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法 孫過庭 草書 說文解字 鍾繇 智永 二小書法 2019-09-11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大意是說,寫草書不兼有真書的筆意,容易失去規範法度;寫真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

這裡老孫提出了一個寫書法的觀點——草兼真,真通草。可能會有很多書友表示困惑,寫草書兼真書,寫真書還要通草書,寫出來豈不是不倫不類?我理解,老孫的觀點不是說一幅作品中寫一個真書就要跟一個草書,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現草真互通的筆意。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大意是說,寫草書不兼有真書的筆意,容易失去規範法度;寫真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

這裡老孫提出了一個寫書法的觀點——草兼真,真通草。可能會有很多書友表示困惑,寫草書兼真書,寫真書還要通草書,寫出來豈不是不倫不類?我理解,老孫的觀點不是說一幅作品中寫一個真書就要跟一個草書,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現草真互通的筆意。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雖然說的是“楷行互通”,但與“真草互兼”幾乎相同,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草書兼真意,不會讓字失去法度,魏晉時期的章草作品最能凸顯;真書加草意,可使字體靈動,三國鍾繇、隋末智永的真書作品可以證明。

我們要能理解,無論是“真草互兼”還是“楷行互通”,說的都是“意”,也就是說,兼其意也。而“意”字最當玩味,因為這個字並非固有所指,《說文解字》:“會意,從心從音,本義:心志、心意。”沒有固定的對象,那麼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就不盡相同。我理解的“真草互兼”是:寫真書時增加草書的取勢、連帶、呼應,寫草書時增加真書的穩定、規整、協調。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大意是說,寫草書不兼有真書的筆意,容易失去規範法度;寫真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

這裡老孫提出了一個寫書法的觀點——草兼真,真通草。可能會有很多書友表示困惑,寫草書兼真書,寫真書還要通草書,寫出來豈不是不倫不類?我理解,老孫的觀點不是說一幅作品中寫一個真書就要跟一個草書,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現草真互通的筆意。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雖然說的是“楷行互通”,但與“真草互兼”幾乎相同,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草書兼真意,不會讓字失去法度,魏晉時期的章草作品最能凸顯;真書加草意,可使字體靈動,三國鍾繇、隋末智永的真書作品可以證明。

我們要能理解,無論是“真草互兼”還是“楷行互通”,說的都是“意”,也就是說,兼其意也。而“意”字最當玩味,因為這個字並非固有所指,《說文解字》:“會意,從心從音,本義:心志、心意。”沒有固定的對象,那麼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就不盡相同。我理解的“真草互兼”是:寫真書時增加草書的取勢、連帶、呼應,寫草書時增加真書的穩定、規整、協調。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大意是說,草書用不好使轉,寫的便不是字;真書若欠缺點畫功力,仍可記文敘事。雖然兩種書體不同,但其規則卻是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學書法還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貫漢隸,參酌章草,吸取飛白。對於這些,如果一點也不清楚,那就像北胡與南越的風俗不同,難以互通一樣。

前面老孫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此處又說“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此處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由此可見,“使轉”二字才是書寫的不傳祕訣。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大意是說,寫草書不兼有真書的筆意,容易失去規範法度;寫真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

這裡老孫提出了一個寫書法的觀點——草兼真,真通草。可能會有很多書友表示困惑,寫草書兼真書,寫真書還要通草書,寫出來豈不是不倫不類?我理解,老孫的觀點不是說一幅作品中寫一個真書就要跟一個草書,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現草真互通的筆意。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雖然說的是“楷行互通”,但與“真草互兼”幾乎相同,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草書兼真意,不會讓字失去法度,魏晉時期的章草作品最能凸顯;真書加草意,可使字體靈動,三國鍾繇、隋末智永的真書作品可以證明。

我們要能理解,無論是“真草互兼”還是“楷行互通”,說的都是“意”,也就是說,兼其意也。而“意”字最當玩味,因為這個字並非固有所指,《說文解字》:“會意,從心從音,本義:心志、心意。”沒有固定的對象,那麼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就不盡相同。我理解的“真草互兼”是:寫真書時增加草書的取勢、連帶、呼應,寫草書時增加真書的穩定、規整、協調。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大意是說,草書用不好使轉,寫的便不是字;真書若欠缺點畫功力,仍可記文敘事。雖然兩種書體不同,但其規則卻是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學書法還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貫漢隸,參酌章草,吸取飛白。對於這些,如果一點也不清楚,那就像北胡與南越的風俗不同,難以互通一樣。

