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宗祠內懸掛的“博士之家”匾額

3、湯國修故居

走出湯氏大院,沿原路繼續前行數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長史苑。再左轉至北溪岸邊,經過一排碇步到對岸,沿著溪岸北行,遠遠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園之間,這是垟頭湯國修故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個弧形組成的水壩,潭水碧清如鏡,映照著房屋周邊的青峰碧樹。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宗祠內懸掛的“博士之家”匾額

3、湯國修故居

走出湯氏大院,沿原路繼續前行數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長史苑。再左轉至北溪岸邊,經過一排碇步到對岸,沿著溪岸北行,遠遠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園之間,這是垟頭湯國修故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個弧形組成的水壩,潭水碧清如鏡,映照著房屋周邊的青峰碧樹。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遠望湯國修故居

房屋右前方是一個朝北的木製門樓,穿過這扇門就走到正大門,大門左右青石刻著一副對聯:“居臨綠水觀魚躍,門對青山聽鹿鳴。”這反映湯國修高雅的隱逸情懷,無怪乎他會遠離村落中心,在這青山碧水間結廬。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宗祠內懸掛的“博士之家”匾額

3、湯國修故居

走出湯氏大院,沿原路繼續前行數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長史苑。再左轉至北溪岸邊,經過一排碇步到對岸,沿著溪岸北行,遠遠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園之間,這是垟頭湯國修故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個弧形組成的水壩,潭水碧清如鏡,映照著房屋周邊的青峰碧樹。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遠望湯國修故居

房屋右前方是一個朝北的木製門樓,穿過這扇門就走到正大門,大門左右青石刻著一副對聯:“居臨綠水觀魚躍,門對青山聽鹿鳴。”這反映湯國修高雅的隱逸情懷,無怪乎他會遠離村落中心,在這青山碧水間結廬。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湯氏宗祠前的湯國修貢生旗杆石

步入大門,回頭朝上看,門樓內側匾額有四個飄逸的行書大字“長繞祥雲”,匾額左右兩側有瑞鳥、梅花鹿等泥塑。廳堂四周的木板壁上端刻著一些吉祥美觀的花紋,裡面兩根柱子的頂端雕有幾片花瓣,攢聚成綻放的花朵。匾額、泥塑、木雕都緊扣一個“祥”字。

站在湯國修故居前的溪岸邊朝下游望去,隱約可看到溪口處的北澗橋、陳慶榮故居,湯陳兩家相距一二公里,同飲一溪水,因同一座橋而攜手合作,把名字刻在同一塊石碑上。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宗祠內懸掛的“博士之家”匾額

3、湯國修故居

走出湯氏大院,沿原路繼續前行數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長史苑。再左轉至北溪岸邊,經過一排碇步到對岸,沿著溪岸北行,遠遠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園之間,這是垟頭湯國修故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個弧形組成的水壩,潭水碧清如鏡,映照著房屋周邊的青峰碧樹。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遠望湯國修故居

房屋右前方是一個朝北的木製門樓,穿過這扇門就走到正大門,大門左右青石刻著一副對聯:“居臨綠水觀魚躍,門對青山聽鹿鳴。”這反映湯國修高雅的隱逸情懷,無怪乎他會遠離村落中心,在這青山碧水間結廬。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湯氏宗祠前的湯國修貢生旗杆石

步入大門,回頭朝上看,門樓內側匾額有四個飄逸的行書大字“長繞祥雲”,匾額左右兩側有瑞鳥、梅花鹿等泥塑。廳堂四周的木板壁上端刻著一些吉祥美觀的花紋,裡面兩根柱子的頂端雕有幾片花瓣,攢聚成綻放的花朵。匾額、泥塑、木雕都緊扣一個“祥”字。

站在湯國修故居前的溪岸邊朝下游望去,隱約可看到溪口處的北澗橋、陳慶榮故居,湯陳兩家相距一二公里,同飲一溪水,因同一座橋而攜手合作,把名字刻在同一塊石碑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故居門樓

結語

行走在下橋村,一路媚景醉人眼眸,引人駐足。正如四水未曾有約,翻越千山在此相聚回瀾,只為多看一眼下橋風光。那竹裡舊址上的翠竹搖曳多姿,似乎在輕吟著唐末逸士的遺韻;那橋畔的千年古樟,曾在兩宋的浩然文風中婆娑起舞。詩曰:

旖旎雲村醉客瞳,四溪至此會湍瀧。

西山初曉堆螺髻,北澗新晴落飲虹。

修竹猗猗唐士影,古樟颯颯宋時風。

尋碑細認前賢跡,共架津樑見赤衷。

"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能雄/文

下橋村位於泰順泗溪鎮,得造化鍾愛,青山列屏,碧水環抱。東西南北四條溪流一如千年來綿綿不絕的文脈,在下橋村交匯融合,激起一層層文化波瀾。一個個宋朝學士,燦若星辰,見證泰順科舉的全盛時期;一條最美廊橋,狀若長虹,再現《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風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築,臨水傍橋,共同繪製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下橋碇步

