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上虞帖》

對動態的破壞:刻意

字平衡而缺少動態,就不構成藝術,沒有生動靈動之氣,意落了形,就稱之為刻意為之,就會板滯僵化。古人對這個是非常反感的。

武術中的螳螂拳在其拳譜中曾以書法喻拳,說"演式如寫真,寫真宜肖,演式亦宜肖。肖者,肖其局度尺寸也。總演之式,雖大同拆演,然起承、轉頓、進退之間自各有法。如習字然,雖如橫、點、撇、捺各盡其妙,然不知一字之穿插佈置,而字惡乎工。"

這裡說了很重要的觀點,模仿(肖)是要學什麼?是"局度尺寸",而不能在形上完全一致。所以"字惡乎工",工整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同拳術工整,只能表演,不能實用。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上虞帖》

對動態的破壞:刻意

字平衡而缺少動態,就不構成藝術,沒有生動靈動之氣,意落了形,就稱之為刻意為之,就會板滯僵化。古人對這個是非常反感的。

武術中的螳螂拳在其拳譜中曾以書法喻拳,說"演式如寫真,寫真宜肖,演式亦宜肖。肖者,肖其局度尺寸也。總演之式,雖大同拆演,然起承、轉頓、進退之間自各有法。如習字然,雖如橫、點、撇、捺各盡其妙,然不知一字之穿插佈置,而字惡乎工。"

這裡說了很重要的觀點,模仿(肖)是要學什麼?是"局度尺寸",而不能在形上完全一致。所以"字惡乎工",工整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同拳術工整,只能表演,不能實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對平衡的破壞:隨意

沒有動態的字不稱為藝術,如果沒有平衡,那就散亂而妖。古人稱之為"信手",而信手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內在修養不足,基本技術欠缺,造成失控而成失衡。

趙構《翰墨志》裡說: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

這裡說的是內在的意如果充足,即士人多是飽學之士,如果稍微訓練勤快一些,也會點畫有度,不至於失控。這說明了隨意信手的原因,是內在的"意"的修養不夠,有趣的是,趙構並沒有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認為字寫的潦草,是因為功夫下的少,反而認為是內在修養欠缺。

可見,古人對"意"的內在要求有多麼的強調。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上虞帖》

對動態的破壞:刻意

字平衡而缺少動態,就不構成藝術,沒有生動靈動之氣,意落了形,就稱之為刻意為之,就會板滯僵化。古人對這個是非常反感的。

武術中的螳螂拳在其拳譜中曾以書法喻拳,說"演式如寫真,寫真宜肖,演式亦宜肖。肖者,肖其局度尺寸也。總演之式,雖大同拆演,然起承、轉頓、進退之間自各有法。如習字然,雖如橫、點、撇、捺各盡其妙,然不知一字之穿插佈置,而字惡乎工。"

這裡說了很重要的觀點,模仿(肖)是要學什麼?是"局度尺寸",而不能在形上完全一致。所以"字惡乎工",工整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同拳術工整,只能表演,不能實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對平衡的破壞:隨意

沒有動態的字不稱為藝術,如果沒有平衡,那就散亂而妖。古人稱之為"信手",而信手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內在修養不足,基本技術欠缺,造成失控而成失衡。

趙構《翰墨志》裡說: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

這裡說的是內在的意如果充足,即士人多是飽學之士,如果稍微訓練勤快一些,也會點畫有度,不至於失控。這說明了隨意信手的原因,是內在的"意"的修養不夠,有趣的是,趙構並沒有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認為字寫的潦草,是因為功夫下的少,反而認為是內在修養欠缺。

可見,古人對"意"的內在要求有多麼的強調。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趙構書法

意法自然:無意之意

我們前面說了,體現中庸之意,其實是中國人對書法乃至對藝術的基本要求。而中國藝術的最高要求,則是藝術和精神能夠和自然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

無意之意,是書法藝術最好的狀態。古代的書法家著意並不在字,而在行文。最典型的就是《蘭亭序》,其實是文章草稿,古人認為離"形"越遠的創作狀態是最好的,所以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的時候,行文也許都不是他著意之處,而是噴薄待發的情緒。這就更是上佳之作。

