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 不完美媽媽 讓夢發生 大學 英語 戀愛 數學 一個人的電影院2019 2019-09-12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嚴謹的卡梅倫,用尺畫詩歌標準的座標,用尺裁掉書上的前言,他雖然加入了“死亡詩社“,但這顯然不是他自願的選擇。

尼爾死後其父親自己逼死了兒子還要嫁禍於人,卡梅倫坦言尼爾的死是因為基丁灌輸給尼爾太多自由思想,所以,向學校交代了基丁和“死亡詩社“。他的嚴謹頗有一點像連睡覺時拖鞋都擺得整整齊齊尼爾父親,卡梅倫清楚所有課程的進度和被基丁跳過的部分。

不能輸卡梅倫沒有思想,他也由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皮茨:第一個被點名朗誦的人,比較看不出個性,所以,在“第六堂課”走步時,基丁讓他不要著急,走出自己的步伐。

託德·安德森是尼爾的室友,因為哥哥在這裡實現了名牌大學的目標,所以壓力很大,他必須跟哥哥一樣優秀,連父母每年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一點都不喜歡的文具盒。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嚴謹的卡梅倫,用尺畫詩歌標準的座標,用尺裁掉書上的前言,他雖然加入了“死亡詩社“,但這顯然不是他自願的選擇。

尼爾死後其父親自己逼死了兒子還要嫁禍於人,卡梅倫坦言尼爾的死是因為基丁灌輸給尼爾太多自由思想,所以,向學校交代了基丁和“死亡詩社“。他的嚴謹頗有一點像連睡覺時拖鞋都擺得整整齊齊尼爾父親,卡梅倫清楚所有課程的進度和被基丁跳過的部分。

不能輸卡梅倫沒有思想,他也由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皮茨:第一個被點名朗誦的人,比較看不出個性,所以,在“第六堂課”走步時,基丁讓他不要著急,走出自己的步伐。

託德·安德森是尼爾的室友,因為哥哥在這裡實現了名牌大學的目標,所以壓力很大,他必須跟哥哥一樣優秀,連父母每年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一點都不喜歡的文具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託德膽子最小,不敢違背父母之命也不敢讀詩,所以第一次“死亡詩社”的聚會他當了記錄員,他認為自己說話沒有人聽,寫了很多就是不敢給人看,內心想要表現卻又不敢讀出來,所以他坐立不安,他認為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都沒有價值,都讓人笑話。

“我喊出我是野性的,站在世界的屋脊狂喊”,他終於在基丁蒙上眼睛的時候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詩,喊出了自己的聲音。

在尼爾的建議下,他將父母寄來的文具盒變成了世間第一駕“文具盒無人飛機”,他們將這個自己不喜歡的文具盒拋向了空中。

託德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對於老師的自由思想和同學們的激情,他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最後被其深深影響。當老師被開除時,曾經的“膽小鬼“成為最勇敢的人,他在基丁回教室取東西時勇敢地說出實話,他叫住即將離開的基丁:是他們逼我們簽字的。

他站到桌子上叫“噢,船長,我的船長”,同學們一個接一個響應,彷彿一個個靈魂站了起來。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嚴謹的卡梅倫,用尺畫詩歌標準的座標,用尺裁掉書上的前言,他雖然加入了“死亡詩社“,但這顯然不是他自願的選擇。

尼爾死後其父親自己逼死了兒子還要嫁禍於人,卡梅倫坦言尼爾的死是因為基丁灌輸給尼爾太多自由思想,所以,向學校交代了基丁和“死亡詩社“。他的嚴謹頗有一點像連睡覺時拖鞋都擺得整整齊齊尼爾父親,卡梅倫清楚所有課程的進度和被基丁跳過的部分。

不能輸卡梅倫沒有思想,他也由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皮茨:第一個被點名朗誦的人,比較看不出個性,所以,在“第六堂課”走步時,基丁讓他不要著急,走出自己的步伐。

