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書法 清朝 中國歷史 中國近代史 沃德利成書畫院 2017-05-31

李鴻章 (1823-1901)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聯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李鴻章《行書八言聯》臘箋 1881年 165×34cm×2

釋文:水流花開得大自在,風清月朗是上乘罥。

款 識:濟川大屬書。 辛巳閏月鴻章。

鈐印:李鴻章印(白文)、大學士(朱文)

黎 簡(1747—1799)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五言聯》

字簡民,一字未裁,順德(今屬廣東)人。他因喜愛廣東省內東樵(羅浮)、西樵二山之勝,故自號“二樵”。他還取東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為“五百四峰堂”。年輕時往來廣東、廣西間,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將赴廷試,因父喪未行,遂不復應試。詩書畫兼精,時人評價很高,為清朝中葉嶺南書法大家。個性狂狷僻介,自稱"狂簡"。曾寄居廣州慈度寺,住處四周種上竹子,名為竹平安館。袁枚當時名動天下,來到廣州欲求一見,卻被黎簡拒之門外,一時轟動詩壇。翁方綱任廣東學政時,未到廣州上任,先夢見二樵,更被傳為佳話,也可見二樵在當時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其書法,意志追晉人,中年兼學李北海,晚年寫蘇黃兩家為多,隸書真追《禮器》、《熹平石經》,傳世書法作品甚豐,顯示了他在書法上的不斷追求。肇慶七星巖石室巖洞內有他的《南服隕石》刻石,隸書體,秀勁舒放,縱橫跌宕,屬黎書上品。

黎簡的詩從學李賀、黃庭堅入手,刻意求新,極“峻拔清峭”(王昶《湖海詩傳》)之致,能自樹一格。黎簡號稱詩、書、畫、印四絕,對嶺南詩歌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且影響至中原。他一生雖然足跡未出嶺南,但中年時詩畫名氣已遠播中原。其詩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而獨樹一幟。但是,這位出色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長期沒有位置,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引起權威文學研究者的注意,收入《中國文學史》中。

黎簡的篆刻,雖然屬他詩書畫的“餘事”,但他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才思敏捷。他的篆刻,得漢人神髓,參以己意,作品淳厚蒼雄,意格甚高,自成面目。自刻圖章曰“小子狂簡”,刀法峻儻。又能治銅印。1962年,麥華三等輯成《二樵山人篆刻佚存》1冊。

樑鼎芬(1859-1919)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七言聯》 96×20cm

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近代著名學者、藏書家。少失父母,寄養姑家。曾就學於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長陳澧門下,並得其舅翰林院編修張鼎華教誨。光緒三年(1877)18歲時中順天鄉舉人。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授編修。性剛直,屢劾權貴。在中法戰爭中,北洋大臣李鴻章一味主和,樑鼎芬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因而被罷官。南歸後任廣東惠州豐湖書院院長。適張之洞督粵,聘其為肇慶端溪書院院長。翌年,廣雅書院開館,樑鼎芬又受張之洞之聘,任廣雅書院首任院長。後一直得到張之洞賞識與庇佑,張之洞調任湖廣、兩江總督,樑鼎芬皆主講於兩湖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辛亥革命後,閒居上海,以遺老自居。曾在陳寶琛的推薦下,做過溥儀的老師。後又積極參加張勳復辟活動,復辟失敗,樑鼎芬病憂交加,於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死後由亡清賜諡“文忠”。

