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宋江潯陽樓題反詩這段故事可以說層層遞進、步步渲染,為的是讓這件事情描述得更完整、更圓滿、更無懈可擊。

而《水滸傳》畢竟是一部小說,而且是公認的名著,那麼這部名著為什麼能夠引起大眾的喜好呢?這就與明代施耐庵撰寫這部小說時所使用的獨特的藝術手法息息相關了。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可以說施耐庵是一個在寫作中非常強調對比、非常喜歡造勢的小說家。他非常擅長抓住觀眾的好奇心理,並且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閱讀者理所當然地認為宋江在潯陽樓題反詩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並沒有可疑之處。

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我認為宋江這個形象是眾多類似人物的合成體,而宋江寫反詩這件事情只反映了這個合成體的某一方面,而如果說宋江在潯陽樓題反詩這一故事情節表達的是宋江這個人物的真實想法的話,那麼這樣理解本身就帶有片面性。這一點咱們可以先從宋江題反詩之前的這幾個故事情節來了解。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首先,宋江想起與戴宗、李逵等人喝酒之前,這段時間當中宋江因為喝辣魚湯傷了胃,連續休息了五六天之後戴宗等人都來看他,宋江對此非常感激,便要請戴宗、李逵等人喝酒。在這一故事情節當中,施耐庵設計的對比情節是宋江生病了,然後又好了,而好了之後呢,又想喝酒。

其次,去哪兒喝,並沒有直接說,更沒有說宋江想去潯陽樓喝酒,而是說宋江找戴宗等人卻沒有找到,而在這種只有他一個人的情況下,宋江散步到了城外,來到江邊觀景。突然間看到了早有耳聞的潯陽樓,此時便在心中升起了要到潯陽樓看美景的興致。在這一故事情節當中施耐庵設計的對比情節是本來沒想去潯陽樓結果卻看到了潯陽樓,而觀景這一目的也就順利轉移到了潯陽樓上。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再者,宋江上了潯陽樓之後,樓上的酒保問宋江你是想請客還是來觀景,結果宋江說本來是想請客,結果沒找到人。這一問不要緊,宋江便點了一壺酒、一些酒菜,而且還情不自禁的喝了起來,以至於很快便有了醉意。在這一故事情節當中,施耐庵設計的對比是本來是要到樓上觀景,結果卻成了喝酒,而且還喝醉了。

最後,施耐庵還在宋江題詩之前,寫了一段宋江自己的內心獨白,寫他已過三十,名不立,功未有,卻反被刺金印,無緣得見家人,在這段情節之中,施耐庵依然設計了對比,宋江的理想是非常美好的,而現實當中的宋江卻蒙受不白之冤,而且在當時的腐敗背景之下,宋江的遭遇的確令人生恨。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由此可見,施耐庵在心裡造勢方面的確抓住了讀者的情感弱點。緊接著,施耐庵又將這種心理方面的代入感,通過宋江的反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可以說著實大快人心。

而題完詩之後,宋江還落了款兒,以此證明這是他寫的。而也就是在這一故事情節之中 ,宋江《西江月》詞中他年若得抱冤仇,血染潯陽江上一句成為整個故事情節的轉折點,施耐庵也正是通過這句非常痛快而又容易產生誤解的話設計了故事情節當中的對比。這個對比是宋江題詩其實是有自己的苦衷的,而詩中的報冤仇,血染潯陽江上,其實針對的並不是當政者和國家 ,而是那些致宋江於不義的貪官腐敗者 。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而這個情節之後,黃文炳這個貪官汙吏的形象出現了。而這個人正是宋江詩中所要鞭撻的對象。

而黃文炳也的確能看得出宋江的詩是對他不利的,因此王文炳知道後內心非常不安,所以才主動將宋江的詩詞傳給蔡九,而蔡九是蔡京的兒子,在朝廷裡也不算什麼正面人物。在此情況之下,當蔡九見到宋江的詩時,蔡九與黃文炳可以說是心有靈犀、一拍即合。蔡九當即命戴宗去拿宋江,從蔡九這一不經大腦思考的舉動來看,蔡京的兒子蔡九的確不如老謀深算的蔡京。

《水滸傳》中宋江的反詩,其實不叫反詩,你可別叫錯了!

總之,宋江潯陽樓題反詩,其中的反詩一語並不成立。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還沒有上升到要與當權者和當時的朝廷作對的情況。而宋江所針對的主要是像蔡京這樣的社會黑惡勢力,而說得好聽一點是為當時的皇帝分憂。

嚴格來說,反詩二字是從黃文炳、蔡九這樣的角度來說的。因此如果我們用反詩來說宋江的話,其實我們的立場和角度就有很大問題啦!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與蔡京、蔡九以及黃文炳又有什麼區別呢?

文 於獻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