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崇禎沒有催孫傳庭,他又兵精糧足,能消滅李自成嗎?

孫傳庭被認為是明末最後一位有能力抵抗農民軍的明軍將領,可惜在崇禎不斷催戰下,只得在新兵為就,糧草不齊的情況下倉促出戰,最後兵敗身死。

歷史沒有假設,但總是不斷有人設想,如果崇禎沒有催戰,孫傳庭在糧餉充足的情況下出戰,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那麼不妨來分析一下。

假如崇禎沒有催孫傳庭,他又兵精糧足,能消滅李自成嗎?

孫傳庭對農民軍和李自成的戰績

孫傳庭於崇禎九年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同年率秦軍在子午谷擊潰闖王高迎祥並將其生俘,李自成繼任闖王。

崇禎十年與其餘各路明軍協同作戰,給各路農民軍沉重打擊,基本平定關中以南。

崇禎十一年,聯合洪承疇,在潼關南原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僅以十八騎身免,進入蟄伏期。

到了崇禎十五年孫傳庭被複用後,經過崇禎的一再催戰,孫傳庭以新練未成之兵,在郟縣擊敗農民軍,由於天降大雨加上缺少糧草,沒能擴大戰果,反而被農民軍殺回擊敗。

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

經過幾個月休整,加上崇禎再次不斷催戰,孫傳庭東出潼關,一路推進到汝州,9月14日在郟縣再次大敗農民軍,又是由於大雨缺糧,無法擴大戰果,軍心渙散的官軍又一次先勝後敗,被農民軍擊潰,損失慘重,這次失敗,孫傳庭手裡的牌幾乎已被打光。

隨後崇禎十六年,雖然孫傳庭在崇禎催促下不得已再次倉促出戰,不過此戰已註定成為他最後的戰鬥,最終兵敗身死。

實際上,傳庭以糧餉未集、新兵為就之際被催倉促出戰,對自己的結局早有預見:

《明史》:初,傳庭之出師也,自分必死,顧語繼妻張夫人曰:“爾若何?”夫人曰:“丈夫報國耳,毋憂我。”

帝命不可違,只得違心不違命,結果早已註定,所以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樣的說法。

假如崇禎沒有催孫傳庭,他又兵精糧足,能消滅李自成嗎?

如果傳庭不死,結果如何?

一支部隊要有戰鬥力,糧餉充足是前提,所謂“皇帝不差餓兵”就是這個道理。沒有補給,再精銳的部隊戰鬥力也會直線下降,成為一盤散沙。

那麼如果孫傳庭糧餉充足,崇禎不一直催戰的話,以孫傳庭的練兵能力,練出一支精兵當無問題,畢竟他以練兵見長,之前練出的秦軍戰鬥力有目共睹。

在戰術上,孫傳庭其人“沈毅多籌略。”之前數次大敗農民軍,都是以謀略見長,並不是一勇之夫。如果能有精兵和足夠的自主權,不說短期內能消滅李自成,將其阻擋在陝西之外,應當能夠做到。如果李自成部急於求成,輕敵冒進,孫傳庭再次將其擊潰乃至消滅,也不是沒有可能。

孫傳庭並非只會打仗,他本就是進士出身,在擔任巡撫期間,就表現出了卓越的理政能力,在他治下,陝西的社會矛盾得到緩解,地方局勢得到穩定,如果傳庭能穩紮穩打,待機出兵的話,結果顯然不至於落得個兵敗身死,屍骨難尋的下場。

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傳庭釐得軍萬一千有奇,歲收屯課銀十四萬五千餘兩,米麥萬三千五百餘石。帝大喜,增秩,賚銀幣。

假如崇禎沒有催孫傳庭,他又兵精糧足,能消滅李自成嗎?

滅了李自成,就等於挽救了大明嗎?

但是話說回來,就算孫傳庭消滅了李自成,就能使大明免於滅亡嗎?小院不這麼認為。就算滅了李自成,也並不等於挽救了大明。

大明的問題,並非一個李自成,高迎祥死了,還有李自成,李自成死了,還有張獻忠,就算都被剿滅了,大地上還會冒出其他的闖王闖將,就如野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大明的問題,是從上至下的一套制度都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諸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而產生的爆發。大明這個病人,得的是由內而外的病,而不是由外而內,內在的病根不除,再多的外科手術也無濟於事,最多,也就是延長几天的生命,儘儘人事而已。而這個病根,崇禎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根除的,祖制難違,崇禎有勇氣來一場自內而外的改革嗎?我認為是沒有的,所以,大明的滅亡也就是必然的,只是最後被清軍摘了桃子而已。

假如崇禎沒有催孫傳庭,他又兵精糧足,能消滅李自成嗎?

所以一個孫傳庭,也就大致相當於一個外科大夫,能幫大明把病症壓一壓,那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大明這個病入膏肓的絕症患者,並非一個孫傳庭就能挽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