樑鼎芬生平喜讀書,性嗜酒,擅長書法詩文,與張之洞、陳三立、康有為常有詩書往來。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並稱“嶺南近代四家”。有《節庵先生遺詩》及續編、《節庵先生遺稿》及剩稿、《節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樑鼎芬書法初學柳公權、饒爽健剛勁之氣。中年後兼取法黃山谷、褚登善,細筋入骨,撇捺加長,筆道細而勁,極富創造性,風骨稜稜,頗如其人。近代簡經綸評介其書法:“秀雅絕倫。” (見《琴齋論書》一文載《廣東文 物》)。王森然對其詩評介:“工於為詩,清辭麗句,機抒自秉,非近代摹宋諸家所及”,又評其書:“先生書體,早年近黃、柳,中年自成一家,晚年以寫崇陵全徽碑,豪邁變為謹飭矣”(見《近代名家評傳》)。麥華三評其書:“筆力則力透紙背,而墨彩則凸出紙上,透逸之氣,撲人眉宇,匪唯用筆之精,兼得用墨之妙” (見《嶺南書法叢談》一文載《嶺南書論》上卷)。陳永正以為:“梁氏書法,最佳者仍是他的信札,隨意寫成,流利飄逸,行書中有草意者尤為傑出”(見《嶺南書法史》)。觀其作品,用筆多用側鋒入,斬釘截鐵,起筆乾淨利落,精熟練達,瘦勁古雅。晚年曾留下“我生孤苦,學無成就, 切皆不刻”、“今年燒了許多,有燒不盡者見了再燒”、“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淒涼,文字不能傳世也”的多次遺言,故其真跡傳世甚少。

李兆洛(1769-1841)

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屬江蘇常州市)人。本姓王,明中世育於李,遂冒姓李氏。嘉慶年間進士,選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改鳳台知縣。後主講江陰書院。工書、善詩,精考證、音韻、史地、歷算之學,頗推崇對桐城派的文章。有《養一齋集》、《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歷代地理沿革圖》、《皇朝輿地韻編》、《皇朝一統輿圖》等,文選有《駢體文鈔》。

書學功底極深,尤善行草。《七絕》為行書作品,五十五時所書,為李兆洛之代表作。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李兆洛《七絕》軸 可嘉掃描於《中國美術全集》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書法家,詩人。這幀書法作品為其代表作。從總體上講,毛奇齡的書法處處都能使人體味到一種純情,一種超逸的格調,通篇洋溢著詩的純情,純得醇厚高古,出塵超邁,具有飽學之士的風雅。純中孕有無限的意趣與生機,雅拙中藏有萬般輕靈,純而不弱,其行筆結體有魏碑的支撐,有錚錚鐵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齡以行書筆意入魏楷,任筆結體,絲毫沒有

夾生感、造作感、侷促感,也著實難能可貴。其楷中的行意,點畫瀟灑,自然而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流暢有序,沒有無病呻吟的媚態,沒有故作多情的伸胳膊伸腿。在用筆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厲,舒展自如,一筆一畫急緩徐馳,節奏鏗鏘,依法而又不為法度所拘束。 全幅格局疏朗宕潤,氣度軒昂,情調統一而和諧,意態緊密相聯,沒有經營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詩的純情,學富五車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猶如古詩歌中的那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空靈淡遠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謂入神入理。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似漫不經意,但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實為千耕萬耘,千錘萬煉後成果而決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幅自作詠史五言詩吟道:“四海既統一,六國威歸秦。不虞漢代儒,猶自著美新。草澤甫竊發,郡國先埃塵。三川即淪亡,軹道氣不伸,人生有

義分,各自為君臣。季布思項羽,五燭一齊涽,烏鵲自有侶,毛(*)亦有倫。不觀山谷間,尚有秦遺民。”其書輕鬆自如,其詩朗朗上口,如春風拂衣,似疏林搖曳,此作可以把欣賞者的想像帶入詩一般的美妙境界。那裡有林塘曲園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開見佛的虛靈,有先秦遣民的風範。這是毛奇齡這位書法家、詩人的詩書化一,韻餘筆外的超逸的藝術天才,在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究其形跡,筆致凝練而秀逸,結字大小一任自然,意態鬆秀而天真,翩翩欲傾;章法最有意趣,風致散灑疏宕,其瀟灑而漫不經意的韻度恰似瑤島散仙,而通幅又意連勢重,渾然為一體,如此這般意韻高超而又能超乎於形跡之外的書法作品,在當時確實是不多見的。也正如前賢所說:書者,抒也。當今書壇又有眾多的“著名書家”無物可抒,無言可抒,只爭抄錄唐詩宋詞,碰上一次全國展,混上一個全國會員就心滿

