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說的是,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靠任俠之氣建立的情感連接。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以“義”為盟,開始的。

宋江,擰巴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時代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所以造就了他擰巴的精神性格。

《水滸傳》中宋江身上的這種屬性,早就了人物的結局。

這種“擰巴”的屬性,在宋江一出場,或許就能窺得一二。

《水滸傳》宋江出場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施耐庵介紹宋江,即可以像蕭何一樣,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嘗君一樣,結交江湖義士。

在古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工作。沒有領導會喜歡一個將自己標榜為孟嘗君的屬下,唯恐得到個“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後果。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說的是,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靠任俠之氣建立的情感連接。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以“義”為盟,開始的。

宋江,擰巴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時代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所以造就了他擰巴的精神性格。

《水滸傳》中宋江身上的這種屬性,早就了人物的結局。

這種“擰巴”的屬性,在宋江一出場,或許就能窺得一二。

《水滸傳》宋江出場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施耐庵介紹宋江,即可以像蕭何一樣,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嘗君一樣,結交江湖義士。

在古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工作。沒有領導會喜歡一個將自己標榜為孟嘗君的屬下,唯恐得到個“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後果。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身有江湖氣的宋押司

宋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稱“小吏宋江”。

為何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呢?

這就要從“小吏”這個官職說起了,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一方面是對他這官職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就是衙門裡的一個低級的公務員,稱為“吏”。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說的是,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靠任俠之氣建立的情感連接。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以“義”為盟,開始的。

宋江,擰巴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時代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所以造就了他擰巴的精神性格。

《水滸傳》中宋江身上的這種屬性,早就了人物的結局。

這種“擰巴”的屬性,在宋江一出場,或許就能窺得一二。

《水滸傳》宋江出場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施耐庵介紹宋江,即可以像蕭何一樣,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嘗君一樣,結交江湖義士。

在古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工作。沒有領導會喜歡一個將自己標榜為孟嘗君的屬下,唯恐得到個“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後果。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身有江湖氣的宋押司

宋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稱“小吏宋江”。

為何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呢?

這就要從“小吏”這個官職說起了,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一方面是對他這官職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就是衙門裡的一個低級的公務員,稱為“吏”。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劇照-宋江

我們現在把古代的官員都成為“官吏”,其實,從唐朝以後,官和吏是分開的,分屬於不同的行政體系。

官是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錄取的,吏就不一樣了,通過鄉紳推薦、花錢走後門等,都可以做吏。一個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況下,就沒有當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實相當低下。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宋江總是自稱“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自幼讀的是修、齊、治、平的聖賢書。面對沒有前程的仕途,他會甘心嗎?

當然不會了,如果宋江接受這樣的命運,甘於平庸,《水滸傳》還怎麼寫下去?

慢慢地,宋江發現廟堂上求不得位置的痛苦,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紓解。他逐漸染上了江湖的任俠之氣,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給江湖中的“好漢們”行方便。因此,宋江得來了“呼保義”和“及時雨”的名聲。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也讓他發現了,江湖任俠們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就這樣,在擰巴的精神和命運的裹挾下,宋江上了梁山。

梁山的發展困境

梁山好漢,最初,因為任俠的義氣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廳叫“聚義廳”。

正是任俠們獨特的價值觀,投靠梁山的人越來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將、有走投無路的殺人犯、社會上偷雞摸狗之輩。

面對越來越大的隊伍,宋江不得不考慮梁山的未來出路。

這時候,擺在宋江面前有三條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換代。
  2. 保持現狀,與朝廷分庭抗禮。
  3. 讓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實力,對梁山進行招安。

梁山雖然有幾萬人馬,但這些人多數是些無業遊民,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長期在朝廷供職的宋江很清楚,梁山的戰鬥力和正規軍還是沒法比的。

擺在宋江面前還有個問題:梁山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幾萬人馬全靠打家劫舍過活。可梁山周邊的土豪劣紳再多,也總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將來這麼多人吃什麼、喝什麼?難道指望幾萬人跟菜園子張清學種菜嗎?

要是等到吃不上飯的時候,先不說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圍剿,梁山自己內部或許就得亂套。所以,三打祝家莊、打曾頭市,這本質上都是為了掠奪資源的戰略擴張。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說的是,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靠任俠之氣建立的情感連接。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以“義”為盟,開始的。

宋江,擰巴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時代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所以造就了他擰巴的精神性格。

《水滸傳》中宋江身上的這種屬性,早就了人物的結局。

這種“擰巴”的屬性,在宋江一出場,或許就能窺得一二。

《水滸傳》宋江出場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施耐庵介紹宋江,即可以像蕭何一樣,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嘗君一樣,結交江湖義士。

在古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工作。沒有領導會喜歡一個將自己標榜為孟嘗君的屬下,唯恐得到個“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後果。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身有江湖氣的宋押司

宋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稱“小吏宋江”。

為何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呢?

