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希臘火

猛火油:一種“純進口”的土豪武器

希臘火,在中國被稱為“猛火油櫃”,造型是一種箱式唧筒,內裝猛火油(石油)。戰鬥中,用唧筒噴出猛火油,以火燒方式攻擊敵方戰船或城防。

五代時期最早的猛火油櫃作戰記錄,是公元919年,吳越國錢鏐出動水師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敵艦”。不過,猛火油也就是石油,單獨用於戰場的記錄還要更早。

公元913年,後梁王李霸在山東楊劉發動叛亂,曾用“長竿縛布沃曲”,焚燒楊劉城的建國門。這是五代時期,最早將石油首次用於戰場的記錄。後晉與後梁的戰爭中,雙方也都曾經以猛火油用於水戰和攻城戰。猛火油有個特點,就是遇水燃燒會更猛烈,所以特別適合水戰。

公元917年二月,吳王楊隆演還甚至遣使往契丹,向耶律阿保機送去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阿保機大喜。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希臘火

猛火油:一種“純進口”的土豪武器

希臘火,在中國被稱為“猛火油櫃”,造型是一種箱式唧筒,內裝猛火油(石油)。戰鬥中,用唧筒噴出猛火油,以火燒方式攻擊敵方戰船或城防。

五代時期最早的猛火油櫃作戰記錄,是公元919年,吳越國錢鏐出動水師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敵艦”。不過,猛火油也就是石油,單獨用於戰場的記錄還要更早。

公元913年,後梁王李霸在山東楊劉發動叛亂,曾用“長竿縛布沃曲”,焚燒楊劉城的建國門。這是五代時期,最早將石油首次用於戰場的記錄。後晉與後梁的戰爭中,雙方也都曾經以猛火油用於水戰和攻城戰。猛火油有個特點,就是遇水燃燒會更猛烈,所以特別適合水戰。

公元917年二月,吳王楊隆演還甚至遣使往契丹,向耶律阿保機送去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阿保機大喜。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猛火油櫃

不過,這種猛火油在當時,卻是一種高價武器。因為,猛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全部依賴進口。在五代時期,靠海的吳越國、吳國和南漢國,在進口猛火油方面有先天優勢,幾乎壟斷了這種武器在中原的傳播。後梁、後晉乃至於契丹人得到的猛火油,實際上都是吳國、吳越國轉手輸出的。

正因為進口不易,猛火油在當時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物。甚至於,吳越國王錢鏐專門將猛火油櫃的噴口用白銀製作,以欺騙對方。萬一猛火油櫃被敵方繳獲,“必剝銀而棄其筒,則火油不為賊所有也”。

在五代時期,也只有吳越國這種靠海貿發家的土豪小國,在戰爭中才能大肆揮霍猛火油。契丹國得到一兩桶石油,都是當成鎮國之寶存起來的,很少看到戰場使用記錄。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希臘火

猛火油:一種“純進口”的土豪武器

希臘火,在中國被稱為“猛火油櫃”,造型是一種箱式唧筒,內裝猛火油(石油)。戰鬥中,用唧筒噴出猛火油,以火燒方式攻擊敵方戰船或城防。

五代時期最早的猛火油櫃作戰記錄,是公元919年,吳越國錢鏐出動水師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敵艦”。不過,猛火油也就是石油,單獨用於戰場的記錄還要更早。

公元913年,後梁王李霸在山東楊劉發動叛亂,曾用“長竿縛布沃曲”,焚燒楊劉城的建國門。這是五代時期,最早將石油首次用於戰場的記錄。後晉與後梁的戰爭中,雙方也都曾經以猛火油用於水戰和攻城戰。猛火油有個特點,就是遇水燃燒會更猛烈,所以特別適合水戰。

公元917年二月,吳王楊隆演還甚至遣使往契丹,向耶律阿保機送去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阿保機大喜。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猛火油櫃