意足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著名書法家了。就自我感覺良好了,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其實先天的文化不足最容易導致過早的夭折,因為底氣有問題。比起毛奇齡來,比起古人的學者風範來,吾輩當汗顏。話收回來說,書法美的本質在於書者將心靈以點線的形式外化,借文字為載體(最好是自己的詩文),去表現自己的性情。所賞這幅作品,感到毛奇齡的心境是那麼的恬淡和清靜,一枝毛筆信手拈來,筆尖觸紙即收,點到為止,看來作者作書善用筆尖,作者並未著意去提按頓挫使轉翻折地使出渾身的解數來表現功力,去讓結體打太極拳。所以點畫的方圓,粗細,輕重長短,隨意而安。觀之如仰碧空纖雲輕繚,清虛浩杳,確乎筆未到而意到,筆雖短而意長,筆雖短而神遠。雖然從清勁灑脫的筆畫中不難看到作者深厚的碑帖功底,但是產生強大誘惑力的還是那筆勢中飄飄的一種仙氣,字態如白雲初晴、幽鳥相逐般的典雅和晴雪滿竹、泉流石上般的清奇,其意境甚為清淡空靈,觀之甚感靜寂、疏遠。字裡行間如遙望緩步徐行的長老項背,一副超然物外的風采;亦彷彿精鋼百鍊,去盡渣滓,進入了至高境界。正謂前賢所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用此語來說毛奇齡的書法,當受之無愧。

莫友芝(1811-1871)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莫友芝篆書八言聯》

字子偲 ,號郘亭,貴州獨山人。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父親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莫友芝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歲開始識字,七歲誦讀詩書。他有感於元暉“竹外山猶影”的詩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讀書的草屋;二十一歲,即考中舉人,名冠鄉里。官至知縣。為晚請宋詩派詩人。

莫友芝精通漢、宋兩學,對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錄,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郘亭經學》、《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古刻鈔》、《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聲韻考略》、《樗繭譜注》、《黔詩紀略》、《郘亭詩鈔》、《郘亭遺詩》、《郘亭遺文》、《影山詞》、《資治通鑑索引》、《遵義府志》等。不過,縱觀莫友芝一生治學的成就,最突出者則是在書法藝術方面。

莫友芝自幼勤奮練字,據傳,他用土紅當墨,每天都要練寫一定數目的字。時間長了,無論楷、隸、篆書,每字均要臨上幾百次,疊起來點畫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嘆。平時他還喜歡談碑論帖,對於漢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寫了許多跋尾,說明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後來,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樑碑,親自監拓,深恐遺落一字,並撰寫《樑石記》一卷,詳細加以論釋。他所蒐集的漢代碑頭篆刻有百餘通之多,他自己的篆書就是仿照漢代碑頭篆刻而成。因此,在當時書法名家中,他自成一體,人稱其書“不以姿取容,具有金石氣。”圓潤婉通,有古雅之勢。 《清史稿》記載說,他“真行篆書不類唐以後人,世爭寶貴”

潘祖蔭(1830-1890)

字東鏞,號伯寅(一作字),小字鳳笙等。江蘇吳縣人。祖籍安徽歙縣,出身蘇州望族潘氏,世代門第顯赫,祖父潘世恩歷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高官的狀元宰輔。自幼好學,精通經史,涉獵百家。咸豐二年(1852)壬子科殿試得中探花,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卒於任。諡“文勤”。咸豐末,曾力保左宗棠,以穩定湖南大局。同治二年(1863),疏請減少江蘇賦額。

夙治《說文》,長於考據訓詁,亦精楷書。尤喜收藏金石,圖書金石收藏甲於吳中,聞名南北。精於鑑別,有“潘神眼”之稱。其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盂鼎和大克鼎(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青銅器藏品中的至尊。能詩文,喜以金石碑版入詩,風格勾棘奧衍。亦能詞。有《海東金石錄》二十四卷、《攀古樓金石款識》二卷(未完),另有《滂喜齋讀書記》及詩文筆記等,並校刻《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等,凡百種。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錢灃(1740-1795)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雲南昆明人。幼時家境貧寒,偶然得到些殘篇斷簡,便熟讀深思,乾隆36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國史館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湘南學政、湖廣道察御史、值軍機等職,時和珅用事,錢灃曾當面指責。又曾上疏彈劾過陝西總督畢沅、山東巡撫國泰等人的貪汙營私案,因此《清史稿》中贊他“以直聲震海內”。

