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有佛道之爭,還有佛道借鑑

東漢末道教創立之時,以老子為教祖。很多神祇都是從古代傳說中繼承過來,還沒來得及整理自己的神仙譜系。由於太平道發動的黃巾起義展現出來強大的宗教力量,三國、西晉之時,政府對道教都採取打壓態勢。等到了東晉時期,道教徒睜眼觀察,發現佛教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進入中國的初期,也藉助道教的力量發展自身。東晉大家族琅邪王氏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但鑑於其巨大的影響力,佛教徒們找尋一切機會與王門俊秀人物接觸。支道林是當時著名的高僧,便想通過結交王羲之,從而擴大佛教在士族中的影響。

王羲之是道教徒,非常看不起支道林。支道林只好請王羲之的朋友孫綽帶著自己去拜訪。哪知王羲之都不拿正眼瞧他,支道林碰了一鼻子灰。支道林不死心,有一次,趁王羲之剛要出門,就把他堵在門口。支道林說,“您先別走,貧道與您略談幾句。”他便和王羲之談起了莊子的《逍遙遊》,王羲之無奈,只好耐著性子聽對方絮叨。支道林果然有些本事,“才藻新奇,花爛映發”,使得王羲之對支道林刮目相看。支道林從此在士人中站穩了腳跟。

不僅有佛道之爭,還有佛道借鑑

王羲之《蘭亭序》

一個和尚,自稱“貧道”,與人談《莊子》,是不是有些荒誕的感覺?這便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的現實寫照:藉由道教來擴大影響。社會上有老子西出函谷,化胡傳佛的說法,佛教徒也予以默認。只是後來佛教發展壯大之後,才堅決否認《老子化胡經》,反過來尖刻攻擊道教。

道教徒看著佛教勢力日增,再觀察了一下教內的情況,發現道門自身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教祖老子只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曾擔任過周朝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地位不高。道門的經典並不完備;道教的傳承系統也不是很完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擴大道教影響,並與佛教抗衡,道教徒們開始著手改革道門。

“佛、法、僧”是佛教三寶。佛有三世佛,過去燃燈佛、現在如來佛、未來彌勒佛(或者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聽上去威風凜凜,有通天徹地之能。道家代表老子,在《史記》中與韓非合為一傳,孔子被司馬遷列入“世家”,老子的地位明顯低於孔子。更別提與十方世界之主的佛陀並論。因此,道教抬出了尊貴的“三清”。

不僅有佛道之爭,還有佛道借鑑

三清

“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盤古開天闢地之後,魂魄經由太元玉女降生,這便是元始天王。元始天王一氣化三清;也有說老子一氣化三清。這便是“三清”的由來。誰最尊貴呢?並不是我們潛意識認為的太上老君,而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是元始天尊度化的弟子,其地位也在太上老君之上。原來高高在上的太上老君,為了抗衡三世佛,已經屈居等三了。

靈寶天尊的身世與釋加牟尼相像。在古代某個時候,靈寶天尊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洪氏女子,過了三千七百年才降生,取名“器度”。器度後來修道,在一棵枯萎的桑樹下凝視悟想一百天,終成大道。這其實和佛祖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證道幾乎沒有區別。可見這尊神祇是對照佛陀“應運而生”的。

大多數道教神祇為老百姓熟知,但“三清”在民間,除了太上老君之外,其他兩位尊神知名度不高。太上老君便是老子,傳說孔子曾向老子問道。老子絲毫沒有給沾沾自喜的孔子好臉色,他不客氣地說,“好的商賈深藏不露,就像沒有貨物一樣;君子有高深的德行,卻像傻子一樣。去掉你身上的驕傲與過多的慾望和野心吧,這些對你都沒什麼益處。”

孔子回去之後,沉思默想了三天。後來,他對學生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會遊;獸,我知道它能走;至於龍,出沒於風雲之上,難以測度。我今天所見到的老子,不就是一條龍嗎?”孔子還是很有眼力的。後來孔子德行學問都有精進,成為“至聖先師”,應該從老子那得到了不少好處。

不僅有佛道之爭,還有佛道借鑑

孔子問道老子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但那時佛教譯出的佛經越來越多,律、論也有譯出。因此,道教在東晉末已經有道經的“三洞”概念。後來,經過高道陸靜修的整理完善,初步建立了道經的三洞四輔十二類體系。陸靜修認為,三洞不僅是道教經典分類的方法,也是道經品級的高低和道士階級的次序。道士入道後,修持經法應由低到高,依次授經修行。一般是先授正一,次洞淵或太玄,次洞神,次升玄,次洞玄,最高為洞真上清。這就是為什麼道士們認為只要得到《大洞真經》,都不用服食金丹,誦讀此經一萬遍即可成仙。上經的威力可見一斑。

道教三寶是指“道、經、師”。道即三清,是萬物之祖。經寶,即三洞四輔等各種真經,是度世的橋樑。師寶,就是十方得道聖眾,即學道人的師長。師長能夠開啟學道人的眼目。因此,學道修道的人一定要敬奉三寶。道教的三寶既有佛教三寶的借鑑,又有根據當時國情的創新。

其實,從佛道兩家的發展來看,一開始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既有鬥爭,又有借鑑。儒釋道是中國文化大廈的三根大支柱,缺了哪一根,整個大廈都將變得不牢固。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值得繼承和發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