不過,這種猛火油在當時,卻是一種高價武器。因為,猛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全部依賴進口。在五代時期,靠海的吳越國、吳國和南漢國,在進口猛火油方面有先天優勢,幾乎壟斷了這種武器在中原的傳播。後梁、後晉乃至於契丹人得到的猛火油,實際上都是吳國、吳越國轉手輸出的。

正因為進口不易,猛火油在當時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物。甚至於,吳越國王錢鏐專門將猛火油櫃的噴口用白銀製作,以欺騙對方。萬一猛火油櫃被敵方繳獲,“必剝銀而棄其筒,則火油不為賊所有也”。

在五代時期,也只有吳越國這種靠海貿發家的土豪小國,在戰爭中才能大肆揮霍猛火油。契丹國得到一兩桶石油,都是當成鎮國之寶存起來的,很少看到戰場使用記錄。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武經總要》介紹的猛火油櫃

中國國產的“猛火油”呢?

五代時期結束後,猛火油櫃這種武器被北宋繼承了下來,並且在《武經總要》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長期以來,猛火油的來源卻一直依賴大食商人的海上貿易,中國國內難道沒有石油嗎?

其實,石油在中國很早就有記載了,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高奴縣(今天的延安一帶)有洧水可燃”。南北朝時,石油被稱為“石漆”,唐朝時稱為“石脂水”。在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正式將其稱之為“石油”。

當時,中國石油的主要出產地分佈在陝北和河西走廊一帶,西域地區也可能有一定出產。從歷史記載來看,陝北當地出產的石油主要用於照明、潤滑等作用。從產出方式看,這些石油往往是從地下裂縫中湧出,和地下水混合在一起,採集者一般用勺子將浮在水面上的油脂撈起來。由此看來,中國國產的石油在當時不僅產量稀少,而且產地也僅限於幾個地點(基本與建國前的少數油田重合),無法成為一種能夠輸出到外地的商品。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希臘火

猛火油:一種“純進口”的土豪武器

希臘火,在中國被稱為“猛火油櫃”,造型是一種箱式唧筒,內裝猛火油(石油)。戰鬥中,用唧筒噴出猛火油,以火燒方式攻擊敵方戰船或城防。

五代時期最早的猛火油櫃作戰記錄,是公元919年,吳越國錢鏐出動水師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敵艦”。不過,猛火油也就是石油,單獨用於戰場的記錄還要更早。

公元913年,後梁王李霸在山東楊劉發動叛亂,曾用“長竿縛布沃曲”,焚燒楊劉城的建國門。這是五代時期,最早將石油首次用於戰場的記錄。後晉與後梁的戰爭中,雙方也都曾經以猛火油用於水戰和攻城戰。猛火油有個特點,就是遇水燃燒會更猛烈,所以特別適合水戰。

公元917年二月,吳王楊隆演還甚至遣使往契丹,向耶律阿保機送去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阿保機大喜。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猛火油櫃

不過,這種猛火油在當時,卻是一種高價武器。因為,猛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全部依賴進口。在五代時期,靠海的吳越國、吳國和南漢國,在進口猛火油方面有先天優勢,幾乎壟斷了這種武器在中原的傳播。後梁、後晉乃至於契丹人得到的猛火油,實際上都是吳國、吳越國轉手輸出的。

正因為進口不易,猛火油在當時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物。甚至於,吳越國王錢鏐專門將猛火油櫃的噴口用白銀製作,以欺騙對方。萬一猛火油櫃被敵方繳獲,“必剝銀而棄其筒,則火油不為賊所有也”。

在五代時期,也只有吳越國這種靠海貿發家的土豪小國,在戰爭中才能大肆揮霍猛火油。契丹國得到一兩桶石油,都是當成鎮國之寶存起來的,很少看到戰場使用記錄。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武經總要》介紹的猛火油櫃

中國國產的“猛火油”呢?

五代時期結束後,猛火油櫃這種武器被北宋繼承了下來,並且在《武經總要》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長期以來,猛火油的來源卻一直依賴大食商人的海上貿易,中國國內難道沒有石油嗎?

