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塔爾寺 青海湖 民俗 宗喀巴 高鐵旅伴 2017-05-05

文 小牙

攝影 王嵬 高建生 趙惠 西西 陳生貴 沈振宏 樑明 柯巖斌

第一條高原鐵路—西寧-格爾木:1984年5月1日,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橫貫柴達木盆地的西格鐵路,即西寧至格爾木段鐵路舉行通車典禮,正式交付國家運營。這條鐵路與蘭州至青海鐵路相接,全長834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之一。

西格段的大部分地段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沿線有沙漠、戈壁、草原、沼澤、鹽湖、鹽漬土等特殊的地質地段,還有350公里的無水區。全線有32公里的鐵路建在鹽湖上。現已有10條鐵路專用線,把沿線的主要廠礦與鐵路連接起來。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由於高原氧氣稀薄,內燃機車會有燃燒不充分的情況,西格鐵路上冒出的大煙堪比蒸汽機車。(王嵬/攝)

青藏鐵路太知名,太火熱,西藏的誘惑,讓人們忘卻了青海的美好。就在你踏上青藏鐵路感受雪域高原的時候,就在你神往西藏美景的時候,其實,在青海境內的西格段,也別有風情。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7582次格爾木至西寧西客車駛入關角車站。(王嵬/攝)

西格鐵路 高原第一鐵路

美國鐵路旅行家保羅·泰魯在《遊歷中國》一書中曾說:“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而西寧通往格爾木的西格鐵路,讓我們看到了鐵路到達拉薩的曙光。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列車運行在青海湖畔,機車是白色NJ2

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規劃了數條進藏鐵路。解放後,新中國亦把鐵路修上高原當成重中之重。1959年10月,蘭州至西寧的蘭青鐵路建成通車,青藏高原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歷史。僅僅一年後,鐵路便向西延伸至海晏,火車開進拉薩似乎指日可待。

2012年8月,鐵路攝影家羅春曉在青海最美的季節,踏上了這條鐵路。“從西寧出發,很快,鐵路兩側的山勢愈顯雄渾,峽谷也逐漸收攏,列車進入了自古便有‘海藏咽喉’之稱的湟水峽谷。峽谷兩側群山相峙,峭壁萬仞,每當春夏相交冰雪消融之際,便可見西寧古八景之一的‘湟水春漲’。”

這裡是青藏鐵路最早建成的一段,曾經的鐵路在陡峭的山谷間蜿蜒而行,一路可見湟水峽谷的壯美風景。不過,由於技術標準低,運輸能力不足,2007年起,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複線電氣化改造開工,至今絕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車。改造後的青藏鐵路西格段設計速度達到160~200公里/小時,湟水峽谷路段改以傍山隧道和高架橋樑快速通過,原有線路隨之廢棄。雖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但隨之錯過的窗外美景,也是旅程中的小小遺憾。

接著,就進入此段路程的精華路段:青海湖。這不但是西格鐵路的經典,也是青藏鐵路中不可錯過的美好。這座古稱“西海”、又稱“鮮海”的鹹水湖因湖水清澈湛藍而得名,也是我國第一大湖泊,作為我國第一大湖泊,青海湖的總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型,環湖周長達360多公里。這裡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水草豐美,環境幽靜。登高而眺,沿青海湖而行的青藏鐵路與茫茫湖水構成一幅唯美畫面。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從青海湖站開始,歷經哈爾蓋、剛察至鳥島站,列車要在廣袤的青海湖邊運行1個多小時。除了湛藍的湖水,險要群山、茫茫沙漠與無邊草原也不斷在窗外交替,寬宏壯美的景色讓所有人都震撼不已,甚至在列車離開青海湖很久之後都回味無窮。

