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新軍事制度的變革,也主導了隴右等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

自開元二十一年宣佈改制以後,整個大唐的國防重心,便全部轉移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通過設立節度使等一系列舉措,對軍事資源進行重新分配。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新軍事制度的變革,也主導了隴右等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

自開元二十一年宣佈改制以後,整個大唐的國防重心,便全部轉移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通過設立節度使等一系列舉措,對軍事資源進行重新分配。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節度使的設立,也標誌著舊時的府兵制徹底瓦解,同時也為隴右的重要軍事地位,提供了政策與資源上的雙重保障,事後證明,軍事改革以後實施的節度使制,在唐中期維護邊防安全的問題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 唐朝前期的軍事活動,也是促使隴右成為軍事要地的主要原因。

從唐朝開國之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就發生了數次大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的主要威脅方,都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塞外民族,如眾所周知的突厥等。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新軍事制度的變革,也主導了隴右等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

自開元二十一年宣佈改制以後,整個大唐的國防重心,便全部轉移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通過設立節度使等一系列舉措,對軍事資源進行重新分配。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節度使的設立,也標誌著舊時的府兵制徹底瓦解,同時也為隴右的重要軍事地位,提供了政策與資源上的雙重保障,事後證明,軍事改革以後實施的節度使制,在唐中期維護邊防安全的問題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 唐朝前期的軍事活動,也是促使隴右成為軍事要地的主要原因。

從唐朝開國之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就發生了數次大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的主要威脅方,都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塞外民族,如眾所周知的突厥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就導致開國以後,唐朝統治者必然會選擇在防範外敵的問題上,投入更大的軍力與資源,於是具備上述兩點原因的隴右,就更加成為了軍事戰略上的重心,乃至區別於其他的戰略地區,而成為維護唐朝國防安全的重要力量。

如上,便是對於隴右何故重要的探討,誠然我們後人看待歷史,大多數情況下是站在上帝視角,無法切身體會當時的重大軍事改革,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意義之重大,但也能從中發現一些規律與原則,若想強大,不受外敵侵擾,必然是建立在繁榮的經濟與完善的制度之上。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新軍事制度的變革,也主導了隴右等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

自開元二十一年宣佈改制以後,整個大唐的國防重心,便全部轉移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通過設立節度使等一系列舉措,對軍事資源進行重新分配。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節度使的設立,也標誌著舊時的府兵制徹底瓦解,同時也為隴右的重要軍事地位,提供了政策與資源上的雙重保障,事後證明,軍事改革以後實施的節度使制,在唐中期維護邊防安全的問題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 唐朝前期的軍事活動,也是促使隴右成為軍事要地的主要原因。

從唐朝開國之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就發生了數次大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的主要威脅方,都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塞外民族,如眾所周知的突厥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就導致開國以後,唐朝統治者必然會選擇在防範外敵的問題上,投入更大的軍力與資源,於是具備上述兩點原因的隴右,就更加成為了軍事戰略上的重心,乃至區別於其他的戰略地區,而成為維護唐朝國防安全的重要力量。

如上,便是對於隴右何故重要的探討,誠然我們後人看待歷史,大多數情況下是站在上帝視角,無法切身體會當時的重大軍事改革,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意義之重大,但也能從中發現一些規律與原則,若想強大,不受外敵侵擾,必然是建立在繁榮的經濟與完善的制度之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大唐初期的盛世局面,的確為後世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表率,但隨著當朝者的怠政以及各方面的消極因素,最終促使一個偉大的王朝覆滅,不得不說,很有歷史借鑑意義,也很有參考價值。

最後,願世界和平。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

最近以唐朝為背景的某古裝劇持續熱播,作為一名忠實的歷史愛好者,看的很是過癮,但對於劇中不斷提及的“隴右”,卻令我更加激動,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隴右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與意義,於是打算寫一篇介紹“隴右”的通俗文章,方便更多朋友瞭解唐朝的軍事制度。

首先開宗明義,何為隴右?