其實,石油在中國很早就有記載了,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高奴縣(今天的延安一帶)有洧水可燃”。南北朝時,石油被稱為“石漆”,唐朝時稱為“石脂水”。在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正式將其稱之為“石油”。

當時,中國石油的主要出產地分佈在陝北和河西走廊一帶,西域地區也可能有一定出產。從歷史記載來看,陝北當地出產的石油主要用於照明、潤滑等作用。從產出方式看,這些石油往往是從地下裂縫中湧出,和地下水混合在一起,採集者一般用勺子將浮在水面上的油脂撈起來。由此看來,中國國產的石油在當時不僅產量稀少,而且產地也僅限於幾個地點(基本與建國前的少數油田重合),無法成為一種能夠輸出到外地的商品。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地面湧出的石油

沈括記載的“鄜、延境內有石油”,由於這裡的石油比較黏稠,而且雜質較多,燃燒起來濃煙滾滾。結果,沈括由此發現了陝北石油的另一個用途——制墨,收集石油燃燒後的黑煙,製成的墨質量特別好。

不過,唐朝《元和郡縣誌》曾記載:北周宣政元年,突厥兵圍酒泉,當地軍民用“石脂水”燒燬敵人的攻城工具。這個案例說明,少量的國產石油也確實曾被用於軍事用途,但也僅限於少數的例子而已。

北宋時期,京城汴梁設立軍器監,下設十一作(即工場),其中就包括了“猛火油作”。猛火油在北宋的戰場上有大量使用,尤其是守城戰中。《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的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餘,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西夏的入侵。

"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伏火雷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虛構的武器,實際上是融合了火藥和猛火油的特點,其中“伏火”正是暗指當時已經存在的火藥。而伏火雷中另一種重要成分——石脂,其實就是暗示了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火藥,在唐朝時期一直是作為幾百種丹藥存在的,從來沒有做過武器。所謂“幾百種丹藥”,意味著唐朝時的火藥,並不是純粹的“硫磺+硝石+木炭”,而是混合了更多亂七八糟的成分,幾乎可以是任何人能想到的東西。例如硃砂、玉石、銅粉、雄黃、牡丹花、韭菜、甘草、龍涎香、黑豆、桑葉、竹子、枸杞子……

《長安十二時辰》將硫磺、硝石與石油(替代炭成分)混合,其實正體現了這種東方煉丹術“無所不包”的精神。而歷史上,這種燃燒武器也確實曾出現在戰場上,但真實時間要晚的多。而且,火藥這個名詞,在唐朝並不存在,反而叫做“伏火雷”更加貼切歷史真實。

但是,電視劇有一處與歷史不符的,那就是唐朝中期,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猛火油。西方猛火油大量進入中國,還在200年後。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描繪希臘火的古代繪畫

西方大殺器“希臘火”來到了中國

猛火油,一開始進入中國就是作為武器被引進的,而不僅僅是一種燃料。這種武器,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希臘火,是東羅馬帝國的一款海戰利器。希臘火以石油為基本原料,據稱在668年由一名敘利亞工匠獻給了君士坦丁堡。678年,阿拉伯帝國阿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出動大規模艦隊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海軍以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阿拉伯艦隊發起火攻,幾乎全殲敵軍。此後,東羅馬帝國依靠希臘火的威力,多次在海戰中大敗阿拉伯帝國,成功挽救了軍事敗局。阿拉伯人也因此敬畏地將這種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並不是簡單的石油,而是摻雜了硫磺、生石灰等物質以助燃,然後配以專門的唧筒,實際上是一種“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在當時威力十分驚人。

在唐朝後期,希臘火被阿拉伯商人傳到了中國。在五代時期,這種武器終於被用在了中國的戰爭中。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希臘火

猛火油:一種“純進口”的土豪武器

希臘火,在中國被稱為“猛火油櫃”,造型是一種箱式唧筒,內裝猛火油(石油)。戰鬥中,用唧筒噴出猛火油,以火燒方式攻擊敵方戰船或城防。

五代時期最早的猛火油櫃作戰記錄,是公元919年,吳越國錢鏐出動水師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敵艦”。不過,猛火油也就是石油,單獨用於戰場的記錄還要更早。

