

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敢於擔當這樣的難事,才可以被稱為君子。諸葛亮為輔佐後主,振興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能託孤、寄命。文天祥寧死不降,從容就義,可謂大節不奪。

識人有術:從這四點可看出一個人的真修養

二、“逆境順境看襟度”

“逆境順境看襟度”,是說在順境或逆境中,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何等輕浮忘形;“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這是何等淡然灑脫。

逆境是考驗,順境何嘗不是考驗!在順境中只有居安思危,不自滿假,才能常保平順。

貞觀中期後,唐太宗逐漸驕奢起來,為此魏徵上了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希望他能“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唐太宗看後猛然醒悟,並將其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

面對逆境,悽然失色,只是毫無抗打擊能力的表現,只有泰然處之,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就像蘇軾,在旅途中被大雨淋得狼狽不堪,他卻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大雨過後,又高歌著“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雨也無晴”。何等泰然!

怨天尤人無濟於事,自暴自棄則是自甘墮落,真正的智者都會在逆境中奮起。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識人有術:從這四點可看出一個人的真修養

三、“臨喜臨怒看涵養”

“臨喜臨怒看涵養”,是說遇到喜怒之事時,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涵養。

喜怒最易使人喪失理智,以致行為失當,招致惡果。因此,喜時不可得意忘形,昏了頭腦;怒時也要明白事理,懂得後果。

《晏子春秋》裡說:“喜樂無羨賞,憤怒無羨刑。”不能因為一時喜怒就濫施獎賞、濫用刑罰,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賞罰分明。

只可惜在君主專制時代,奸臣常因巧言令色而博得帝王喜樂,受到“羨賞”;忠臣卻每因犯顏直諫而惹得帝王盛怒,受到“羨刑”。

顏回被孔子獨稱“好學”,就因為他“不遷怒”(《論語·雍也》)。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

《世說新語》記載,桓溫和袁彥道賭博,袁彥道因為擲五木的採數不合心意,竟然板著臉把五木給扔掉了。溫太真說:“看見袁生把怒氣發洩到五木上,才知道顏子‘不遷怒’是多麼可貴。”

怒不可遷,喜亦然。真正有涵養的人會使喜怒“發而皆中節”(《中庸》)。

識人有術:從這四點可看出一個人的真修養

四、“群行群止看識見”

“群行群止看識見”,是說與眾人在一起時,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識見。

有一種心理現象叫從眾心理,即單個人易受外界人群的影響,而使自己在認識和行為上都趨同於公眾輿論或大多數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隨大流”。

一個人若沒有主見,則無論思想還是行動,不免隨波逐流,不管別人說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

一個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捨,決不會盲從。

子貢不免還有些從眾心理,想簡單地以同鄉之人都喜歡或討厭為標準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孔子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同鄉之人有善有不善,所以不如用同鄉之人“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作標準。這是何等有識見。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趙翼語)矮子看不到戲臺,只能隨聲附和高個兒,不免人云亦云。

“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中庸》)君子則自有識見,獨立不倚,和而不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