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在首屆長三角區域城市研討會暨三土城市筆記讀友分享會上,來自蘇州的馬校長所作的“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成功轉型升級”觀點獨到,令人印象深刻。蘇大歷史學出身的馬校長,現為遊族大數據平臺產品總監,業餘時間研究城市、人口及社會問題,頗有心得。經馬校長授權,三土城市筆記全文刊登其發言內容,以饗讀者。

大家好,我是馬校長,平時我們在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目前群友已突破掃碼入群的人數上限,還想加入的可以先添加三土的個人微信tgnf1987,我單獨拉入群)交流時,經常有群友說到某某地方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某某地方的人則不行,好吃懶做、觀念保守。但我卻認為,我們在談論城市發展問題時,需要把人的因素先剔除掉。

舉個栗子,49年後東北的許多城市都很牛掰,為什麼後來就不行了?難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說的,完全是因為東北人不行,或者歸咎於東北的官本位陋習?如果真是這樣,那又怎麼解釋很多東北人南下到了廣州、深圳,就搖身一變成為精英,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呢?

我們在研究人的時候會講一個詞叫“命中註定”,同樣,城市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命理因素。我在兩年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曾寫過水源、地形、氣候這些先天條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今天我們來聊另外一個先天性的因素——一個城市最初選擇的產業,對它後來發展的影響。

據我的觀察,城市最初的產業選擇,往往會決定它的人口結構,而人口結構又會對城市後來的產業轉型產生重要影響。兩者相互作用,最終塑造了城市未來的樣子。

所以我們在談論產業轉型的時候,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人群的素質問題,而是人口這個要素本身。

壹│人口基數對產業轉型的影響

中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努力降低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培育和發展第三產業。但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是想轉就轉得過來的。很多城市在提升第三產業比重的過程中,首先面對的就是人力的挑戰。

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近五年全國就業人員產業構成情況(%)

大家知道,不同的產業對於人力的需求量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產業看天吃飯,在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的情況下,對人力的需求很小。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往往一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大片農場,創造出極高的人均產值。

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對人力的需求其實也不高。大家不要看過去鞍鋼等大型工礦企業動輒幾十萬員工數量,那是由於技術落後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隨著技術的更新,現在很多鋼業企業,幾萬人就可以創造出比過去鞍鋼高得多的產值。而在有些礦山,由於自動化開採技術的推廣,甚至都不需要多少人力,就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產值。

至於說輕工業,對於人力的需求就要大許多。我們常見的那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服裝、製鞋、玩具等,主要都集中在輕工業領域。

但最最依賴人口紅利的還要數第三產業,它不僅需要人來提供服務,還需要人來消費,來創造彼此間的連接。所以,沒有一定的人口基數,想要提升第三產業比重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貳│哪類城市更容易轉型成功

既然城市的產業轉型依賴人口作為驅動,那麼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順利轉型成功的。那些在人力資源方面處於劣勢的城市,比如重工業城市,其轉型就比較困難。而輕工業城市的轉型則要相對順利很多。

這是因為,輕工業主要是藉助人力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創造消費資料。這個過程對人口和勞動力的依賴很高,因此在過去這些年中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其常住人口中的外來人口比例,通常也遠高於上面提到的那些重工業城市。

就拿蘇州來說,其所處的蘇南地區以發達的鄉鎮企業聞名於世,而鄉鎮企業幾乎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所以蘇州擁有著堅實的輕工業基礎。也正是憑藉這數以萬計的輕工業企業對於人口的虹吸作用,蘇州這片土地過去幾十年間匯聚了上千萬的人口,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僅此於上海。

所以蘇州在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不斷新建的城市綜合體、擁擠的地鐵站、持續擴張的建成區面積,這些的背後都是強有力的人口支撐的結果。

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南北方各省市人口流動分佈(萬人)

與輕工業不同,重工業是通過對資源的深加工來創造生產資料。這個過程主要依賴的是資源,比如煤炭、石油、各種礦產等,中間對人的依賴度是很低的。所以一旦資源枯竭,城市就必然衰弱。像甘肅玉門、黑龍江鶴崗這些資源型的重工業城市,現在別說轉型升級了,都已經淪為收縮型城市,甚至是崩潰型城市了。房子連一萬塊錢一套都賣不出去。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城市就算人口不流失,人口總量不減少,也會面臨人口結構的老化。而這又引申出一個新的話題:人口結構對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影響。

叄│產業轉型中的人口結構因素

如果說,人口基數是影響產業轉型的重要因素,人口越多,第三產業就越容易搞起來。那麼人口結構則是另一個影響產業轉型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如果人口越年輕,產業的轉型升級就越順利,越容易成功。

這是因為第三產業需要人,但主要是需要年輕人。很難想象,讓一個70歲的老人去送外賣,或者讓一個80歲的老人去開滴滴。相反,只有年輕人才能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從事高強度的服務,也只有年輕人才能進行高頻次、高單價的消費。

所以,如果一座城市中老年人的比例過高,那麼它的第三產業就很難搞起來。

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部分省市各年齡段人口比例

我們觀察那些衰退中的城市,會發現滿大街就找不到幾個年輕人。廣場上、公交車裡幾乎清一色都是老頭老太。而那些發展迅猛的城市,無論是在地鐵上還是商場裡,到處都是年輕人的身影,整座城市也因此顯得生機勃勃。

像上海陸家嘴大廈裡的燈光,一直到晚上十點、十一點都還是亮著的。在裡面創造價值的,一定不是老年人,而只能是80後、90後。

肆│重工業城市老齡化更嚴重

從戶籍人口的年齡結構上來看,重工業城市的老年人比重,要遠高於輕工業城市。

拿東北來說,鶴崗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重高達22.6%,撫順也超過了20%。如果將戶籍還在東北,但常年工作在外地的年輕人考慮進來,那麼這些城市實際的老齡化率甚至可能會高達50%。

而在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只有7%。如果再算上大量流入的非戶籍人口,那麼老年人的實際比例絕對低於5%,這就是深圳經濟活力的源泉。

城市研究最新報告:五大原因決定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我們再來看小學生在校人數這個指標。小學生人數反映的是年輕父母的數量,一個城市小學生在校人數越多,說明這個城市年輕的父母越多,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就越強勁。

以安徽淮南和廣東東莞為例,2018年淮南的人口總數是349萬,其中小學生在校人數只有10萬,佔比僅2.8%。而東莞的常住人口是834萬,小學生在校人數則是80.02萬,佔比高達9.6%。兩地的小學生在校人數差了5個百分點,意味著上一輩的年輕父母比例,至少相差10個百分點。

這巨大的人口差異背後,是產業類型的不同。淮南主要依賴礦產,而東莞則是著名的輕工業製造基地。相比淮南,東莞這個城市無疑更加年輕,所以這兩年我們看到,其轉型也較為成功,未來也更有希望。

伍│資源是天賦,也可能是魔咒

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詞——資源詛咒。上面提到的許多種工業城市,都擁有非常好的自然資源,這本來是一種資源天賦,結果卻成了限制其產業結構,阻礙其轉型升級的絆腳石。

看看如今中國城市TOP20榜單中,有幾個是所謂的資源明星城市?反倒是那些要資源沒資源,甚至要土地都“地無三尺平”的地方,最典型的就是浙江,創造出了令人咂舌的經濟成果,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發達。

所以發言最後,我想說一句:誰都希望自己家裡有礦,但是都要想清楚,當家裡的礦沒了之後,路該如何繼續走?

(更多區域城市分析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或“三土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