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興隆寺傳說

紅牆綠瓦,飛簷斗拱,玉皇殿、佛祖殿、百神殿,三大殿坐落南北,氣勢雄偉、關帝廟、財神廟、兩配殿羅列西東,肅穆莊嚴。晨鐘暮鼓,是四方鄉民作息之晷表,古柏森森,是各種鴉鳥棲息之天堂。每逢農曆初一、十五,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善男信女相屬於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古曹州興隆寺。

據《武氏族譜》記載,武氏先祖明初遷民,在這裡建村定居,“因傍古剎興隆寺,故村名曰武家寺,後改為武寺”。傳說該寺始建於唐代,多次毀於戰火或洪水,又多次重建,歷代香火不斷。據老人們講,清朝末年,因戰亂頻仍,民生凋敝,少壯僧人紛紛逃離寺院,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只剩下一老兩幼三位僧人,但四十八畝香火田仍在。老僧為住持,法名緣淨(音),兩幼童是其徒弟,十歲左右。一名俗姓李,法名鎖童(音),一名俗姓遊,不知其法名。一九三九年,中共地下黨員武斌文和教育前輩武兆泰曾在此辦學。據武姓族長武兆朗老人回憶。

說起位於菏澤城東南的武寺村,不能不提與村子緊鄰、曾經佔地五畝、擁有三個大殿的興隆寺。只可惜,這座有著一千四百餘年曆史的古寺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已被付之一炬,化為了一片平地。

年近80歲的武兆朗是武寺社區的老住戶,他對生活了幾十年的村莊感情頗深,對武寺的歷史變遷也有著清晰的瞭解。“我們武寺村名的來歷,就是因為村邊原有的那座興隆古寺。”武兆朗帶領著記者來到村西北角處,指著附近兩三排已建好或正在興建的房屋介紹說,那裡曾是興隆古寺的原址。

興隆寺興建於唐朝初年。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佛法,各地大建寺院。當時的菏澤城區一帶為曹州郡治,為弘揚佛法,郡守也積極選地蓋建寺院。這位郡守對佛法也十分虔誠,同時為了自己的仕途,他決定蓋建一座較為有名氣的寺院。為了選塊適合蓋建寺院的土地,他專程派人前往唐都長安邀請高僧前來勘察蓋寺之地。經過七七四十九天,這位高僧才選中瞭如今武寺社區內的這塊地。隨後,經過一年的建設,寺院建成。這位郡守為求自己官運亨通和他所管轄的轄域興盛,百姓安居樂業,便給寺院取名為興隆寺。之後興隆寺香火不斷。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還模糊記得興隆寺有三個大殿,因為經過千年風雨,寺廟破舊不堪,但整個寺院還顯得非常有氣勢。寺廟裡還有幾名和尚,其中一個年紀大的叫嚴淨和尚,他整天在寺院裡唸經。而我們幾個小孩子經常在寺院裡玩耍。”武兆朗老人回憶說。

武寺村的來歷也與這座興隆寺息息相關。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武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當時的武氏先祖們看到此處的寺院高大、香火旺盛,再加上寺院東南一帶有河水流過,土地肥沃,便決定在此定居下來。因為是武姓人家開村,又鄰近興隆寺,村裡人便取村名為武寺村。

“自從我們村鄰近興隆寺建村以來,整個村子似乎受到古寺庇佑,村裡人丁興旺,賢人輩出。”武兆朗說。

正如武兆朗所說,記者翻閱史料發現,在近代該村就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武將,此人曾經護佑了民國初年的三任大總統,他就是曾任執政府衛隊少將旅長的武九清。

歷來有習練武術的傳統。民國初年正是時局動盪、社會混亂時期,習武更成為人們防身的必要選擇。武九清從小就喜好習武弄棒,而且勤奮好學,練就一身好武藝。不甘在家過清閒日子的武九清決定走出家鄉,憑藉自己的本事去闖蕩一番。武九清選擇進入軍隊,以便能出人頭地。憑藉著自己的一身好功夫,再加上為人豪爽、仗義,武九清在軍隊裡一路高升,深得當時執政府軍閥們的賞識,先後成為黎元洪、曹錕、段祺瑞的執政府衛隊少將旅長。

“在當時動盪年代裡,武九清能從軍隊裡的無名小卒升到少將旅長,實屬不易。”武兆朗感慨道。

在寬闊整潔的武寺街裡,武兆朗指著一處優美的庭院說:“這就是武九清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如今他的後人已經蓋建了新房。而在離他家不足一百多米的地方,就是已經不見任何片瓦的興隆寺了。”