村落遷居史

下橋村東面有一條小溪流至溪東橋處,折而往西幾十米,與南溪交匯。溪水繼續前行,至北澗橋前方,與自橫坑而來的北溪相遇。這三溪匯成的水勢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腳下與自翁山而來的西溪匯流,泗溪之名由此而來,而下橋村正處於“四水回瀾”的絕佳寶地。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四水回瀾

這山環水繞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唐內閣長史林建為避五代之亂,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遷徙瑞安義翔鄉筱村東嶴龍鬚巖下(今泰順筱村)。他閒來喜歡尋幽探勝,遊至泗溪,沉醉於如詩似畫的風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建像

民國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載有一首《建公觀泗溪山景詩》:“傳聞此地特來尋,果是桃源洞裡深。疊疊青山呈谷口,層層碧水繞村心。曉聞啼鳥閒關語,暮聽鳴猿宛轉吟。今古幾經千百載,半空喬木望森森。”從詩中可知林建甚愛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攜六子林暘遷至泗溪,築屋於北溪上段竹裡(今下橋後池),是為泗溪林氏的開基之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氏族譜中“泗水北溪後池地輿勝圖”

陳氏也是較早開發泗溪的家族,泗溪陳氏奉唐大理評事陳新為始祖。陳新避亂於閩,其後裔輾轉遷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時期遷入泗溪下橋村,在此開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讀繼世。

泗溪陳氏有祭祀陳大翁的風俗,在溪東葛藤坪有一座“陳大翁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於嘉慶二年。陳大翁生前行善積德,傳說死後顯聖於江海之上,護國衛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關於葛藤坪“陳大翁宮”的建成還有個傳說,相傳陳大翁出聖後,託夢給一個木工師傅,說已將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讓他於某日某時到那裡建造一座祀廟。木工師傅到達夢中所指的地方,果見鋸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掛在葛藤之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大翁宮

下橋湯氏始祖湯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間,他從樂清前來駐守泰順泗溪平橋汎。《分疆錄》記載:“平橋汎在六都四溪,有額兵守此”,額兵是以漢人為主的清朝綠營兵,當時軍隊應是為抗擊海寇而來的。在今北澗橋千年樟樹邊上有一塊大草坪稱為“營坪基”,地名的由來或許就與湯文魁所在的軍營有關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大樟樹邊上的“營坪基”

湯文魁由駐守變成定居,他攜幼子湯廷佐落戶泗溪後池(今下橋村),父子倆相依為命。湯氏雖然來得稍晚些,但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家道逐漸興旺起來。

“儒藍宅”開啟科甲蟬聯的時代

清代泰順學者林鶚在《西山懷古》中寫道:“西山橫鎖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連。竹裡初來唐逸士,薌巖曾住宋名賢。”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層層疊翠,倒影於溪水之上,山水交輝。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西山四十二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橋歷史長河中的賢士,而隱居在下橋竹裡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於薌巖(今下橋後池)的“宋名賢”林韶,無疑是那兩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說林建是泗溪早期開發始祖,那麼林韶則是開啟文風新時代的人物。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韶像

林氏遷入泗溪時,起初以務農為主,而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林露,已隨父親林聚徙居他鄉。泗溪林氏傳至第五世林韶,開始崇文重教。林韶,字儀甫,號薌巖居士,他愛好儒學,精通文墨,在下橋儒藍宅(今花園)開館,聘請四方名師來館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貧富貴賤,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還是外遷其他鄉鎮的族人,皆可來儒藍宅就學。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分疆錄》記載林韶

一時間,林家文風蔚然興起,人才輩出,興起為簪纓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於北宋崇寧丙戌年(1106))高中進士,大振家聲。林杞忠直賢能,力主抗金,經朝中重臣李綱舉薦,被任命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贈,累贈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時人有詩寄贈:“桂嶺破芳推妙手,玉堂揮翰屬他年。寄言吾族為儒者,佔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嶺上率先綻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舉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樣作用。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林杞像

之後,泗溪林氏科第聯翩,湧現出一大批進士。這當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進士,有林拱辰、林潔己兄弟進士,還有林拱辰和林應辰這對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黃由榜進士,如此興旺的文運實屬罕見!在泗溪民間流傳著林氏“十八學士”的傳說,雖然這十八人並非如傳說中一樣是同輩兄弟,但在兩宋時期泗溪確有一批林姓學士位列朝班。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邊上文化禮堂裡的“十八學士”畫像

