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韓江 經濟 天津條約 乾隆 華山 在旅途中2018 2018-12-02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 [1] 。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 [2] 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頭潮汕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劇、潮樂、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

汕頭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汕頭港於1860年開埠,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享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

2016年,汕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0.54億元,比2015年增長8.7%。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建制沿革

汕頭原是揭陽(後屬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臺、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廷在這裡設站收鹽稅,簡稱“汕頭”。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附:潮汕名稱由來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廷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潮州被列為通商口岸之一。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式開汕頭為商埠,稱“汕頭埠”,屬澄海縣浦司管轄。近代以來,隨著汕頭逐漸演變為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潮汕並稱,“潮汕地區”的名稱由此而來。】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義安郡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復,故稱)。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陽、潮陽、程鄉(今梅縣)3縣。宋代的潮陽,統轄海陽、潮陽2縣,至宣和三年(1121年),增設揭陽縣,史稱“三陽”。元代改稱潮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之後至清代,稱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後增設了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萬曆十年改稱普寧)、平遠、鎮平(今蕉嶺)等縣級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割程鄉、鎮平、平遠3縣設嘉應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年)設豐順縣。潮州府共轄9縣:海陽、潮陽、揭陽、普寧、惠來、澄海、饒平、豐順、大埔。

民國時期,潮汕先後成立軍政府和專員公署。民國3年(1914年)改海陽縣為潮安縣,翌年,從饒平分出南澳縣。民國10年(1921年)汕頭設立市政廳,與澄海縣分治。民國18年改稱汕頭市政府。1949年10月24日汕頭市解放後,定為省轄地級市,市設置第一、二、三、四、五、六區公所。次年闢澄海縣的金砂、岐山、大窖3鄉併入汕頭市郊。1950年10月成立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澄海8個縣。1951年7月按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1952年11月14日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粵東行政公署,轄潮安、饒平、普寧、澄海、揭陽、惠來、梅縣、豐順、興寧、蕉嶺、紫金、龍川、陸豐、大埔、五華、平遠、惠陽、河源、海豐、南澳21個縣和汕頭市。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6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嶺東門戶”之稱

1955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粵東行政公署治所,由潮州市遷至汕頭市。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粵東行政公署,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在汕頭市,汕頭市為省轄市,市第一區改為“安平區”,第二區為“同平區”,第三區為“公園區”,第四區改為“市郊區”,並將石風景區併入安平區。汕頭專區轄潮安、饒平、潮陽、普寧、澄海、南澳、揭陽、惠來、梅縣、豐順、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15個縣和潮州市。1958年11月25日經中共廣東省委批准,撤銷潮州市,改設為潮安縣城關人民公社,汕頭市由省轄改為汕頭專區管轄,同時擴大市區,將澄海的下蓬鄉、浦鄉,潮陽的河浦鄉、珠園鄉和達濠鎮劃入汕頭市,撤銷汕頭市郊區區公所,成立汕頭市郊區辦事處。同年,陸豐、海豐兩縣劃入。

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以揭陽、陸豐兩縣各一部分地域,設置揭西縣;同年,闢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興寧、五華7個縣,設立梅縣專區。汕頭專區管轄潮安、潮陽、普寧、饒平、揭陽、陸豐、海豐、澄海、南澳、惠來、揭西11個縣和汕頭市。1968年3月16日經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5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恢復為省轄地級市。1979年3月2日中共廣東省委通知設立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正式掛牌。

1980年8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於汕頭市區東面龍湖片劃出1.6平方千米,建立汕頭經濟特區。1981年11月14日經上級批准,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1984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面積由原1.6平方千米擴大為52.6平方千米。其中龍湖片區(含媽嶼島)22.6平方千米,廣澳片區30平方千米。1986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批准設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13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汕頭市為省直轄市(國務院12月22日正式批准)。汕頭市管轄區為揭陽、饒平、澄海、潮陽、南澳、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以及安平、同平、公園、金砂、市郊5個市轄區和一個經濟特區。27日,省委通知,從9月1日起,海豐、陸豐兩縣劃歸惠陽地區管轄。汕頭市共轄8縣(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陽、揭西)1市(原潮安縣與潮州合併,改稱潮州市)和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及經濟特區,全市共153個建制鎮、23個鄉、31個街道辦事處和3425個村民委員會,人口950多萬人。

