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他在《東坡志林》裡說:”塗巷中有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有小孩頑皮的,家裡給他們錢,讓他們去聽書,這些小孩聽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就皺眉不樂,甚至有哭的,聽到曹操敗了,就非常高興。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是把自己代入到了劉備一方的故事裡。蘇東坡還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他的潛臺詞就是劉備是君子,曹操是小人了。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他在《東坡志林》裡說:”塗巷中有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有小孩頑皮的,家裡給他們錢,讓他們去聽書,這些小孩聽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就皺眉不樂,甚至有哭的,聽到曹操敗了,就非常高興。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是把自己代入到了劉備一方的故事裡。蘇東坡還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他的潛臺詞就是劉備是君子,曹操是小人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蘇軾回翰林院圖(明)

為什麼宋朝人這麼喜歡蜀國呢?

許多人都愛說正統論,宋朝北對契丹,西臨党項,也是鼎立之勢,宋朝把蜀漢當正統,所以才有這麼大的代入感。事實上,只有到了南宋,蜀漢正統論才完全確立。在北宋,雖然有爭論,但精英階層的主流觀點是奉曹魏為正統的。歐陽修專門做過一篇《魏論》,論述為什麼曹魏是正統,他的依據就是晉朝就是從魏國來的,而晉曾是一統天下的,所以倒推回去,曹魏就是正統。司馬光也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在《資治通鑑》是把魏國當成正統。

就連蘇東坡這麼不喜歡曹操,他也支持把魏國當做正統,他的理由是魏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奉最強者為正統(夫不能一統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誰胳膊粗誰才是正統,蘇東坡大概是希望告誡宋朝統治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保持強者的姿態,才能被後世奉為正統。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他在《東坡志林》裡說:”塗巷中有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有小孩頑皮的,家裡給他們錢,讓他們去聽書,這些小孩聽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就皺眉不樂,甚至有哭的,聽到曹操敗了,就非常高興。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是把自己代入到了劉備一方的故事裡。蘇東坡還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他的潛臺詞就是劉備是君子,曹操是小人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蘇軾回翰林院圖(明)

為什麼宋朝人這麼喜歡蜀國呢?

許多人都愛說正統論,宋朝北對契丹,西臨党項,也是鼎立之勢,宋朝把蜀漢當正統,所以才有這麼大的代入感。事實上,只有到了南宋,蜀漢正統論才完全確立。在北宋,雖然有爭論,但精英階層的主流觀點是奉曹魏為正統的。歐陽修專門做過一篇《魏論》,論述為什麼曹魏是正統,他的依據就是晉朝就是從魏國來的,而晉曾是一統天下的,所以倒推回去,曹魏就是正統。司馬光也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在《資治通鑑》是把魏國當成正統。

就連蘇東坡這麼不喜歡曹操,他也支持把魏國當做正統,他的理由是魏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奉最強者為正統(夫不能一統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誰胳膊粗誰才是正統,蘇東坡大概是希望告誡宋朝統治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保持強者的姿態,才能被後世奉為正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在正統這個問題上歷代聖賢爭吵不休

北宋的民眾之所以喜歡蜀漢的英雄,我以為對於當時的市井小民來說,蜀漢的英雄有強大的代入感,因為劉關張不同於四世三公的袁紹,不同於世代做官孫家,更不同於宦官後人的曹操,他們三個都是市井出身。

劉備雖然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史學家都以為那不過是自我吹噓,企圖借殼上市,織鞋販履的出身就跟孫悟空的弼馬溫經歷一樣,動不動就被人揭傷疤。張飛和關羽在《三國志》中都沒有提及原來的社會地位,顯然也是社會的草根階層,沒有什麼好說的。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他在《東坡志林》裡說:”塗巷中有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有小孩頑皮的,家裡給他們錢,讓他們去聽書,這些小孩聽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就皺眉不樂,甚至有哭的,聽到曹操敗了,就非常高興。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是把自己代入到了劉備一方的故事裡。蘇東坡還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他的潛臺詞就是劉備是君子,曹操是小人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蘇軾回翰林院圖(明)

為什麼宋朝人這麼喜歡蜀國呢?

許多人都愛說正統論,宋朝北對契丹,西臨党項,也是鼎立之勢,宋朝把蜀漢當正統,所以才有這麼大的代入感。事實上,只有到了南宋,蜀漢正統論才完全確立。在北宋,雖然有爭論,但精英階層的主流觀點是奉曹魏為正統的。歐陽修專門做過一篇《魏論》,論述為什麼曹魏是正統,他的依據就是晉朝就是從魏國來的,而晉曾是一統天下的,所以倒推回去,曹魏就是正統。司馬光也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在《資治通鑑》是把魏國當成正統。

就連蘇東坡這麼不喜歡曹操,他也支持把魏國當做正統,他的理由是魏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奉最強者為正統(夫不能一統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誰胳膊粗誰才是正統,蘇東坡大概是希望告誡宋朝統治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保持強者的姿態,才能被後世奉為正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在正統這個問題上歷代聖賢爭吵不休

北宋的民眾之所以喜歡蜀漢的英雄,我以為對於當時的市井小民來說,蜀漢的英雄有強大的代入感,因為劉關張不同於四世三公的袁紹,不同於世代做官孫家,更不同於宦官後人的曹操,他們三個都是市井出身。

