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憶中國京劇院52年

中國京劇院(國家京劇院的前身)是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劇院,是最高級別的京劇院團,對全國京劇事業發展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

中國京劇院正式成立於1955年初,2007年底更名為國家京劇院。這52年見證了中國京劇事業走過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京劇事業高度重視。文化部設立了戲曲改進局,戲曲改進局下設京劇研究院,梅蘭芳任院長。京劇研究院是一個演出團體,即中國京劇院的前身。1951年4月3日京劇研究院更名為中國戲曲研究院。對外演出的名稱是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初期主要演員有李和曾、李宗義、張云溪、張春華、雲燕銘、李洪春、韓少芳、李憶蘭、高玉倩、趙炳嘯、夏韻龍、鄭亦秋、關雁儂等,後葉盛蘭、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葉盛章等相繼加入。主要演出《三大祝家莊》《新大名府》《江漢漁歌》等有革命內容的新編歷史劇。

老沈聊戲:憶中國京劇院52年

京劇實驗工作團下設三個團,第一團是葉盛蘭、杜近芳、李和曾、王玉讓等,半年後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江世玉、高玉倩等也加入了第一團。第二團是李宗義、張云溪、張春華、雲燕銘、李洪春、童葆苓、徐和才等。李少春、葉盛章、雲燕銘等曾在第三團演出。對外演出中這三個團也分別簡稱為“中國京劇一團、二團、三團”。直到1953年,這三個團合併,以“中國京劇團”名義對外演出。

中國京劇院於1955年1月正式成立,梅蘭芳任首屆院長。京劇院下設四個團,一團有葉盛蘭、杜近芳、李盛藻、李洪春、李慧芳、王玉讓、黃玉華、王玉敏、李元瑞、肖盛萱、趙文奎、蘇維明等。二團是李宗義、張云溪、張春華、雲燕銘、景榮慶、王泉奎等。三團是李少春、李和曾、袁世海、侯玉蘭、李金泉、雪豔琴、高玉倩、江世玉、婁振奎等。四團是李鳴盛、郭元汾、李麗芳、王吟秋、班世超、俞鑑等。四團也稱“老四團”,原是部隊劇團,1955年調到北京併入中國京劇院,組成四團。1958年9月又調離北京,支援大西北,成立了寧夏京劇團。

1958年3月,三個團主要演員重新調配:李袁葉杜在一團,李和曾、張云溪、張春華、江新蓉在二團,李宗義、李慧芳、葉盛章在三團,演員陣容安排上更加合理,比如三個銅錘婁振奎、趙文奎、王泉奎,三個老旦李金泉、王玉敏、韓少芳,三個大丑孫盛武、肖盛萱、馮玉增,三個長靠武生王鳴仲、茹元俊、李元瑞,三個副淨蘇維明、趙永泉、趙炳嘯,三個硬裡子李世霖、李世章、吳富友分別安排在一、二、三團。

三個團演出風格

老沈聊戲:憶中國京劇院52年

各異,演出劇目各有側重。這個時期,實力最強的一團推出的新劇目有《響馬傳》《佘賽花》《九江口》《灞陵橋》《桃花村》《花燈記》《謝瑤環》《滿江紅》《桃花扇》等深受歡迎,大多成為保留劇目。他們還演出了一批不常演的傳統戲,如李少春、袁世海的《打金磚》,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的《八大錘》,葉盛蘭、袁世海的《臨江會》,葉盛蘭、婁振奎的《飛虎山》,袁世海的《黃一刀》《瓦口關》等。此外,一團的新編現代戲《白毛女》《林海雪原》《柯山紅日》,一二團合演的《金田風雷》《臥薪嚐膽》也頗受好評。李和曾、張云溪、張春華為首的二團和李宗義、李慧芳、葉盛章為首的三團分別排演了《智斬魯齋郎》《孫安動本》《三盜令》《生死牌》《摘星樓》《鳳凰二喬》《賣義訪友》《程咬金招親》《贈書記》《五侯宴》《徐良出世》等新戲,頗受矚目。這幾年是中國京劇院最紅火的時期,好戲連臺。

