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言

俗話說:“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呂布排名第一基本上大家都認同。同時,呂布還有著“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美譽。然而,除了這些讚揚,呂布還有著同樣廣為人知的罵名——三姓家奴。那時的人想到呂布,除了無人能及的武勇,更多的還是呂布的罵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才能出眾的人怎樣才會揹負這樣的罵名?回顧呂布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主要原因在於:呂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與主流思想信念相違背,甚至大相徑庭。

"

1.引言

俗話說:“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呂布排名第一基本上大家都認同。同時,呂布還有著“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美譽。然而,除了這些讚揚,呂布還有著同樣廣為人知的罵名——三姓家奴。那時的人想到呂布,除了無人能及的武勇,更多的還是呂布的罵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才能出眾的人怎樣才會揹負這樣的罵名?回顧呂布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主要原因在於:呂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與主流思想信念相違背,甚至大相徑庭。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呂布

2.亂世需要怎樣的人

東漢末年,民變四起,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整個社會走在了下坡路上,而且越走越快。那麼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什麼是大家需要的?亂世思治,治亂師古。天下大亂了,大家就會想起過去的安穩,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回到過去的安穩狀態。東漢末年之前是的狀態是什麼——西漢的“文景之治”,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那時候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這個品質是大家都認同的,那就是忠誠

周公為天下建立了一套嚴謹的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平民,自上而下,層層管理;自下而上,層層效忠。每個人需要效忠的對象是抬頭就能看到的那個人。秦國雖然一統天下,建立了郡縣制,但是土崩瓦解得太快,然後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承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漢朝的郡縣中還有國,國的存在本來就是漢朝師古的表現。

漢朝的地方官員中,只有少數高級官員是中央直接任命的,真正辦事的吏員,是由地方官自己招募的。周公的金字塔教育人民“吃誰的飯,就要忠於誰”,到了漢朝,這套邏輯依然在,貫穿這套邏輯的信念就是忠誠。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行為,所以我們是否喜歡或者信任一個人,是由他的行為決定的。在亂世,大家需要忠誠的人,大家喜歡的、信任的也是忠誠的人。那麼,一個忠誠的人,他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呢?

忠誠的人,他會記住別人的恩德。

漢朝時普通人想要當官,要靠推薦,叫做“察舉”。劉備從陶謙手裡接下徐州後,曾經表舉袁渙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才改成茂才的。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後,要求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怎麼都不肯寫。後來,袁渙在魏國做官,有傳言說劉備死了,所有的臣子都相互慶賀,唯獨袁渙不這樣做。雖然劉備是敵人,但是袁渙一直記著劉備的恩德。

"

1.引言

俗話說:“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呂布排名第一基本上大家都認同。同時,呂布還有著“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美譽。然而,除了這些讚揚,呂布還有著同樣廣為人知的罵名——三姓家奴。那時的人想到呂布,除了無人能及的武勇,更多的還是呂布的罵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才能出眾的人怎樣才會揹負這樣的罵名?回顧呂布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主要原因在於:呂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與主流思想信念相違背,甚至大相徑庭。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呂布

2.亂世需要怎樣的人

東漢末年,民變四起,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整個社會走在了下坡路上,而且越走越快。那麼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什麼是大家需要的?亂世思治,治亂師古。天下大亂了,大家就會想起過去的安穩,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回到過去的安穩狀態。東漢末年之前是的狀態是什麼——西漢的“文景之治”,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那時候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這個品質是大家都認同的,那就是忠誠

周公為天下建立了一套嚴謹的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平民,自上而下,層層管理;自下而上,層層效忠。每個人需要效忠的對象是抬頭就能看到的那個人。秦國雖然一統天下,建立了郡縣制,但是土崩瓦解得太快,然後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承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漢朝的郡縣中還有國,國的存在本來就是漢朝師古的表現。

漢朝的地方官員中,只有少數高級官員是中央直接任命的,真正辦事的吏員,是由地方官自己招募的。周公的金字塔教育人民“吃誰的飯,就要忠於誰”,到了漢朝,這套邏輯依然在,貫穿這套邏輯的信念就是忠誠。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行為,所以我們是否喜歡或者信任一個人,是由他的行為決定的。在亂世,大家需要忠誠的人,大家喜歡的、信任的也是忠誠的人。那麼,一個忠誠的人,他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呢?

忠誠的人,他會記住別人的恩德。

漢朝時普通人想要當官,要靠推薦,叫做“察舉”。劉備從陶謙手裡接下徐州後,曾經表舉袁渙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才改成茂才的。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後,要求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怎麼都不肯寫。後來,袁渙在魏國做官,有傳言說劉備死了,所有的臣子都相互慶賀,唯獨袁渙不這樣做。雖然劉備是敵人,但是袁渙一直記著劉備的恩德。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劉備

東吳有個叫張紘的人,跟張昭並稱“二張”。趙昱曾經為張紘舉孝廉,後來趙昱和家人都被殺害,張紘非常遺憾自己沒有能力報仇,於是派人去祭祀他,並找他的親戚,要過繼給趙昱,不讓他絕後。

