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水汙染 湟水河 西寧特鋼 經濟 人民網青海頻道 2017-04-11

春風搖曳河湟谷地,抽出嫩芽的垂柳依偎在湟水河畔,遠處幾行白鷺依水嬉戲,如此愜意之幕盡收入攝影愛好者張賓的鏡頭之中。初暖乍寒,張賓和好友們來不及脫下冬裝,早早守候在湟水河畔的寧湖溼地。對於重度缺水的高原古城西寧來說,能拍到這成群的水鳥,在過去可不是易事。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中心廣場)

“記得小時候的湟水河,泥沙很多,並不清澈,隨著近幾年西寧不斷治山治水,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鳥類棲息,也給市民提供了更優美的生活環境和休閒場所。”張賓說。

治寧方略,水為大政。自2013年西寧市被國家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西寧積極破解“水資源短缺、水生態脆弱、水環境質量不高”的難題,通過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在“管水、治水、用水”上做好“大文章”,一座“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之城正在高原崛起。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西川溼地)

“以水為根”守住生態文明底線

“你們必須要把廠區圍起來,不然一颳風垃圾全都到河裡去了,廠區的垃圾要集中收集處理,不能光掙錢不管生態啊。”一大早天剛亮,西寧市南川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佔新就來到南川河畔的一家預製板廠親自監督環境整治。自從當了“河長”之後,馬佔新每天都要往負責河段附近的社區農村跑好幾趟。說起這條從小看到大的南川河,馬佔新見證了它的“華麗蛻變”。

南川河是西寧人的母親河——湟水河的支流,河流自南向北穿城而過,南川東路街道辦下屬的四個社區和四個村莊依河而居。“過去老百姓和沿河作坊的汙水和垃圾都往河裡倒,一到夏天臭氣熏天,我們小的時候嫌河水太髒從來不到河邊去玩。”馬佔新說。

2015年11月,西寧市先行先試“河長制”,按照屬地管理、轄區負責、分段包乾的原則,馬佔新成為了首批88名“河長”中的一員,也開啟了對南川河中游7公里的“守護之旅”:“一定要把家鄉的河治理好。”

“首先我們就是給大家做環保宣傳,發動大家一起保護河道環境。”馬佔新說。在街道辦和村幹部們的帶領下,轄區幹部群眾多次進入河道清理垃圾。為了形成常態化保護,街道辦不僅聘請了32位清掃員,還對農村和沿河工廠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處理。隨著西寧市南川河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南川河徹底“脫下舊衫著新衣”。

“河道整治後,整條南川河水質都清了,沿河還種植了樹木,不僅景觀好了,還修建了自行車道和溼地廣場,現在村民晨練休閒都去河邊,環境這麼好,沒人再捨得亂扔垃圾了。”馬佔新說。

“現在,河長制實現了湟水河西寧段幹流支流的全覆蓋,市縣鄉鎮一把手親自掛帥,避免了過去多部門多頭管理的弊端,把河道整治、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大氣汙染整治等工程統一指揮統一安排,責任更加明確,更能形成合力,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治理好。”西寧市河道管理所所長蔣志剛說。

治寧方略,水為大政。雖然面對的是資源型重度缺水城市的現實,但是西寧市委市政府就是要打破瓶頸做出“真功夫”。西寧市水務、發改、城建等23個部門共同成立西寧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不僅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也在全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為根”嚴守水生態底線。

“我們把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汙控制紅線,這‘三條紅線'納入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目標,加大監管力度,在嚴抓管理的同時推進水生態修復保護、水資源優化配置等工程,目標就是讓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創建半乾旱高原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西寧市水務局副局長張進文說。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西納川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毛爾茨溝治理後的效果)

“以水為源”構建生態家園新姿色

一道道嶺來一條條溝,在距離西寧30公里外的湟中縣李家山鎮毛爾茨溝村,一層一層的梯田整齊地圍系在山腰間,食指長的麥苗和吐綠的雲杉裝點著山溝裡的春色。山還是那座山,可是如今的姿色卻與過去大有不同。

“滾死鳥摔死蛇”毛爾茨溝村老村長李廣宗口中的這句“俏皮話”形象地道出了過去山裡的舊模樣。毛爾茨溝村九溝十八灣,植被稀少,乾旱少雨,村民吃水靠水窖,麥苗活命靠老天。好不容易盼來場透雨,直上直下的山坡上泥土翻卷直下,衝了道路,毀了莊稼。

“再不改變,這山裡人可都要活不下去了”李廣宗說。如何改變——因地制宜,靠山吃山。2013年,毛爾茨溝村迎來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推平大山雖然改造著自然,也挑戰了老輩人的傳統觀念。

