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也就是說當年唐玄宗起用的兩大新興勢力武將和太監,並沒有達到相互牽制和平衡的作用;最後反而釀成了外有藩鎮林立,內有太監欺主之事,兩方是各自為政,唐朝皇帝做不到居中調節,反而長期被太監欺辱,最後更是被藩鎮所滅。

所以說平衡各方勢力,自身居中調節,是一門藝術,玩不好了,就是唐朝這般,最後成為家奴欺主,藩鎮亡國的悲哀。

說完唐朝太監,再說說明朝太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監欺主的現象呢。

其實說起來明朝太監和唐朝太監發展的軌跡有點類似。

如果說唐朝是唐玄宗將藩王和後宮權力剝奪,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的話;那麼明朝也類似,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創建的藩王制度,本來是想著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結果燕王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以後,將藩王兵權剝奪,使其成為高級圈養動物,然後開始以太監代替。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出現了太監監軍的情況,還專門設立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諸如下西洋這種活動,更是由太監鄭和負責。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也就是說當年唐玄宗起用的兩大新興勢力武將和太監,並沒有達到相互牽制和平衡的作用;最後反而釀成了外有藩鎮林立,內有太監欺主之事,兩方是各自為政,唐朝皇帝做不到居中調節,反而長期被太監欺辱,最後更是被藩鎮所滅。

所以說平衡各方勢力,自身居中調節,是一門藝術,玩不好了,就是唐朝這般,最後成為家奴欺主,藩鎮亡國的悲哀。

說完唐朝太監,再說說明朝太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監欺主的現象呢。

其實說起來明朝太監和唐朝太監發展的軌跡有點類似。

如果說唐朝是唐玄宗將藩王和後宮權力剝奪,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的話;那麼明朝也類似,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創建的藩王制度,本來是想著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結果燕王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以後,將藩王兵權剝奪,使其成為高級圈養動物,然後開始以太監代替。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出現了太監監軍的情況,還專門設立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諸如下西洋這種活動,更是由太監鄭和負責。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自明成祖朱棣剝奪藩王兵權以後,明朝朝局的勢力也就剩下了文官武將,所以他自然需要太監來協助自己了。

到了明宣宗時期,太監的權勢是更進一步;明宣宗不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太監不只是擁有了代行的批紅權,也就是開始參政。還設立了內書堂,教太監讀書識字,使太監成為有文化的流氓。

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不只是外出監軍,連京營都開始控制,史載“正統中添設提督坐營監槍太監”。

明代宗景泰三年,京營兵制進行調整,創立團營,分為十營,“太監阮讓和都督楊俊提督四營,太監瑄、盧永,都督郭震、馮宗各提督三營。俱聽大臣于謙、石亨還有太監劉永誠、曹吉祥節制”。這樣一來,京軍不僅有宦官的總節制,而且每三營就有一名宦官監軍。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太監的權勢是越來越大,似乎不下於唐朝太監。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也就是說當年唐玄宗起用的兩大新興勢力武將和太監,並沒有達到相互牽制和平衡的作用;最後反而釀成了外有藩鎮林立,內有太監欺主之事,兩方是各自為政,唐朝皇帝做不到居中調節,反而長期被太監欺辱,最後更是被藩鎮所滅。

所以說平衡各方勢力,自身居中調節,是一門藝術,玩不好了,就是唐朝這般,最後成為家奴欺主,藩鎮亡國的悲哀。

說完唐朝太監,再說說明朝太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監欺主的現象呢。

其實說起來明朝太監和唐朝太監發展的軌跡有點類似。

如果說唐朝是唐玄宗將藩王和後宮權力剝奪,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的話;那麼明朝也類似,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創建的藩王制度,本來是想著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結果燕王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以後,將藩王兵權剝奪,使其成為高級圈養動物,然後開始以太監代替。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出現了太監監軍的情況,還專門設立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諸如下西洋這種活動,更是由太監鄭和負責。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自明成祖朱棣剝奪藩王兵權以後,明朝朝局的勢力也就剩下了文官武將,所以他自然需要太監來協助自己了。

到了明宣宗時期,太監的權勢是更進一步;明宣宗不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太監不只是擁有了代行的批紅權,也就是開始參政。還設立了內書堂,教太監讀書識字,使太監成為有文化的流氓。

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不只是外出監軍,連京營都開始控制,史載“正統中添設提督坐營監槍太監”。

明代宗景泰三年,京營兵制進行調整,創立團營,分為十營,“太監阮讓和都督楊俊提督四營,太監瑄、盧永,都督郭震、馮宗各提督三營。俱聽大臣于謙、石亨還有太監劉永誠、曹吉祥節制”。這樣一來,京軍不僅有宦官的總節制,而且每三營就有一名宦官監軍。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太監的權勢是越來越大,似乎不下於唐朝太監。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但我們先看看,明朝太監權力為何這麼大呢?

