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說起唐朝,可能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雄壯的長安城,想到愛飲酒作詩的大詩人李白。

但今天咱們來聊點兒不一樣的,正是“唐朝水運”,看看在盛唐時期的水運,究竟有多發達?

眾所周知,古代的交通受限因素較多,導致古人可選擇的出行方式並不多,比如日常情況下出門遠遊,古人會選擇騎馬,然而乘馬雖輕快,卻也有一定成本,而且在古代馬匹也非人人皆可買得起,這就又增加了出行的侷限,使得許多人只能靠腳程。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李白騎馬出遊

可如果騎馬,還要考慮諸多客觀因素,比如馬匹補給問題,不能不吃不喝一路狂奔,要在行駛一段路途後,找尋驛站進行休整。還有馬匹的生病問題,氣候問題與道路問題,都要考慮在內,最後才能在最大程度的可執行範圍內,乘馬而行。

於是乎在還沒有飛機的年代裡,乘船出行就成為另一種更為便利的交通選擇。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古人對於水運的重視,從唐朝以後更是到達了一個巔峰,得益於隋朝時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的先天基礎,使得唐朝開國以後,對全國範圍內的水運進行了一番系統規劃與升級。

那麼說到水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船隻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將水運的升級,與造船業的進步劃一個等號,而說起唐朝造船業的轉變與發展,我個人總結有如下五點特徵:

一、在唐朝以前的歷朝歷代,舟船的建造體系,還是側重於軍事,國家資源還是向著軍用戰艦的方向傾斜,而在唐朝時,通過對造船工業體系進行升級,大唐朝廷逐步將造船重點由軍用戰艦轉化為民用船隻,且制定出相關法律,來嚴格限制民用船隻的規格。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唐律》中對於船舶的載重竟然有明確規定,就像現在我們所說的貨車限載一樣,《唐律》中如此明言

請應乘官船者,聽載衣糧二百斤,違限私載,苦受寄及寄之者,五十斤及一人,各笞五十;一百斤及二人,各杖一百(若家人隨從者勿論)。——《唐律疏議·卷二十七·雜律》

這表明唐朝時乘官船外出的人員,所帶衣糧限載不得超過“二百斤”,而且對寄乘於船上的乘客也有限制,除卻載貨以外,多餘出來的空間如果私自載人,那就要受笞打之刑,但最後也表明出大唐朝廷較為人性化的一面,若是家人或隨從一同乘船,則不以罪論處。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唐代巨型樓船

二、對漕運所用舟船進行統一且嚴格的制定規範與定製標準,這體現了大唐朝廷對於舟船建造工業體系的重視。

如唐朝經濟改革家劉晏,任諸道鹽鐵轉運使時,就曾按照統一標準造江船兩千艘,每艘可載千斛。

《新唐書·食貨志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按照宋朝之前的度量衡來換算,1斛約等於現在的120斤,那麼1000斛,足足得有60噸的載重量,放到今天來看,也已經算是不小的貨船了。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唐朝水密隔艙快船

三、在工業生產力加速發展與提高的前提下,唐朝的造船行業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制式,而是向著更為華麗的建造風格進行轉變。

以往的古代大船,風格較為統一,甚至可以說是單一,整體裝飾除卻皇帝所乘的龍舟較為氣派外,民間客船或商船,還是屬於千篇一律的風格,然而伴隨唐朝時期的造船業大力發展,能工巧匠們開始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裝飾,使舟船看上去更具特色與美麗。

《玄宗諸子傳》記載:將渡綿江 , 登舟見彩緣席為藉。

這表明當時的舟船,尤其是民間客船,已經開始在外飾上做文章,利用彩色鋪設船隻,進行個人化的妝點,裝飾可謂相當豪華。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相關影視劇照