最關鍵的是,"意"離開"形"很遠,還得能掌握形,不讓其失控,這是最考驗藝術家的綜合能力的。而現代一些書法家,要麼死死抓住臨摹前人的"形"不敢鬆手;要麼就乾脆放浪形骸,表演著自己的筆墨失控。

所以,後世很多學者,都認為《祭侄文稿》在藝術上是高於《蘭亭序》的,此言並非空穴來風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上虞帖》

對動態的破壞:刻意

字平衡而缺少動態,就不構成藝術,沒有生動靈動之氣,意落了形,就稱之為刻意為之,就會板滯僵化。古人對這個是非常反感的。

武術中的螳螂拳在其拳譜中曾以書法喻拳,說"演式如寫真,寫真宜肖,演式亦宜肖。肖者,肖其局度尺寸也。總演之式,雖大同拆演,然起承、轉頓、進退之間自各有法。如習字然,雖如橫、點、撇、捺各盡其妙,然不知一字之穿插佈置,而字惡乎工。"

這裡說了很重要的觀點,模仿(肖)是要學什麼?是"局度尺寸",而不能在形上完全一致。所以"字惡乎工",工整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同拳術工整,只能表演,不能實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對平衡的破壞:隨意

沒有動態的字不稱為藝術,如果沒有平衡,那就散亂而妖。古人稱之為"信手",而信手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內在修養不足,基本技術欠缺,造成失控而成失衡。

趙構《翰墨志》裡說: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

這裡說的是內在的意如果充足,即士人多是飽學之士,如果稍微訓練勤快一些,也會點畫有度,不至於失控。這說明了隨意信手的原因,是內在的"意"的修養不夠,有趣的是,趙構並沒有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認為字寫的潦草,是因為功夫下的少,反而認為是內在修養欠缺。

可見,古人對"意"的內在要求有多麼的強調。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趙構書法

意法自然:無意之意

我們前面說了,體現中庸之意,其實是中國人對書法乃至對藝術的基本要求。而中國藝術的最高要求,則是藝術和精神能夠和自然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

無意之意,是書法藝術最好的狀態。古代的書法家著意並不在字,而在行文。最典型的就是《蘭亭序》,其實是文章草稿,古人認為離"形"越遠的創作狀態是最好的,所以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的時候,行文也許都不是他著意之處,而是噴薄待發的情緒。這就更是上佳之作。

最關鍵的是,"意"離開"形"很遠,還得能掌握形,不讓其失控,這是最考驗藝術家的綜合能力的。而現代一些書法家,要麼死死抓住臨摹前人的"形"不敢鬆手;要麼就乾脆放浪形骸,表演著自己的筆墨失控。

所以,後世很多學者,都認為《祭侄文稿》在藝術上是高於《蘭亭序》的,此言並非空穴來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祭侄文稿》

所以,書法的最好境界,是人的狀態的高度調和,與自然之頻率協同。心意為領,意不在字,卻筆下形意兼備。如同傅青主所說:

"吾極知書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紙筆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這就是目的明確的漢字書寫,是刻意而為之;

"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是對偶然的一種即興把控能力,是無意之意而為之。

"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歲月的沉澱下,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書法構建了一個璀璨智慧的藝術世界。這讓書法從記錄功能的"寫字"成為了承載中國式智慧和審美的最佳載體。書法藝術的審美態度,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大方"的書寫,而更注重"意"的境界。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米芾行書

米芾對顏真卿書法作品的不同評價,道出"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雄健壯美,一反二王窠臼,創建的"顏體"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而宋代的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則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曾評價到:

"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看到這點就奇怪了,顏真卿的字端正雄健,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說是"醜怪惡札之祖",這種嚴厲的批評背後,至少說明一點。米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現在的書法審美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寫的一手"好字",主要是"工整,熟練,流暢,大方,易認",書法普及的時候,這個寫字的標準和書法的標準也重合在了一起。從現代書法審美看顏真卿,正好符合。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楷書