說白了明朝皇帝和唐玄宗想的一樣,需要太監平衡朝局,而且更為高明,像派太監監軍,是分武將之權和監督武將。以太監代行批紅權,是明宣宗以太監來制衡當時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以形成代表太監勢力的司禮監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互相牽制之意,然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而且太監不只是皇帝平衡朝局的一環,更是如同惡狗一般,替皇帝懟文臣懟武將,搞的是天怒人怨,所以皇帝只要透露一個信號,那些對太監恨之入骨的勢力就會紛紛落井下石。

而且最重要的是,明朝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軍政大權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明中期以後,雖在各地派太監監軍、設置鎮守太監,在京營設置提督、坐營、監槍太監,使太監掌握兵權,但這種權力並不完整,因為同太監一起掌握兵權的還有武將和文官,三方彼此互相牽制,都不能獨自掌握兵權,最後只能聽命於皇帝。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也就是說當年唐玄宗起用的兩大新興勢力武將和太監,並沒有達到相互牽制和平衡的作用;最後反而釀成了外有藩鎮林立,內有太監欺主之事,兩方是各自為政,唐朝皇帝做不到居中調節,反而長期被太監欺辱,最後更是被藩鎮所滅。

所以說平衡各方勢力,自身居中調節,是一門藝術,玩不好了,就是唐朝這般,最後成為家奴欺主,藩鎮亡國的悲哀。

說完唐朝太監,再說說明朝太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監欺主的現象呢。

其實說起來明朝太監和唐朝太監發展的軌跡有點類似。

如果說唐朝是唐玄宗將藩王和後宮權力剝奪,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的話;那麼明朝也類似,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創建的藩王制度,本來是想著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結果燕王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以後,將藩王兵權剝奪,使其成為高級圈養動物,然後開始以太監代替。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出現了太監監軍的情況,還專門設立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諸如下西洋這種活動,更是由太監鄭和負責。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自明成祖朱棣剝奪藩王兵權以後,明朝朝局的勢力也就剩下了文官武將,所以他自然需要太監來協助自己了。

到了明宣宗時期,太監的權勢是更進一步;明宣宗不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太監不只是擁有了代行的批紅權,也就是開始參政。還設立了內書堂,教太監讀書識字,使太監成為有文化的流氓。

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不只是外出監軍,連京營都開始控制,史載“正統中添設提督坐營監槍太監”。

明代宗景泰三年,京營兵制進行調整,創立團營,分為十營,“太監阮讓和都督楊俊提督四營,太監瑄、盧永,都督郭震、馮宗各提督三營。俱聽大臣于謙、石亨還有太監劉永誠、曹吉祥節制”。這樣一來,京軍不僅有宦官的總節制,而且每三營就有一名宦官監軍。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太監的權勢是越來越大,似乎不下於唐朝太監。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但我們先看看,明朝太監權力為何這麼大呢?

說白了明朝皇帝和唐玄宗想的一樣,需要太監平衡朝局,而且更為高明,像派太監監軍,是分武將之權和監督武將。以太監代行批紅權,是明宣宗以太監來制衡當時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以形成代表太監勢力的司禮監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互相牽制之意,然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而且太監不只是皇帝平衡朝局的一環,更是如同惡狗一般,替皇帝懟文臣懟武將,搞的是天怒人怨,所以皇帝只要透露一個信號,那些對太監恨之入骨的勢力就會紛紛落井下石。

而且最重要的是,明朝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軍政大權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明中期以後,雖在各地派太監監軍、設置鎮守太監,在京營設置提督、坐營、監槍太監,使太監掌握兵權,但這種權力並不完整,因為同太監一起掌握兵權的還有武將和文官,三方彼此互相牽制,都不能獨自掌握兵權,最後只能聽命於皇帝。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明人王世貞評論王振和劉瑾等太監的下場時所指出的話就至為透徹:“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臺諫至狐鼠伏也,億兆至魚爛也,然而不為漢、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憂,再嚬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明朝的太監擁有權力,只不過是皇帝需要太監來制衡文官武將罷了,只是朝局平衡的一環,並沒有完整的兵權,兵權都分散於太監、武將、文官三方身上,所以太監根本沒機會犯上作亂。