四,基於當時的工業基礎與生產力水平,發明出新式的動力系統,使航速大大提高,最為顯著增加航速的代表裝置,正是唐朝時發明的“水輪”。

《舊唐書·李皋傳》有載: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如上所述,可見唐朝時期的戰艦,增加了兩座水輪,以人力進行驅動,可“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而這種與眾不同的動力推進裝置,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中首次使用。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另外在製作舟船的選料上,江東地區也開始大範圍採用更輕且更為堅固的樟木,使得航速又從根本上得以提高,李白當年所著的名詩《早發白帝城》,其中寫到“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通過後半句“千里江陵一日還”,大可想見當年的江東地區所造輕舟之快,據現代地理測算,千里江陵的實際距離為“357公里”,那麼一日之間順江而下能行駛300公里的航程,在古代已經算是相當快的速度了。

五,唐朝時所造船隻的整體載重,已經比過往朝代要提高不少,甚至可以說是大幅提高。

《唐國史補》中有段記載特別生動形象:

江湖語云,“水不載萬”,言大船不過八九千石。然則大曆,貞元間,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博,此則不啻載萬也。

此段意為,江湖中曾盛傳,船在水中載重不可超過萬石,也指最大的船隻載重也不過八九千石,而到了大曆年間,也就是唐代宗年間,最大的一艘航船名為“俞大娘”,在上面居住的乘客有養生送死嫁娶者不計其數,幾乎人的生死嫁娶等事,都在這艘船內完成,而操駕的船工竟多達數百人以上,航程更是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幾乎縱跨大半個唐朝國境,往往一行駛就是一整年,而所謂載重不過萬的論調,對這艘船完全不適用,因為這艘船的載重,顯然已經超過了一萬石。

另外補充一點,史料中所說的“八九千石”,按照唐朝時的度量衡來計算,約合現在的550——650噸,而且這顯然還不包括船上人員的流動性,比如今天多,明天少,後天上船更多,再考慮到這艘船常年行駛,久居船上的人也不少,再加上裝載的貨物,這艘最大的航船的最大載重就更是難以估量,足以稱得上是一艘龐然大物。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貞觀年間用於運輸米糧的貨船,最少都能載重五百石,而到了盛唐時期所造出的船隻,最低載重標準則飆升為一千石,足足翻了一倍,若再加上這一千石是最低載重標準,那也就是說翻了一倍還多。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一船致損,則傾數百之糧。

這時運輸糧食的船隻,最少就能裝載五百石以上,而到了我上文中所說的劉晏任諸道鹽鐵轉運使時,則直接提升到一千石,甚至是千石以上,足以可見短短數十年的造船業發展之迅猛,考慮到當時的整體社會生產力與科技水平,這種升級速度已經可以稱得上是跨越式發展了。

《新唐書·食貨志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所以唐朝時期的造船業,大致經歷了以上五種轉變,從軍用造船資源向民用造船行業進行傾斜,從對漕運實施統一標準進行規範化管理運作,從千篇一律的外表裝飾到彩色裝修的日益豪華,從增加水輪等新式動力推進系統得以提高航速,從載重量由五百石翻一倍到千石以上甚至更多的跨越式發展,唐朝時期的造船技術從五個方面,完成了整體的產業升級,並且在整個世界造船史上橫向進行對比,同時期內還難有能夠比肩者。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而說完了造船業,咱們再來聊聊當年對於漕運的具體管理,首先是津渡

為了方面通行,當時的大唐官府在各河流津口架橋設渡,同時也方便對往來船隻進行管理登記,這些“津渡”就相當於關卡,或者是收費站,船隻每行至此,便要接受查驗與登記,方便官府進行統一管理。

而且對每一處津渡,除了架設水上浮橋外,也有人員安排的明確要求,如每渡設立官職,有“津令、津丞”,也可說是“津主”,就是負責津渡日常管理的官吏,他們也要負責在津渡處設置一艘官船。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浮橋津渡