米芾說顏真卿"作用太多,無平淡天真之趣",恰恰否定了現代書法審美的"工整、熟練",這說明米芾尊崇的好的書法,不應該因太過熟練而規律化。這點和王羲之的一段話可以相印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裡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可見,米芾的審美和魏晉的王羲之是一致的,如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工整,便不算書法,只是得了點畫。王羲之這段話,明確的給"書法"和"寫字"做了區分。書法藝術追求的不是工整書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遠宦帖》

與對顏真卿楷書持否定意見相比,米芾對顏真卿的行書卻有非常肯定的態度,他曾說:"魯公行字可教"對顏真卿行書《爭座位貼》曾評道,"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這個就很有趣了,顏真卿的楷書,都是一板一眼認真寫的"受命書寫的政令",米芾說其是醜惡之祖,《爭座位帖》是一篇日常的書信稿件,卻說其"天真罄露,最為傑思"。

這是因為,顏真卿寫楷書碑,其注意力在字,他的狀態並不是藝術狀態,而是抄寫狀態。顏真卿寫《爭座位帖》,其注意力不在字而在文,這才是他的書法藝術狀態。寫出來的字才是自然天真的。

這就是米芾說到的關鍵字眼"意不在字",這和王羲之說的"意在筆先"遙相呼應,這其實是中國書法包括中國藝術的一個最關鍵的審美標準。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中國書法的審美,是重"意"而不重"形"的

中國的藝術很有意思,著意著力處往往並不是所求。不著力著意處才是所求。內在想要的東西和外在表現的會隨著藝術層級的高度而差異越來越大。這是構建了一個不著意力卻能對其偶然現象產生掌控的體系。而學習者如果對現象去直接模仿,便是錯解。

藝術的現象都是遵循著某個必然規律偶然產生的,中國的藝術就是玩味把控這個偶然,而這個偶然,應該就是"無為"的本義。

所以,書法的"藝術自由",是意不在字,而意可以在"琴,畫、簫,棋,詩,文",而只要字意在字,就落俗套。這就是為什麼書法特別講究"功夫在書外",要多做好"字外功夫"。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爭座位帖》

其實武術也是如此,內家拳的狀態,不能意落在形和招數上,而是調用這個意在其他的地方,通過系統的練習,讓身體具備更好的技擊能力,中國的大乘拳(意拳)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書論、拳譜,乃至哲學論著,大多不是邏輯描述而多是比喻。

借"他意"而煉"此形",頗有"曲線救國"的意味,而這種"重意不重形",其實才是中國文化藝術最關鍵的特徵,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誤解的地方。中國特色的思維和審美,也是基於此而展開的。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是後人根據前人作品進行的粗淺歸類,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看書法史對歷朝歷代會有"總結性"的風格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甚至還增補了一些,比如"晉人尚韻,元人尚態"。這些其實都是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有限資料,根據自己的體認牽強附會的。

就如同我們的教科書定義蘇軾是"偉大的詞人",很多人從小就以為作詞是蘇軾的專業,他每天都投身詩詞的創作中。而實際上,蘇軾是官員,曾做過禮部侍郎,詩詞是他的愛好和消遣,他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往往是他"正事不順"才有的感慨。

同樣,我們不能說唐代人就追求"法",宋代人就追求"意"。說唐人尚法,是因為我看到更多的是唐代的楷書,而這些楷書作品,本來的功用是政令書寫或者墓誌銘而勒刻的碑石,其書寫意圖是非常正式而實用的,並非書寫者自然書寫流露的個性。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多寶塔帖》

這種書寫只能凸顯書寫者的技術,而不能顯露書寫者的藝術狀態。

反之,宋代我們能看到很多文人的書函信件,詩文草稿,本就是自然書寫流露。況且,"尚意"未必是主觀革新,更可能是筆法失傳造成的"不得已而為之"。

蘇軾就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所以,宋代文人的書法,因為筆法未能全部傳承,而更多的顯露文人的內在氣質在字中。這才是"宋尚意"這個現象的原因。蘇軾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宋代與蘇軾齊名的書家黃庭堅評蘇軾書法: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同樣蘇軾黃庭堅對顏真卿的行草都評價頗高,因為唐代顏真卿的"意"也是非常足的。