“剛開始我們要坡改梯的時候,老輩人還很牴觸,咋可能啊!改完以後,種田不僅能實現機械化,而且梯田也可以儲水固土保肥料,減少了水土流失,管道上山以後,山頂也能澆上水了,現在一畝地的畝產要比過去多一倍呢,老百姓現在都特別高興。”毛爾茨溝村現任村長李啟林說。

嚐到甜頭的莊稼人對“改變生活”迸發出更大地熱情,村裡要實施植樹造林時,老村長帶著村民天不亮就騎著摩托往山裡趕,帶著工程人員實地勘察,幫著扛樹苗拉水管。工程隊都住在帳篷裡,冬天山過夜特別冷,村上的百姓自發送飯送水送被褥。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為了改變大山擰成一股繩。

湟中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工程師馬學凱說,經過三年連續投入,毛爾茨溝村坡改梯1800畝,造林3200畝,3000畝土地實現封禁治理,鋪設農林灌溉管道29公里,溝壑裡修建骨幹壩和石谷坊17座,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時,山裡的好姿色也讓因貧搬走的村民馬生新重新回到了家鄉。

“如今山裡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過去因為吃不飽搬走了,現在回來在梯田裡種藥材,一年的收入全家人都不愁吃喝了。”離開家鄉20年的馬生新重新品嚐著“鄉愁”,心中卻不是苦澀,而是滿滿的幸福。

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保工程的持續推進,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1264.93平方公里,治理率達38.08%。湟中縣卡陽村憑藉優美的自然環境搞起了鄉村旅遊,大通縣利用平整後的土地種植花卉,帶動農民增收,西寧市三縣的山溝溝重獲新生,山裡人脫貧的腳步也更加穩健。

(西納川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毛爾茨溝治理後的效果)

“以水為源”構建生態家園新姿色

一道道嶺來一條條溝,在距離西寧30公里外的湟中縣李家山鎮毛爾茨溝村,一層一層的梯田整齊地圍系在山腰間,食指長的麥苗和吐綠的雲杉裝點著山溝裡的春色。山還是那座山,可是如今的姿色卻與過去大有不同。

“滾死鳥摔死蛇”毛爾茨溝村老村長李廣宗口中的這句“俏皮話”形象地道出了過去山裡的舊模樣。毛爾茨溝村九溝十八灣,植被稀少,乾旱少雨,村民吃水靠水窖,麥苗活命靠老天。好不容易盼來場透雨,直上直下的山坡上泥土翻卷直下,衝了道路,毀了莊稼。

“再不改變,這山裡人可都要活不下去了”李廣宗說。如何改變——因地制宜,靠山吃山。2013年,毛爾茨溝村迎來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推平大山雖然改造著自然,也挑戰了老輩人的傳統觀念。

“剛開始我們要坡改梯的時候,老輩人還很牴觸,咋可能啊!改完以後,種田不僅能實現機械化,而且梯田也可以儲水固土保肥料,減少了水土流失,管道上山以後,山頂也能澆上水了,現在一畝地的畝產要比過去多一倍呢,老百姓現在都特別高興。”毛爾茨溝村現任村長李啟林說。

嚐到甜頭的莊稼人對“改變生活”迸發出更大地熱情,村裡要實施植樹造林時,老村長帶著村民天不亮就騎著摩托往山裡趕,帶著工程人員實地勘察,幫著扛樹苗拉水管。工程隊都住在帳篷裡,冬天山過夜特別冷,村上的百姓自發送飯送水送被褥。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為了改變大山擰成一股繩。

湟中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工程師馬學凱說,經過三年連續投入,毛爾茨溝村坡改梯1800畝,造林3200畝,3000畝土地實現封禁治理,鋪設農林灌溉管道29公里,溝壑裡修建骨幹壩和石谷坊17座,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時,山裡的好姿色也讓因貧搬走的村民馬生新重新回到了家鄉。

“如今山裡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過去因為吃不飽搬走了,現在回來在梯田裡種藥材,一年的收入全家人都不愁吃喝了。”離開家鄉20年的馬生新重新品嚐著“鄉愁”,心中卻不是苦澀,而是滿滿的幸福。

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保工程的持續推進,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1264.93平方公里,治理率達38.08%。湟中縣卡陽村憑藉優美的自然環境搞起了鄉村旅遊,大通縣利用平整後的土地種植花卉,帶動農民增收,西寧市三縣的山溝溝重獲新生,山裡人脫貧的腳步也更加穩健。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南川河)

“以水為景”還市民“親水”生活

已經將西寧視為故鄉的陸建國老先生,在西寧生活了50多年。回憶起1958年剛來西寧的時候,水邊長大的老人卻對門前垃圾滿堆的南川河敬而遠之,那時記憶中老家的“波光粼粼”時常讓他魂牽夢繞。