劉備雖然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史學家都以為那不過是自我吹噓,企圖借殼上市,織鞋販履的出身就跟孫悟空的弼馬溫經歷一樣,動不動就被人揭傷疤。張飛和關羽在《三國志》中都沒有提及原來的社會地位,顯然也是社會的草根階層,沒有什麼好說的。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裡才給張飛安了一個賣肉的身份,給關羽設定則是一個賣棗子的。作者羅貫中雖然是元明之際的人,他這些故事肯定在宋朝就開始流傳了。這可都是當時主流聽眾喜聞樂見的職業,一個編席子的,一個賣棗的,一個賣肉的,三個人金蘭結義,要挽大廈於將傾,聽起來就滿滿的組團打怪的感覺,這種“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撿”的故事套路最受民眾喜歡,因為有代入感超強,所以就導致了大家對蜀漢的追捧。而曹操則代表著幕後黑手,是終極BOSS,孫吳兩頭夠不著,所以三國故事存在感就不強。

"

宋朝的時候,城坊沒有了,宵禁沒有了,城市成了市民的城市,商業生活成了城市的主題,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說明了一切。那熙熙攘攘的商旅、行色匆匆的腳伕、還有酒樓酣飲的客人,他們喜歡的文化可不是詩詞歌賦,這是陽春白雪的東西。作為下里巴人,他們喜歡的更簡單易懂的娛樂:說話。

這個說,是講,是敘述;這個話也不是我們現在的話,是故事。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宋朝就有了

說話就類似現在的評書,這種娛樂方式很早就有,但只侷限在貴族階層,在宋朝這種藝術形式大興,從東京的勾欄瓦舍到江南的鄉下都有說書人的身影。

他們講的內容形形色色,有宗教的,講唐僧取經的故事,故事裡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保護他的是個“白衣秀才”——他卻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這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了,當然這個版本那時候還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本書經過無數說書人的演繹,最終經過集大成者(現在都說是吳承恩)彙編,就是《西遊記》。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敦煌壁畫上的西遊故事

有講歷史故事的,更是形形色色,秦並六國、隋唐英雄、武王伐紂、乃至當朝賊寇宋江的故事都開始在茶館裡流傳,這武王伐紂就是後世《封神演義》的前身,而宋江的故事自然就是《水滸傳》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發端,甚至更早。《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楊廣就曾經和大臣們一起在水邊觀看“水飾”——利用水力驅動的木偶戲。

他們看的劇目就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杜預造河橋成”、“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三國故事。唐朝的李商隱的《驕兒詩》就說他孩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個孩子得來的人物信息,顯然也是來自戲曲或者小說。而且在他詩裡,張飛的角色已然定型,張飛的個性“胡”,跟咱們現在讀到的《三國演義》已經差不多了。

不光是張飛的形象,連對魏蜀吳的好惡在宋朝也定型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張飛形象在宋朝就定型了

蘇東坡寫《孔北海贊》上來就寫“而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還說曹操“平生見偽,死見真性。”貶損曹操,誇獎孔融,隨後他又開腦洞說“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指的是早年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籍籍無名的劉備求救,劉備為自己被孔融所知而大為興奮),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曹操這一生就害怕劉備,如果孔融投靠劉備,劉備殺曹操不是什麼難事?——在宋代第一大才子眼裡的三國群雄好惡跟我們一樣。

這不光是蘇東坡一個人眼裡的三國,市井小兒眼裡的三國更是如此。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他在《東坡志林》裡說:”塗巷中有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有小孩頑皮的,家裡給他們錢,讓他們去聽書,這些小孩聽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就皺眉不樂,甚至有哭的,聽到曹操敗了,就非常高興。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是把自己代入到了劉備一方的故事裡。蘇東坡還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他的潛臺詞就是劉備是君子,曹操是小人了。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蘇軾回翰林院圖(明)

為什麼宋朝人這麼喜歡蜀國呢?

許多人都愛說正統論,宋朝北對契丹,西臨党項,也是鼎立之勢,宋朝把蜀漢當正統,所以才有這麼大的代入感。事實上,只有到了南宋,蜀漢正統論才完全確立。在北宋,雖然有爭論,但精英階層的主流觀點是奉曹魏為正統的。歐陽修專門做過一篇《魏論》,論述為什麼曹魏是正統,他的依據就是晉朝就是從魏國來的,而晉曾是一統天下的,所以倒推回去,曹魏就是正統。司馬光也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在《資治通鑑》是把魏國當成正統。

就連蘇東坡這麼不喜歡曹操,他也支持把魏國當做正統,他的理由是魏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奉最強者為正統(夫不能一統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誰胳膊粗誰才是正統,蘇東坡大概是希望告誡宋朝統治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保持強者的姿態,才能被後世奉為正統。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在正統這個問題上歷代聖賢爭吵不休

北宋的民眾之所以喜歡蜀漢的英雄,我以為對於當時的市井小民來說,蜀漢的英雄有強大的代入感,因為劉關張不同於四世三公的袁紹,不同於世代做官孫家,更不同於宦官後人的曹操,他們三個都是市井出身。

劉備雖然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史學家都以為那不過是自我吹噓,企圖借殼上市,織鞋販履的出身就跟孫悟空的弼馬溫經歷一樣,動不動就被人揭傷疤。張飛和關羽在《三國志》中都沒有提及原來的社會地位,顯然也是社會的草根階層,沒有什麼好說的。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宋朝人的娛樂方式

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裡才給張飛安了一個賣肉的身份,給關羽設定則是一個賣棗子的。作者羅貫中雖然是元明之際的人,他這些故事肯定在宋朝就開始流傳了。這可都是當時主流聽眾喜聞樂見的職業,一個編席子的,一個賣棗的,一個賣肉的,三個人金蘭結義,要挽大廈於將傾,聽起來就滿滿的組團打怪的感覺,這種“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撿”的故事套路最受民眾喜歡,因為有代入感超強,所以就導致了大家對蜀漢的追捧。而曹操則代表著幕後黑手,是終極BOSS,孫吳兩頭夠不著,所以三國故事存在感就不強。

劉關張的三國出身,為他們在宋朝贏得粉絲,在三國故事裡碾壓對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