而且認真來說唐朝的安史之亂,使中央朝廷式微,所以客觀上使太監崛起欺主,因為沒有了制衡勢力;而明朝並沒有唐朝安史之亂這種情況,太監更沒有徹底掌握兵權的可能了。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唐朝和明朝對於太監的不同了吧?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服侍至高無上的皇帝,因此屬於是皇帝的親信奴才,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太監在很多朝代是興風作浪。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問題根源還在於唐朝前期極度不穩定的朝局,以及制度上的各種漏洞。

先大概說說,封建社會雖說是帝制時代,但皇帝不可能真的控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面對下方各種勢力就需要居中調節,從而大權獨攬;而且皇帝也不是機器,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存在,諸如外戚、太監、後宮、藩王等血緣親人亦或親信奴才等,來協助他治理國家,這些存在用好了自然是國家興旺發達,用不好了就是各種弊端,比如說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武則天稱帝、明朝的太監亂政。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一個朝代都需要平衡,以這些勢力,通過制度等方面,跟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達成平衡,用以相互牽制,然後皇帝居中大權獨攬。

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跟唐朝的太監亂政有什麼關係嗎,彆著急,容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唐朝自開國到唐玄宗繼位這段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在藩王上來說,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一個共同點,本來只是藩王,卻通過兵變的方式,成為了繼位人。而唐朝的後宮干政也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成就了武則天這個唯一的女帝。

而且唐朝的大臣也不老實,勾結王公發動政變是屢見不鮮。

說道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吧,唐朝前期的制度極其不穩定,而藩王和後宮兩個勢力並沒有起到平衡作用,反而是經常凌駕於皇權之上,以至於下面大臣也是不老實。

面對這種情況,唐玄宗是怎麼做的呢?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唐玄宗在繼位以後,有兩大措施。

一是抑制藩王和後宮權力。

唐玄宗首先在在南內興慶宮旁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薛王蓋了宅邸,沒事就去興慶宮與他們一起談談心什麼的,史書上誇耀“天子友悌,近古無比”。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這樣一來,皇子皇孫再無威脅,換來了政治上的安定。

在後宮干政問題上,唐玄宗繼位後雖曾照慣例讓原來的王妃王氏升成皇后,但在開元十二年將王皇后廢掉後就沒有再另立皇后。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有個武氏極受唐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武惠妃死了以後,唐玄宗又將他和武惠妃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之妻楊氏弄進宮做妃子,是為楊貴妃。

楊貴妃史書記載“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但依舊沒有升為皇后,說白了是唐玄宗害怕他們步了武則天的後塵亂政。

正因為這些預防措施,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的漫長時間中,再也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藩王作亂的情況。

二是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藩王和後宮的平衡作用

皇帝治國需要人輔助,自然也需要平衡;當唐玄宗剝奪了藩王和後宮權力以後,不只是少了這兩個勢力輔佐他治理國家,更是使朝局的平衡缺少了重要的兩環,所以唐玄宗重用了武將和太監。

說道太監,唐玄宗之前太監在唐朝的存在,近乎於為零;唐玄宗繼位以後,以高力士為代表,太監開始插手政務和軍務。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比如說高力士和禁軍將領爭寵,禁軍將領葛福順及其後臺王毛仲等失敗後被貶殺,後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就倒向了高力士。

同時唐玄宗為了方便開疆拓土,開始重用武將,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意味著開始重用武將;唐玄宗選擇的九個節度使,多是寒族和少數民族出身。

如果說唐玄宗重用太監是有度的,並沒有脫離控制。那麼重用的武將,就開始脫離了控制,九個節度使中後來出了一個安祿山。

安祿山幹了什麼,想必大家也清楚吧,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多年以後亡國。

唐玄宗也曾試圖用新興的武將和太監互相牽制,比如說設置節度使以後,派太監監軍,像太監邊令誠長期充當安西四鎮的監軍,安祿山叛變以後,邊令誠憑著唐玄宗的敕書,就將戰敗的封常清和高仙芝誅殺。

但隨著安祿山的叛變,自然說明唐玄宗的策略失敗,太監監軍,還是抑制不住邊境武將的野心。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等到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再信任代表武將的節度使,所以唐代宗就將大太監魚朝恩統領的神策軍,升其為天子親衛。