繼續前行,羅春曉為大家推薦了一個小火車:“翻越關角山,途經察汗諾,青藏鐵路進入柴達木盆地。值得一提的是,從察汗諾向南,青藏鐵路築有一條支線,直通茶卡鹽湖。茶卡鹽湖是柴達木地區知名的鹽湖之一,其結晶的食用鹽品質高,味道獨特,遠銷全國。不過這裡最有意思的是將當年深入鹽湖運鹽的600毫米窄軌小火車改裝成了旅遊列車,帶領遊客深入鹽湖深處一覽奇景,是不可錯過的別樣鐵道之旅。”

經德令哈過錫鐵山,鐵路轉向西南方向,直奔格爾木。這段的精華就是火車在鹽湖上行進。鐵路兩側黃色的戈壁上逐漸出現了星星點點的白色鹽殼,繼而,浩瀚無垠的鹽湖出現在列車窗外。這裡便是察爾汗。察爾汗源於蒙語,意為“大鹽澤”。這裡是整個柴達木盆地最低窪的地帶,戈壁中的季節河帶著各種礦物質彙集於此,形成了南北寬40多公里,東西長140多公里,總面積為5800多平方公里的鹽湖地帶。由於這裡地處炎熱乾燥的戈壁瀚海,長期風吹日晒,降水量大大低於蒸發量,湖內高濃度的滷水便成了天然的高品位鹽礦。察爾汗的鹽湖地貌也給鐵路修建帶來了困難。為了讓鐵路順利通過鹽湖,鐵路工人用鹽土和鹽礦,在鹽湖中鋪就出一座32公里長的“萬丈鹽橋”。在火車中向下張望,鹽粒有時就在道砟間閃閃發光。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原生態一直是吸引各地旅遊者前往青海的一個重要元素。(高建生/攝)

青海,現在就出發

聊起青藏鐵路,居然有人認為始發點是格爾木。從西寧就開始的青藏鐵路,太多的人只關注了格爾

木之後的格拉段。當然,不光是這個鐵路,就算是青海的旅遊,也讓人十分陌生。

說到青海旅遊,你會想到什麼關鍵詞?關於這個問題記者做了個小調查,居然80%的人只想到了青海湖,不到40%的人想到了玉樹。其他還出現過的關鍵詞也少的可憐,有鹽、枸杞、藍天、騎行、藏區……

就算去過的人也都把青海當做旅行中的一個暫停地,只是一個路過,而沒當成一直嚮往的目的地。那麼我們就從零開始瞭解青海,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西寧市、海東市2個地級市和玉樹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等6個民族自治州,共48縣級行政單位,其中海東市是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

青海的旅遊資源豐富,知名攝影家梅生就無數次地在青海舉起鏡頭,並創作了《大美青海》等知名的攝影作品。“在青海,我拍攝了數以萬計的照片,可我還感到沒有拍夠”,比如拍攝全景《黃河五峽》,這青海境內的五大峽谷,各呈異彩,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它們從地勢海拔上的變化帶來了更多文化上的變化,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多民族民俗風情、語言、服飾、文化等,豐富程度令人目不暇接。在過去,人們對青藏高原的瞭解,更多是對西藏的瞭解,並由此產生了“有藏無青”的偏狹認識。梅生說:“自我去過西藏之後,一經比較,我發現青海不愧是三江之源,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她所呈現出的,是有別於西藏的另一種美,是一種奪人心魄的壯美,是人的一生應該必到的地方。三江源的美,青海的大美,不僅是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更多是歷史留給我們可以用心靈和文字感受到的。”

攝影師往往是發現一個地方美麗的先行者,他們的作品,讓旅行者開始對那個地方有所向往。青海除了青海湖,還有很多讓攝影師停留的美景和人文。青海名勝古蹟眾多,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漢、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歷史悠久,民俗風情別具一格,極富情趣。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每年8月,柴達木諾木洪農場,就彷彿變成了“火的海洋”。