託德·安德森是尼爾的室友,因為哥哥在這裡實現了名牌大學的目標,所以壓力很大,他必須跟哥哥一樣優秀,連父母每年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一點都不喜歡的文具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託德膽子最小,不敢違背父母之命也不敢讀詩,所以第一次“死亡詩社”的聚會他當了記錄員,他認為自己說話沒有人聽,寫了很多就是不敢給人看,內心想要表現卻又不敢讀出來,所以他坐立不安,他認為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都沒有價值,都讓人笑話。

“我喊出我是野性的,站在世界的屋脊狂喊”,他終於在基丁蒙上眼睛的時候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詩,喊出了自己的聲音。

在尼爾的建議下,他將父母寄來的文具盒變成了世間第一駕“文具盒無人飛機”,他們將這個自己不喜歡的文具盒拋向了空中。

託德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對於老師的自由思想和同學們的激情,他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最後被其深深影響。當老師被開除時,曾經的“膽小鬼“成為最勇敢的人,他在基丁回教室取東西時勇敢地說出實話,他叫住即將離開的基丁:是他們逼我們簽字的。

他站到桌子上叫“噢,船長,我的船長”,同學們一個接一個響應,彷彿一個個靈魂站了起來。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父親把尼爾死亡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息事寧人也接受了讓基丁做替罪羊,校長的理由是明明知道尼爾演戲的事情違背了他父母的意願,而對於尼爾的意願他們完全不予考慮,對於尼爾父親違背尼爾的意願,任意剝奪他生命的權利,他們無動於衷,毫無犯罪感。

尼爾死了,多爾頓被開除了,基丁也被開除了,“死亡詩社”又一次解散了,但青春不死,自由不死,惠特曼不死。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嚴謹的卡梅倫,用尺畫詩歌標準的座標,用尺裁掉書上的前言,他雖然加入了“死亡詩社“,但這顯然不是他自願的選擇。

尼爾死後其父親自己逼死了兒子還要嫁禍於人,卡梅倫坦言尼爾的死是因為基丁灌輸給尼爾太多自由思想,所以,向學校交代了基丁和“死亡詩社“。他的嚴謹頗有一點像連睡覺時拖鞋都擺得整整齊齊尼爾父親,卡梅倫清楚所有課程的進度和被基丁跳過的部分。

不能輸卡梅倫沒有思想,他也由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皮茨:第一個被點名朗誦的人,比較看不出個性,所以,在“第六堂課”走步時,基丁讓他不要著急,走出自己的步伐。

託德·安德森是尼爾的室友,因為哥哥在這裡實現了名牌大學的目標,所以壓力很大,他必須跟哥哥一樣優秀,連父母每年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一點都不喜歡的文具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託德膽子最小,不敢違背父母之命也不敢讀詩,所以第一次“死亡詩社”的聚會他當了記錄員,他認為自己說話沒有人聽,寫了很多就是不敢給人看,內心想要表現卻又不敢讀出來,所以他坐立不安,他認為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都沒有價值,都讓人笑話。

“我喊出我是野性的,站在世界的屋脊狂喊”,他終於在基丁蒙上眼睛的時候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詩,喊出了自己的聲音。

在尼爾的建議下,他將父母寄來的文具盒變成了世間第一駕“文具盒無人飛機”,他們將這個自己不喜歡的文具盒拋向了空中。

託德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對於老師的自由思想和同學們的激情,他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最後被其深深影響。當老師被開除時,曾經的“膽小鬼“成為最勇敢的人,他在基丁回教室取東西時勇敢地說出實話,他叫住即將離開的基丁:是他們逼我們簽字的。

他站到桌子上叫“噢,船長,我的船長”,同學們一個接一個響應,彷彿一個個靈魂站了起來。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父親把尼爾死亡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息事寧人也接受了讓基丁做替罪羊,校長的理由是明明知道尼爾演戲的事情違背了他父母的意願,而對於尼爾的意願他們完全不予考慮,對於尼爾父親違背尼爾的意願,任意剝奪他生命的權利,他們無動於衷,毫無犯罪感。

尼爾死了,多爾頓被開除了,基丁也被開除了,“死亡詩社”又一次解散了,但青春不死,自由不死,惠特曼不死。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沃爾特·惠特曼

"