忠誠的人,他會尊重自己的長官。

鍾會領兵攻亡蜀國之後,在姜維的建議下想要傭兵自立,結果失敗了並且死於亂軍之中。鍾會的功曹向雄,收斂了鍾會的屍身,並安葬了他。功曹是管人事的吏員,是個重要崗位。原本鍾會造反而死,是不值得同情的。向雄替鍾會收屍,完全沒有考慮自己可能受到影響。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爽兄弟跟隨魏帝曹芳在洛陽城外,城門已經被司馬懿地人封鎖。恆範想要出城找曹爽,被守城的官員司蕃攔住,恆範說:“你忘了曾經是我的下屬了嗎?”,於是司蕃就放恆範出城了。司馬懿原本就是要置曹爽於死地,司蕃竟然放恆範去幫助曹爽,毫無疑問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而他還是這樣做了。

忠誠的人,他甚至會替長官復仇。

江東“小霸王”孫策,殺死了原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門客一直記在心裡。後來,孫策就被許貢的門客刺殺,最終不治身亡。

縱觀整個漢朝,類似的事情很多,雖然存在一定的修飾的嫌疑,但是更能說明這是大家所希望的,所認同的行為。

3.呂布是怎樣做的

再看看呂布是怎樣做的。

呂布首先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一開始,呂布是幷州刺史丁原的主簿,也就是丁原聘請的吏員。丁原死後,呂布跟了董卓。董卓死後,呂布想要投奔袁術,但是袁術不喜歡他,他就北上投奔袁紹。在袁紹那裡呆了沒多久,呂布又跑到了張揚帳下。曹操東征徐州時,曹操的手下陳宮聯合呂布,攻打曹操大本營兗州,結果曹操回師打敗了呂布。呂布又跑去徐州,投靠了劉備。等到劉備跟袁術起了衝突,呂布又趁機奪了徐州。

雖然在亂世頻繁跳槽可以理解,畢竟選擇很多,但是頻繁跳槽的人一半都不會讓老闆心生好感。然而劉備的一生也是頻繁跳槽,甚至比呂布更多,可是劉備就贏得了“信義著於四海”的好名聲,可呂布卻變得聲名狼藉了。為什麼?

因為呂布又是個唯利是圖的人。

投靠袁紹後,呂布與袁紹一起擊敗了黑山賊張燕,於是呂布縱容手下兵馬四處劫掠,敗壞了袁紹的名聲,因此袁紹容不下他,反而要殺他。

劉備好心收留了呂布,呂布卻趁機奪了劉備的徐州,然後又怕劉備壯大,索性趕走了劉備。

徐州的陳登想要去拜會曹操,呂布不許他去。但是一聽到曹操任命自己為左將軍,呂布又馬上請陳登去曹操那裡,為自己爭取徐州牧。結果曹操不僅沒有表舉呂布為徐州牧,反而表舉陳登為廣陵太守,呂布很是生氣。

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呂布的行事邏輯是隻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幹,絲毫不顧慮後果。

最重要的一點是呂布是個恩將仇報的人。

呂布從走進世人的眼睛開始,就是一個恩將仇報的人。

丁原可以說是對呂布有知遇之恩,但是呂布在董卓的一番引誘之下,毫不猶豫就殺死了丁原,投靠了董卓。

董卓是個粗人,對待呂布是既信任,又隨意。心情好的時候當作親兒子,心情不好就直接拿手戟砸呂布,呂布心裡很是埋怨董卓。再加上呂布跟董卓的侍婢私通,又怕董卓發現,於是在王允的一番遊說之下,呂布又殺死了董卓。

"

1.引言

俗話說:“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呂布排名第一基本上大家都認同。同時,呂布還有著“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美譽。然而,除了這些讚揚,呂布還有著同樣廣為人知的罵名——三姓家奴。那時的人想到呂布,除了無人能及的武勇,更多的還是呂布的罵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才能出眾的人怎樣才會揹負這樣的罵名?回顧呂布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主要原因在於:呂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與主流思想信念相違背,甚至大相徑庭。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呂布

2.亂世需要怎樣的人

東漢末年,民變四起,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整個社會走在了下坡路上,而且越走越快。那麼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什麼是大家需要的?亂世思治,治亂師古。天下大亂了,大家就會想起過去的安穩,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回到過去的安穩狀態。東漢末年之前是的狀態是什麼——西漢的“文景之治”,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那時候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這個品質是大家都認同的,那就是忠誠

周公為天下建立了一套嚴謹的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平民,自上而下,層層管理;自下而上,層層效忠。每個人需要效忠的對象是抬頭就能看到的那個人。秦國雖然一統天下,建立了郡縣制,但是土崩瓦解得太快,然後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承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漢朝的郡縣中還有國,國的存在本來就是漢朝師古的表現。

漢朝的地方官員中,只有少數高級官員是中央直接任命的,真正辦事的吏員,是由地方官自己招募的。周公的金字塔教育人民“吃誰的飯,就要忠於誰”,到了漢朝,這套邏輯依然在,貫穿這套邏輯的信念就是忠誠。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行為,所以我們是否喜歡或者信任一個人,是由他的行為決定的。在亂世,大家需要忠誠的人,大家喜歡的、信任的也是忠誠的人。那麼,一個忠誠的人,他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呢?