這裡有遍佈全省的古墓群、古寺廟、古巖畫、古城堡為特徵的名勝古蹟;孟達林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內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長著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540餘種,被稱為“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位於群山環抱中的“天池”,面積20公頃,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塔爾寺位於距省會西寧西南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長江源頭景色秀麗,幾十米高的冰塔林聳入晴空,綿亙數十里;黃河源頭風光宜人,水草豐美,湖泊、小溪星羅棋佈,甚為壯觀;“萬丈鹽橋”是格爾木至敦煌的一段從達布遜湖上穿過的公路,15~18米的鹽蓋構成天然的2公里“鹽橋”,摺合市制可達萬丈,因此人們稱它“萬丈鹽橋”;都蘭縣境內有巴隆國際狩獵場,這裡山巒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場所。凡青海當地的野生動物,這裡幾乎都有。獵場面積4400公頃;阿尼瑪卿山、崑崙山、新青峰是青海對外開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氣勢不凡,吸引著眾多登山愛好者……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塔爾寺主要建築依山傍塬,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西寧 高原第一站

不管你是從西寧出發,前往拉薩,還是和我們此次行程一樣的西格鐵路,西寧無疑都是第一大站。

準確點兒說,應該是西寧西站。

也許當你身處西寧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一座新興的年輕城市。其實,這座自漢朝軍隊建設據點而發展壯大的城市,至今已度過了2100多個春秋。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它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

很多踏上西寧的旅行者,都是從莫家街開始的。莫家街是一條集餐飲、副食為主的商業步行街,慕名中華名小吃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的遊人比比皆是。環境嘈雜紛亂,但在西寧的小吃街中可是首屈一指。莫家街的夜市也是遊人打發夜晚空閒時間的選擇之一,夜色下與朋友一邊吃著小吃,喝著啤酒,一邊暢談旅遊趣事,何其快哉!

青海的美食在西寧可算是凝聚了所有精華,除了最知名的麵食和乳製品。土族的小吃和“大吃”雖然與麵粉等分不開,但就做法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像用豆麵、大麥面做的“油花”,用蕁嫩葉加工而成的“哈力海”……這些都是在別的地方見不到、嘗不到的。當然,如果你時間足夠,也去逛逛口福街,街口豎立著刻有“口福”二字的牌坊。這裡雖然沒有莫家街那麼熱鬧,但也是一條數一數二的名小吃街,品種齊全,有上百家的小館子供您選擇,除了具有青海風味的小吃之外,還有全國各地的其他名小吃,比如海鮮等,烤肉、小炒、小吃、零食,應有盡有。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

吃飽喝足後得逛逛,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最知名的塔爾寺。塔爾寺被稱為第二大藏傳佛教寺廟,位於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與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省的拉卜楞寺並稱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僧人最多時有3600人。大金瓦殿是塔爾寺的主殿,該殿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大殿內宗喀巴大師的靈塔高11米,純銀底座鍍黃金,鑲以各種珍寶,裹以數十層哈達,殿內經架上有數百卷大藏經和宗喀巴師徒三尊的全集。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值得細細研究揣摩一番。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是最熱鬧的時候,有很多旅行者也在這個時候去湊熱鬧。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丹噶爾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個民族在這裡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裡相生相長

湟源 古城享民俗

從西寧坐上火車,行駛58公里,就是湟源站,火車站1960年就建成了。湟源,這片曾經是西王母

巡遊牧駐的熱土,在千年的風雨滄桑中孕育和積澱了厚重而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遊客可以先去丹噶爾古城。青海湟源丹噶爾古城被譽為“海藏咽喉”“茶馬商都”,距西寧市40公里。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這裡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相交,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裡穿越,眾多民族在這裡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稱。自西漢以來,丹噶爾便成為商貿要地,唐王朝與吐蕃在如今的日月山下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商賈雲集,貿易興盛 。

丹噶爾古城也是一座文化之城,各個民族在這裡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裡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神話傳說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湟源, 在三代( 夏、商、西周)、春秋時,稱“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當時,隴西郡實際控制著包括今湟源在內的青海東部地區。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據專家考證,境內的日月山是崑崙神話中的崑崙山,宗家溝石窟群是西王母石室,大華中莊卡約文化遺址為西王母時期文化遺存,湟源是崑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三千多年前西王母的主要巡遊牧駐地和西王母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古色古香的排燈裝點著街道,排燈是當地傳統的工藝品

