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唐朝 張議潮 張籍 唐憲宗 月牙泉 最愛歷史 2018-12-05

大漠戈壁,月牙鳴沙,漢唐雄風席捲著西域,絲路駝鈴飄蕩在邊關。

敦煌城外東南50裡處,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的滄桑。

洞窟中,琳琅滿目的藝術瑰寶彷彿在傾訴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技藝的出神入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這樣一幅長達8米的珍貴壁畫,展現一位將軍出巡的盛景

畫中有百餘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軍樂和歌舞為主的儀仗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

八名騎兵頭戴氈帽,腰繫革帶,擊鼓吹角;隨後是高舉牙旗的騎兵和演奏琵樂器的樂隊;緊接著是舞伎兩隊,一隊身著漢裝,一隊穿吐蕃服飾,翩翩起舞。

壁畫的中心人物則身穿紅袍,騎白馬,正要縱馬過橋,前有將士護衛,後有僕從相隨。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壁畫中的這位主角,名叫張議潮。這幅畫,正是表現其率軍抗擊吐蕃,收復河西十一州的雄壯氣勢。

1

安史之亂後,朝廷抽調西北兵平叛,遂使邊州無備,吐蕃趁機侵佔河西、隴右地區。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涼州、蘭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繼陷落。

詩人張籍的一首《橫吹曲辭·隴頭》,描寫了涼州陷落時的慘狀: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屬漢家?”

憤慨的張籍在詩中發出呼籲:難道就有沒有像李廣、李蔡兄弟那樣的名將,來收復涼州,帶領百姓們重回漢家故土嗎?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吐蕃士兵。

當吐蕃攻打沙州時,儘管當時和朝廷的聯繫已經中斷,城中軍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邊固守城池,一邊向回鶻求救。可是,始終盼不來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諸將,主張焚燬城郭,率眾東逃。

都知兵馬使閻朝,見主將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擔罪名,將周鼎縊殺。

結果,沙州軍民非但沒有責備閻朝,反而支持他自領州事,集結在他旗下,共同抗敵。

在內缺糧草,外無救兵的壞境下,閻朝帶領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長達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彈盡糧絕,城中軍民處於絕境。為保他們安全,閻朝與蕃將相約,不得傷害、驅逐百姓,這才出城投降。頑抗多年的閻朝,投降後被吐蕃人下毒暗殺。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後,貞元十五年(799年),一個註定將改變這個地區命運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張議潮

張氏家族是沙州豪門,世代為州將,張議潮之父張謙逸更是官運亨通,官至工部尚書。

然而,作為一個成長在“淪陷區”的官二代,張議潮感受不到家族帶來的榮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幾天膏粱錦繡,目之所及,盡是國仇家恨。

吐蕃顯然沒有大唐那樣開放的民族意識,為實現文化專制,他們不許百姓穿漢家服飾,說漢話。

吐蕃人“貴壯賤老”,將壯丁擄為奴婢,命他們耕田放牧,勞作不休。對年老者,動輒“斷手鑿目”,棄之街道

史載,貞元年間,吐蕃軍隊曾在河西俘獲一萬多漢人,帶回其部落為奴。當經過一段峽谷時,俘虜們停下腳步,向東邊的故鄉辭別。有幾百人直接哭暈過去,還有人寧死不屈,跳崖而死。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在如此恐怖的統治下,每逢新春佳節,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漢家服飾,祭祀祖先,向東遙拜。

開成年間(836一840年),唐朝使者途徑河西。當地百姓見到唐朝使者,夾道迎接,放聲哭泣,問道:“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儘管他們鄉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著王師早日歸來。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親眼目睹同胞慘狀的少年張議潮,手抄一首當時廣為傳唱的《無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見城外空牆匡,將軍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棲惶處,段段茅花如柳絮。海燕銜泥欲作巢,空堂無人卻飛去。”

該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後,在吐蕃不斷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貧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頓的同時,還忍受著繁重的賦役。他們不堪重負,試圖逃離家園。

此地的斷垣殘壁,只能供軍官們栽種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飛揚,格外淒涼,連燕子也不願在這樣殘破的空城築巢棲息。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年輕的張議潮立下志向,他要帶領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復失地。