這就要從“小吏”這個官職說起了,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一方面是對他這官職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就是衙門裡的一個低級的公務員,稱為“吏”。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劇照-宋江

我們現在把古代的官員都成為“官吏”,其實,從唐朝以後,官和吏是分開的,分屬於不同的行政體系。

官是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錄取的,吏就不一樣了,通過鄉紳推薦、花錢走後門等,都可以做吏。一個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況下,就沒有當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實相當低下。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宋江總是自稱“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自幼讀的是修、齊、治、平的聖賢書。面對沒有前程的仕途,他會甘心嗎?

當然不會了,如果宋江接受這樣的命運,甘於平庸,《水滸傳》還怎麼寫下去?

慢慢地,宋江發現廟堂上求不得位置的痛苦,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紓解。他逐漸染上了江湖的任俠之氣,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給江湖中的“好漢們”行方便。因此,宋江得來了“呼保義”和“及時雨”的名聲。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也讓他發現了,江湖任俠們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就這樣,在擰巴的精神和命運的裹挾下,宋江上了梁山。

梁山的發展困境

梁山好漢,最初,因為任俠的義氣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廳叫“聚義廳”。

正是任俠們獨特的價值觀,投靠梁山的人越來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將、有走投無路的殺人犯、社會上偷雞摸狗之輩。

面對越來越大的隊伍,宋江不得不考慮梁山的未來出路。

這時候,擺在宋江面前有三條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換代。
  2. 保持現狀,與朝廷分庭抗禮。
  3. 讓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實力,對梁山進行招安。

梁山雖然有幾萬人馬,但這些人多數是些無業遊民,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長期在朝廷供職的宋江很清楚,梁山的戰鬥力和正規軍還是沒法比的。

擺在宋江面前還有個問題:梁山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幾萬人馬全靠打家劫舍過活。可梁山周邊的土豪劣紳再多,也總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將來這麼多人吃什麼、喝什麼?難道指望幾萬人跟菜園子張清學種菜嗎?

要是等到吃不上飯的時候,先不說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圍剿,梁山自己內部或許就得亂套。所以,三打祝家莊、打曾頭市,這本質上都是為了掠奪資源的戰略擴張。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 宋江劇照

前兩條路顯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時機,通過和朝廷的對抗,以展示自己的實力。然後讓朝廷知道,圍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談判了。

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實際上,宋江也是按照這一步走的。

宋江先是不斷地拉攏忠於自己的人上梁山,慢慢地架空了晁蓋,等晁蓋喪命後,自己接管了梁山的大權。

宋江知道,梁山人馬魚龍混雜,單純的以“義”是無法發揮出組織力的,所以必須用制度代替現有鬆散的組織結構。

這就像幾個人合夥做買賣,開始,因為規模小,人員管理、達成共識、做決策還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買賣一旦做大了,成立公司後就會發現,沒有一套規章制度,這公司是很難運轉下去的。

於是,宋江把“義”字前面加了個“忠”,將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這代表梁山要施行朝廷的那套官僚制度,義氣很重要,但前提是要忠於大哥。

"

自從施耐庵的《水滸傳》誕生,幾百年來,梁山好漢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非宋江莫屬。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命運轉折,是從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開始的。

於是,經常有人說: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廟堂之事?”

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水滸傳》看上去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中北宋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在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並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但是,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對社會結構破壞性巨大。即使貴族們,也都是自身難保。

最後,失去土地的農民,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於是,在唐宋之交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建立北宋。流民們重新擁有了土地。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現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北宋汴河畔繁華的街市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商業政策也十分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常和商業區連成一片,夜間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因此,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搭建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生存並不難,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那些不老實的,很多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中高俅因為會踢球,被宋徽宗賞識

比如九紋龍史進,也是個不務正業的青年:

《水滸傳》史進出場:

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再比如,天王晁蓋,本是村裡的保正(相當於村幹部),卻喜歡結交天下好漢(實際是遊民):

《水滸傳》晁蓋出場: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雖是廟堂中人,卻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顯露的就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江

什麼是任俠?

