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書法 草書 明朝 體育 王羲之 衛鑠 柳公權 宋朝 蘇軾 沃德利成書畫院 2019-04-15

學習關鍵在於得法

有人學習寫字,寫了幾十年還是寫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對,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會方法的學習,寫得時間越長情況越糟糕。不得法的學習,就只能在原地轉圈,像遇到了“鬼打牆”,雖然走了不少路,勞神費力,徒費了時光,最後還是走不出來。

書法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回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知識。

清ㄠ敧貞《書學捷要》中雲: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故細察六要,吾以為“得法”最重要,氣質再好,天資再高,如不“得法”,就會走彎路,再“用功”也無濟於事。氣質不好,天資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會學好書法。

在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說他行事進退有餘,分寸拿捏得很好,給人一種做事從容老練的感覺,那麼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間運筆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選一個好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只是許多後人只記住了成名的學生而忘了老師,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瞭解衛夫人一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樣是正確的寫字方法,包括坐姿、執筆、臨帖,繼之,可以告訴學生如何結體,如何用筆,如何體會古人的筆法等等。

臨帖,是向不會說話的老師學習。日久漸積的臨摹,所習諸家之形質必瞭然於心胸,性情奔然於腕下,心手相稱,遊刃自若。心悟手悟,心到筆到,即所謂得之於心應之與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書法作為一種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無非快慢而已。

擇師也好,用功臨帖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一個是現在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古代不會說話的老師。有人說,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宜從楷入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裡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

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

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綜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學習楷書是手段,從中學來方法才是目的。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祕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

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關於執筆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指實,是執筆要鬆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鬆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

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腕平,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關於運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

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紙,右手執筆,以身體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

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關於運筆

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臺,不準備好材料,或是準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臺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並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筆尖垂直紙面。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稜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豎彎”,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中鋒與偏鋒

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是經典筆法。就是在寫字時,心必須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偏鋒是典型的筆病。偏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學習書法別亂來,關鍵在於得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