而每官船安排人員六人,有的也安排三到四人,用以檢查過往船隻是否超限,是否有違規情況,若無任何問題,便會放行,主要起到管理與疏導水運交通的職能。

《唐六典》:蘄州江津渡,荊州洪亭、鬆滋渡。江州馬頰、擅頭渡,船各一艘,船別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別四人。

而且凡是律法中明令制定的津渡處所,卻不造橋樑,不設渡船者,或者未經允許擅自移動橋樑及渡口者,負責管理津渡的津令與津丞,則都要受到懲治,一經發現,便要經受仗七十的懲罰,若因停船而影響交通者,肇事人則要被杖打一百。

《唐律疏議·卷二十七·雜律》:其津濟之處,應造橋航及應置船筏而不造者置,及擅移橋濟者,杖七十。停廢行人者,杖一百。

這項規定竟然被製作成為律法,而寫進《唐律》之中,足以可見當時的唐朝當局,對於水運的重視程度,也可看出唐朝當局對於水運所展現出的態度,是有著較為嚴厲的意識,犯者,則要受罰,而且杖七十以上的刑罰,屬實不輕。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唐朝漢津渡想象復原圖

另外還有關於河道水源的管理,唐朝當局也考慮在內,一是不得為了修建水運所用的河堤,而汙染了民間用水的水源,若修了河堤,但卻是豆腐渣工程,導致河堤決斷,因此毀壞農民莊稼,致使財物漂失,則要按律受罰,二是若在該修河堤的位置沒有修築河堤,那負責官吏也要治罪。

《唐律·卷二十七·雜律》: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因河堤斷決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

從以上內容所述,相信不難看出唐朝統治者對於農民財產的保護重視,以及對於水運整體的重視程度,還是那句話,水運本身就是惠及於民,從而惠及天下的一件事,若不從根本上加以重視,不考慮全面充分,勢必會造成混亂,而這種混亂釀造的苦果,最後終究是要自己來嘗。

我想當時的大唐朝廷對這點思考的非常清楚,所以才將水運管理納進法律之內,對每一個環節通過嚴苛的懲治制度進行約束以及規範,倒不失為古代一種前衛的思想與嘗試。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同樣的,規範化管理以後,唐朝的水運果真為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商賈們的收益也隨著船隻建造的飛速發展與水運的管理規範化,日漸水漲船高,而民間商賈賺到鉅額收益,自然上稅也頗為豐厚,如此唐朝的國庫日漸充盈,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再加上官府領頭制定統一的內河運價,對市場進行規範,導致不法競價現象一再減少,使得以長江為主的內河水運日漸蓬勃,在促進經濟騰飛的過程中,也帶動了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出遊風潮,畢竟船比以前快了,能載的人多了,而人民百姓賺的也多了,既然有錢了,那當然是在生活之餘乘舟遠行,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由此也可見,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若國家經濟興旺發達,一派錚錚向榮的繁盛景象,自然人人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興旺發達。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唐朝時的水運究竟有多厲害?可載萬斤重,日行千里遠

——————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卷二十七·雜律》:請應乘官船者,聽載衣糧二百斤,違限私載,苦受寄及寄之者,五十斤及一人,各笞五十;一百斤及二人,各杖一百(若家人隨從者勿論)。

《新唐書·食貨志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玄宗諸子傳》記載:將渡綿江 , 登舟見彩緣席為藉。

《舊唐書·李皋傳》有載: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唐國史補》:江湖語云,“水不載萬”,言大船不過八九千石。然則大曆,貞元間,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博,此則不啻載萬也。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一船致損,則傾數百之糧。

《新唐書·食貨志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唐六典》:蘄州江津渡,荊州洪亭、鬆滋渡。江州馬頰、擅頭渡,船各一艘,船別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別四人。

《唐律疏議·卷二十七·雜律》:其津濟之處,應造橋航及應置船筏而不造者置,及擅移橋濟者,杖七十。停廢行人者,杖一百。

《唐律·卷二十七·雜律》: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因河堤斷決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