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哪吒,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01 洗牌,命數已定

1368年,朱元璋開國。

老人家從萬惡的舊社會走來,有著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遠方。

改朝換代意味著洗牌,有些人該倒黴了。

宦官頗不受朱元璋待見。開國之初,就針對宦官定了“兩個不得”,一是“內臣不得識字”,剝奪了宦官的受教育權;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

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一時之間,整個宮廷中的太監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繼任的建文帝嚴格遵守,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

太監想出頭?不可能了。


從精神上鄙視,從制度上約束,從肉體上懲罰,宮廷裡的太監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太監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運不怎麼好,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條件好一點,有誰會選擇自己來那麼一刀,斷送自己傳宗接代的未來,去伺候權貴?即使有一些人能夠通過當宦官“飛黃騰達”,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把前途命運押寶在這條路上。

這夥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嫌棄,一旦黏上太監的標籤,這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做的不夠好,當這個世界用“出身”這種有色眼鏡看人的時候,毫無公平可言。

這群註定不會血脈延續的人就這麼在黑暗中結束一生嗎?

02 朱棣的難題

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歧視與壓迫,常常會激起意想不到的結果。

任何一種政治格局之下,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利益受損者。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古代,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種零和遊戲,彼之所得,即為吾之所失。天下,哪裡有絕對的公平可言?

在皇位的繼承遊戲中,贏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開了他熱愛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終於坐上了龍椅。討論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沒有意義,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覺得他不夠資格。

1399年,建文元年,懼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實力拼一下的時候,決不能選擇垂拱待宰。

朱棣這仗打得十分艱苦。在法理上看,這是藩王要向皇帝奪權,造反;在軍事上看,南京能夠調用的名將如雲,大兵百萬,朱棣燕王手裡的兵根本不是對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軟放朱棣一馬,哪裡會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最要緊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個類似於隋煬帝的暴君也就罷了,朱棣起兵還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個口碑頗好的皇帝,根據史書的記載,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為建文帝被誅了九族,方孝孺不僅是皇帝的老師,更是江南名士的領袖,建文新政實際上就是以方孝孺為首的江南士大夫與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歡朱允炆還是朱棣?

不問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於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裡他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

所以,靖難之役後他一直迫不及待想遷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穩,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實。

但遷都並不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制衡江南的士大夫集團?

03 敵人的敵人,可用

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這個道理,誰是江南士大夫的敵人,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朋友;誰在原來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誰就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擁護者;誰只能依靠皇權才能存在,誰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宦官太監就是合適的人選。

沒有人心甘情願永遠受歧視、受壓迫,改朝換代就是大洗牌,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不去抓住?

於是,在靖難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監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壓迫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主動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蒐集情報,傳遞情報,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江南的官員們指責太監是吃裡扒外,對太監們來說這是逆天改命。

這是一場賭局,太監們賭盈了。


"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哪吒,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01 洗牌,命數已定

1368年,朱元璋開國。

老人家從萬惡的舊社會走來,有著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遠方。

改朝換代意味著洗牌,有些人該倒黴了。

宦官頗不受朱元璋待見。開國之初,就針對宦官定了“兩個不得”,一是“內臣不得識字”,剝奪了宦官的受教育權;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

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一時之間,整個宮廷中的太監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繼任的建文帝嚴格遵守,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

太監想出頭?不可能了。


從精神上鄙視,從制度上約束,從肉體上懲罰,宮廷裡的太監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太監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運不怎麼好,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條件好一點,有誰會選擇自己來那麼一刀,斷送自己傳宗接代的未來,去伺候權貴?即使有一些人能夠通過當宦官“飛黃騰達”,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把前途命運押寶在這條路上。

這夥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嫌棄,一旦黏上太監的標籤,這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做的不夠好,當這個世界用“出身”這種有色眼鏡看人的時候,毫無公平可言。

這群註定不會血脈延續的人就這麼在黑暗中結束一生嗎?

02 朱棣的難題

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歧視與壓迫,常常會激起意想不到的結果。

任何一種政治格局之下,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利益受損者。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古代,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種零和遊戲,彼之所得,即為吾之所失。天下,哪裡有絕對的公平可言?

在皇位的繼承遊戲中,贏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開了他熱愛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終於坐上了龍椅。討論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沒有意義,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覺得他不夠資格。

1399年,建文元年,懼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實力拼一下的時候,決不能選擇垂拱待宰。

朱棣這仗打得十分艱苦。在法理上看,這是藩王要向皇帝奪權,造反;在軍事上看,南京能夠調用的名將如雲,大兵百萬,朱棣燕王手裡的兵根本不是對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軟放朱棣一馬,哪裡會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最要緊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個類似於隋煬帝的暴君也就罷了,朱棣起兵還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個口碑頗好的皇帝,根據史書的記載,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為建文帝被誅了九族,方孝孺不僅是皇帝的老師,更是江南名士的領袖,建文新政實際上就是以方孝孺為首的江南士大夫與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歡朱允炆還是朱棣?

