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其實,“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是,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怎麼才能百戰百勝?如果讓孫臏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圍魏救趙。三十六計變幻多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切詭謀都是圍繞著聲東擊西服務的。

公元前353年,魏趙之戰已進行到白熱化,此時,齊威王決定站在趙國這邊。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會會魏軍,便想將其任命為主將。誰知,孫臏非常有自知之明地說道:“大王,我是個殘疾人,如果,擔任主帥恐怕難以服眾,還是讓德高望重的田大人統帥三軍吧。”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齊威王表示認同,便將田忌任命為主將,孫臏擔任軍師出謀劃策。田忌對孫臏說:“老弟,魏趙兩國已經打了一年了,我們的動作可得快點,再慢幾天沒準邯鄲就淪陷了。”孫臏則說:“大哥,這時兩軍正打得火熱,如果我們插手,勢必會兩敗俱傷。不如,我們避其鋒芒,聲東擊西進攻魏國,攻其不備,豈不美哉?”

此時,魏軍主力皆在邯鄲戰場上,國內留守的盡是些老弱病殘,如果,齊軍直插魏國老巢,魏軍勢必回防,趙國之危可解。田忌深表認同,立即將大軍派往大梁。此時龐涓在邯鄲大佔上風,突然聽說後院起火,連忙調兵回國救援。當魏軍主力抵達桂陵時,被孫臏安插在此地的伏兵殺得丟盔棄甲,魏軍損失慘重。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魏軍元氣大傷,十幾年不敢輕舉妄動。公元前341年,已恢復國力的魏國再次挑起戰火,由龐涓率領十萬魏軍遠征韓國。

此時,韓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找孫臏拿主意,孫臏說道:“大王,此時韓國和魏國剛剛開戰,魏軍勢頭正盛,如果,我們草率進攻,不就像是在替韓國擋刀子一樣嗎?我們不妨靜觀其變,先通知韓國我們會救援,堅定韓軍的信心,隨,後等雙方的消耗戰打得差不多時,我們再來蹚渾水。屆時,不但我們能輕而易舉地取勝,還能收穫美名。”

於是,齊威王派使者通知韓國:“我們的援軍馬上就到!”韓國仗著有齊威王撐腰,與魏軍奮力作戰,連吃了五場敗仗。這時韓王已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再次遣使造訪齊國,並許諾如果援軍趕到,今後韓國願以齊國馬首是瞻,齊威王這才派出田忌孫臏。兩人心照不宣,仍套用圍魏救趙的法子,直接偷襲大梁。龐涓聽說後院再度起火,連忙撤軍回防。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魏國在十幾年前吃了大虧,如今,見齊軍再度來襲,魏王怒不可遏,號召全國所有武裝力量與齊國決一死戰。聽說這次魏軍要動真格的,孫臏對田忌說道:“魏國民風彪悍,魏軍瞧不起齊人,覺得齊人是一群膽小怕事的傢伙。我們作為指揮官,必須順著敵人的思維,引導他們走歪路。龐涓與小弟師出同門,學的是一路兵法,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設下陷阱等他來鑽。”

就這樣,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立馬安營挖灶,起初每天挖十萬個灶,後來,縮減為五萬個,最後,又縮減成兩萬個。魏國的探子將這一情報彙報給龐涓,龐涓大喜道:“原來齊國人果然是廢物,才來到魏國幾天,便自損過半。此時不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時?”為了收割齊軍,龐涓親率一隊騎兵精銳追擊。

龐涓追擊途中來到一處深谷,穀道狹窄異常。龐涓不以為然,仍讓士兵依次通過,誰知在山谷中被齊軍設下的路障所阻。龐涓來到路障前親自查看,只見一根木頭上清楚地刻著:“龐涓死此樹下!”龐涓心道不妙,連忙下令撤退。可惜,為時已晚,早就埋伏在山谷兩旁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頓時亂作一團,一隊齊兵則從魏軍的來路掩殺過來,將龐涓的軍隊堵死在谷口中。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前有路障,後有追兵,龐涓自知必死,仰天長嘆道:“沒想到我竟栽在豎子的手上!”語畢,把刀自刎。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畫面,孫臏來到師兄的屍體前,會說什麼呢?沒準他會忙不迭地淺飲薄酒,似笑非笑地說:“師兄啊,你借走我一雙腿,卻還了我一條命,你真是太夠意思了,不愧是我的同門師兄!”

對於龐涓的下場,各類史料眾說紛紜。

比如:在1972年山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早在公元前351年那場桂陵之戰中,龐涓就已淪為孫臏的階下囚。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後面的故事是否發生還是個未知數,畢竟,龐涓落到孫臏手裡,能夠生還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龐涓死後,為什麼頭顱留在了在齊國?孫臏為其另立了碑文

龐涓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將軍路街道辦事處將軍頭村東。龐涓因常年徵韓伐趙、討楚抗齊,致使樹敵眾多,以至於魏惠王下令厚葬不久,陵墓即被偷掘毀壞,暴屍荒野。因首級在齊國,孫臏為其在淄川留仙湖另立了碑文,保存至今。

參考資料:

【《東周列國志》、《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