後來宋亡元興,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鬥爭中犧牲,有的則不願出仕蒙元,退隱山林,泗溪文風由盛轉衰。有關於泗溪林氏文風的衰弱,在當地有一個“江西陰陽先生破風水”的傳說,故事發生地就在儒藍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紅箭頭指向的樟樹後面是“儒藍宅”遺址

傳說浙江官員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員心生嫉妒,就改學陰陽術數,想以此破壞浙江風水。一日,江西陰陽先生來到泗溪,見儒藍宅前的大樟樹參天而立,在日落時分,樹上垂下來的藤蔓猶如一張巨大的太師椅。江西陰陽先生知道這是蔭庇林家的風水樹,就糊弄林老夫人,說砍掉這棵樹才能保家宅安寧。林老夫人信以為真,命人砍樹,可是枝幹砍了又長出來。原來,這棵樹處於“蛇地”格局中,江西陰陽先生就心生一計,讓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鐵釘,把雞血狗血潑在大樟樹上,風水樹由此被砍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儒藍宅”遺址前的大樟樹

今天,當遊客從北澗橋西前行數十米,可見一棵樹齡800多年的大樟樹,據傳是林家人發現上當後重新種植的。樟樹枝繁葉茂,一如當年林家繁盛的文風。“儒藍宅”遺址就在樟樹後面,舊館已然埋沒在菜畦之間。雜草間,有一塊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據村民說是儒藍宅的上馬石。可以想象,當年溪水之畔,樟樹之下,金鞍玉勒往來,文人秀士雲集,詩書弦誦之聲不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遺址雜草間有一塊“上馬石”

先賢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橋

與“儒藍宅”遺址的大樟樹隔溪相望的是北澗橋邊的千年古樟,這棵樹年代更久遠,慣看四水波瀾、人世興衰,倘若它是傳說中生而有靈的“樟樹精”,定然裝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這當中少不了廊橋故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據說,在有北澗廊橋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橋。從北澗橋邊的石徑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兩棵烏桕樹立在岸邊,橋址就在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時,依稀可見水底有幾個圓形石坑,這是當年插木樁留下的遺蹟。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木平橋舊址

木平橋被沖毀後,村民們開始商議建造更加堅固美觀的橋樑。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人陳國隆(字汝昌)、林嘉會(字友卿)、寶琳寺明燈大師三人攜手籌措資金,帶領眾善民建北澗橋。造橋師傅匠心獨運,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橋拱壓力使其更加堅固,又可遮風避雨。無論是功用,還是造型,北澗橋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木平橋。這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及商貿往來,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有些節日民俗活動也在橋上舉行。

在北澗橋建成四十年後,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詩畫家、泰順知縣梅庚來泗溪遊玩,讚歎虹橋之美,更感佩建橋人的善心功德。他題贈“功著濟川”給陳國隆,又贈匾“善世津樑”給林嘉會。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橋西樹立陳國隆、林嘉會、明燈大師的雕像。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國隆(中)、林嘉會(右)、明燈(左)塑像

北澗橋歷經幾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風采依舊。在橋的東側有一塊《北澗橋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別是:陳慶榮、湯國修、林日暄、陳孔恕、林從位、湯國定,三個姓氏各佔兩名,這樣的公益善事,大家都會積極響應。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的《北澗橋碑》

湯國修與湯國定是親兄弟,一個是例貢生,一個是國學生,在家族中有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憶修橋經歷時,說湯國修年過六十還不辭辛勞,“偕其同事數人各處勸捐,經營越半載,而橋樑煥然一新”。而陳慶榮是陳國隆的第五代孫,他承繼先業,以修橋為己任,一家兩代人為北澗橋付出許多汗水。橋西是建橋首倡者的雕塑,橋東是修橋捐資人的石碑,東西相望,傳遞精神。正是這些先賢前赴後繼,才為世人留下這座“世界最美廊橋”。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

遠看北澗橋似長虹臥波,飛簷翹角如彩翼飛揚,它掩映於古老的樟樹和烏桕樹之間,華美尊貴,又有欲遮還羞的美感,四時之景隨山水草木而變幻。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拾級而上,踩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見橋旁商鋪林立,有茶館、店鋪、貨攤,商品琳琅滿目,彷彿走進了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廊橋商業街

在橋上憑欄臨風,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橋下一群鯉魚正自由自在地遊動著,金鱗閃閃,紅光瀲灩。這裡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壩圍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養魚鱉的地方,名喚“放生池”。在橋邊上立著一塊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寫著禁止捕魚、投放毒藥的告示。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塊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淺之時,此石狀如白馬,村民稱之為“石馬潭”;又說兩宋時期,林家的達官貴人常在溪中洗馬,故又稱“洗馬潭”。這裡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是魚鱉自由生長的樂園,也曾是馬兒一洗風塵的水潭。最美廊橋,不僅因為橋之美,還在於山水古樹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洗馬潭(石馬潭)

