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禪武道”之微釋

書法 楚莊王 春秋戰國 佛教 墨武精神 2017-07-03

原創【作者:紫薇聖人使者中國愚夫1】

此文謹以論述,墨禪武道~墨武堂為主,“墨禪武道”之微釋

墨,是書法的基本元素和表現工具,書法是講究墨色變化的,即所謂“墨分五色”——焦、濃、淡、枯和溼。這些變化,最關鍵的因素是墨中水分的多少。

歷史上許多書法家非常重視墨法,明代書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也說:“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墨之五色,各有自己的表現個性。濃墨有莊嚴厚重、神祕寂靜和精神剛強等特點,淡墨有淡雅平和、內斂壓抑和嬌柔文靜等特點,枯墨有輕靈飄逸、枯澀老氣和蒼茫古樸等特點,潤墨有豐潤柔和、酣暢淋漓和肉圓情溫等特點。因此書法不論表現何種情感或何種意境何種風格,都必須從墨色個性來考慮。心內平靜淡泊,宜用淡墨;肅穆悲哀,宜用濃墨;柔情似水,宜用潤墨;煩躁不安,宜用枯墨。從意境來看,比如恬淡安適、沉鬱悲涼、蕭瑟悽清等意境,都適宜淡墨;華美壯麗、雄偉壯闊、寂靜肅穆等意境,都適宜濃墨。墨色也與風格有關,氣象雄渾、平靜內斂、婉約柔美、悲壯古樸,與之對應的正是濃淡潤枯的墨色。“墨禪武道”之微釋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佛教的四禪八定(佛陀從古印度喜馬拉雅山下的其他學派學來並彙總而成的);道家閉關(旨在運氣打通經脈);印度各路瑜伽(最早形成系統明確的禪修方法)。

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墨禪武道”之微釋

武,是止戈為武,制止戰事稱之為“武”。字面上是解釋“武”字由止、戈兩部分組成;另一方面也是說造字之初人們認為,能夠制止戰爭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義是維護和平。

武的發音出自於舞。“舞”是先於“武”出現,用來彰顯身強力壯、矯健靈活的行為。後來,因為出現爭鬥,繼而立武:停止爭鬥的行為。六尺為步,半步為武(舉戈而止)。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範疇。止,計量單位,半步的意思。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武取止戈二字組合,取其“半步為安全範疇“的意思。“墨禪武道”之微釋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最早提出這一著名的論點。書中記載:潘黨曰:“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莊王回答:“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潘黨(楚國大夫)認為楚莊王戰勝了敵國,應該讓敵人的後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國的威風。而楚莊王告訴潘黨:“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合成的,真正的消滅暴亂,是永遠停止動用武器,這才是真正的武功。

《康熙字典·止部》載“《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為武。”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沿用:“楚莊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為武”的說法,書中又進一步強調:“武,從戈從止,有阻止動武的含義”。“墨禪武道”之微釋

道,是指規則,是科學規律,無處不在,永遠存在,有的在改變,有的不變,就像佛法,世間是平衡的,這是道,知人者智,自知者名,也是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是道,悟道,正道,守道,觀察發現探索事情,探索出規律,去證明發現的是否正確,如果正確的,去運用和堅守。

所謂墨禪武道,有幾層意思:一層是指書法是一個靜思和直敘的行為過程,構思好後,就果斷下筆,直接象打仗一樣,快速乾淨的表現出來;一層是指書法的表現形式,有委婉文靜的,也有剛武硬直的;一層是意味著做事要深思熟慮,下深功夫,就家練武一樣下深功夫;一層是表示做事要文武兼修,有張有弛,才會有利於事物的成功;一層是表明萬事萬物都有陰柔細膩之一面,也有粗直陽剛的一面,這是事物的內在規律,要依循規律辦事,才會成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