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說說大武生楊盛春和黃元慶

老沈聊戲:說說大武生楊盛春和黃元慶

當年的北京京劇團有兩位當家的頭牌武生,一位是楊盛春,另一位是黃元慶。楊盛春曾長期在北京市京劇二團傍譚富英裘盛戎,黃元慶則在馬連良京劇團輔佐馬連良。1955年市二團與馬連良劇團正式合併前曾合作試演兩場《群英會借東風》,馬譚裘掛頭牌毫無懸念,馬富祿的蔣幹、周和桐的曹操、茹富華的周瑜也俱是不二人選。而劇中趙雲一角的安排則更為獨特:兩天的趙雲由楊盛春和黃元慶不分名次先後擔綱,由此可見這兩位大武生的功力不分仲伯、旗鼓相當。

楊盛春(1913~1958),9歲入富連成科班盛字科學藝,工武生,深受科班主持人葉春善的器重和培養。從蒙師郝喜倫學《羅四虎》、《武當山》、《摩天嶺》、《金鎖陣》、《神州擂》。從王連平習《長阪坡》、《豔陽樓》、《鐵籠山》、《賈家樓》、《戰渭南》、《戰濮陽》、《洗浮山》、《武文華》《八蜡廟》等。在科內“盛”字班演出《五鼠鬧東京》、《銅網陣》時,他扮演白玉堂。17歲滿科後,仍留在富社效力。離社後搭“承華社”,1935年,隨梅蘭芳赴蘇聯訪問,演出了《林沖夜奔》、《猴王盜丹》等片斷戲。1945年,隨譚富英赴滬演出,深受讚譽。曾與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葉盛章、葉盛蘭等合作演出。

解放後與譚富英、裘盛戎合作於太平京劇社、北京市京劇二團。1953年赴朝鮮前線,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5年底,市二團與馬連良劇團合併成立北京京劇團,楊盛春成為當家武生,並任演員隊隊長,主管業務工作。《鐵龍山》《夜奔》《挑滑車》《惡虎村》是他常演劇目。

老沈聊戲:說說大武生楊盛春和黃元慶

北京京劇團剛成立時,劇團紀律渙散,後臺風氣不整,直接影響舞臺演出效果。馬連良就責成楊盛春和馬盛龍兩位進行管理。這倆位都是富連成“盛”字輩的,輩分高,又很自律,因此大家都服管,於是後臺的秩序很快建立起來。由此可以看出,楊盛春在管理上也盡職盡責。

1958年6月,楊盛春隨團赴山東演出載譽歸來,8月21日在公安部禮堂演出《豔陽樓》後,回到棉花下七條寓所,宵夜尚未用完,心臟病突發,急送友誼醫院,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45歲。

楊盛春突然病逝對劇團是個重大損失,也給他多子女的家庭帶來困難。團長馬連良考慮到此,決定他正在戲校上學的長子楊少春退學,正式加入北京京劇團,邊學習邊工作,有了工資。楊少春進入北京京劇團向黃元慶學了不少玩意兒,很快他就能夠單挑演出《三岔口》《白水灘》了

黃元慶(1922-1999)屬於富連成元字科,元字科出了不少好武生:茹元俊、徐元珊、李元瑞、譚元壽等。黃元慶幼入“志興成”科班學藝,後轉入焦菊隱主辦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又轉入富連成。出科後拜尚和玉,尤其是學習了尚派特色的勾臉武生戲,粗獷豪壯,勇猛凝重。

老沈聊戲:說說大武生楊盛春和黃元慶

黃元慶

黃元慶與楊盛春比較起來,楊更儒雅一些,黃則更粗獷一些。他的扮相不算漂亮,但很威武;他的嗓子不算清亮,但很剛強;《武松》是他常演的一齣戲,從打虎起,紫石街、獅子樓、十字坡到快活林。趙麗秋演潘金蓮、慈少泉演王婆子、茹富華演西門慶、賈榮年串演孫二孃。武松殺了潘金蓮,到官府狀告西門慶,反被責打四十板——在“亂錘”鑼鼓中,武松顫抖著倒退出場,左手拿狀紙和敞開的黑褶子,抖得像水波紋一樣嘩嘩作響,猛一轉身——憤恨的臉上已洗去粉彩,清水臉塗一層油,在燈光下閃著光,只在眼角、嘴角畫幾筆黑色,耳旁帶兩個發咎,好像頭髮散亂,憤怒已極,樣子有些可怕;與土兵(和楞兒)對念《撲燈蛾》:“我若殺那西門慶,哪裡去找尋”……並高叫:“刀------來!”,接著甩去褶子,踢起大帶,口銜甩髮,一個疾迅的刀花下場,作足了鬥殺西門慶的情緒準備。

黃元慶的“下串”是劉永利,“挑簾裁衣”的西門慶由小生茹富華扮演,到了“獅子樓”則換成劉永利,劉本是唱武花臉的,嗓子很粗,但與黃元慶對打起來即快又狠,得心應手,叫人忘記了原來那個儒雅的西門慶。

除了獨有的傳統武戲之外,黃元慶在北京京劇團還參加演出了馬譚裘主演的《群英會借東風》,《三顧茅廬》,馬譚張裘主演的《龍鳳呈祥》等。他參與創作了新編戲《秦香蓮》和《狀元媒》,分別飾演重要角色韓琪和楊延昭。這兩個角色都和張君秋大師有對手戲,這對武生演員提高表演水平來說真是難得的機會。可喜的是黃元慶把這兩個角色都拿了下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黃元慶還有一段趣聞。多年給張君秋跨刀的著名老生陳少霖閒時愛講古說笑話,一到夏天晚上經常招一幫街坊四鄰的孩子在院子裡乘涼聽他講鬧鬼的故事。聽故事的常客就有黃元慶,每晚的故事會都要說到後半夜才結束,真是越聽越怕,越怕越聽,個個毛骨聳然,圍坐的圈子也越來越小。有意思的是黃元慶這個大武生,竟然不敢走夜路回家,每每央求“二叔,送我一程”,於是先生牽起愛犬“大吉利”護送大武生回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藝術上蒸蒸日上的黃元慶突然銷聲匿跡了。後來,中國京劇院的葉盛長曾回憶說,因“右派”問題自己曾在北京郊外150公里處的茶澱農場勞改,當時在一起的還有黃元慶、方榮慈等名角。他們在當地還組織了劇團經常演出,頗受歡迎。再往後就聽說,黃元慶調到了哈爾濱京劇團。

馬連良長子馬崇仁的回憶錄對黃元慶也略有提及。黃是馬連良的大女婿,馬連良很看重他的才華,並準備大力扶持培養他,但黃元慶“加入北京京劇團後犯了些生活方面的錯誤”,而且一直鬧著要離婚,因此很傷馬連良的心。最終婚還是離了,黃則離開了北京京劇團。被譽為李萬春這一輩以下的武生中的佼佼者就這樣隕落了,令人扼腕嘆息。

文革後,黃元慶再次露面,重返舞臺。1985年1月紀念富連成八十週年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辦兩場演出,一場是譚元壽、馬長禮、袁世海、葉少蘭的《群英會借東風》,另一場是梅葆玖、譚元壽、徐韻昌的《御碑亭》,黃元慶與葉金援、張濱江、夏韻龍等合演了《挑滑車》。這是黃元慶為數不多的一次重返舞臺,勾引起老戲迷們對當年哪位生龍活虎的大武生的回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