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書法 趙孟頫 文化 沃德利成書畫院 2017-06-25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

《煙江疊嶂圖詩卷》 紙本,行書,縱49.8cm,橫413.9cm。遼寧省博物館藏

右軍被鬆雪譽為“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而趙孟頫承二王之脈,成為元代集書法之大成者,從而翻開了書法史新的一頁。元代的虞集曾說:“趙鬆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神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式佔堂書畫匯考》卷十六)可見趙孟頫博採眾家,熔鍊而成自己風格。他的書法風格的全面成熟,黃惇先生認為當在四十歲前後。也有人認為大德五年(一三O一)到至大三年(一三一O)才開始形成自己的書法特色。這後一說顯得稍為晚了點。因為大德五年的赤壁二賦、六年的吳興賦卷,都有趙書成熟期的各種標誌,他的《重修玄妙觀三門記》楷書,也是成熟 的趙體風格。遼寧省博物館的《煙江疊嶂圖詩卷》,末署紀年。但這件作品應是成熟時期的作品無疑。

一 關於煙江疊嶂圖詩卷的寫作時間

《煙江疊嶂圖詩卷》抄寫的是蘇東坡的《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首七古,《煙江疊嶂》原是王詵(一O三七—一O九三;或作一O四八—一一O四)所作。王詵,字晉卿,妻英宗之女蜀國長公主,官駙馬都尉。能詩善畫,尤長山水,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均有交往。他作此圖後,東坡即有詩題。這首詩以詩的語言展示了畫面的情景,也隱寓了歸田的思想。由於東坡這首詩精彩異常,東坡詩題後,王詵也即有和詩。而《煙江疊嶂》圖也聲譽鵲起。後來,王詵又作過同樣題目的煙江疊嶂圖多件。傳世的《煙江疊嶂圖》,上海博物館藏,絹本,後有宋濂跋:“王晉卿畫《煙江疊嶂圖》餘見散本。其佈置廣狹皆不同。內一本有東坡親筆所賦詩者,尤為精絕。此卷籤題乃徽廟所書。蓋嘗入宋內府矣,可寶也。翰林學士宋濂識。”由此可知最初的《煙江疊嶂圖》上有東坡詩原跡。《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猶有著錄,還有蘇軾書寫的時間:“元祐三年(一O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子瞻書。”元代離宋不遠,趙孟頫當有機會看見過該圖和蘇軾詩跋。柳貫《都待制文集》卷三有《鬆雪老人臨王晉卿〈煙江疊嶂圖〉歌》,表明趙孟頫臨王詵畫時已年老的事實。

明代的嚴嵩,曾收藏王詵的《煙江疊嶂圖》,嚴嵩籍沒後,該圖被王世貞購得。王跋說:“……然則晉卿作此畫有兩本,其行世者為王定國畫而長公作歌者也。當宣政問詔天下斷公文及墨跡進御之本,豈應復留公歌於後,而畫首乃有祕殿圖印。蓋定國之本僅餘公墨跡,而畫已失矣。御藏晉卿別本,又有江山平遠及千里江山圖,安知不落人間好事者取以配公等為一卷,作藝林奇玩耶?若以為延津之後,則吾未敢。蓋歌辭與畫境小牴牾耳。至於分佈結構、紆徐掩映之狀妙極上致,斷非南宋人所能辨,而蘇長公筆法精純古雅,為平生冠,又不當參置蜉蝣之是也。”《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這表明畫與題詩分開,畫就此佚失。蘇詩配了另一圖。因蘇詩與此圖的意境不合,後來乾脆連蘇的題詩也沒有了。萬曆年間,文嘉跋該圖時說:“王晉卿煙江疊嶂餘凡見兩本,其一在崑山魏氏,其一在金陵姚氏,皆無蘇詩。姚後覓得鬆雪所書而景象奇妙與蘇詩甚合。今已歸祕府矣。魏氏本設色行筆政與此同。此本氣韻清雅,坡書神妙與他書迥別,為可寶耳。萬曆丁丑(一五七七)夏,文嘉跋。”〈《式古堂匯考》考十二)

