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太湖 泰伯 經濟 清朝 京杭大運河 在旅途中2018 2018-11-29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無錫,簡稱“錫”,古稱新吳、樑溪、金匱,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1] ,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央軍委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駐地。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無錫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1]

無錫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黿頭渚、靈山大佛、無錫中視影視基地(三國城、水滸城、唐城)、梅園、蠡園、惠山古鎮、盪口古鎮、東林書院、崇安寺、南禪寺等景點。“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郭沫若用來形容無錫太湖風景的。2017年11月,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 2017年11月12日,“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佈,無錫市排第18位,並且位列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建制沿革

無錫是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

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8]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9] 。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 [9] 。東漢建武元年(25年)複名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 [10]

六朝時,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11]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無錫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溼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佈、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城中金銀、彩帛、菸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 [11]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的2線城市,享有“布碼頭、錢碼頭”之稱

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 [12]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13] 。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6.7%。 [11]

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署,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併複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 [12]

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無錫市區於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城區和1個郊區。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1984年,國務院批准無錫市為首批“較大的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 [12]

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市(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郊區旺莊鄉,無錫縣碩放鎮和坊前、新安、梅村3鎮的19個行政村,連同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構成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併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覆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無錫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國函 2015 184號),同意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併設立樑溪區,以原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的行政區域為樑溪區的行政區域;同意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莊、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以鴻山、江溪、旺莊、碩放、梅村、新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新吳區的行政區域,新吳區人民政府駐新安街道和風路28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