如今,陸老先生只要吃過晚飯,都會帶著孫子在湟水河與南川河兩岸休閒納涼。看著孫子光著白嫩的腳丫踩水的時候,老人彷彿置身老家的“碧波盪漾”,那份久違的感動讓他再也割捨不下這座城市。這份新的“鄉愁”,源於西寧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源於發展理念中的“尊重自然”。

穿城而過的湟水河與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猶如西寧的十字形腰帶,為城市增添了一份靈動。然而也正因為“穿城而過”,三條河依然逃不出“城中河”就是“垃圾河”的悲慘命運。2002年起,西寧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湟水河“三河六岸”為軸心,打造生態河道,還河於民,以水為景,打造城市新形象。

“治理兩河的第一步,就是要封堵汙染源。”西寧市水務局世行項目辦吳鈺順說。在提升“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的基礎上,西寧市加大對沿河排汙口的截汙納流。沿河668個汙水口全部對接城市汙水管網,居民生活垃圾也進行統一收集處理,“啥都往河裡倒”的舊習慣被徹底根除。

同時,根據河道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上游治採砂、中游堵排汙、下游復生態,因地制宜制定河道修復方案。其中,加大三河的生態修復與景觀打造是西寧恢復河道生機、實現“城中河”傳統治理思路的突破。

“打造水景觀工程,是構建了河流生態的可持續性,真正迴歸自然,還河於民的落腳點。”吳鈺順說。目前,西寧市在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流域積極打造河道生態景觀,建設濱河溼地公園5處,加大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市域森林覆蓋率達32%,西寧地區區域氣候得到明顯改善。

依託日益潔淨的水生態環境,西寧市在構建“幸福城市”上也更加“大有作為”。如今,在湟水河畔騎車徒步可是西寧人最“時髦”的健身方式,南川河畔休閒散步早已成為生活慢節奏的具體體現,北川河六大湖構成西寧面積最大的溼地公園,昔日“無處可去”的西寧人紛紛走出家門,越來越享受親近自然帶來的舒適。正如西寧市在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中所說的:切實把握好“保護生態”這一“西寧之幸”,才能真正落實好“加快發展”這一“人民之福”。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汙水處理廠)

“以水為效”滋潤循環發展之花

都說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然而它的省會西寧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重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和全省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分之一,“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成為西寧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求”!

“使用後的汙水如何通過人工淨化、再次迴歸自然、循環利用,需要我們不斷改進水處理的思路和技術。”說起一滴水的“回家之旅”,西寧市第一、第三汙水處理廠廠長高車基興致勃勃地向我們展示著充滿多種可能的“西寧模式”。

在西寧,全市90%以上的城鎮生活汙水都要經過市政排汙管道進入汙水處理廠,“回家之旅”也就此開始。經過處理後,一部分達到排放標準的水會流到全省唯一一座再生水廠,“變廢為寶”就在這裡實現。

“我們的再生水主要供應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和景觀用水,水的質量幾乎達到純淨水標準,能做到這個程度在全國都不多見。”西寧市第一再生水廠廠長魏琦自豪地說。如此純淨的水供企業用會不會可惜?“用過的企業都說好!”魏琦笑著說。

“過去企業用10噸自來水自行處理後只能獲得4到5噸的生產用水,但是10噸再生水可產生7到8噸的達標生產用水,對於企業來說,工業生產水使用率大幅提高, 水的純度更高,也減小了對生產設備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為企業長期降本增效提供優質源泉。”亞洲硅業青海公司動力車間副主任星盛煜說。

再生水助力經濟發展,而另一部分水將繼續“迴歸自然”。高車基說,處理後的水還有一部分將進入寧湖溼地,通過自然界最“返璞歸真”的處理方式,讓最後一滴水融入自然,並參與溼地景觀的打造,實現水利用的生態性、社會性和可持續性。

西寧“水為大政”構建“人水和諧”之城

(再生水廠水處理設備)

從源頭優化水資源配置,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用水大戶西寧特鋼,從2006年開始企業就積極實施節水工程,首先對生產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和工藝改造,減少用水量,然後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設置水循環系統,對各環節的生產廢水進行回收,集中進行新工藝的冷卻淨化處理,現在新補充的水量減少了三分之二,但是產量增加了3.5倍。

同時企業也建立了綜合水處理中心,把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再集中收集處理,再把需要排放的水對接市政汙水處理廠進行再次處理,保證了企業汙水真正實現零排放。“管理上也嚴格控制用水額度,提高員工的節水意識。”在企業設備能源管理處幹了27年的專家、現任西寧特鋼置業公司紀委書記擺國睿說。

依水而起、因水而興,到2020年,西寧將構建符合西寧市水情、市情和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完整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高效的水利用體系、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加快西寧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前進步伐。(楊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