不問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於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裡他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

所以,靖難之役後他一直迫不及待想遷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穩,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實。

但遷都並不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制衡江南的士大夫集團?

03 敵人的敵人,可用

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這個道理,誰是江南士大夫的敵人,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朋友;誰在原來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誰就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擁護者;誰只能依靠皇權才能存在,誰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宦官太監就是合適的人選。

沒有人心甘情願永遠受歧視、受壓迫,改朝換代就是大洗牌,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不去抓住?

於是,在靖難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監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壓迫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主動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蒐集情報,傳遞情報,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江南的官員們指責太監是吃裡扒外,對太監們來說這是逆天改命。

這是一場賭局,太監們賭盈了。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04 東廠的契機

太監本就是明朝政治裡的一個組成部分。

即使朱元璋厭惡太監,也不可能消滅太監。

他很早就使用太監蒐集情報,監控官員。洪武元年(1368),他曾使用太監悄悄偵察浙江省參政郭景祥。在剷除胡惟庸的驚天大案中,朱元璋早早安排太監盯上胡惟庸,嚴密監控。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太監群體,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建制,

所謂“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等。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則分別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儼然一個小政府。

"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哪吒,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01 洗牌,命數已定

1368年,朱元璋開國。

老人家從萬惡的舊社會走來,有著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遠方。

改朝換代意味著洗牌,有些人該倒黴了。

宦官頗不受朱元璋待見。開國之初,就針對宦官定了“兩個不得”,一是“內臣不得識字”,剝奪了宦官的受教育權;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

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一時之間,整個宮廷中的太監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繼任的建文帝嚴格遵守,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

太監想出頭?不可能了。


從精神上鄙視,從制度上約束,從肉體上懲罰,宮廷裡的太監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太監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運不怎麼好,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條件好一點,有誰會選擇自己來那麼一刀,斷送自己傳宗接代的未來,去伺候權貴?即使有一些人能夠通過當宦官“飛黃騰達”,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把前途命運押寶在這條路上。

這夥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嫌棄,一旦黏上太監的標籤,這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做的不夠好,當這個世界用“出身”這種有色眼鏡看人的時候,毫無公平可言。

這群註定不會血脈延續的人就這麼在黑暗中結束一生嗎?

02 朱棣的難題

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歧視與壓迫,常常會激起意想不到的結果。

任何一種政治格局之下,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利益受損者。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古代,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種零和遊戲,彼之所得,即為吾之所失。天下,哪裡有絕對的公平可言?

在皇位的繼承遊戲中,贏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開了他熱愛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終於坐上了龍椅。討論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沒有意義,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覺得他不夠資格。

1399年,建文元年,懼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實力拼一下的時候,決不能選擇垂拱待宰。

朱棣這仗打得十分艱苦。在法理上看,這是藩王要向皇帝奪權,造反;在軍事上看,南京能夠調用的名將如雲,大兵百萬,朱棣燕王手裡的兵根本不是對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軟放朱棣一馬,哪裡會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最要緊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個類似於隋煬帝的暴君也就罷了,朱棣起兵還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個口碑頗好的皇帝,根據史書的記載,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為建文帝被誅了九族,方孝孺不僅是皇帝的老師,更是江南名士的領袖,建文新政實際上就是以方孝孺為首的江南士大夫與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歡朱允炆還是朱棣?

不問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於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裡他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

所以,靖難之役後他一直迫不及待想遷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穩,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實。

但遷都並不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制衡江南的士大夫集團?

03 敵人的敵人,可用

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這個道理,誰是江南士大夫的敵人,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朋友;誰在原來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誰就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擁護者;誰只能依靠皇權才能存在,誰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宦官太監就是合適的人選。

沒有人心甘情願永遠受歧視、受壓迫,改朝換代就是大洗牌,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不去抓住?