張議潮平日學習兵法,苦練劍術。現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娛樂明星,而當時少年張議潮崇拜的卻是孫武、白起等千古名將。他對經史子集毫無興趣,只專心研讀《六韜》、《玉鈐篇》等古代兵書,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陣殺敵。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諸州後,膨脹了。

吐蕃人統治該地數十年,毫無作為,只知殘酷壓榨,導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對他們早已恨得咬牙切齒。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塗,他們四面樹敵,唐朝、回鶻都與之有過節。

與此同時,盛極一時的吐蕃也在不斷走向衰退,國內發生了大規模內亂。

吐蕃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卻緩過勁兒來了。

會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於是召集群臣,商議如何收復河、湟四鎮十八州。

三年後,河東節度使於鹽州吐蕃軍。次年,鳳翔節度使又一舉收復了原州、威州等地。朝廷似乎在為河西的百姓們傳達一個信號:你們不再孤立無援,有國家為你們撐腰。

沙州的張議潮聽聞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等得太久了,彷彿這一生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刻。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敦煌沙州樂園中的張議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計劃的張議潮見時機成熟,與當地名門望族、豪傑義士聯合,發動起義。

張議潮振臂一呼,全城漢人響應號召,紛至沓來,誓與吐蕃決一死戰。

張議潮自幼飽讀兵書,胸懷韜略。史載,他親率起義軍與吐蕃交戰,“啟武侯之八陣,縱燒牛之策”,突破重圍。八陣指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創設的八陣圖,燒牛之策則是戰國時期田單的火牛陣。此處可能是溢美之詞,卻透露出張議潮初入戰場時的從容與老到。

兩軍短兵相接,疏於防範的吐蕃守軍最終敗下陣來。他們大驚失色,沒想到這麼多年來猶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吐蕃人紛紛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張議潮義軍成功將吐蕃驅逐出故鄉,並在這裡站穩了腳跟。

剛掌握吐蕃大權的權臣尚恐熱得知張議潮起義的消息,怒不可遏,帶領軍隊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壯,吐蕃軍毫不遲疑將他們斬殺,又對老弱婦孺施以割鼻斷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殺嬰兒為戲,並將當地房屋焚燒殆盡。吐蕃人燒殺劫掠,綿延千里,令人髮指。

尚恐熱似乎想以此舉震懾河西居民,沒想到適得其反。他們殘暴的行徑,激起民怨,越來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張議潮的義軍中。

張議潮一鼓作氣,修繕甲兵,且耕且戰,先後收復沙、瓜、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淪陷數十年,當地的漢人終於翻身做主。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張議潮收復的河西十一州。

4

張議潮以收復失地為己任,卻不願割地稱王。收復沙州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長安告捷。

可是,由於涼州等地還在吐蕃手裡,使者東行受阻,貿然前往,定然九死一生。

支持張議潮起義的,還有當地的佛教勢力。高僧洪辯心生一計,派弟子悟真擔任張議潮的入朝使者。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為掩護,擺脫吐蕃人的盤問。

悟真一路向東,走入荒無人煙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達長安。

一如當年為弘揚佛法,奮不顧身的玄奘,悟真捨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軍民英勇抗爭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讓天下人知道,在淪陷區生活了數十年的百姓們,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東北,被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發現。在他的協助下,悟真終於到達長安。

多年來一直身陷吐蕃人統治的僧人,歷經艱難險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訴人們,河西的百姓們,起義了。

與唐朝取得聯繫後,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和起義諸將李明達、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並獻上沙、瓜等十一州圖籍,宣佈效忠唐朝。

從河西來的幾隊使者,早已在長安城引起轟動。平生最愛讀《貞觀政要》,時時以李世民為榜樣的唐宣宗李忱,得知張議潮的英雄事蹟,感慨道:“關西出將,豈虛也哉。”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

當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設立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從此,歸義軍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時,屢戰屢敗的吐蕃軍集結到東邊的涼州,真正的硬仗才剛剛開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張議潮統兵七千,奔赴涼州。