正是隴山以西的廣闊地區。

而隴右也因在“隴山之右(西)”,故此得名“隴右”,是大唐鏈接中亞地區,以及遏制突厥與吐蕃的“戰略走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開元十五道

說起隴右的設立,還要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說起。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

這一年,大唐王朝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與規劃,主要涉及政治與軍事兩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力。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便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每“道”各設置一名採訪處置使,掌管刑獄,並監察所屬州縣官吏。

(注: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

通俗來講,就是把天下各塊設置為十五個大小不等的行政區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省”的範圍,每個區域設置一名最高長官,除了掌管刑獄以外,他們還要監察督導下面州縣官吏的日常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委書記。

而“隴右道”,便在此十五道之中,又因其上下與突厥,吐蕃相接,故有著極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軍事上,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防衛能力。

與政治上所設採訪使的舉措類似,加強防衛能力的主要辦法,正是設置節度使,統領邊軍,負責邊防要務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節度使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學到過,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安西節度使,統領安西四鎮,而隴右因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也設置一名節度使,為隴右節度使,領導隴右地區的防務機構,代表大唐朝廷行使最高軍權。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於此我們就可得出,隴右道由兩名最高長官負責:

一是採訪使,負責政治工作。

二是節度使,負責軍事防務。

如上兩點,便是“隴右道”的設立背景,通過政治與軍事兩方面的同時改革,強化隴右道的具體效能,使隴右道的對外防禦能力逐步加強,並且也加強了大唐中央政權對於邊防力量的管控。

而自從設立節度使以後,也標誌著唐朝的軍事制度,由最初的“行軍制”,全面過渡為“節度使制”,同時也體現出唐朝對外的軍事政策,全面由“主動出擊”向“據邊防守”進行轉變。

那麼說完了背景,咱們再來看看隴右對大唐的作用,或者反過來說,看看大唐對於隴右,究竟有多麼重視?

要了解大唐朝廷對隴右的重視程度,單看地圖是一方面,但也只是表面,俗話說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我們就要深入探討一番。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大唐設置的兵力與軍費,看出隴右的重要性,與同樣為邊防要地的河西,朔方不同,隴右無論是兵力,還是軍費,皆為大唐邊防三節度之最高。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疋:pǐ,同“匹”)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隴右節度共統領兵士75000人,每年軍費為250萬,相比較之下,河西與朔方兩節度,卻分別只有兵士74000人與64700人,而軍費也相差數十萬之多,可見大唐朝廷對於經營隴右的投入之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我個人認為,隴右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形成原因,除了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朝統治者基於宏觀戰略層面的思考

所謂宏觀層面,自然是要著眼於國家大局,在唐初,對於邊境軍事防區,唐朝統治者有著較為統一的認知,共將天下分成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軍事戰略大區。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西北地區正是指當時的隴右與安西等統轄範圍,連接西域以及中亞等國,乃至上抵突厥,作為防備外族入侵的重要邊防區域,自唐朝開國之初,便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是由於自古而言,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外族入侵者,大多都是從西北以及北方地區而來的草原遊牧民族,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西北與東北戰略大區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大過東南與西南地區。

第二,歷史延續下來的軍事重心與繼承性。

所謂歷史延續,與上一點原因相類似,但還有所不同,因從秦朝起,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敵來自於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塞外遊牧民族,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的突厥,以及明時的北元與宋時的契丹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歷史上大多數與上述外族發生的戰爭,都是從山海關至嘉峪關以及周邊延伸地區展開,這就導致古代的統治者在掌權以後,都格外重視與塞外民族之間的對抗,更將軍事邊防戰略的重心落在西北與東北地區,換句話說,就如何對抗塞外遊牧民族這一問題,始終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於是就自然導致了西北與東北地區,由歷史延續下來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唐朝統治者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先來拋出一個結論,即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便是以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所以這也衍生出“關中本位”的治國思想。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關中地區形勢圖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認為,經營好關中地區,便能使國順民安,而關中地區的興運昌隆,就是國家之本,因此在西北地區設置合適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保守關中地區安定的必然選擇。