帶著這個疑問,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中國的任俠文化了。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任俠文化

說道任俠文化,我們不得不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社會說起。

周代的中國社會形態,是以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的分封制體系。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和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社會是世襲氏族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政府政治是高懸的廟堂,民間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由於沒有被新的制度編入吸收,他們又不至於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社會,就是遊俠社會。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他們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說的是,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靠任俠之氣建立的情感連接。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以“義”為盟,開始的。

宋江,擰巴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時代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所以造就了他擰巴的精神性格。

《水滸傳》中宋江身上的這種屬性,早就了人物的結局。

這種“擰巴”的屬性,在宋江一出場,或許就能窺得一二。

《水滸傳》宋江出場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施耐庵介紹宋江,即可以像蕭何一樣,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嘗君一樣,結交江湖義士。

在古代,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工作。沒有領導會喜歡一個將自己標榜為孟嘗君的屬下,唯恐得到個“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後果。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身有江湖氣的宋押司

宋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稱“小吏宋江”。

為何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呢?

這就要從“小吏”這個官職說起了,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一方面是對他這官職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就是衙門裡的一個低級的公務員,稱為“吏”。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水滸傳》劇照-宋江

我們現在把古代的官員都成為“官吏”,其實,從唐朝以後,官和吏是分開的,分屬於不同的行政體系。

官是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錄取的,吏就不一樣了,通過鄉紳推薦、花錢走後門等,都可以做吏。一個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況下,就沒有當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實相當低下。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宋江總是自稱“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自幼讀的是修、齊、治、平的聖賢書。面對沒有前程的仕途,他會甘心嗎?

當然不會了,如果宋江接受這樣的命運,甘於平庸,《水滸傳》還怎麼寫下去?

慢慢地,宋江發現廟堂上求不得位置的痛苦,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紓解。他逐漸染上了江湖的任俠之氣,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給江湖中的“好漢們”行方便。因此,宋江得來了“呼保義”和“及時雨”的名聲。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也讓他發現了,江湖任俠們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就這樣,在擰巴的精神和命運的裹挾下,宋江上了梁山。

梁山的發展困境

梁山好漢,最初,因為任俠的義氣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廳叫“聚義廳”。

正是任俠們獨特的價值觀,投靠梁山的人越來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將、有走投無路的殺人犯、社會上偷雞摸狗之輩。

面對越來越大的隊伍,宋江不得不考慮梁山的未來出路。

這時候,擺在宋江面前有三條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換代。
  2. 保持現狀,與朝廷分庭抗禮。
  3. 讓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實力,對梁山進行招安。

梁山雖然有幾萬人馬,但這些人多數是些無業遊民,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長期在朝廷供職的宋江很清楚,梁山的戰鬥力和正規軍還是沒法比的。

擺在宋江面前還有個問題:梁山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幾萬人馬全靠打家劫舍過活。可梁山周邊的土豪劣紳再多,也總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將來這麼多人吃什麼、喝什麼?難道指望幾萬人跟菜園子張清學種菜嗎?

要是等到吃不上飯的時候,先不說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圍剿,梁山自己內部或許就得亂套。所以,三打祝家莊、打曾頭市,這本質上都是為了掠奪資源的戰略擴張。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 宋江劇照

前兩條路顯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時機,通過和朝廷的對抗,以展示自己的實力。然後讓朝廷知道,圍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談判了。

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實際上,宋江也是按照這一步走的。

宋江先是不斷地拉攏忠於自己的人上梁山,慢慢地架空了晁蓋,等晁蓋喪命後,自己接管了梁山的大權。

宋江知道,梁山人馬魚龍混雜,單純的以“義”是無法發揮出組織力的,所以必須用制度代替現有鬆散的組織結構。

這就像幾個人合夥做買賣,開始,因為規模小,人員管理、達成共識、做決策還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買賣一旦做大了,成立公司後就會發現,沒有一套規章制度,這公司是很難運轉下去的。

於是,宋江把“義”字前面加了個“忠”,將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這代表梁山要施行朝廷的那套官僚制度,義氣很重要,但前提是要忠於大哥。

《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或許從他出場那一刻,就已經寫好了

圖 | 掌權後的宋江

制度的建立,給梁山帶來的是組織的一致性和效率。

正是宋江的改革,才使得梁山能夠一次次擊退朝廷的討伐,搏出了個被“招安”的機會。

結語

自從漢朝儒生們與漢武帝立約之後,儒生的命運已經被安排好了,人世間,儒生們所在乎的事,只剩下了“入而修齊,出則治平”。

宋江也終究是個儒生,自然逃脫不了儒生們的命運,雖身處江湖之遠,卻仍憂廟堂之君,日夜盼望朝廷的召喚。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

精神十分擰巴的宋江,不管從梁山整體還是他個人命運的角度去考慮,選擇被朝廷招安,都是唯一的出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