教師節來臨之際,僅以此文向尊重生命的老師致敬!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是自我今年1月8日寫影評以來流淚最多的一部影片。故事的情節固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但太多的眼淚一定是因為感同身受,是為了十多年前我兒子和侄子在一所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的瘋狂折磨而流淚。

那是一所類似威爾頓中學的縣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為了老師的獎金,他們對待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學生可以提著棒子叫囂“老子就是流氓”……

捱罵、捱揍、挨警告,罰站、罰款、罰學分,這一切只為孩子們想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只是因為他們寫了幾篇老師看不懂的日記。有一個袁老師一直支持學生,但他就像基丁老師一樣孤立無援,無法撼動學校牢獄一般的禁錮。

雖然兒子和侄子用自己獨立的人格戰勝了生命中的劫難,但對於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想起那段往事依然無法止住淚水。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影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彷彿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

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是否意味著你有權替他們安排未來?

01.造人工廠

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都要將孩子送進這所學校,因為這裡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讓他們獲得一勞永逸的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中學,這是一所封閉式的男校,以高比例名牌大學升學率而聞名,就像今天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樣,當時美國的家長們擠破頭也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但75%的名牌大學升學率的背後是嚴酷的管制,是他們孜孜遵循的八字方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裡,十七八歲的少年只能在學校規定的“巷道”裡行走,家長和老師已經為他們設定好了未來幾十年的方向和框架:醫學、法律、商業、工程等,他們的人生有一套標準答案,幾乎一眼可以看到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為了理想吃苦從來都被看成是美德,孩子們流著淚在這裡開啟自己生命中偉大的征程,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教育方式。只是,孩子們的“未來”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夢想,而是父母的榮耀,老師的成就。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是家長們的造人工廠,卻不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對於青春年少孩子們來說,他們渴望愛情、自由和自我綻放,而被規定了流程的造人工廠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泯滅天性和靈魂的人間地獄。

他們只能私下評價學校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洩”,在這裡他們只是一個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卻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今年不看電視是為了明天能看電視;今天少看電視是為了明天多看電視。”我們一輩子都在被告知: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研究生就好了;等上了博士就好了;等參加工作就好了┉┉

對我們來說,那些目標似乎一個個都實現了,但很多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成就感,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距離那個老師和家長的目標越近,就意味著距離自己的夢想越遠。

人生走過大半程,我們才發現,為了自己夢想而吃苦也是一份享受;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鬥則是一份煎熬。

02. “卡匹迪恩”

每次遇到選擇,孩子們都會先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他們突破學校的陳規陋矩就會叫一聲“卡匹迪恩”;每次自己或夥伴戰勝怯弱的時候他們也會叫一聲“卡匹迪恩”。

就在威爾頓中學1959年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慶典上,校長宣佈一名英語老師波希爾斯光榮退休,由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丁回校接任英文教師一職。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原以為這名具有威爾頓中學血統的優秀學長會傳授給學生們更多的應試方法,或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的經驗,但基丁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就給在這所嚴謹、呆板的學校吹進了一股“歪風邪氣”,一顆顆懵懂壓抑的少年的心跟隨他開始劇烈地跳動┉┉

第一堂課:及時採擷,活在當下

基丁第一次進教室時,吹著口哨從前門進,又從後門出,引得學生們面面相覷,他向學生招手,讓他們來到掛滿往屆優秀畢業生照片的走廊,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自我介紹後說,大家可以叫他“哦,船長,我的船長”。

隨後他請皮茲朗誦一首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的詩: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帶給學生的第一課的內容居然是關於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離去”,他讓學生看那些老校友青春年少時的照片,提醒他們,這些學長們也曾經跟他們一樣充滿青春活力和希望,他們也有過成就偉大事業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曾經蹉跎而錯過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任何事業。

只有懂得死亡,才能能夠更懂得生的意義。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如今已經逝去,而這些逝去生命留給後人的忠告是“卡匹迪恩”(“及時採擷“的拉丁語):

“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二堂課: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基丁的第二節課是詩歌課,他請學生朗讀教材的前言,權威教材上J·埃文斯·普理查特博士對是詩歌鑑賞的標準是:格調、韻律、修飾手法,以“主題和重要性“的座標分析法來給予詩歌打分。基丁對人們一貫遵從的標準的評價竟是“屁話”!