修橋首事人故居與博士之家

下橋村因橋而得名,因橋而聞名,在欣賞北澗橋的同時,不凡也去參觀一下修橋首事人的故居。

1、陳慶榮故居

走至西邊橋頭,右側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這是修橋首事人陳慶榮的故居,建於清道光己丑年(1829)。陳慶榮在屋前築了一座石門樓朝向橋頭,每天守望先祖陳國隆帶頭建造的北澗橋,對橋的感情與日俱增,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會倡議修橋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門樓已廢棄。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故居

庭院前原來還有一副陳慶榮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舊之時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靜靜地平躺在院子裡。陳家至今保留著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轎子的轎頂。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陳慶榮”候選儒學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樸素,左側是鵝卵石砌成的牆,牆頭長滿的花草,悄悄探視牆內牆外的人兒。屋簷下掛著懸魚裝飾構件,有的刻著“水”字,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廳堂壁上雕有兩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諧音“祿”,象徵吉祥富裕。下方擺放著一張紅色祭桌,上面雕著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圖案,這說明房屋保留著傳統的儀式文化。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祭桌

2、湯氏大院(博士之家)

從陳慶榮故居中走出來,沿著卵石牆下的小徑前行,通過一條石拱橋,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見林氏宗祠、湯氏宗祠等古建築。兩家祠堂前分別立著修橋首事人林日暄、湯國修的旗杆石。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林氏祠堂前的林日暄貢生旗杆石

其中有一座房屋華美壯觀,這就是湯氏大院,又稱火牆底,是邑庠生湯高(原名湯日煦)在清光緒年間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門左右兩邊各築有一個圓月石門,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邊殘缺的圓門。房屋牆體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壘以青磚,頂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貓拱背式山牆造型優美,尤為顯眼。細觀房屋青磚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情。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大院

正大門兩邊青石上刻著一副對聯:“帶環北澗祥光擁,屏峙西山秀氣縈”,這顯示房屋所處的位置極佳,以秀美的北溪為玉帶,以西山四十二峰為屏風,山輝川媚。步入庭院,中間一條由條石鋪成的甬道直通正廳,兩側地面鋪著青磚。房屋三個大廳,棟宇宏闊,樑柱間的斗拱精雕細刻,有波浪紋、吉祥花草等圖案。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大院門樓

以前,這座房屋是當地豪宅,逢年過節時張燈結綵,更增富麗,“棟宇璀璨甲一鄉”。更奇的是,這個大院人才濟濟。湯高的孫子湯孝鐸小時候在大院裡長大,畢業於英士大學,民國時曾在上海中央信託局工作,後移居美國,據瞭解,湯孝鐸的子孫中大致出了四五個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湯氏宗祠內懸掛的“博士之家”匾額

3、湯國修故居

走出湯氏大院,沿原路繼續前行數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長史苑。再左轉至北溪岸邊,經過一排碇步到對岸,沿著溪岸北行,遠遠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園之間,這是垟頭湯國修故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個弧形組成的水壩,潭水碧清如鏡,映照著房屋周邊的青峰碧樹。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遠望湯國修故居

房屋右前方是一個朝北的木製門樓,穿過這扇門就走到正大門,大門左右青石刻著一副對聯:“居臨綠水觀魚躍,門對青山聽鹿鳴。”這反映湯國修高雅的隱逸情懷,無怪乎他會遠離村落中心,在這青山碧水間結廬。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立在湯氏宗祠前的湯國修貢生旗杆石

步入大門,回頭朝上看,門樓內側匾額有四個飄逸的行書大字“長繞祥雲”,匾額左右兩側有瑞鳥、梅花鹿等泥塑。廳堂四周的木板壁上端刻著一些吉祥美觀的花紋,裡面兩根柱子的頂端雕有幾片花瓣,攢聚成綻放的花朵。匾額、泥塑、木雕都緊扣一個“祥”字。

站在湯國修故居前的溪岸邊朝下游望去,隱約可看到溪口處的北澗橋、陳慶榮故居,湯陳兩家相距一二公里,同飲一溪水,因同一座橋而攜手合作,把名字刻在同一塊石碑上。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故居門樓

結語

行走在下橋村,一路媚景醉人眼眸,引人駐足。正如四水未曾有約,翻越千山在此相聚回瀾,只為多看一眼下橋風光。那竹裡舊址上的翠竹搖曳多姿,似乎在輕吟著唐末逸士的遺韻;那橋畔的千年古樟,曾在兩宋的浩然文風中婆娑起舞。詩曰:

旖旎雲村醉客瞳,四溪至此會湍瀧。

西山初曉堆螺髻,北澗新晴落飲虹。

修竹猗猗唐士影,古樟颯颯宋時風。

尋碑細認前賢跡,共架津樑見赤衷。

泰順這個村落,古有一門數進士、兩代造橋人,今有博士之家

▲北澗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