換言之,只要西北戰區如隴右穩定,也就確保了關中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綜上所述,三方面原因最終決定了西北地區是唐開元時期國防軍事建設的重心,也就必然導致隴右地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然而,上述內容嚴格來說,仍屬於正面意義的範疇,考慮到隴右乃至節度使的設立背景,我們還能看出唐朝在軍事政策上的轉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態度,反而更傾向於消極與被動。

首先,西北地區作為歷史上與中原民族發生戰爭最多的地區,形成了一種嚴峻的戰略形勢,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東突厥,早在唐朝開國之前,就曾發生過突厥可汗與王世充暗謀篡奪中原控制權的事件,當時的李淵得到情報以後,便及時派遣長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範突厥的趁虛而入,一舉擊碎了東突厥借天下大亂從而入主中原的陰謀。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再到唐太宗即位以後,尤其是唐太宗貞觀時期“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對外政策,以騎兵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主動出擊征服塞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政權都未曾受到外族的侵擾,甚至一度俯首稱臣,所以在唐初時期,對外的軍事政策,一直是採取的積極態度,不論是遠攻還是近交,亦或是日後的“萬國來朝”,都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征服手段取得的和平成果。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唐太宗之後,大唐周邊的軍事形勢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以吐蕃、突厥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面對軍事態勢逐漸惡化的局面,大唐統治集團便將唐太宗時期採取的主動出擊的“軍事進攻戰略”,向“軍事防禦戰略”進行轉變。

最終迫使唐朝的對外軍事政策,從起初的“外攻”轉為“守內”,考慮到開元之治以後持續的大唐盛世,很顯然這時的唐朝軍事力量,相比起唐太宗時卻日趨減弱。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一點,我想唐玄宗應是早已有所意識,所以為了防止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困局,如因軍事力量薄弱而導致的外族入侵,或是威脅到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安定的被動局面,才會進行軍事上的重大改革,通過劃分天下十五道與設置節度使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與隴右,河西等節度的軍事邊防力量。

總結來說,基於上文中的闡述,就“隴右在唐朝時為何如此重要”這一問題,我們可得出大概三個結論:

第一,隴右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建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延續的基礎之上。

隴右作為一條特殊的“戰略走廊”,外連西北,內護關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縱深,並與“河西走廊”共同組成保衛關中地區安定的半圓防線,一旦外族想要通過西北入侵中原,隴右等地區的軍事力量,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以便及時保護都城長安的安全。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第二,新軍事制度的變革,也主導了隴右等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

自開元二十一年宣佈改制以後,整個大唐的國防重心,便全部轉移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通過設立節度使等一系列舉措,對軍事資源進行重新分配。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節度使的設立,也標誌著舊時的府兵制徹底瓦解,同時也為隴右的重要軍事地位,提供了政策與資源上的雙重保障,事後證明,軍事改革以後實施的節度使制,在唐中期維護邊防安全的問題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 唐朝前期的軍事活動,也是促使隴右成為軍事要地的主要原因。

從唐朝開國之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就發生了數次大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的主要威脅方,都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塞外民族,如眾所周知的突厥等。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這也就導致開國以後,唐朝統治者必然會選擇在防範外敵的問題上,投入更大的軍力與資源,於是具備上述兩點原因的隴右,就更加成為了軍事戰略上的重心,乃至區別於其他的戰略地區,而成為維護唐朝國防安全的重要力量。

如上,便是對於隴右何故重要的探討,誠然我們後人看待歷史,大多數情況下是站在上帝視角,無法切身體會當時的重大軍事改革,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意義之重大,但也能從中發現一些規律與原則,若想強大,不受外敵侵擾,必然是建立在繁榮的經濟與完善的制度之上。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而大唐初期的盛世局面,的確為後世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表率,但隨著當朝者的怠政以及各方面的消極因素,最終促使一個偉大的王朝覆滅,不得不說,很有歷史借鑑意義,也很有參考價值。

最後,願世界和平。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唐朝時極度重視的軍事地域——隴右,究竟有多重要?

——————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京畿採訪使理京師城內……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臨洮軍,在鄯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八千疋。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舊唐書·李淵傳》: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

《新唐書·兵志》: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