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經濟學家提扎心問題:臺北為什麼30年沒變?'

""美經濟學家提扎心問題:臺北為什麼30年沒變?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應邀訪臺,直言時隔30年再訪臺,臺北卻變化不大。有臺媒反思道,科文的感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聽來可能不知所云,“但對曾經歷輝煌成長的世代而言,恐怕就很不是滋味。臺灣原地踏步30年,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然?”

被《經濟學人》評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的科文,遊歷過上百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曾經來臺的他對臺灣樣貌的缺乏變化感到驚訝。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4日報道,他表示,與30年前相比,廣州有90%的不同,香港、首爾和新加坡十年的變化就很大;而臺北是亞洲城市中變化最小的,85%沒有改變,“臺北的建築物、小巷子、滿街摩托車,與我在1990年初訪臺北的印象差不多”。他推測,原因可能是臺灣薪資停滯了30年,以及大量資金移往大陸投資。另據《今週刊》報道,科文訪臺時坦言,美國根本不管小國和地區的死活,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都會是貿易摩擦的輸家。

"美經濟學家提扎心問題:臺北為什麼30年沒變?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應邀訪臺,直言時隔30年再訪臺,臺北卻變化不大。有臺媒反思道,科文的感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聽來可能不知所云,“但對曾經歷輝煌成長的世代而言,恐怕就很不是滋味。臺灣原地踏步30年,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然?”

被《經濟學人》評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的科文,遊歷過上百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曾經來臺的他對臺灣樣貌的缺乏變化感到驚訝。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4日報道,他表示,與30年前相比,廣州有90%的不同,香港、首爾和新加坡十年的變化就很大;而臺北是亞洲城市中變化最小的,85%沒有改變,“臺北的建築物、小巷子、滿街摩托車,與我在1990年初訪臺北的印象差不多”。他推測,原因可能是臺灣薪資停滯了30年,以及大量資金移往大陸投資。另據《今週刊》報道,科文訪臺時坦言,美國根本不管小國和地區的死活,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都會是貿易摩擦的輸家。

美經濟學家提扎心問題:臺北為什麼30年沒變?

臺北市夜景 圖源:東方IC

香港中評社14日以“經濟大師點醒臺灣”為題評論稱,有人不認同科文的看法,但30年來臺灣變化小卻是明擺著的、不爭的事實。很多人將臺灣的停滯不前歸咎於天天拼政治、“民粹”橫行,歸咎於搞分裂、兩岸對抗,“總之是30年民粹與‘臺獨’使臺灣原地踏步”。文章說,民心思變緣於民生凋敝,迴歸民本、安定兩岸,才是臺灣該有的選擇。

《聯合報》發表社論稱,科文是經濟學家,其思考是從經濟面切入,但要找出臺灣30年缺乏成長的病因,恐怕得從政治面思索更能發現真相,“政治領域的對峙,耗掉了臺灣絕大部分的能量,阻滯了制度的興革,也羈絆了經濟發展的腳步”。文章以蔡英文過境紐約舉例稱,這也是個30年不變的場景,把“過境”當成出訪的主戲,其實只是重演陳水扁時期“出口轉內銷”的政治戲碼,有選舉操作效果,卻無實質“外交”意義,綠營不斷丟失“邦交國”。

《聯合報》稱,臺北市的容貌老舊,其實也集中反映了臺灣的停滯,而這些都和政治因素息息相關,包括不健康的政黨政治,耗盡了臺灣往前推進的力氣;歧異的“國家認同”不斷撕裂社會,臺灣已經永久喪失了早年危機年代的團結及奮起精神,遑論齊心打拼。如今爭論了30年的核四議題仍癱在那裡,“抗中”話題又凌駕了“拼經濟”,臺灣選舉一成不變的走馬燈只能在原地打轉。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