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左權 太行山 經濟 後唐 後漢 2018旅遊地理 2018-12-03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晉中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西臨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南與長治市、臨汾市相交。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古老而活躍的現代化城市。

晉中是山西省的鐵路、公路樞紐之一。市政府駐榆次區。

晉中是晉商故里,縱橫商界600年。曾經創造過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西方學者把山西商人同猶太商人相媲美。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歷史沿革

據考古發現,約在距今100萬年以前,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商代,境內散佈著商朝的方國轡方(今晉中西部和呂梁市)、箕(今太谷縣東)、雀(今介休市附近)和燕京戎等部落。

西周初年,境域為華夏族和戎狄遊牧部落雜居之地。春秋時期,多屬晉國領地,東部另有白狄族所建肥國(都今昔陽縣)。周靈王十六年(前556),晉平公將“昭餘祁”(今山西中部)作為食邑封給大夫祁奚,稱為祁邑,範圍包括晉中大部分地區。周敬王六年(前514),晉國將祁邑分置為7縣,境內有祁(今祁縣東南)、鄔(今介休市東北)、塗水(今榆次區西南)、馬首(今壽陽縣南)4縣。

戰國初期,仍為晉國領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趙、魏、韓三家分晉,境地分屬三國。趙國強盛後,大部分地區歸趙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境內置榆次、陽邑、祁、中都、鄔、界休(今介休市東南)、馬首7縣,屬太原郡(治晉陽)轄。

西漢初年,全境為代王恆領地。漢平帝時(1~5年)分屬幷州刺史部太原郡、上黨郡和西河郡。其中,榆次(馬首併入)、陽邑(今太谷縣,周襄王年間為晉大夫陽處父食邑,故名)、祁、京陵(今平遙縣東北)、中都(今平遙縣西南)、鄔、界休7縣屬太原郡;沾縣(治今昔陽縣,領昔陽縣及和順縣北部)屬上黨郡;平周縣(今介休市西境)屬西河郡。王莽新朝時,各縣隸屬未變,部分縣名有所變化,榆次改太原亭,陽邑改繁穰,祁改示,京陵改致城,界休改界美。東漢建立後,各縣復舊稱。東漢末年,境內置樂平郡(治今昔陽縣巴洲村),領樂平(今昔陽縣)、沾縣2縣;廢平周縣;新置轑河縣(今左權縣),屬上黨郡。其餘榆次、陽邑、祁、中都、京陵、鄔、界休7縣仍歸太原郡。

三國時,全境歸魏國幷州統轄,分隸於太原、上黨、西河、樂平4郡。

隋(581年-618年)初廢郡設州,改屬並、介、韓、遼(開皇十六年設,治今昔陽)、呂5州。後廢州復郡,屬太原、西河(介州改)2郡。不久,又改屬太原、介休、霍山3郡。

唐代(618年-907年)建置變化頻繁,境地由並、介、呂、韓、太、遼、榆、受、箕、汾、儀等州及太原府相繼領屬,至883年(中和三年)定型為太原府和汾、遼2州統領。其中榆次、太谷、祁縣、壽陽屬太原府,平遙、介休、靈石多屬汾州府,樂平、和順、榆社屬遼州。

五代十國時期,全境相繼為晉唐、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領屬。州、縣建置基本未變。

北宋(960—1127年)時期,境地屬河東路太原府、汾州、遼州、平定軍管轄。宋金南北對峙期間,屬於金。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1市1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晉商故里”之稱

元代(1271年—1368年),分屬冀寧路和晉寧路。明清兩代,分屬於太原、汾州、平陽3府和遼、平定、霍州3個直隸州。

明代行布政使司(省)、府(州)、縣三級制。全境屬山西布政使司。境內設遼州直隸州和10縣。遼州(洪武九年遼山縣併入)領榆社、和順2縣;其餘縣屬太原府、汾州府和平陽府。其中,榆次、太谷、祁縣、壽陽4縣直屬太原府,樂平縣屬太原府之平定州,平遙、介休、靈石縣屬汾州府。萬曆四十二年(1614),靈石縣改屬平陽府。

清襲明制,仍設省、府(州)、縣(散州)三級。

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戰,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路軍挺進山西開闢抗日根據地,並建立革命政權。

民國26年(1937)9月創建。民國30年(1941)8月,成立晉西北行政公署,下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等6個專區,榆太(路西)、祁(縣)北2縣屬第八專區。

民國32年(1943)5月,榆太(路西)縣改榆太祁聯合縣,並改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行署第二專區。同年11月,晉西北行政公署改名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下設呂梁等3個行署,靈(石)西、平(遙)介(休)縣屬呂梁行署第七專區。

民國35(1946)6月,靈(石)西縣劃歸呂梁行署第九專區。

民國36(1947)10月後,平介縣改屬呂梁行署第八專區,靈(石)西縣仍屬第九專區。直至晉中解放,兩縣建置撤銷,復原歷史建置。

民國37年(1948)5月,晉察冀與晉冀魯豫邊區合併為華北區,太行區改歸華北區管轄,各縣隸屬不變。同年7月21日,晉中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壽陽、榆次、太谷、祁縣、靈石縣陸續恢復為原建置。

民國38年(1949)年2月,晉中行政公署與太原市政府合併,稱太原市政府,原屬晉中區第一、第三專區的縣相應改屬太原市第一、第三專區。同年5月,太行區調整區劃,分設5個專區,境內置左權專區,專署駐左權縣,轄左權、昔陽、和順、榆社4縣。

民國38年(1949)8月,華北人民政府將左權專區與太原市第一、第三專區部分地區合併,設立榆次專區,歸山西省管轄。9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專署暫駐太谷縣城。

1950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專員公署。

1951年4月,榆次專區增轄交城、文水、汾陽、孝義、清源、徐溝6縣。

1952年6月,又增轄臨縣、離石、方山、中陽4縣。此後,清源、徐溝合併為清徐縣;離石、方山合併為離山縣;榆次縣改設榆次市。

1955年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專員公署又改稱山西省榆次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榆次專區改名晉中專區,設立山西省晉中專員公署,仍為省政府派出機構。

1978年5月,改設晉中地區行政公署,仍為省政府派出機構,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昔陽、和順、左權、榆社、平定、盂縣13縣和榆次市。

1983年7月,平定、盂縣歸屬陽泉市轄,榆次市、縣合併為榆次市。

1992年2月,介休縣改設介休市。

1996年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榆次經濟技術開發區,隸屬晉中地區管轄。

1999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榆次市改設榆次區。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

摺疊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