如果時間合適,你可以把在湟源的行程時間安排在春節,因為湟源的春節民俗很有特色。當地人明偉說湟源的春節也是從臘八就開始的,湟源的臘八粥有些不同,它裡面有麥仁、豬肉、牛肉、羊肉、以及冬蔥。臘月二十三被家鄉人稱為小年,這天,人們把房間的裡裡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烙灶餅用來祭灶。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買對聯、買糖果、買鞭炮、宰雞、做饅頭、蒸花捲、炸油餅、還要買肉……似乎與一般的習俗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到了正月十二,就熱鬧了。

這天,湟源丹噶爾古城鼓樂爭鳴,禮花齊放,人山人海,湟源社火、獅子舞、太平鼓、“非遺風彩•排燈印象”實景舞、丹噶爾風服飾展演、署衙巡街、花兒演唱、鎖吶曲藝、詩歌新唱,以及茶馬商隊、市井表演、“羌風流韻”原生態樂舞等,熙熙攘攘的遊人,踩著青石磚鋪就的路面,行走在氣勢宏偉、飛簷琉璃、刻鏤精緻的丹噶爾古城,欣賞著街道兩旁復古的“玉源閣”“玲雅軒”“賢源祥”“乾泰永”“宏鑫典當”等老字號商鋪內展示的湟源排燈、皮繡、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品。

湟源排燈起源於清代中期,發展於民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具有“青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之稱。它集木工、雕刻、繪畫、書法於一身,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每年農曆正月十二至十六,在丹噶爾古城、湟源縣城主要街道,幾百盞排燈同時展出,璀璨耀目,蔚為壯觀,成為丹噶爾古城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藏族姑娘給犛牛剛擠完了奶,她們色彩豐富的服飾和當地的環境渾然一體。(陳生貴/攝)

今天我在德令哈

很多人是因為看了海子的詩《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才去了德令哈。德令哈被稱為沙漠綠城,

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

德令哈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青海西部除格爾木外的第二大城市。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活躍著數個城邦,德令哈周邊的諸多古墓記錄著這裡的歷史。這裡地處柴達木盆地邊緣,周邊是沙漠、戈壁,但也廣泛分佈著河流、湖泊、溼地,水資源相對豐富,形成了高原綠洲的典型特徵,造就了德令哈具有江南水鄉的環境特色。

如果你是繪畫愛好者,為你推薦懷頭他拉巖畫,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里處的哈其切布切溝內。初步測定,巖畫的創作時間是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巖畫製作技法精緻,繪製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方面的內容。巖畫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彌補了遊牧民族居無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獻史料不足的缺憾。

當然,最具德令哈特色的,還是湖泊。德令哈市面積較大的湖泊有四個:哈拉湖、可魯克湖、託素湖、尕海湖。西格鐵路就在兩姐妹般的託素湖與可魯克湖間穿過。兩片同樣美麗恬靜的湖泊本質卻大為不同。可魯克湖是座淡水湖,周圍水草豐美;託素湖卻是鹹水湖,四邊戈壁茫茫,這裡是更鮮明的蒙古風情。坐落在託素湖畔的“外星人遺址”,更給這裡的戈壁灘增添了一絲神祕的味道。可魯克湖-託素湖自然保護區裡可以感受兩個湖的美麗景色。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東部,懷頭他位草原上,可魯克湖和託素湖就像是兩面熠熠閃亮的巨大的寶鏡,鑲嵌在浩瀚的戈壁、茫茫的草原之間。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德令哈也有很多蒙古族人,這位蒙古大媽正在用蒙古族民間土法釀酒。(陳生貴/ 攝)

