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該劇因為服裝考究十分嚴格,被譽為良心劇。這部電視劇發背景設定是唐朝時期,在劇中服飾出現最多就是唐朝時期的服飾,其中男子的頭冠最為常見的就是唐襆頭。唐代襆頭是中國古代男子頭冠最為常見的一種冠飾,唐代之後唐襆頭經過歷代傳承演變,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男子最為重要的和最為高貴的首冠。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代襆頭

唐代襆頭由漢代幅巾演變而來

唐代襆頭是漢以來盛行用幅巾裹發演變而來,巾是古代男子首服的一種。古時平民多用包頭巾,包頭巾就是在髮髻上覆以巾。而橫著額上的包頭巾又常稱幅巾,可以說幅巾是古代男子用絹幅束髮的產物。《後漢書、鮑永傳》就記載了幅巾: “悉罷兵,但幅巾百諸將及同心客百餘人詣河內。”“幅巾謂不著冠,但幅巾束首。”

唐朝之前幅巾有前裹、後裹,上翻、下折等變化,構成了豐富的樣式,是唐朝之前中上層人士喜愛的頭冠,不過幅巾非固定式,多為戴者自裹。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唐襆頭的早期特點是軟巾式,並有兩根垂帶在腦後,也有四帶式的,而四帶唐巾是常見的唐襆頭。這種軟巾襆頭相傳北周武帝時裁定為用四條帶子,謂之“四腳”。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有曾有詳細記載:

唐制,唯人主得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 ……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 腦後,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

在隋文帝又出現平頭小巾樣,大業十年當時隋朝丞相牛弘又上議請著巾子,以桐木骨子使巾頂高起。

唐代襆頭多種多樣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代蹼頭的造型不斷髮生變化。武則天統治時期曾經遍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路樣巾”。唐玄宗曾經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唐襆頭多種多樣,後期也使用不同的材質製作,使用多的是黑色薄質羅、紗,稱為蹼頭羅、蹼頭紗。紗羅材質比之絹更適合作蹼頭,更為透氣,易於散熱,受到唐人的喜愛。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還以唐詩來描述唐代蹼頭,皮日休:周家新樣替三樑,裹發偏宜白麵郎。掩斂乍疑裁黑霧,輕明渾似戴玄霜。陸龜蒙詩:薄如蟬翅背斜陽,不稱春前贈窗郎。初覺頂寒生遠吹,預憂頭白透新霜

唐人為了讓襆頭顯得美觀,裹法也多種多樣,有緊裹和水裹兩種,《封氏見聞記》卷五就曾記載:

兵部尚書嚴武裹頭至緊,將裹,先以蟆頭曳於水盤之上,然後裹之。名為水裹。掩兩旎多有摺數,流俗效之。

唐代襆頭最後逐漸開始成為固定式樣,以藤、竹等為骨,稱為唐襆頭。這個時候襆頭已經成為了一種名副其實的帽子。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唐代以後襆頭的發展

唐朝之後,襆頭被傳承發展,宋代時襆頭有六種。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有載:

本朝襆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古畫中的唐代襆頭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蹼頭二腳上翹,四方僧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始以採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後漢)始仕晉為幷州衙役,裹蹼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

當時宋代的帝王還愛戴保留唐代軟巾襆頭特點的襆頭,稱之為唐巾,《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徽宗聞言,大喜...頭戴唐巾,僄下穿一雙烏靴”。這裡的宋帝所帶唐巾其實是唐代“折上巾”。隋唐貴賤通用襆頭,宋時之後為皇帝、皇太子常服。

宋代之後的元朝是蒙古人,襆頭和宋代差別不大。明朝時期由於推翻蒙元,恢復漢人江山,當時朱元璋號“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將唐朝襆頭恢復,稱為唐巾。其中宋朝時期帝王戴的唐巾“折上巾”到明朝時期演變為固定樣式的翼善冠。這種翼善冠成為明朝皇帝、親王、郡王及藩屬國朝鮮、安南、琉球等國君主所帶的首服,可以說是古代東亞男子最為高貴的首冠。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翼善冠


明朝規定官員首服為烏紗帽,這個烏紗帽就是唐朝時期紗製成的襆頭。此時已經成為帽子的襆頭,較唐襆頭有明顯區別,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低後高,兩側各插一翅。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明朝強大,明朝的烏紗帽也傳播到東亞其他國家,其中朝鮮李氏王朝和越南後黎及阮朝全面傳承了這種制度。朝鮮的烏紗帽和明朝幾乎一模一樣,從清末時期一些照片還能看出明朝烏紗帽的樣子。而越南更是直接將烏紗帽稱呼為襆頭,稱呼文官所戴的圓烏紗帽為圓襆頭,武官所戴的方紗帽為方襆頭。在今天越南流傳下來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黑白老照片中,可以一窺明朝烏紗帽的遺制。

明朝衣冠中唯一保留唐代軟襆頭的是宮中女樂,所帶的稱呼之為黑漆唐巾。據《明史•輿服志》稱:“宮中女樂冠服……提調女樂, 黑漆唐巾,大紅羅銷金花圓領,鍍金花帶,皁鏵。”

明朝滅亡後,滿清拒絕繼承唐宋明傳承的漢人服飾,將昔日漢人衣冠悉數毀滅。自唐到明代,傳承了一千多年的襆頭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襆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總之,唐襆頭是古代中國男子冠飾發展尤為重要標誌。唐代多種多樣的襆頭為之後宋明所發展繼承,在明朝發展成為各種各樣的官服帽飾。而且由於明朝的強大,這些富有中華文化的冠飾傳播到周邊的朝鮮、琉球、越南,使得這些國家的冠飾一直留存在20世紀。

參考文獻:《舊唐書》、《夢溪筆談》、《明史》、《大南實錄》

更多越南歷史知識請關注@大南帝國天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