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書法 藝術 篆刻 蘭亭序 書畫翰林 2017-04-28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名家簡介

李剛田,1946年3月生,河南洛陽人。漢族。號倉叟。多次被聘為全國重要書法篆刻活動的評審委員,書法篆刻作品及論文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的專業活動並獲多種獎項。出版專業著作30餘種。為西泠印社副社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獲五屆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曾任《中國書法》主編,連續三十年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書法要慎重創新

文︱李剛田

全國書法臨帖作品展是中國書協系列展覽中的一個,和別的展覽相比,它比較特殊,是一種創作方式的展覽。2013年首屆臨帖展是由中國書協主辦,書協培訓中心操辦的。培訓中心在教學中,主要是用臨帖的手段來教學,後來就產生了展覽的想法,做了一屆非常成功,社會反響比較大,水平也比較高。今年舉辦第二屆,以後將成為一種常態化。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臨帖展有一個導向,提倡植根傳統,向傳統深入。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提出16字方針“植根傳統、鼓勵創新、文質兼備、多樣包容”,臨帖展提倡的就是“植根傳統”。書法界近年一直致力於向傳統文化的深入開掘,不是簡單的一種迴歸,而是深入。在向傳統文化深入這樣大背景下,這個展覽顯得特別有意義。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臨帖與其說是對傳統書法樣式的一種追尋,還不如說它是對中國書法所蘊含內在精神的一種體驗。在臨帖過程中,心要沉到裡面。現在書法是競爭時代,人心難免浮躁,在臨帖的過程中,可以身心入靜。這種精神的迴歸好像比形式的迴歸更重要。現在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不忘初心”,我想我年輕的時候生活很艱苦,在書法中得到快樂,所以臨帖也成為一種習慣。就是臨帖是一種生活方式,在臨帖中得到愉悅。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全國第二屆書法臨帖作品展的競爭還是很殘酷的,14000多位作者,入選只有200多位作者的作品,入選率大概是七十分之一。很多作者非常認真地在創作,從選取臨帖的內容到章法佈置、材料的選用,以及創作作品和臨帖作品之間的關係,都用了非常多的心思。總的來說,臨帖展對推進當代書法創作的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1

書法走出書齋後

創作帶有展覽痕跡

現在各行各業、各個藝術門類都在談創新,國家在科技方面、經濟方面創新是靈魂,但書法要慎重創新,不要輕談創新。因為如果把創新的調子提得很高,唱得很響,那麼書法上奇奇怪怪的東西就會出來,它離中華美學精神就漸行漸遠。我們只有不斷地尋根,不斷地在傳統基礎上去追尋,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書法的內在文化。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當代的書法展覽,書法畢竟走出書齋,書法的“美”和文字的“用”逐漸分離。作者們一方面是對古典形式的認真追摹,同時也自覺和不自覺地帶著一種很強烈的、站在展廳立場的創作痕跡出現。從作品形式到創作理念都非常清楚,他不是簡單臨帖,不是習字,而是創作。儘管這是個臨摹展,但是實際上每位作者或多或少都帶有這種創作意識,這也是當代書法展覽時代和過去人對臨帖的理念看法的不一樣的地方。這應該說是好事,直接可以把古典的素材轉化為當代的創作,站在當代的立場去吸取古人的精華,站在藝術創作的立場去認識古代遺存的文獻,還有站在自我的立場去解讀歷代經典,這就是一種當代的立場、藝術的立場、自我的立場。總的來說,當代書法創作的理念都充分得到體現。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但是這裡面還有很多可以思考的問題。比如對經典的碑帖,如《蘭亭序》臨摹很精彩的少。為什麼呢?《蘭亭序》很經典,大家耳熟能詳,選擇這些帖的人一般是初學的比較多,有一定創作經驗的人不選這個,因為大家司空見慣,很難由於它的新鮮感給人一種審美衝擊。既然是投稿要競爭,要贏得選票,他就回避了這個。往往選《蘭亭序》是那些初學者,不瞭解當代展覽的情況。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地追求作品吸引人,追求選票,一些作者選過於冷僻的碑帖,好像也走到很荒率的路子。

2

媒體和出版

對書法具有推進作用

這次臨摹對象冷熱不均,有些冷門的碑帖反而臨本較多。這裡面有當代的媒體和出版對臨帖展的影響。比如臨《李璧墓誌》有十幾件,為什麼這麼多?原因一是出版了字帖,二是李鬆在“書畫頻道”講這個帖幾十講,然後辦了臨帖班。所以出現很多臨《李璧墓誌》,這是媒體的作用。還有出版界的作用,比如寫秦篆的,臨摹《嶧山碑》比較多,因為最近出版了一本《嶧山碑》版本非常好,有這個範本。反而寫《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的很少。為什麼?因為很難找到合適的、字很多的範本。但是就學術來說,那還是寫《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是正脈,《嶧山碑》畢竟是宋人翻刻,它帶著一種宋人的習氣在裡面,不像《琅琊臺刻石》那麼淳古。所以現代的媒體和出版對書法具有推進作用,但是它也有一種偏執。所以對媒體和出版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怎麼全面地理解書法史,把最好的作品推介出來,引起當代作者的重視。西泠印社出版了一本丁輔之甲骨文《紀遊詩》,出版以後我看到馬上有人臨摹。所以說出版對書法既有推進,也有侷限,如果只學習當代這些東西是有侷限的。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3

要站在藝術家的立場

去解讀古代歷史遺存

還有對碑帖理解角度和深度的問題。每個人對臨帖的認識不一樣,把握的分寸不一樣,有些人是忠實於原帖的,有些人帶著創作理念,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創作。每個人的選取立場、角度不一樣,也使這個展覽具有一定的豐富性。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有些問題需要創作理念中探索和學術的思考。比如對臨帖,當然要臨像。但是對於古代流傳的一些東西,你怎麼去把握“像不像”這個度。比如說簡牘文字,古人用很小的硬毛筆寫在硬質材料上。今天把它用長鋒筆轉化到生宣上寫,你還要完全按照那個筆法去寫,肯定有不合適的地方。這個時候就要用創作思維。又比如臨寫金文,金文是金屬鑄造的效果,你要把金屬鑄造的效果生硬地用毛筆搬在紙上,難免去摹寫做。如果要自然本真地書寫,就要解脫金屬鑄造對文字的二度創作,把原筆法被破壞的那種東西剝離掉。尤其在石刻文字,我看有臨寫《始平公造像》的,作者把刀刻痕跡都臨出來,其實是一個誤區。他用毛筆生硬地去畫一個三角形的點,或者用筆抹一個三角,不是正常書寫。這個時候就需要作者對原帖的理解和重新塑造。由於金石對原來筆法的異化,我們今天去師法古代金石文字的時候,如何用毛筆自由地去表現,好比用自己時代的器樂、用自己的歌喉去演唱一首古曲,不要把古曲抄在紙上,它有一個主動把握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見仁見智,既是一種創作狀態,也是學術上需要思考的。

李剛田|書法要慎重創新

▲ 李剛田作品

這個展覽總的來說是向傳統的一種深入探究。不僅是對形式的探究,而且對文化的追尋、創作心態的調整都有作用。具體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如何再認識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如何站在一個藝術家的立場去解讀古代歷史的遺存,在創作理念上也應提出很多思考。

(作者為全國第二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評委會副主任、中國書協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