這次戰鬥,不同以往,集結兵力的吐蕃軍被逼入絕境,同仇敵愾。歸義軍四處征戰,略顯疲憊,兵力上還處於下風。

張議潮指揮若定,命歸義軍分兵兩道,列陣以待,人人手持白刃,氣宇軒昂,精銳騎兵在前突擊。吐蕃軍困獸猶鬥,毫不退讓,雙方拼死相爭,一番血戰之後,五十里之內,橫屍遍野。吐蕃軍兵力雄厚,歸義軍一時難以攻破城池。

隨後,經過三年的拉鋸戰,張議潮才得以攻克涼州。至此,歷經百年血雨腥風的河隴地區,全部由唐朝收復。

時人贊曰:

“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張議潮率河西諸州來歸,唐朝無暇接手,遂將河西託付給他,給了歸義軍高度的行政自由。

張議潮身兼數職,繼續推行耕戰政策,大力發展生產,穩定河西局勢。同時,他重建唐制,傳播漢人文化,終於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驅逐吐蕃後,張議潮又積極抵禦其他少數民族的進犯,讓周邊各族人知道,“社會我潮哥,人狠話不多”。

有一次,吐谷渾意圖劫掠沙州。張議潮主動出擊,行至半路,與吐谷渾軍狹路相逢。吐谷渾不敢交戰,迅速逃歸。張議潮帶兵追擊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渾境內。

沙州以北的納職縣(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著回鶻與吐蕃殘部,頻頻襲擊漢人,搶奪牲畜。

為對付這一威脅,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張議潮親率甲兵,圍攻盤踞在納職的回鶻軍。回鶻軍一時措手不及,拋棄鞍馬,大敗而逃。

據敦煌出土的《張氏勳德記》記載,當時人們對張議潮的功績給予了崇高的評價:“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6

張議潮為收復河西立下汗馬功勞,又為鞏固邊防鞠躬盡瘁,或許,僅是為了那顆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

歸義軍這樣一個高度獨立的政權出現,是朝廷所不願看到的,尤其是,此時河西已盡數收復,穩定發展。歸義軍與朝廷,表面君臣,實則屢生齟齬。

鹹通八年(867年),張議潮當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張議潭在長安去世。噩耗傳來,69歲高齡的張議潮千里迢迢趕往長安。

榮新江教授認為,張議潮此舉是為替代其兄,作為歸義軍的新人質,已示對朝廷的忠誠。所謂“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

無論是何原因,晚年的張議潮終於回到了讓他魂牽夢繞的長安。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繁華的長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車如流水,人潮湧動。身處其中,觀花長安道,步隨龍輦後,居廟堂之上,為萬流景仰。為官者夢寐以求的,或許正是這樣的成就。

張議潮入朝後,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為右神武統軍,晉升為司徒,並賜宣陽坊宅第,給予優厚禮遇。

五年後,年逾古稀的張議潮卒於長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願。

7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沒有朝廷的介入,歸義軍竟自己走向覆滅。一出同室操戈的鬧劇,最終毀了張議潮一生的事業。

張議潮入朝後,河西軍務交給其侄子張淮深。經過張氏叔侄的慘淡經營,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復興之象。

危機往往潛伏在繁榮之中,大順元年(890年),張議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勳突然發動政變。

頓生肘腋之變,張淮深防不勝防,一家人死於亂軍之中。

索勳遂自立為節度使。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認他為歸義軍節度使。

索勳背恩忘義,背叛張家,小姨子第一個反對。張議潮的第十四女,同時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率將士誅殺索勳。隨後,擁立張議潮之孫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

從此,歸義軍的情況急轉直下,猶如大唐的國運。

907年,朱溫稱帝,張承奉無主可依,自稱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隨後便淹沒在歷史的漫漫黃沙中。

大唐最後的猛士軍團:你看與不看,他們就在那裡

▲大唐的終結者“朱全忠”。

曾經縱橫馳騁的歸義軍,逐漸被人淡忘,在等待人們喚醒關於他們的記憶。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畫,還在訴說他們的前世傳奇。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商務印書館 2015年版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