又是怎麼消失的呢?武兆朗說,上世紀四十年代,為防禦解放軍攻打菏澤城,國民黨守軍中一個人稱劉瘋子的指揮官,決定加強菏澤城的防禦工事。當他經過興隆寺時,看到寺院的城牆磚不但塊大而且堅固,他認為是建設防禦工事非常好的材料,便立即命人拆除興隆寺。“我那個時候才十二三歲,就被國民黨抓過去拆寺院,還將拆下的磚塊搬運到城中的防禦工事上。因為我從小就在寺院裡玩耍,對寺院很有感情。當國民黨軍隊要拆除這座寺院時,我心裡就像被紮了釘子一樣疼。不止是我,我們周圍村莊的人都非常痛心,但國民黨反動派根本不顧百姓的感受,用死亡威脅和鞭子抽打逼著我們拆除了這座寺院……”回想起拆除寺院的那段傷心往事,武兆朗老人眼睛溼潤了。

就這樣,一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的古寺被國民黨反動派摧毀了,武寺村的村民們無不扼腕嘆息,卻又無可奈何。“我至今還忘不了興隆寺,但這一切都已成歷史,我們只能留在回憶中。現在大家的生活都過好了,武寺人會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好。”武兆朗說。

一九四八年,菏澤城國民黨守軍拆毀了興隆寺,用木料磚石加固城防。寺廟被毀,老住持安頓好兩個徒弟後,逃往他鄉不知所終。遊姓幼僧被其親屬領走,住定陶仿山鄉孫集村。李姓幼僧被安頓在武寺村,受到村民的多方照顧。解放後,被推薦到新建的菏澤縣肥料廠當工人,一九九一年退休。

興隆寺不復存在了,但他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武寺社區簡介

據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丹陽街道辦事處武寺社區65歲老人武群亮介紹:他們武寺社區武姓族人最早的老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平王少子武之後,堂號為“太原堂”。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遷到雒邑,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

據《武氏族譜》記載,武氏世居山西洪洞縣,明洪武年間奉旨移民東遷,定居於太行東曹州府東南十里天河坡,因傍古剎興隆寺,遂立村曰武家寺,後改稱武寺。600多年來,武姓人丁興旺,外遷曹縣邵莊鎮、牡丹區何樓辦事處尚莊村、河南省長葛縣、安徽省亳州市等6、7村莊,本村武姓居民已達2000多人。另外還有付姓、劉姓居民等。

1958年撤區並鄉以前,武寺村先後隸屬菏澤縣離明區、嶽樓區沙窩鄉、大屯鄉。1958年至1964年武寺稱生產大隊,隸屬菏澤縣城關公社。1964年至1966年武寺稱大隊,隸屬菏澤縣趙樓區龐樓公社。1966年至1970年武寺稱大隊,隸屬菏澤縣佃戶屯公社。1970年至1975年武寺稱大隊,隸屬菏澤縣趙樓公社。1975年至1983年武寺稱行政村,隸屬菏澤縣城關鎮。1984至2000年武寺稱村民委員會,隸屬菏澤市(縣級市)丹陽辦事處。2001年改城鎮建置,武寺稱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菏澤開發區丹陽街道辦事處至今。

據《武寺武氏族譜》記載:武氏先祖自明代遷民以來,在村西南建墳立祖,600餘年來老林一直沒有遷移過。老林佔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共有墓葬600多座,其中明代墓葬5座,清代30多座,1996年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列為菏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安葬著抗日烈士武志文,菏澤縣第一任宣傳部長武斌文,民國將軍武九清。還安葬著民間書法家武伾、武永厚等。武氏祖林曾經是古柏繁茂、鴉鳥成群,石碑林立,很是氣派,但文革期間遭到破壞。武氏祠堂建於清朝中期,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1937年因大地震損毀,

武氏族人又於當年重建。由於年久失修漸成危房,現在的祠堂,是2000年在眾族人籌資操辦下重新翻建的。武氏祖林和祠堂與武寺家族的血緣根系緊密相連,每年的清明節,周邊縣區的武氏宗親代表匯聚在這裡,舉行祭祖儀式。2017年7月,因棚改武寺社區及武氏家廟拆遷,但武姓老林到現在一直保存。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老碑記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人民政府文保單位:武姓老林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家譜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家譜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家譜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家譜

菏澤市開發區史話-丹陽篇之十二:  興隆寺傳說與武寺祖祠典故

武姓家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