他讓學生撕掉普理查特博士“詩歌鑑賞“的頁面,否則,這些詩歌的標準將可能侵害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要學會欣賞詩歌的文字和語言。

詩歌不是安水管,不是可以量化的工程項目。“我們寫詩和讀詩並不是因為它有趣,我們寫詩和讀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了激情的,醫學、法學、工商、工程固然可以安生,但詩歌的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惠特曼曾經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是自我?是生命?”基丁說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曲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人們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苦苦掙扎,某個身份和頭銜似乎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喬治老師看來學習戲劇和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倫勃朗、莎士比亞、莫扎特,否則就沒有意義。而基丁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當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的思想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被別人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

第三堂課:不同角度看世界,尋找自己的聲音

第三節課的時候,基丁講著課,突然跳到桌子上,並且讓學生都站到桌子上看周圍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站在桌子上看世界,完全不同。”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很荒唐或很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就像讀書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還要想想你們怎麼看。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基丁讓學生別陷入這種境地,要衝出來。要勇於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堂課,調動情緒,激發潛能

基丁帶著學生踢球,他遞給每個學生一張寫著不同內容的紙條,讓他們帶著情緒踢想目標,激發自己生命的內在動力。

第五堂課,戰勝恐懼,展現價值

基丁讓學生朗誦自己的詩,託德每天都在琢磨自己的詩,但就是認為那些沒有價值,他在衝破內心的恐懼中掙扎。基丁是把膽小的託德推上了“舞臺”,讓他喊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惠特曼”,戰勝恐懼的託德豁然開朗。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第六堂課:發現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路

標準化的教育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時候穿一樣的服裝,走一樣的步伐,但基丁讓大家走步時不要考慮別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儘早發現自己的步伐。

“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他還發現每個人在自己的步伐與跟隨別人的時候不一樣:皮茨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步伐;卡梅倫在想“這對嗎?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

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他鼓勵學生:但是你們必須堅信你們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甚至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羅伯特·弗羅斯特說過:“兩條路在森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所以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步伐,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

基丁告誡孩子們,順從是危險的,他改變學校呆板的教學流程,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學生學會思考。而在校長眼裡,“傳統、紀律“才是最重要的,把他們送入大學,其他的一切事情跟學校無關。

然而,生命的記憶會慢慢侵蝕人的本能,很多學生在適應環境達到目標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生命最寶貴的活力與激情,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03.死亡詩社

多爾頓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建議學校招收女生的建議,他是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來發表的;諾克斯向克里絲表示愛情的時候“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向她保證他的真誠。

“死亡詩社”是基丁在校期間參加的一個社團,一群年輕人追求自由,他們在校外的山洞裡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和自己的作品,釋放生命的活力。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詩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詩從舌尖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女人亢奮、靈魂馳騁。死亡詩社’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具有自由的思想,是年輕人心中神聖的集會。只是,後來被學校發現後被解散了。

基丁講述的這些讓都尼爾眼睛閃閃發光,於是他決定要恢復這個詩社。

最終有七個人蔘加了這個詩社。每到週末,他們會穿上外套穿過漆黑的山路到山洞裡聚會,他們在一起唸詩,學著大人的樣子抽菸,他們在這裡玩音樂,還引來了漂亮女孩。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如同一個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改變,也在這裡與傳統勢力抗爭: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帶著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來到威爾頓這所貴族學校。父親為此花了很大的代價為他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前途和命運,包括哈佛醫學院如此具體的目標。

但尼爾是一個思想活躍、喜歡文學和戲劇的少年,他是恢復“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在基丁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還爭取到了《仲夏夜之夢》的出演機會,而且是演男主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這件事情被全心全意愛他、為他鋪平道路的父親知道後極力反對,儘管演出大獲成功,他沒有得到父母的任何讚許。父親不想看到尼爾因為演戲毀掉自己的人生,他把尼爾的“頹廢”歸咎於基丁的教唆,決定讓他轉到一所軍校,再花十年的時間去考名校。

