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中幾種常見的混養模式及技術要點

水產養殖中幾種常見的混養模式及技術要點

一、魚蟹混養

以魚為主,搭養一齡蟹種,實行魚蟹混養。它不僅不影響魚產量、不額外佔用農田和其它池塘,而且成本低廉,方法簡便,技術容易掌握,出塘規格較大,品質優於專養河蟹池,可獲得較穩定的經濟效益。其技術要點如下:

1.河蟹放養模式。河蟹畝產量要求10-15kg,則放養5-15g/只蟹種5kg;畝產要求25kg,放養蟹種10kg。

2.移植水花生。在成魚池一角移植一定數量的水花生,約佔池塘面積的5%。移植水花生有以下好處:第一,水花生可供河蟹棲居蛻殼;第二,可供河蟹攝食(草魚、魴魚不攝食水花生);第三,如池塘缺氧,河蟹均可爬在水花生上面,以挽救生命。

3.飼養管理。河蟹對池水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在高溫季節,每隔一週左右應注水一次,使水質保持“肥、活、爽”。在投餌方面,除了為養魚投喂的草類、商品飼料外,也可適當投一些河蟹喜食的動物性餌料。餌料可投在水花生附近或水花生叢中,通常在夜間投喂。日常管理同池塘養魚。

4.成蟹捕撈。魚蟹混養池中的魚類要到12月份以後才幹池捕撈,結束生產,而成蟹必須在10月份以前捕出,加上連片精養魚池進行的魚蟹混養一般不安裝防逃設備,因此必須在秋季寒潮來、西風起之前捕出,通常在10月上中旬就進行捕撈;而到11月份“西風起、蟹腳癢”,河蟹已開始生殖洄游,此時再行捕撈,其回捕率明顯下降。魚蟹混養不能在魚池內設籪捕捉,也不能幹池捕蟹,一般採用人工蟹穴、蟹罾以及夜間燈光誘捕方法捕捉,然後放入暫養池暫養1-2個月後上市。

二、魚蝦混養

魚蝦混養,就是以魚為主,混養一部分青蝦。它不僅能充分利用水體,而且可以在不增投餌料、不影響魚類生長的情況下,達到魚、蝦雙豐收的目的。在魚種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可增加20kg左右的青蝦產量。其養殖技術要點如下:

1.魚池選擇。魚蝦混養常常在魚種塘內進行。池塘面積3-5畝,池底平坦,淤泥較少,進排水方便。

2.選擇適宜混養的魚類。為防止食餌競爭和殘食蝦苗,青蝦只能與當年濾食性魚類的魚種混養。而且只有當青蝦幼體變態完成,長成可以放養的幼蝦,才能放養鰱、鱅魚夏花。而其它食性的魚類均不能與青蝦混養。

3.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池混養青蝦,青蝦蝦苗應比鰱、鱅夏花早半個月下池。應在6月底或7月初放養,規格為0.7-1cm的蝦苗6000-8000尾/畝,半個月後再按魚種出塘要求放養鰱、鱅魚夏花。

4.加強飼養管理。飼養管理方法同池塘魚種培育,但需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防止青蝦浮頭。在進行魚病防治時,要注意青蝦安全,防止保了魚死了蝦。

三、魚鱉混養

按傳統的養魚經驗,總認為魚和鱉是不能同池養殖的。鱉會咬死魚,魚池中的鱉往往被當作敵害加以清除。此外魚類好動,終日不停地在水面和水中游動,而鱉膽小怕驚,魚類在其前後左右浮動,影響其攝食和生長。但經過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上述解釋都與客觀事實不符。恰恰相反,魚鱉同池混養,鱉既不是魚類的敵害,魚在水中活動也不妨礙鱉的攝食,而且它們是互惠互利的。魚鱉混養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水體,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夠改善水中的溶氧條件,淨化水質,減少魚病的發生,同時還提高了餌料利用率。

魚鱉混養方法簡單,只要在傳統養魚的基礎上稍作改良即可在原有的養魚池塘中混養鱉種。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池塘改造。建造防逃設施,增添食臺、晒臺等必要設備。

2.合理放養。食浮游生物的濾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均可同鱉混養,但魚鱉混養池不宜與青魚混養(或應減少青魚的放養量),因為青魚與鱉均吞食螺螄,它們在食物上有矛盾。

3.控制鱉的放養密度。魚鱉混養池中鱉的放養密度主要根據池中鱉餌料數量而定。如以利用池塘中的養魚餌料為主,適當增投一部分螺蜆、蚌肉等動物性餌料,每畝放養200-250g的鱉種50-100只,畝產成鱉20-40kg;如以投喂鱉飼料為主(包括成鱉配合飼料、螺蜆、蚌肉及動物內臟等),則每畝放養200-250g的鱉種250-350只,畝產可達100-150kg。

4.飼養管理。除了加強養魚的飼養管理外,還應針對鱉的生物學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促進鱉的攝食和生長。飼養管理方法與精養成鱉池相近似。並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尤其要減少拉網的次數。

水產養殖中幾種常見的混養模式及技術要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