據此,可以肯定,趙孟頫曾為配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而寫過一篇蘇詩的長題。《書畫舫》雲:“元美(王世貞)公藏王晉卿煙江疊嶂圖卷,筆意古雅,墨暈精微,極得古人遺法。後有東坡長歌一篇。淋漓委曲尤為遒勁刺眼。原系嚴分宜(即嚴嵩)故物,書畫皆佳。第不知較徐客齋舊本可頡頏耳。”(《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王世貞藏本上的蘇詩跋,恐怕就是趙孟頫的題作。上博的煙江疊嶂圖的尺寸為(45·2X66cm),故趙配的書題的高度也不應少於此。這對於寫慣橫卷(一般只在二十多釐米—三十釐米)的趙孟頫來說,就是一件大作品了。現在遼博藏的趙書題跋,49·8x413.9cm,與畫芯高度相差不多。只是後來沈周、文徵明重新畫了此圖,故遼博的趙跋,接到了沈、文的圖上,而並非王詵的原圖。

那麼,趙孟煩的蘇詩題跋作於何時呢?大約作於他五十歲左右。其理由是:

趙孟頫曾於大德七年(一三O三)畫過一幅《重江疊嶂圖》28.4釐米高。這幅的構圖與王詵的《煙江疊嶂圖》相近,可能是趙孟頫見到王詵的畫後再創作。這幅畫無趙自題,而有虞集的題跋:“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僧寺依稀在,漁舟浩蕩回。蕭條數株樹,時有海淖來。”題字十分大,與畫的宏大氣象合。趙孟頫自己也藏過王詵的《連山絕壑圖》,對王畫是情有獨鍾。一三O三年,趙孟頫在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任上,因之思想上也有隱歸之意,這與蘇軾的詩意合。因而,他在此時題蘇軾詩於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較切合於其思想實際。

從書法的風格看,此時的趙孟頫已充分顯示出成熟的書法風格,赤壁賦、吳興賦等代表作品都用筆嫻熟,結體俊美飄逸,書寫十分自然。遼博藏本的趙書風貌,基本上屬於這一時期的風格特徵。用筆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筆勢奔放而揮灑則十分隨意。因此,趙孟頫寫蘇詩題跋的時間當與畫《重江疊嶂圖》的時間差不多,即他五十歲時。

二 趙孟頫詩跋的風格特徵與意義

遼博藏的趙孟頫題蘇詩跋,與常見的趙書婉麗溫潤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值得對該作的風格特徵作一番梳理與追尋。

趙孟頫早期的行書,結體俊美,筆意溫潤婉轉,姿態翩翩,這是他對“二王”書風的長期臨摹的結果。早期行書如《歸去來辭》、《趵突泉詩卷》用筆豐腴,體勢扁闊,捺腳較重,而骨力相對稍乏。到大德元年的《洛神賦卷》、五年的《赤壁二賦》,姿態雖然依舊俊美,線條依舊圓潤,但用筆的頓挫已大有增強,因之筋骨較為朗健,一些技術的細節更加講究。如潘伯鷹先生指出的:“如《蘭序序》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橫接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翻出一個小圈,在《蘭亭帖》中本不甚顯。由於他細心學出, 他特意強調將翻筆的圈兒寫大一些。”(《中國書法簡論》一三二頁)“ 有”、“右”、“雄”這些字都有這個特色。到了大德六年,《吳興賦》的用筆更加爽健,頓挫有力,筋骨與姿態均達到新的高度。故大德七年的趙書詩跋,是沿著書風的這一轉向而來。它的風格特徵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用筆爽朗、奔放,橫畫勁健,撇捺爽利,甚至有較為誇張的線條出現,如第三行兩個“耶”的豎筆,不但極有氣勢,且骨力強健。第七行的“斷”字,一字佔了幾字的位置,這在趙書中是極為罕見的;二是結體向縱勢發展,不再扁闊。這個體勢的變化,也反映出柔媚書風向雄放勁健書風的轉變;三是節奏力度的加強,也一改過去輕重均勻、行筆虛和的局面。由於紙幅比趙孟頫慣寫的橫幅高度大,每個字的字形也極大,有小兒拳大。故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出現了新變化。大小錯雜懸殊很大,枯潤交替,因而節奏強烈。全幅出現奔放、熱烈的節奏,第一行七字,第三行只四字,多處枯筆纏繞,蒼澀有力,故有沉著中的痛快。這與過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與極晚年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卷》相彷彿。由於趙書的這幾個特點,讓我們看到了趙孟頫書法的又一種面貌。