於是,在靖難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監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壓迫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主動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蒐集情報,傳遞情報,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江南的官員們指責太監是吃裡扒外,對太監們來說這是逆天改命。

這是一場賭局,太監們賭盈了。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04 東廠的契機

太監本就是明朝政治裡的一個組成部分。

即使朱元璋厭惡太監,也不可能消滅太監。

他很早就使用太監蒐集情報,監控官員。洪武元年(1368),他曾使用太監悄悄偵察浙江省參政郭景祥。在剷除胡惟庸的驚天大案中,朱元璋早早安排太監盯上胡惟庸,嚴密監控。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太監群體,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建制,

所謂“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等。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則分別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儼然一個小政府。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朱棣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讓太監成為制約江南文官集團的一個殺手鐗。

在永樂皇帝的安排下,太監不僅有機會接觸宮中要務,也會奉命出使;不僅擔負監軍的職責,還能領兵作戰;不僅蒐集情報,監控臣民,還能參與抓捕和審判,直接操控人的生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審判結果......

而所有這些“非常規的權力”都不如一項規定實在,掌控東廠。藉助於東廠對錦衣衛加以監視和控制,攫取包括司法權在內的更多政治權力。


本來,在朱元璋的制度設計中,已經有錦衣衛來負責巡查緝捕、祕密監視,太監們只是臨時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到了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錦衣衛就成了“舊時代”的遺物,就算靖難之役後效忠於朱棣,畢竟是二手的工具,用著不放心。

朱棣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然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大幸,更迭用事,廠權不能如。”



"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哪吒,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01 洗牌,命數已定

1368年,朱元璋開國。

老人家從萬惡的舊社會走來,有著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遠方。

改朝換代意味著洗牌,有些人該倒黴了。

宦官頗不受朱元璋待見。開國之初,就針對宦官定了“兩個不得”,一是“內臣不得識字”,剝奪了宦官的受教育權;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

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一時之間,整個宮廷中的太監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繼任的建文帝嚴格遵守,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

太監想出頭?不可能了。


從精神上鄙視,從制度上約束,從肉體上懲罰,宮廷裡的太監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太監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運不怎麼好,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條件好一點,有誰會選擇自己來那麼一刀,斷送自己傳宗接代的未來,去伺候權貴?即使有一些人能夠通過當宦官“飛黃騰達”,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把前途命運押寶在這條路上。

這夥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嫌棄,一旦黏上太監的標籤,這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做的不夠好,當這個世界用“出身”這種有色眼鏡看人的時候,毫無公平可言。

這群註定不會血脈延續的人就這麼在黑暗中結束一生嗎?

02 朱棣的難題

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歧視與壓迫,常常會激起意想不到的結果。

任何一種政治格局之下,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利益受損者。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古代,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種零和遊戲,彼之所得,即為吾之所失。天下,哪裡有絕對的公平可言?

在皇位的繼承遊戲中,贏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開了他熱愛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終於坐上了龍椅。討論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沒有意義,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覺得他不夠資格。

1399年,建文元年,懼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實力拼一下的時候,決不能選擇垂拱待宰。

朱棣這仗打得十分艱苦。在法理上看,這是藩王要向皇帝奪權,造反;在軍事上看,南京能夠調用的名將如雲,大兵百萬,朱棣燕王手裡的兵根本不是對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軟放朱棣一馬,哪裡會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最要緊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個類似於隋煬帝的暴君也就罷了,朱棣起兵還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個口碑頗好的皇帝,根據史書的記載,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為建文帝被誅了九族,方孝孺不僅是皇帝的老師,更是江南名士的領袖,建文新政實際上就是以方孝孺為首的江南士大夫與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歡朱允炆還是朱棣?

不問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於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裡他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

所以,靖難之役後他一直迫不及待想遷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穩,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實。

但遷都並不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制衡江南的士大夫集團?

03 敵人的敵人,可用

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這個道理,誰是江南士大夫的敵人,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朋友;誰在原來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誰就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擁護者;誰只能依靠皇權才能存在,誰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宦官太監就是合適的人選。

沒有人心甘情願永遠受歧視、受壓迫,改朝換代就是大洗牌,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不去抓住?

於是,在靖難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監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壓迫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主動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蒐集情報,傳遞情報,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江南的官員們指責太監是吃裡扒外,對太監們來說這是逆天改命。

這是一場賭局,太監們賭盈了。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04 東廠的契機

太監本就是明朝政治裡的一個組成部分。

即使朱元璋厭惡太監,也不可能消滅太監。

他很早就使用太監蒐集情報,監控官員。洪武元年(1368),他曾使用太監悄悄偵察浙江省參政郭景祥。在剷除胡惟庸的驚天大案中,朱元璋早早安排太監盯上胡惟庸,嚴密監控。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太監群體,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建制,

所謂“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等。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則分別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儼然一個小政府。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朱棣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讓太監成為制約江南文官集團的一個殺手鐗。

在永樂皇帝的安排下,太監不僅有機會接觸宮中要務,也會奉命出使;不僅擔負監軍的職責,還能領兵作戰;不僅蒐集情報,監控臣民,還能參與抓捕和審判,直接操控人的生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審判結果......