1959年中國戲校首屆畢業生分配,一部分加入中國京劇院,組成了青年劇團(後改為四團),主要演員有孫嶽、吳鈺章、畢英琦、蕭潤增、楊秋玲、王晶華、俞大陸等,另一部分則組建中國戲校實驗京劇團,主要有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曲素英、朱秉謙、王榮增、李春成、李長春、錢浩樑等。

新四團朝氣蓬勃,相繼排演了《楊門女將》《初出茅廬》《滿江紅》《龍女牧羊》《強項令》《柯山紅日》等新戲,影響很大。《楊門女將》還拍成電影,風靡全國。

後李少春、葉盛蘭相繼患病,一些優秀青年演員就充實進去,馮志孝、錢浩樑、孫洪勳、夏美珍、郭自勤等調到一團,曲素英、劉琪、李景德等調入了二團。

1960年三團下放到北京,李宗義、李慧芳、葉盛章、李元瑞、王泉奎等大部分人充實到梅劇團。中國京劇院此後就保留了三個團的編制。

文革期間,中國京劇院曾一度改名為中國京劇團。

打倒四人幫後,中國京劇院恢復正常演出,相繼排演了《紅燈照》《蝶戀花》等新戲。此後,傳統戲逐步恢復。北京市院團調整中,李世濟調入中國京劇院,一起調入的還有閔兆華、趙麗秋、張學海、關小燕等。李世濟調入中京院後演出頻繁、頗受歡迎。常演的程派劇目有《鎖麟囊》《文姬歸漢》《春閨夢》《英臺抗婚》等。

1979年中國京劇院重新調整編制,共設四個團:一團馮志孝、杜近芳、袁世海、楊春霞、李寶春等;二團李和曾、李世濟、張云溪、張春華等;三團劉秀榮、李維康、李光、張春孝等;四團楊秋玲、劉長瑜、孫嶽等。期間,劉長瑜、王晶華等還以“中京院聯合演出團”的名義進行過演出。

1983年左右,杜近芳曾調到二團與李和曾合作,兩人合作演出過《紅鬃烈馬》。同時,李世濟調到一團演出。

1985年中京院進行體制改革實施新建制,一團和二團舉行過“體制改革後按新建制建團公演”,一團主要演員有李世濟、馮志孝、李光、田冰、於魁智等,此時於魁智已嶄露頭角。二團的主要演員是孫嶽、齊嘯雲、張曼玲、高牧坤、李鳴巖等,張春華擔任藝術顧問。由此看來,估計在這次體制重建中,老藝術家袁世海、杜近芳、張春華等退出舞臺。不過這老三位退休後不甘寂寞,邀請當時已從上海調回北京正在等待安排的張學津,一同去外地“走穴”。此事是非難定,但是這幾位鳳毛麟角的頂級老藝術家在北京沒有機會和觀眾見面,卻讓河北山東的觀眾大飽了眼福。

1991年,中國京劇院組建青年團,由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生組成,主要演員有陳俊、陳淑芳、劉琢瑜、耿巧雲、呂崑山、甄建華、趙永瑋、江其虎等。

2001年新春演出中,中京院形成三個團的格局;一團是李維康、耿其昌、李光、陳淑芳、刁麗、李欣、於萬增等。二團是於魁智、李勝素、李海燕、管波、江其虎等。青年團是張火丁、趙永瑋、耿巧雲、張建國、鄧敏、李文林、宋小川等。後張火丁組建京劇工作室,獨立演出。

2005年,院內調整編制,於魁智、李勝素組建一團,鄧敏、黃炳強、魏積軍組建二團,張建國組建三團。張火丁工作室不變。

2007年11月28日,中國京劇院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此時國家京劇院的演員陣容是:一團的於魁智(副院長,演出在一團)、李勝素、管波、江其虎、宋奕萱、張威、馬翔飛、郭瑤瑤、胡濱、陳國森等。二團的李海燕、宋小川、趙永瑋、徐孟珂、刁麗、黃炳強、魏積軍、呂慧敏、畢暢等。三團的張建國、陳淑芳、王潤青、袁慧琴、耿巧雲、顏士奇、呂崑山、周婧、李文林、唐禾香、顧謙、郝仕鵬等。後梅派青衣董圓圓從北京京劇院調入中京院三團,與張建國合作。

國家京劇院的成立標誌著這個國家劇院進入新的征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