大太監魚朝恩跋扈被殺以後,代宗沒有再派太監接管神策軍,而由神策軍將自行統率,但是用來用去,皇帝還是覺得家奴太監可靠一些,於是先讓太監竇文場和另一個太監霍仙鳴,以“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名義作為神策全軍的監軍。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神策中尉”,以竇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自此太監開始慢慢的掌握天子親衛神策軍,直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本來武將是牽制太監的勢力,但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中央式微,對全國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只剩下天子親衛神策軍可以直接控制,等到太監將神策軍兵權抓過來的時候,沒有武將牽制,太監自然一家獨大了。

最後總結來說,唐朝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了杜絕藩王和後宮兩大不穩定因素,將藩王和後宮的權力給剝奪了,同時為了平衡,開始起用武將和太監來輔佐自己。

但唐玄宗步子邁的太大,武將脫離了控制,造成了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式微,代表武將的藩鎮開始在外割據,太監則是在朝廷內部通過控制神策軍的兵權,來欺壓主子。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也就是說當年唐玄宗起用的兩大新興勢力武將和太監,並沒有達到相互牽制和平衡的作用;最後反而釀成了外有藩鎮林立,內有太監欺主之事,兩方是各自為政,唐朝皇帝做不到居中調節,反而長期被太監欺辱,最後更是被藩鎮所滅。

所以說平衡各方勢力,自身居中調節,是一門藝術,玩不好了,就是唐朝這般,最後成為家奴欺主,藩鎮亡國的悲哀。

說完唐朝太監,再說說明朝太監,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監欺主的現象呢。

其實說起來明朝太監和唐朝太監發展的軌跡有點類似。

如果說唐朝是唐玄宗將藩王和後宮權力剝奪,以武將和太監來代替的話;那麼明朝也類似,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創建的藩王制度,本來是想著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結果燕王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以後,將藩王兵權剝奪,使其成為高級圈養動物,然後開始以太監代替。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出現了太監監軍的情況,還專門設立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諸如下西洋這種活動,更是由太監鄭和負責。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自明成祖朱棣剝奪藩王兵權以後,明朝朝局的勢力也就剩下了文官武將,所以他自然需要太監來協助自己了。

到了明宣宗時期,太監的權勢是更進一步;明宣宗不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太監不只是擁有了代行的批紅權,也就是開始參政。還設立了內書堂,教太監讀書識字,使太監成為有文化的流氓。

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不只是外出監軍,連京營都開始控制,史載“正統中添設提督坐營監槍太監”。

明代宗景泰三年,京營兵制進行調整,創立團營,分為十營,“太監阮讓和都督楊俊提督四營,太監瑄、盧永,都督郭震、馮宗各提督三營。俱聽大臣于謙、石亨還有太監劉永誠、曹吉祥節制”。這樣一來,京軍不僅有宦官的總節制,而且每三營就有一名宦官監軍。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太監的權勢是越來越大,似乎不下於唐朝太監。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但我們先看看,明朝太監權力為何這麼大呢?

說白了明朝皇帝和唐玄宗想的一樣,需要太監平衡朝局,而且更為高明,像派太監監軍,是分武將之權和監督武將。以太監代行批紅權,是明宣宗以太監來制衡當時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以形成代表太監勢力的司禮監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互相牽制之意,然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而且太監不只是皇帝平衡朝局的一環,更是如同惡狗一般,替皇帝懟文臣懟武將,搞的是天怒人怨,所以皇帝只要透露一個信號,那些對太監恨之入骨的勢力就會紛紛落井下石。

而且最重要的是,明朝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軍政大權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明中期以後,雖在各地派太監監軍、設置鎮守太監,在京營設置提督、坐營、監槍太監,使太監掌握兵權,但這種權力並不完整,因為同太監一起掌握兵權的還有武將和文官,三方彼此互相牽制,都不能獨自掌握兵權,最後只能聽命於皇帝。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明人王世貞評論王振和劉瑾等太監的下場時所指出的話就至為透徹:“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臺諫至狐鼠伏也,億兆至魚爛也,然而不為漢、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憂,再嚬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

所以最後總結來說,明朝的太監擁有權力,只不過是皇帝需要太監來制衡文官武將罷了,只是朝局平衡的一環,並沒有完整的兵權,兵權都分散於太監、武將、文官三方身上,所以太監根本沒機會犯上作亂。

而且認真來說唐朝的安史之亂,使中央朝廷式微,所以客觀上使太監崛起欺主,因為沒有了制衡勢力;而明朝並沒有唐朝安史之亂這種情況,太監更沒有徹底掌握兵權的可能了。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唐朝和明朝對於太監的不同了吧?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卻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