前面老孫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此處又說“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此處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由此可見,“使轉”二字才是書寫的不傳祕訣。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法中的“使轉”究竟是什麼呢?廣義上來說,由於書法的線條特點,需要通過筆畫的靈動轉換才能提高書法的筆畫品質,結合點畫顧盼,營造出書法的獨特美感。說白了,就是書寫時用筆側鋒、中鋒相互切換運動的軌跡(見上圖)。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淺見。

關於老孫說要旁通大篆、小篆……這個就很好理解了,這裡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來自西北的新疆人和一個來自東南的福建人,彼此用各自的方言進行溝通,其結果必是:你也聽不懂,我也聽不懂。但是,如果都換成普通話,結果就不一樣了。如同書體發展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字體,交流很是費勁。統一後,丞相李斯集各國字體創造了小篆,至此交流順暢了。

"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論述書法界最可恨的三種學書人。他認為,第一種是“胡扯型”,第二種是“略懂型”,第三種是“保守型”;也正因為有這三種人的存在,才導致後來學書者對書法困惑不解。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八講——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說,談到書法應變實用,行書是主要的;對於題榜鐫石,真書(楷書)當屬首選。

“趨變適時”四字值得一說。“趨”即急促,“變”即變化,“適”即適應,“時”即隨時。我理解的意思是,字體發展到今天,隨時就能拿來用的乃是行書。也正如孫過庭說的那樣,自真書、行書出現後,真書則作為題勒上石的首選字體(這點魏碑和唐碑可以證明)。而行書則用於日常書信往來、抄書做筆記(歷代手札作品可為佐證)。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大意是說,寫草書不兼有真書的筆意,容易失去規範法度;寫真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真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

這裡老孫提出了一個寫書法的觀點——草兼真,真通草。可能會有很多書友表示困惑,寫草書兼真書,寫真書還要通草書,寫出來豈不是不倫不類?我理解,老孫的觀點不是說一幅作品中寫一個真書就要跟一個草書,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現草真互通的筆意。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近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雖然說的是“楷行互通”,但與“真草互兼”幾乎相同,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草書兼真意,不會讓字失去法度,魏晉時期的章草作品最能凸顯;真書加草意,可使字體靈動,三國鍾繇、隋末智永的真書作品可以證明。

我們要能理解,無論是“真草互兼”還是“楷行互通”,說的都是“意”,也就是說,兼其意也。而“意”字最當玩味,因為這個字並非固有所指,《說文解字》:“會意,從心從音,本義:心志、心意。”沒有固定的對象,那麼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就不盡相同。我理解的“真草互兼”是:寫真書時增加草書的取勢、連帶、呼應,寫草書時增加真書的穩定、規整、協調。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譜》:「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大意是說,草書用不好使轉,寫的便不是字;真書若欠缺點畫功力,仍可記文敘事。雖然兩種書體不同,但其規則卻是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學書法還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貫漢隸,參酌章草,吸取飛白。對於這些,如果一點也不清楚,那就像北胡與南越的風俗不同,難以互通一樣。

前面老孫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此處又說“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此處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由此可見,“使轉”二字才是書寫的不傳祕訣。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書法中的“使轉”究竟是什麼呢?廣義上來說,由於書法的線條特點,需要通過筆畫的靈動轉換才能提高書法的筆畫品質,結合點畫顧盼,營造出書法的獨特美感。說白了,就是書寫時用筆側鋒、中鋒相互切換運動的軌跡(見上圖)。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淺見。

關於老孫說要旁通大篆、小篆……這個就很好理解了,這裡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來自西北的新疆人和一個來自東南的福建人,彼此用各自的方言進行溝通,其結果必是:你也聽不懂,我也聽不懂。但是,如果都換成普通話,結果就不一樣了。如同書體發展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字體,交流很是費勁。統一後,丞相李斯集各國字體創造了小篆,至此交流順暢了。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你知道嗎?

如果將語言和文字比作一條大河,那麼方言與字體僅是它的分支,互通卻又不同。換言之,真草行隸篆五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相通,卻又不同。所謂同源而異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孫過庭《書譜》中的本段內容是要告訴後來學書者:使轉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祕訣;各書體互通,專學一種書體也要兼學和兼用其他書體。

本文系二小書法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