可魯克,本是蒙古語,意思是“多草的芨芨灘”,“水草茂美的地方。”託素,也是蒙古語,即“酥油湖”的意思。這裡有更濃重的蒙古風情,可以吃到烤全羊、手抓羊肉、糌粑、奶茶等,如果趕上每年夏秋的牛奶生產旺季,還會有達拉、曲拉、酸奶等美食。

可魯克湖和託素湖雖然相距很近,而且有著相同的生態環境和變遷歷史,然而它們的姿態、風貌和性格卻迥然不同。可魯克湖屬於微鹹性淡水湖,水色清澈、湖面平靜,景色綺麗旖旎。

託素湖則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的周圍全是茫茫的戈壁灘,氣溫較高,湖水的蒸發量很大,水中的含鹽量增高,水生動植物和浮游動植物也很少。託素湖湖面遼闊、湖岸開闊,無遮無攔,風平浪靜時,湖面煙波浩森,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天氣變幻時,湖水浪濤洶湧,浪花飛濺,拍岸有聲,動人心魄。

每年初春,可魯克湖和託素湖的冰開始融化時,成群的黑頸鶴、斑頭雁、魚鷗、野鴨等珍禽,從遙遠的東南亞諸島飛到可魯克湖和託素湖一帶築窩壘巢、生兒育女。黑頸鶴喜歡在可魯克湖邊的沼澤地和蘆葦叢中築巢棲息,斑頭雁、灰雁則願意在兩湖之間的沙丘上壘窩居住,魚鷗、棕頭鷗、野鴨等大都在託素湖中的鳥島上群聚。託素湖鳥島面積約有1平方公里,島上的鳥兒成千上萬,整個島嶼窩巢遍地、鳥蛋累累,簡單是“鳥兒樂園”和“蛋的世界”。可魯克湖和託素湖,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還記得那首詩嗎?《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就是德令哈的夜晚,美妙得讓你無法入眠。(沈振宏/攝)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託素湖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的周圍全是茫茫的戈壁灘。(刁祥瑞/攝)

這裡是很多自然攝影師的夢想之地,能拍攝到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色。從託素湖與克可魯克湖向西,青藏鐵路徹底進入戈壁灘的懷抱。古人詩句“一陣風來一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放在這裡再貼切不過了……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鹽湖上的鹽花,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形狀美麗的結晶體稱謂。(劉家贏/攝)

察爾汗 鹽湖之行

在鹽湖上行駛的火車,讓你新奇又欣喜。不止西格鐵路,青藏鐵路、敦格公路和我國最大的鉀肥廠

察爾汗鉀肥廠,都是修建在察爾汗鹽湖之上。

就連輸入法中,察爾汗和鹽湖也是一個詞組,分不開。事實也是如此,察爾汗鹽湖太過知名,讓人們忘記了,察爾汗還是青海省格爾木市所轄的副縣級行政委員會。

察爾汗鹽湖位於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腹地,面積達5800平方公里。這裡蘊藏著豐富的鉀、鈉、鎂、鋰等資源,總儲量約為60 0億噸,其中還建有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進入察爾汗鹽湖生產區,大大小小的鹽池猶如一塊塊藍色寶鏡鑲嵌在戈壁瀚海深處,波光粼粼,變幻莫

與此同時,鹽湖卻以獨特景緻構成了神奇的鹽的“童話世界”。在這裡,鹽池中高濃度的滷水經過風吹日晒,結晶為千姿百態的“鹽花”,一叢叢、一朵朵,有的像珊瑚、水晶、花草,有的似星座、象牙、寶石,令人愛不釋手。置身於鹽之“花海”,不禁令人浮想聯翩。

察爾汗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最低窪和最核心的地帶。幾億年前,柴達木這裡曾是萬頃汪洋大海,由於青藏陸地隆起導致海陸變遷,柴達木變成了盆地。測。由於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鹽湖拒絕了一切綠色植物。

柴達木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察爾汗鹽湖最大最有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過察爾汗的記載,物產豐富,當時所用“青鹽”源自此地。