公元913年,後梁王李霸在山東楊劉發動叛亂,曾用“長竿縛布沃曲”,焚燒楊劉城的建國門。這是五代時期,最早將石油首次用於戰場的記錄。後晉與後梁的戰爭中,雙方也都曾經以猛火油用於水戰和攻城戰。猛火油有個特點,就是遇水燃燒會更猛烈,所以特別適合水戰。

公元917年二月,吳王楊隆演還甚至遣使往契丹,向耶律阿保機送去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阿保機大喜。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猛火油櫃

不過,這種猛火油在當時,卻是一種高價武器。因為,猛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全部依賴進口。在五代時期,靠海的吳越國、吳國和南漢國,在進口猛火油方面有先天優勢,幾乎壟斷了這種武器在中原的傳播。後梁、後晉乃至於契丹人得到的猛火油,實際上都是吳國、吳越國轉手輸出的。

正因為進口不易,猛火油在當時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物。甚至於,吳越國王錢鏐專門將猛火油櫃的噴口用白銀製作,以欺騙對方。萬一猛火油櫃被敵方繳獲,“必剝銀而棄其筒,則火油不為賊所有也”。

在五代時期,也只有吳越國這種靠海貿發家的土豪小國,在戰爭中才能大肆揮霍猛火油。契丹國得到一兩桶石油,都是當成鎮國之寶存起來的,很少看到戰場使用記錄。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武經總要》介紹的猛火油櫃

中國國產的“猛火油”呢?

五代時期結束後,猛火油櫃這種武器被北宋繼承了下來,並且在《武經總要》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長期以來,猛火油的來源卻一直依賴大食商人的海上貿易,中國國內難道沒有石油嗎?

其實,石油在中國很早就有記載了,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高奴縣(今天的延安一帶)有洧水可燃”。南北朝時,石油被稱為“石漆”,唐朝時稱為“石脂水”。在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正式將其稱之為“石油”。

當時,中國石油的主要出產地分佈在陝北和河西走廊一帶,西域地區也可能有一定出產。從歷史記載來看,陝北當地出產的石油主要用於照明、潤滑等作用。從產出方式看,這些石油往往是從地下裂縫中湧出,和地下水混合在一起,採集者一般用勺子將浮在水面上的油脂撈起來。由此看來,中國國產的石油在當時不僅產量稀少,而且產地也僅限於幾個地點(基本與建國前的少數油田重合),無法成為一種能夠輸出到外地的商品。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地面湧出的石油

沈括記載的“鄜、延境內有石油”,由於這裡的石油比較黏稠,而且雜質較多,燃燒起來濃煙滾滾。結果,沈括由此發現了陝北石油的另一個用途——制墨,收集石油燃燒後的黑煙,製成的墨質量特別好。

不過,唐朝《元和郡縣誌》曾記載:北周宣政元年,突厥兵圍酒泉,當地軍民用“石脂水”燒燬敵人的攻城工具。這個案例說明,少量的國產石油也確實曾被用於軍事用途,但也僅限於少數的例子而已。

北宋時期,京城汴梁設立軍器監,下設十一作(即工場),其中就包括了“猛火油作”。猛火油在北宋的戰場上有大量使用,尤其是守城戰中。《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的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餘,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西夏的入侵。

《長安十二時辰》的黑歷史:西方大殺器“希臘火”傳入中國

猛火油在水戰中用途最廣

但是,這些猛火油基本上還是依靠從海外進口。不僅是大食商人,占城等國也曾向宋朝輸入過猛火油。而沈括記載的陝北石油,甚至在用途上都沒有和“猛火油”發生聯繫。

要知道,即使在中世紀,中東地區出產的石油,也是開採容易產量大,所以能成為輸往中國的商品。相比之下,中國國產石油在古代尚無法與之匹敵。中國國產石油真正能夠發揮巨大工業價值,還要等大慶油田的發現。(作者:陶慕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