忠誠的人,他會記住別人的恩德。

漢朝時普通人想要當官,要靠推薦,叫做“察舉”。劉備從陶謙手裡接下徐州後,曾經表舉袁渙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才改成茂才的。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後,要求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怎麼都不肯寫。後來,袁渙在魏國做官,有傳言說劉備死了,所有的臣子都相互慶賀,唯獨袁渙不這樣做。雖然劉備是敵人,但是袁渙一直記著劉備的恩德。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劉備

東吳有個叫張紘的人,跟張昭並稱“二張”。趙昱曾經為張紘舉孝廉,後來趙昱和家人都被殺害,張紘非常遺憾自己沒有能力報仇,於是派人去祭祀他,並找他的親戚,要過繼給趙昱,不讓他絕後。

忠誠的人,他會尊重自己的長官。

鍾會領兵攻亡蜀國之後,在姜維的建議下想要傭兵自立,結果失敗了並且死於亂軍之中。鍾會的功曹向雄,收斂了鍾會的屍身,並安葬了他。功曹是管人事的吏員,是個重要崗位。原本鍾會造反而死,是不值得同情的。向雄替鍾會收屍,完全沒有考慮自己可能受到影響。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爽兄弟跟隨魏帝曹芳在洛陽城外,城門已經被司馬懿地人封鎖。恆範想要出城找曹爽,被守城的官員司蕃攔住,恆範說:“你忘了曾經是我的下屬了嗎?”,於是司蕃就放恆範出城了。司馬懿原本就是要置曹爽於死地,司蕃竟然放恆範去幫助曹爽,毫無疑問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而他還是這樣做了。

忠誠的人,他甚至會替長官復仇。

江東“小霸王”孫策,殺死了原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門客一直記在心裡。後來,孫策就被許貢的門客刺殺,最終不治身亡。

縱觀整個漢朝,類似的事情很多,雖然存在一定的修飾的嫌疑,但是更能說明這是大家所希望的,所認同的行為。

3.呂布是怎樣做的

再看看呂布是怎樣做的。

呂布首先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一開始,呂布是幷州刺史丁原的主簿,也就是丁原聘請的吏員。丁原死後,呂布跟了董卓。董卓死後,呂布想要投奔袁術,但是袁術不喜歡他,他就北上投奔袁紹。在袁紹那裡呆了沒多久,呂布又跑到了張揚帳下。曹操東征徐州時,曹操的手下陳宮聯合呂布,攻打曹操大本營兗州,結果曹操回師打敗了呂布。呂布又跑去徐州,投靠了劉備。等到劉備跟袁術起了衝突,呂布又趁機奪了徐州。

雖然在亂世頻繁跳槽可以理解,畢竟選擇很多,但是頻繁跳槽的人一半都不會讓老闆心生好感。然而劉備的一生也是頻繁跳槽,甚至比呂布更多,可是劉備就贏得了“信義著於四海”的好名聲,可呂布卻變得聲名狼藉了。為什麼?

因為呂布又是個唯利是圖的人。

投靠袁紹後,呂布與袁紹一起擊敗了黑山賊張燕,於是呂布縱容手下兵馬四處劫掠,敗壞了袁紹的名聲,因此袁紹容不下他,反而要殺他。

劉備好心收留了呂布,呂布卻趁機奪了劉備的徐州,然後又怕劉備壯大,索性趕走了劉備。

徐州的陳登想要去拜會曹操,呂布不許他去。但是一聽到曹操任命自己為左將軍,呂布又馬上請陳登去曹操那裡,為自己爭取徐州牧。結果曹操不僅沒有表舉呂布為徐州牧,反而表舉陳登為廣陵太守,呂布很是生氣。

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呂布的行事邏輯是隻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幹,絲毫不顧慮後果。

最重要的一點是呂布是個恩將仇報的人。

呂布從走進世人的眼睛開始,就是一個恩將仇報的人。

丁原可以說是對呂布有知遇之恩,但是呂布在董卓的一番引誘之下,毫不猶豫就殺死了丁原,投靠了董卓。

董卓是個粗人,對待呂布是既信任,又隨意。心情好的時候當作親兒子,心情不好就直接拿手戟砸呂布,呂布心裡很是埋怨董卓。再加上呂布跟董卓的侍婢私通,又怕董卓發現,於是在王允的一番遊說之下,呂布又殺死了董卓。

身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為何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

董卓

如果丁原是死在董卓手裡,呂布事後向董卓投降,或者董卓死在其他人而不是呂布手裡,呂布的行為也不會這麼令人不齒。

公司倒閉了,換一家公司是順其自然的,大家都是討生活。但是如果一邊拿著這家公司的錢,一邊做著搞死這家公司的事情,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待見。

4.結語

一個人的行為不被大家認同,這個人就不會被大家所喜歡;一個人的行為與大家認同的行為相反,這個人就要被大家所討厭。所以呂布處在一個要求忠誠的環境裡,不僅不忠誠,還屢次背叛。這樣的人不被大家接受,是理所當然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