趙孟頫是一個直率之人。他有詩說:“我性真且率,不知恆怒嗔。俯仰欲從俗,夏畦同苦辛。”(《鬆雪文集》卷三)徐復觀說:“趙鬆雪心靈上的清,是來自他身在富貴而心在江湖的隱逸性格。”(《中國藝術精神》三八四頁)又說:“《重江疊嶂圖》為鬆雪煊赫名跡,王世貞謂其‘衝澹簡遠,意在筆外。’但虞集的詩卻是‘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虞集是能真正瞭解趙鬆雪的;並且他也是能領略此一圖卷衝澹簡遠的崇高價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這種衝澹簡遠的後面,卻是一位‘白髮哀’的作者。此後更有明代大畫家沈周,也能說出‘還從慘淡見舊物,似有涕淚含孤忠’的話。” (同上書,三七九頁)這段話,透徹地分析了趙孟頫為什麼畫《重江疊嶂圖》,以及他在畫中寄託的隱逸之思。趙孟頫的思想性格是複雜的,但他抄寫東坡詩、臨王晉卿畫卻是寄寓其真性情的。他的畫衝澹簡遠,他的題跋也是隨意奔放,簡逸澹遠。因而,趙孟頫的這幅作品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佳作,它不但讓我們看到了趙書風格的多樣、風格的轉向,也看見了趙孟頫性格的真率的一面。

三 遼博本是真跡還是鉤填本

王晉卿的《煙江疊嶂圖》,因版本多,流傳也較為混亂。據《宣和畫譜》卷十三,曾被內府收藏。內府收藏,按“紹興裝”統一裝裱,重裝之前,先割棄前人題識、題簽、印記等一切舊跡。故東坡題跋等在首割之列。造成了畫、題分離。又因王晉卿畫過多幅同題畫,故以後混裝的現象便多。僅《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的《煙江疊嶂圖》就有三、四種,蘇詩跋有元祐三年的,也有元祐四年的,說明假題跋也混入。趙孟頫的詩題曾經裝入姚氏本圖。但以後圖題又分割,故有沈周、文徵明重畫圖的記錄。趙跋何時從畫上分割出來不得而知。趙孟頫的書法,摹本又特別多,故遼博是否就是真本在過去就受到質疑。該卷的題首有“雙鉤贗作佳者”幾字,這是乾隆的鑑定結果。筆者細觀了遼博本,覺得它應該是鉤填本,理由如下:

(一)筆法多有不到處。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已是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在用筆上絕對是爐火純青。但遼博本的一些用筆,有明顯的缺憾。如詩中的兩個“不”字,前一個“不知”的“不”橫畫重按輕提,極不均勻;後一個“不見”的“不”的橫畫,走筆過快,中段過細,這兩個“一”的橫畫,都有中截空怯之病,絕不類趙書的 “不”字。(可參比同期《吳興賦》的“不”字。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很多。如“漁舟一葉”的:“一”,沒有收筆,不可思議。第二行“浮”的左部也很僵硬,不像趙筆。“人世”的“世”字,橫筆絕對是敗筆。

(二)某些書寫細節的忽視。如詩中的三個“有”字,遼本上的“翻筆”的圈太大,將一、二兩筆連成一筆,這不符合趙書的書寫習慣。(雖然趙書中也有相連的,但不多)趙孟頫極注意這種書寫的細節。遼博本中最後的“右”稍像。再如“人”、“天”等字的捺腳,過於誇張,已不符合趙書五十歲時的狀況。

(三)個別字的筆順也與趙書相異。如“必”字,遼博本的筆順與趙書(如《吳興賦卷》)不一樣,遼本的高處一點是最後一筆。而趙書必先下“點”,左右兩“點”必對稱。這是無法模仿的。

不過,即便是鉤填本,遼博本也還是極有其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因為它的影貌是大體不錯的,鉤填者的水準不低,還是傳出了一些趙書風神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