而關於察爾汗鹽湖,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察爾汗遍地都是金銀珠寶,可是山神魔怪們不夠本分和淡泊,為搶奪財寶而終年爭戰不休,這裡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仙居崑崙山深處的西王母得知後,說“這太不像話了”,決定擺平這些事, 她命司水神放下天水來,把這些寶貝都淹了,讓誰也拿不到,只留人間的後代們。於是,這裡就出現了現在這樣的鹽湖。其實察爾汗鹽湖,是古海洋經青藏高原的地殼變遷,被山峰分隔並逐漸萎縮和乾涸而形成的。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賽馬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青海聚居的蒙古族漢子們,每年都會在那達慕大會上撒歡。(樑明/攝

格爾木 喝茶聽“花兒”看賽馬

格爾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崑崙文化”為軸心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長江源頭、萬丈

鹽橋、雪山冰川、崑崙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是觀賞青藏高原風光、

野生動物活動和進行科學考察、登山探險的理想之地。

在格爾木,茶館裡聽“花兒”是最熱鬧最有人氣的,尤其是在崑崙廣場裡的茶館有七八家,都有“花兒”的表演。演員基本男女對等,一專多能。既能唱,也能彈。歌手身穿藏服,或是西服,從容而隨意。茶館門口的高音喇叭高分貝地直播著“花兒”的演唱,把人燎得熱血沸騰。

花兒是流行於我國甘肅、青海和寧夏、新疆等四省區七八個民族中的一種民歌。它有著獨特的歌詞格律和音樂旋律,作品浩繁,曲調豐富,文學藝術價值很高。它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秀麗多姿、豐彩閃爍的“花兒”,特別是在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顯得尤為鮮豔奪目,香氣迷人,具有不可輕視的重要地位。

休閒了,就可以選擇去草原上湊個熱鬧,參加每年7月到8月的那達慕大會。格爾木的那達慕大會,是每年最熱鬧的時候。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你可以趁著機會好好享受烤羊肉的美味和蒙古人賽馬的豪情。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青海的蒙古族,他們信奉藏傳佛教,住傳統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響,住牛毛帳篷的。(陳生貴/攝)

從格爾木出發穿越可可西里也是很多人都會選擇的路線。沿青藏公路可以看到崑崙山口的索南達傑烈士紀念碑和崑崙神泉。途中會經過五道樑,到沱沱河。當地民謠:“五道樑得了病,沱沱河送了命。”很多旅行者都會在五道樑的時候有不適的高原反應。車駛上了崑崙山脈。過崑崙橋,看了奔騰咆嘯的崑崙峽谷,來到赤納臺神泉。

戈壁灘上冒出一股泉水,冰涼刺骨,特地修了涼亭一座和石碑一塊,石碑上書“崑崙泉水”四字,您可以嚐嚐清冽的神泉水。再往前行,大約三四個小時後就能先後到達不凍泉、索南達傑、五道樑保護站參觀。您可以在保護站探訪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索南達傑保護站,有可可西里保護局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專門救治可可西里受傷的野生動物,在這有可能見到圈養的小藏羚羊。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這是牧民們最真實的生活,就連小馬駒的奔跑也那麼自在。(柯巖斌/攝)

崑崙山口到了,海拔4767米。崑崙山口碑記寫得真好:“山祖崑崙,江河源此。古傳神居仙遊,龍騰鵬舉,麒麟獻瑞,風雲會際。造中華,育萬民,越億萬年斯,鑄成輝煌。而今山祖河源,人文薈萃,衢通五洲,水連四海。國民熙來攘往,賓朋川流不息。物阜興邦,景繁怡人。屏格城明珠璀璨,聳高原百端俱興……”山口佇立傑桑·索南達傑烈士紀念碑,野犛牛隊第一任隊長。1994年1月18日,他在可可西里太陽湖畔遭侵獵者伏擊,中彈殉職,犧牲時仍保持著射擊的姿勢。這位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的權利而獻身的和平時代的英雄,在可可西里無人區勇敢地戰鬥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