可見,宋代的書法,因為技術傳承的不全面,反而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的構建,中國藝術對"意"的發展,也是在宋代有了一個高峰。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蘇軾行書《天際烏雲帖》

構建動態平衡:中庸之意

書法追求的"意"的基礎,是中庸之意,當然"形"是"意"的根本,因為在古代文人的環境中,"形"的構建往往都是幼年完成,而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則要在"形"的構建上花很多精力。至少我們要明白,我們看書法的層面和古人不是一致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對平衡狀態的最佳描述,不論天地規律,人情世故都以中庸為最佳,藝術創作當然也要遵循此規律。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最好的"度"。把最好的內容和形式,在最協調的狀態下調整平衡,就是中庸。我們可以稱之為構建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只落形,就是靜態平衡,雖然不違背視覺平衡的基礎,但是隻有工整不能稱之為藝術。

王羲之曾經把書法的各要素以比喻的方式排列起來,他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這其實是用戰場上的比喻,把書法的工具和技術與心理狀態,協調到了一起。"心意"為將軍,說明"心理狀態和想象"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則在其號令下,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王羲之《上虞帖》

對動態的破壞:刻意

字平衡而缺少動態,就不構成藝術,沒有生動靈動之氣,意落了形,就稱之為刻意為之,就會板滯僵化。古人對這個是非常反感的。

武術中的螳螂拳在其拳譜中曾以書法喻拳,說"演式如寫真,寫真宜肖,演式亦宜肖。肖者,肖其局度尺寸也。總演之式,雖大同拆演,然起承、轉頓、進退之間自各有法。如習字然,雖如橫、點、撇、捺各盡其妙,然不知一字之穿插佈置,而字惡乎工。"

這裡說了很重要的觀點,模仿(肖)是要學什麼?是"局度尺寸",而不能在形上完全一致。所以"字惡乎工",工整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同拳術工整,只能表演,不能實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對平衡的破壞:隨意

沒有動態的字不稱為藝術,如果沒有平衡,那就散亂而妖。古人稱之為"信手",而信手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內在修養不足,基本技術欠缺,造成失控而成失衡。

趙構《翰墨志》裡說: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

這裡說的是內在的意如果充足,即士人多是飽學之士,如果稍微訓練勤快一些,也會點畫有度,不至於失控。這說明了隨意信手的原因,是內在的"意"的修養不夠,有趣的是,趙構並沒有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認為字寫的潦草,是因為功夫下的少,反而認為是內在修養欠缺。

可見,古人對"意"的內在要求有多麼的強調。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趙構書法

意法自然:無意之意

我們前面說了,體現中庸之意,其實是中國人對書法乃至對藝術的基本要求。而中國藝術的最高要求,則是藝術和精神能夠和自然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

無意之意,是書法藝術最好的狀態。古代的書法家著意並不在字,而在行文。最典型的就是《蘭亭序》,其實是文章草稿,古人認為離"形"越遠的創作狀態是最好的,所以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的時候,行文也許都不是他著意之處,而是噴薄待發的情緒。這就更是上佳之作。

最關鍵的是,"意"離開"形"很遠,還得能掌握形,不讓其失控,這是最考驗藝術家的綜合能力的。而現代一些書法家,要麼死死抓住臨摹前人的"形"不敢鬆手;要麼就乾脆放浪形骸,表演著自己的筆墨失控。

所以,後世很多學者,都認為《祭侄文稿》在藝術上是高於《蘭亭序》的,此言並非空穴來風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顏真卿《祭侄文稿》

所以,書法的最好境界,是人的狀態的高度調和,與自然之頻率協同。心意為領,意不在字,卻筆下形意兼備。如同傅青主所說:

"吾極知書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紙筆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這就是目的明確的漢字書寫,是刻意而為之;

"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是對偶然的一種即興把控能力,是無意之意而為之。

「轉」中國書法“意不在字”的審美態度

傅山書法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繫刪除】

黃庭堅行書技法字帖《松風閣詩帖筆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