而所有這些“非常規的權力”都不如一項規定實在,掌控東廠。藉助於東廠對錦衣衛加以監視和控制,攫取包括司法權在內的更多政治權力。


本來,在朱元璋的制度設計中,已經有錦衣衛來負責巡查緝捕、祕密監視,太監們只是臨時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到了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錦衣衛就成了“舊時代”的遺物,就算靖難之役後效忠於朱棣,畢竟是二手的工具,用著不放心。

朱棣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然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大幸,更迭用事,廠權不能如。”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東廠的職能為“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這與錦衣衛大致相當。

朱元璋知道通過錦衣衛鉗制百官的好處,朱棣當然也知道。朱棣擺明了是要太監來分錦衣衛之權,讓更加貼心、聽話的太監來控制錦衣衛,進而控制百官。

廠衛之爭,在所難免。


起初,東廠的勢力還弱於錦衣衛,而東廠的公公們就告發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利用錦衣衛擴展權力,並圖謀不軌,1416年,紀綱以“謀大逆”的罪名被凌遲處死。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置競爭對手於死地,錦衣衛是朝廷鷹犬,那麼東廠作為後期的鷹犬,要想站穩腳跟,就要表現得更像鷹犬,更加狠毒,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哪吒,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01 洗牌,命數已定

1368年,朱元璋開國。

老人家從萬惡的舊社會走來,有著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遠方。

改朝換代意味著洗牌,有些人該倒黴了。

宦官頗不受朱元璋待見。開國之初,就針對宦官定了“兩個不得”,一是“內臣不得識字”,剝奪了宦官的受教育權;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

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一時之間,整個宮廷中的太監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繼任的建文帝嚴格遵守,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

太監想出頭?不可能了。


從精神上鄙視,從制度上約束,從肉體上懲罰,宮廷裡的太監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太監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運不怎麼好,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條件好一點,有誰會選擇自己來那麼一刀,斷送自己傳宗接代的未來,去伺候權貴?即使有一些人能夠通過當宦官“飛黃騰達”,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把前途命運押寶在這條路上。

這夥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嫌棄,一旦黏上太監的標籤,這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做的不夠好,當這個世界用“出身”這種有色眼鏡看人的時候,毫無公平可言。

這群註定不會血脈延續的人就這麼在黑暗中結束一生嗎?

02 朱棣的難題

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歧視與壓迫,常常會激起意想不到的結果。

任何一種政治格局之下,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利益受損者。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古代,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種零和遊戲,彼之所得,即為吾之所失。天下,哪裡有絕對的公平可言?

在皇位的繼承遊戲中,贏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開了他熱愛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終於坐上了龍椅。討論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沒有意義,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覺得他不夠資格。

1399年,建文元年,懼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起兵,揮師南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實力拼一下的時候,決不能選擇垂拱待宰。

朱棣這仗打得十分艱苦。在法理上看,這是藩王要向皇帝奪權,造反;在軍事上看,南京能夠調用的名將如雲,大兵百萬,朱棣燕王手裡的兵根本不是對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軟放朱棣一馬,哪裡會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最要緊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個類似於隋煬帝的暴君也就罷了,朱棣起兵還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個口碑頗好的皇帝,根據史書的記載,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為建文帝被誅了九族,方孝孺不僅是皇帝的老師,更是江南名士的領袖,建文新政實際上就是以方孝孺為首的江南士大夫與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歡朱允炆還是朱棣?

不問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於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裡他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

所以,靖難之役後他一直迫不及待想遷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穩,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實。

但遷都並不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制衡江南的士大夫集團?

03 敵人的敵人,可用

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這個道理,誰是江南士大夫的敵人,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朋友;誰在原來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誰就可能成為新政權的擁護者;誰只能依靠皇權才能存在,誰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對照以上三條標準,宦官太監就是合適的人選。

沒有人心甘情願永遠受歧視、受壓迫,改朝換代就是大洗牌,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不去抓住?