1983年12月29日,市委發出《關於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將市區調整為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區的行政區域不變;原郊區分為達濠區和郊區。調整區劃從1984年1月1日起執行(1984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潮州市。1989年1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州市列為省轄市,享受市(地)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1年4月6日,國務院同意將汕頭經濟特區的範圍擴大到汕頭市區。擴大後的汕頭經濟特區界線是:東部以韓江支流新津河為界,南部以海岸線為界,西北部以桑浦山分水嶺為界,西南部以濠江為界,北部以龍坑山分水嶺為界,面積從原來的52.6平方千米擴大到約234平方千米。調整方案從1991年11月1日起實施。

1991年9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將汕頭市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6個市轄區及原汕頭經濟特區龍湖、廣澳兩個片區調整為龍湖、金園、昇平、達濠4個市轄區。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調整汕頭、潮州兩市行政區劃:一、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將潮安縣和原汕頭市的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二、撤銷揭陽縣,設立揭陽市(地級),將揭東縣和汕頭市的揭西、普寧、惠來共4個縣劃歸揭陽市管轄;三、汕頭市管轄潮陽、澄海、南澳3縣和市域4區的行政區劃,全市面積2064.4平方千米。

1993年4月15日,經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潮陽縣,以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由省直轄;省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潮陽市。1994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潮陽市河浦鎮區域劃歸汕頭市區,撤銷河浦鎮建制,設立河浦區(縣級)。河浦區不作為特區,行政區域總面積52.80平方千米。調整變更後,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5個區,總面積298.3平方千米。4月21日,省民政廳批覆汕頭市人民政府;經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縣級),原澄海縣的行政區域為澄海市的行政區域;省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澄海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汕頭市常住總人口4671279人,其中達濠區184746人、龍湖區255888人、金園區459687人、昇平區290768人、河浦區79023人、南澳縣70352人、潮陽市2470812人、澄海市860003人。2002年末,汕頭市轄5個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53個街道、38個鎮,606個村委會、549個居委會。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同意調整汕頭市行政區劃:一、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以原昇平區、金園區(不含高新技術開發區東片區域,即東起天山北路,西至華山北路,南起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轉向科技西路再轉向科技北二街)、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會、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即東起華山北路,西至龍湖溝西側,南起龍溪路,北至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的行政區域為金平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砂中路(原金園區人民政府駐地)。二、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以原達濠區(不含礐石街道的潯洄居委會)和河浦區的行政區域為濠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原達濠區人民政府駐地)。三、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四、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以原縣級澄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外砂鎮、新溪鎮)為澄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冠路(原澄海市人民政府駐地)。五、將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個鎮、原金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東片區域(即東起天山北路,西至華山北路,南起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轉向科技西路再轉向科技北二街)劃歸龍湖區管轄。【3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汕頭市行政區劃調整動員大會,對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3月26日和4月1日,圓滿完成了原達濠區潯洄居委會、原澄海市外砂鎮、新溪鎮行政管轄權的移交工作。6月底,汕頭市全面完成了行政區劃調整任務。(根據《汕頭特區年鑑》2004版》)】

2003年末,汕頭市總人口4846352人。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有37個街道、32個鎮,501個居委會、591個村委會。2005年末,汕頭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有37個街道、32個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汕頭市常住總人口5389328人,其中:龍湖區536356人,金平區810284人,濠江區267463人,潮陽區1626357人,潮南區1288165人,澄海區800399人,南澳縣60304人。2012年末,汕頭市面積2064.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32.88萬人;常住人口544.8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525.43萬人。2014年,潮陽區谷饒鎮,潮南區陳店鎮,澄海區東里鎮、蓮下鎮共4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參考資料:“汕頭日報·汕頭歷次區劃調整大事記”、新編《汕頭市志》、《潮陽縣誌》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