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好物推薦,團購中:

狂丸思維寶箱體驗版 數學科學二合一遊戲盒 可以玩的思維課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盯著一個字看久了,這個字好像變得越來越扭曲,到最後甚至感覺都不認識這個字了?

例如下面這個字,你試著盯30秒: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越看越像一張臉: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換個字再挑戰一下?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這個字原本在日常中應用頻繁,但卻可以在長時間的觀察下逐漸變得陌生,甚至....看著像是一隻小龜: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有這種體驗並非罕見之事,在網上甚至出現了「一個字盯久了好像就不認識了」的話題,參與討論的人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還有人表示不光是盯久了,一個字寫久了也會有出現相同的感覺: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不光我們,和我們有著相似語言符號的日本網友們,也紛紛點頭贊同。比如這個小哥,練字練著練著開始懷疑人生:我到底在寫什麼呢?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平時最常見的字符,盯了三十秒後,怎麼越來越像顏文字了: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甚至在《名偵探柯南》裡,還有犯人利用這種情況完成了一次謀殺。柯南為了解釋疑犯的手法,讓毛利大叔盯著一個「若」字看了許久,然後馬上讓毛利大叔寫下這個字,結果出人意料: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陌生到寫不出來)


所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其實,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semantic satiation」,在中文裡也叫做「語義飽和」,簡單理解,就是盯著一個文字盯久了,我們的大腦便只重點關注它的字形,從而忽視了它的語義,產生了短暫的陌生感。

通常來說,這個過程只會持續幾十秒,當你閉上眼睛或者轉頭看看其他事物,這種感覺就會消失了。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美國心理學雜誌」早在1907年就對它詳細進行了一個描述:如果一個印刷文字在人們眼前多停留了一會兒,人們就會發現它有一種奇怪而陌生的外表。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這種熟悉感的喪失有時候會讓它看起來像是另一種語言中的一個單詞。這種感覺會持續下去,直到這個單詞看起來僅僅是字母的集合。

有時候甚至會達到極致,使字母本身看起來就像紙上毫無意義的標記。就像這樣: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那麼,這個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受到普遍支持的一個觀點就是來自這個詞的創造者Leon James,他認為這是我們的大腦產生的反應性抑制。

首先,讓我們先搞懂在「認字」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小腦袋到底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看到一個字時,我們的大腦會經歷兩個步驟。

我們的眼睛先輸入了字形的圖案信息,然後傳送給大腦。大腦接受到了這個圖案信息後開始運轉,在它的知識倉庫裡找到和這個字形相關聯的意義,然後把它們聯繫起來。

比如我們看到蘋果兩個字,腦子裡會不自覺地浮現蘋果的具體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在短時間內做了個從形到義的連線遊戲。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而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負責接收和處理信息的是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也就是在識別文字時,字的筆畫結構等視覺上的信息,會刺激著神經元。

被刺激後,神經元會發送視覺信號給我們的神經中樞,我們的神經中樞就會在一個視覺與文字記憶的數據庫進行比對,找到正確的語義,我們也就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

但是如果你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情況又會有所改變。你的眼睛不斷接收這個字形,同一個區域的神經元會被反覆刺激,然後神經元再反覆發送信號給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再反覆讀取記憶庫中的數據。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短時間內進行了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神經元感覺到疲倦了,它就會選擇偷懶,減少接受刺激。直至最後罷工,也不發送信號給神經中樞了。因此,我們看到一個字就只剩下它的形狀,而短暫失去了它的內涵。

Leon James表示,任何一個詞都可能成為我們體驗語義飽和的犧牲品。但是,部分單詞失去意義的這個時間長度,可能會比其他詞來的長。

比如「explosion(爆炸)」,Leon認為這是一個帶有戲劇性色彩,能引起強烈情緒感覺的詞。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當我們接觸到它時,大腦需要匹配的意義數據就會更多,可能會有具象的場景,也可能會出現抽象的描繪。這時大腦會更專注於進行字形與意義的數據對比,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會比一般的字來得長。

而在中文中,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語義飽和效應的字,也同樣存在。舉個例子,大碗寬面「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不論我們盯多久,它也很難在我們腦海裡分崩離析。

這樣一個字形結構複雜而且乍看很是陌生的字,會使我們的大腦進行數據對比時更專注,也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偷懶。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圖片素材來源自wiki)


相反,能讓我們在十分短的時間內產生語義飽和感覺的字,都是一些字形簡單的,極為日常的字。

例如下面這個字,它念什麼看第一眼估計你就會脫口而出,但盯久了,就會變得陌生: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在長久的觀察下,我們會逐漸忽視這是一個漢字,而去注重筆劃圖形,反而更容易腦補成道路,其他符號等等。

下面這個字我們小時候畫畫時也經常會用到: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沒錯,其實不用看多久,我就忘了這是一個字,而是腦補到了窗戶: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再盯著下面這個字再試試?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我一度覺得它很像是揹著挎包的小人: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這個字呢?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看久了滿腦子的俄羅斯方塊: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類似的例子狂丸還找了一些,看久了完全忘了這是品如的品,而像是一艘小飛船: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把它看成仙人掌或者兩座高樓的請舉手: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插在深坑裡的電線杆: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一個高舉雙臂的小人兒: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還有這個字,看久了腦袋裡只剩下幾個稜角分明的矩形了: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我覺得下面這個很像是奧特曼的招牌技能: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有些結構稍微複雜的字會在長久注視下開始分裂,由一個熟知的字變成兩個字。最知名的應該是下面這個,盯著時間長了就只能分出白與勺了: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土與川?你還能認出這是哪個字麼: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其實,這就是我們神經活動中出現的疲勞現象,不僅僅只會出現在我們看字的時候,我們的其他感官,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

想想當我們在一間屋子裡呆久了,並不會感覺屋子有什麼味道。但出去呼吸下新鮮空氣回來後,便會馬上察覺到屋子裡的氣味。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的神經元在偷偷開小差。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而視覺上除了看字,看其他事物也是相同的道理。視覺上產生的飽和效應久而久之,甚至演變成一個「都市怪談」。

在日本,網友們掀起了這樣一個怪異測試: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問上三十回的「你是誰」,久而久之會覺得鏡中的自己越來越陌生。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有些人鏡子照久了,也會覺得鏡中的自己越來越陌生,這都只是我們神經元接收到重複信息時,偷懶的體現。

當然,這種情況也有例外,比如狂丸剛才照了半天,感覺我依然還是我...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為什麼一個字看久了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原來是大腦在偷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