於是,在靖難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監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壓迫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主動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蒐集情報,傳遞情報,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江南的官員們指責太監是吃裡扒外,對太監們來說這是逆天改命。

這是一場賭局,太監們賭盈了。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04 東廠的契機

太監本就是明朝政治裡的一個組成部分。

即使朱元璋厭惡太監,也不可能消滅太監。

他很早就使用太監蒐集情報,監控官員。洪武元年(1368),他曾使用太監悄悄偵察浙江省參政郭景祥。在剷除胡惟庸的驚天大案中,朱元璋早早安排太監盯上胡惟庸,嚴密監控。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太監群體,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建制,

所謂“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等。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則分別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儼然一個小政府。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朱棣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讓太監成為制約江南文官集團的一個殺手鐗。

在永樂皇帝的安排下,太監不僅有機會接觸宮中要務,也會奉命出使;不僅擔負監軍的職責,還能領兵作戰;不僅蒐集情報,監控臣民,還能參與抓捕和審判,直接操控人的生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審判結果......

而所有這些“非常規的權力”都不如一項規定實在,掌控東廠。藉助於東廠對錦衣衛加以監視和控制,攫取包括司法權在內的更多政治權力。


本來,在朱元璋的制度設計中,已經有錦衣衛來負責巡查緝捕、祕密監視,太監們只是臨時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到了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錦衣衛就成了“舊時代”的遺物,就算靖難之役後效忠於朱棣,畢竟是二手的工具,用著不放心。

朱棣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然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大幸,更迭用事,廠權不能如。”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東廠的職能為“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這與錦衣衛大致相當。

朱元璋知道通過錦衣衛鉗制百官的好處,朱棣當然也知道。朱棣擺明了是要太監來分錦衣衛之權,讓更加貼心、聽話的太監來控制錦衣衛,進而控制百官。

廠衛之爭,在所難免。


起初,東廠的勢力還弱於錦衣衛,而東廠的公公們就告發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利用錦衣衛擴展權力,並圖謀不軌,1416年,紀綱以“謀大逆”的罪名被凌遲處死。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置競爭對手於死地,錦衣衛是朝廷鷹犬,那麼東廠作為後期的鷹犬,要想站穩腳跟,就要表現得更像鷹犬,更加狠毒,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明朝的皇帝為何滅不了太監?


▲明朝《出警圖》中隨扈萬曆帝的錦衣衛校尉


在紀綱被殺之後,他手下的一些重要黨羽,如莊敬、袁江、王謙、李春等人,並沒有隨之而全部受到株連。朱棣對他們的懲處明顯地有所保留,而且錦衣衛中的不少力量都被充實到東廠。尤其是其中的骨幹分子,很快就找到了再就業的機會,只是單位變了,上班地點變了。


不久之後,東廠的實際權勢就明顯地超越錦衣衛,不僅分掉錦衣衛的威權和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實施監控。


總之,東廠和錦衣衛,這二者相輔相成,人們習慣並稱為“廠衛”。

明代的情報職能由此開始變得更加發達,朱棣希望通過這種設置,既能取得某種疊加效應,同時也可以互相牽制,防止某一家機構獨大。

此外,也可由此實現多途蒐集情報,可以將各方所得情報互相印證,避免被假情報所誤。




06 逆天改命的悲劇


明白了太監在永樂朝崛起的邏輯,就能對明朝太監專權的問題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了。

靖難之役作為一個政治中的偶然事件,打亂了朱元璋的政治權力部署格局,太監成為永樂皇帝制約江南文官集團,乃至於制約舊的政治體制的工具;而太監群體本身也通過靖難之役的契機,扭轉了自己在原有政治格局中的“被歧視、被壓迫”的地位,成為新的利益格局的積極捍衛者。

其後的明朝皇帝,紛紛繼承了永樂皇帝的思路,利用太監來制衡文官,尤其是不斷抬高“司禮監”的地位,讓司禮監代皇帝批紅,進一步獲得了制衡內閣的權力。所以,清代的趙翼曾說:“明代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上。”

首輔是文官士大夫集團的領袖,但其權力仍然不如司禮監的太監。

對於太監這個群體來說,在永樂朝的逆天改命或許是一種勝利;不過對於明朝政權來說,宦官的這次逆天改命,常常形成以宦官為中心的利益集團,干政擾政誤政,最終將大明引入萬劫不復之地:

正統朝: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遭遇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大明險些亡國。

成化朝:東廠之外又成立西廠的特務情報機構,汪直任首領,製造了大量冤獄。

正德朝:復開西廠,劉瑾又自創內行廠,一時間東廠、西廠、錦衣衛、內行廠四廠並行,特務政治達到高峰。

萬曆朝:神宗派出大量親信宦官到各地辦事情,其中因礦稅監引發了風波。

天啟朝:明代政治秩序全面崩壞,魏忠賢和其黨羽把朝政弄的烏煙瘴氣雞飛狗跳,貪腐橫行政治黑暗。

崇禎皇帝臨死前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該怪誰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