錢灃所處時代,是滿朝上下皆學董其昌書法的時代,而惟有他對魯公情有獨鍾。平生仰慕顏真卿為人,書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堪稱學顏第一人。大楷臨摹《顏氏家廟碑》、《告身墨》、《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東方畫像贊》;行草從顏真卿《爭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顏為本,參以歐、褚筆法,行筆頗為沉著痛快,亦有八面出鋒之勢,蒼勁雄健,耐人尋味;小楷則博採眾家之長,習過王羲之、王獻之、鍾紹京等歷代書家的精品。晚年還得益於褚遂良、米芾書法的精髓。錢書小楷剛健婀娜;大楷筆力遒勁,力透紙背;行書、草書風神獨絕。他學習古人而邁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在清代,學顏書的人必先從學錢南園入手。如譽滿全國的另一大書法家何紹基即刻苦研習錢字而卓然成家。

李瑞清雲:“能以陽剛學顏公,千古一人而已。豈以其氣同耶。”包世臣《藝舟雙楫·國朝書評》列其行書為“佳上品”。楊守敬《學書邇言》曰:“自來學前賢書,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錢南園學顏書如重規迭矩。此由人品氣節不讓古人,非襲取也。”

錢灃一生走的是純帖學之路,由約到博,以德養字,以文養字,故其作品雖韻味有餘,然難得高古之妙,這也是他得中有失主處。

錢灃還善畫馬,尤愛畫瘦馬,風鬃霧鬣,筋骨顯露,神姿逼人。當時畫名反在書名之上。直到嘉道以後,書名方顯。錢灃的詩文有很高的造詣,主要著作有《南園詩存》、《南園存》、《南園集》等。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臨蘇石脾帖 軸 紙本 119.5X47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臨蘇的石脾帖,文意甚為有趣,旨在記述一件異物-石脾,其特性像「入水即乾,出水即溼」和「有風不動,無風獨搖」等,均違反自然之理,令人不解。而錢灃書此,雖說是在臨摹宋代書家蘇軾的書法,但事實上在行書的筆法中,明顯的帶有其楷書圓厚的意味,已是本身面貌的呈現了。

屈大均(1630—1696)

字介子,又字翁山,廣東番禺人。生平好研易理,工詩善書,最善行草,剛勁古樸,著有《廣東新語》等。此詩頁字穩重中有豐潤,明快中有變化,不流姿媚,怡靜自得。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草書詠羅浮詩頁 紙本,縱27.2釐米、橫20.7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錢名世

字亮工,號庵,江南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編修,升侍讀。有《古香亭詩集》。 曾因作詩獻媚與奸臣年羹堯,遭雍正罷翰林院侍講職,押回常州。雍正親書“名教罪人”四字,制匾掛其門首。更令在朝各官,作詩文筆伐,令其刻印散發,此為清代羞辱斯文的“錢名世案”。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致聖跂詩函 轉自中華博物網

釋文:

共船惟有鶴琴書,簫管虛無妓屏除。滿載九秋風物去,一生人淡頗相如。

蓉槎愛泊芰亭邊,桂棹蘭(槳)[橈]日溯沿。領取淵明好儔侶,和陶詩了扣船舷。

聖跂年長兄

錢名世

錢大昕(1728—1804)

清學者。字曉徵、辛楣,號及之、竹汀,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錢大昕學名早著:十五歲即考論馬瑞臨《文獻通考》,鄉里目為神童;亦曾經隨沈德潛學詩,早年即以詩文著稱於世,吳中七子居第一位。成年後,錢大昕與惠棟、沈彤為友切磋學問。清乾隆十六年召為舉人,以內閣中書入京。錢大昕於學問無所不窺,在京曾學習九章算術、歐洲三角學,並長期研年讀歐人利馬竇、吳玉函、南懷仁所傳之歐學(吳玉函名聲不著,但在古今來華傳教士中,學問第一。吳比伽利略早七天進入意大利皇家科學院,是西方傑出的科學家。伽利略喜歡早名字之中加寫一個L,這個L代表大意大利皇家科學院院士的身份。由此可見吳玉函的學問功力),精研西方的歷法、微積分。錢大昕常與欽天監禮部尚書何翰如切磋西學,其學問深厚,令何翰如自嘆不如。