家裡沒有人考慮尼爾的感受,他走投無路,用父親的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這裡的“演得很好“不僅包括他在舞臺上的表現,還包括他多年以來扮演的乖孩子。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第一次山洞聚會他帶來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照;第二次聚會他帶來了薩克斯;第三次聚會他帶來兩個漂亮女孩,並且還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小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學校招女生;他自己更名”紐旺達”。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他認為“死亡詩社”不僅只是聚在一起好玩,還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就在諾蘭校長企圖追查寫文章的人時,他製造了上帝打給諾蘭校長電話的“現場“:”他說威爾頓中學應該有女生“。他捱了校長的板子,並且必須供出所有”死亡詩社“人員的名單,否則他將成為威爾頓中學第一個開除的學生。

尼爾父親企圖將尼爾死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平息事端,逼著“死亡詩社”的所有成員在開除基丁的文件上簽字,多爾頓是唯一拒絕簽字的人,最終他還是被學校開除,還是成了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諾克斯去爸爸朋友家,第一眼就愛上了爸爸朋友的女兒克里絲,但因為克里絲與別人訂了婚,所以他很無奈。但他最終覺得自己冷靜了得太久了,一定要有所改變,一定要得到克里絲。

他被克里絲的男朋友揍了一頓,但他依然遵從內心的驅使,到她的學校找他併為她寫詩,終於贏得了克里絲的芳心。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嚴謹的卡梅倫,用尺畫詩歌標準的座標,用尺裁掉書上的前言,他雖然加入了“死亡詩社“,但這顯然不是他自願的選擇。

尼爾死後其父親自己逼死了兒子還要嫁禍於人,卡梅倫坦言尼爾的死是因為基丁灌輸給尼爾太多自由思想,所以,向學校交代了基丁和“死亡詩社“。他的嚴謹頗有一點像連睡覺時拖鞋都擺得整整齊齊尼爾父親,卡梅倫清楚所有課程的進度和被基丁跳過的部分。

不能輸卡梅倫沒有思想,他也由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皮茨:第一個被點名朗誦的人,比較看不出個性,所以,在“第六堂課”走步時,基丁讓他不要著急,走出自己的步伐。

託德·安德森是尼爾的室友,因為哥哥在這裡實現了名牌大學的目標,所以壓力很大,他必須跟哥哥一樣優秀,連父母每年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一點都不喜歡的文具盒。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託德膽子最小,不敢違背父母之命也不敢讀詩,所以第一次“死亡詩社”的聚會他當了記錄員,他認為自己說話沒有人聽,寫了很多就是不敢給人看,內心想要表現卻又不敢讀出來,所以他坐立不安,他認為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都沒有價值,都讓人笑話。

“我喊出我是野性的,站在世界的屋脊狂喊”,他終於在基丁蒙上眼睛的時候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詩,喊出了自己的聲音。

在尼爾的建議下,他將父母寄來的文具盒變成了世間第一駕“文具盒無人飛機”,他們將這個自己不喜歡的文具盒拋向了空中。

託德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對於老師的自由思想和同學們的激情,他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最後被其深深影響。當老師被開除時,曾經的“膽小鬼“成為最勇敢的人,他在基丁回教室取東西時勇敢地說出實話,他叫住即將離開的基丁:是他們逼我們簽字的。

他站到桌子上叫“噢,船長,我的船長”,同學們一個接一個響應,彷彿一個個靈魂站了起來。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尼爾父親把尼爾死亡的責任推卸給基丁,學校為了息事寧人也接受了讓基丁做替罪羊,校長的理由是明明知道尼爾演戲的事情違背了他父母的意願,而對於尼爾的意願他們完全不予考慮,對於尼爾父親違背尼爾的意願,任意剝奪他生命的權利,他們無動於衷,毫無犯罪感。

尼爾死了,多爾頓被開除了,基丁也被開除了,“死亡詩社”又一次解散了,但青春不死,自由不死,惠特曼不死。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沃爾特·惠特曼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死亡詩社》又被譯作《春風化雨》,自1989年上映以來一直經久不衰,它涉及的不僅僅是關於教育的問題,還有關於生命價值的思考,也是人類至今及未來仍需面對的生命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