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錢大昕中進士,授編修,不久擢拔為侍讀。乾隆帝愛其才學,令入直尚書房,同時負責為皇十二子講學。召命修攥《熱河志》、《續文獻通考》、《續通志》、《天球圖》等等著名著作。並讓錢先後擔任山東、河南、江浙諸省份會試主考,後任廣東學政。

乾隆三十七年,錢大昕補為侍讀學士,不久升為詹事府少詹事。但錢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錢以丁憂為由辭官回鄉,從此不再出山,一心讀書。後嘉慶三年,朝廷力召錢大昕回朝,錢仍舊婉言謝絕,於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於紫陽書院,終年77歲。 著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潛揅堂文集》等。

錢大昕為乾嘉學派的重要人物,他治學範圍頗廣,精於經史、音韻、訓詁、制度、地理等許多方面的考證,以學術為己任,為官不忘治學,辭官回鄉後讀書更勤,因此,“不專治一經而無經不通,不專治一史而無史不窺”,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特別是在史學方面,錢大昕對於元史的研究有開山之功。明代官修《元史》,錯訛極多,編目混亂,特別是忽略了對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對於元代色目人的瞭解極少。針對此,錢大昕蒐羅百家之言,費時近三十年,仿《唐書》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書。此外,還取元人著述分經史子集四部編纂《元史藝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學著作,合而為《廿二史考異》,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趙翼的《廿二史札記》。

錢大昕長期研究元史,精通蒙語。史載清廷得元代蒙古碑文,無人可知,於是由國師章嘉多必吉譯之。後抄錄成冊之時,錢大昕獨能指出其謬誤所在。博學強記,冠絕一時。

他的書法源於金石之學,善寫漢隸,用筆古茂,奇趣縱生;楷行蒼逸樸健,具有宋元的書法風致,脫胎於學問之厚養。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錢泳(1759-1844)

字立群,一字梅溪,號梅華溪居士,嘉慶間金匱人(今江蘇省無錫市),阮元弟子。工篆、隸,嗜刻帖,一生刻帖數十部,還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誌等。嘗客遊畢沅幕中。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後揚州江人驥,得其殘石數十種,俞樾言之梅小巖中丞,出白金百兩,嵌之杭州詁經精舍之壁。惟諸碑中訛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畫山水小景,疏古澹遠。有仿趙大年柳塘花塢圖,藏故宮博物院。著有《履園叢話》。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臨蔡襄扈從帖立軸 101×32cm

鈐印:錢泳私印(白)吳越世家(朱)

款識:錢泳。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錢鬆(1807-1860)

初名鬆如,字叔蓋,號耐青、未道士、西郭外史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胡震交善。書法精篆隸,繪畫山水花石俱佳,精刻印。曾摹漢印二千顆,趙之琛見了驚道:“此丁、黃後一人,前明文、何,諸家不及也。”觀其篆刻作品,章法時出新意,而刀法則能總結前人經驗,以切中帶削的方式表現出線條的立體感。為西泠八大家之一,作品較有個人精神。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錢鬆《隸書七言聯》 1857年作 灑金箋,130×30cm×2

釋文:闕文完補崇先正,舊學加修屏異思。

款 識:集史群鄉孔廟碑。嘯篁仁兄先生大雅之屬。叔蓋弟錢鬆書時丁巳冬。

鈐印:雲居山人(朱文)、錢鬆之印(白文)

沈荃(1624-1684)

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字貞蕤,號繹堂,又號充齋,探花出身,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是一位教康熙皇帝寫字的大師。學行醇潔,書法尤有名聲。康熙皇帝招入內殿賜坐,論古今書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荃書之。每侍帝書,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聖帝深嘉其忠,所賜御寶不可勝記,名震天下。當時以能求到其書為榮。書法學董其昌、米芾,書風雍容閒雅,運筆敦厚,端整有餘,勁健不足。有《充齋集》。《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有傳。

行書《浪淘沙詞一首》(點擊放大)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臨米芾詩 軸 縱171釐米 橫50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行書七言聯 紙本 縱127.4釐米,橫31.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清代書法家墨寶 欣賞

五言詩句 立軸 107×34cm

釋文:忽見寒梅發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有疑是弄珠人沈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