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書法 王羲之 藝術 顏真卿 趙孟頫 煥章的小閣子 2019-06-27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看過孫曉雲女士的《書法有法》的人,不管看沒看得懂,一定都對這樣一個詞語記憶深刻——捻管。在這本書中,孫曉雲把捻管這一概念認為是中國書法的核心所在,是所有書體、所有作品的“靈魂技法”。她認為,捻管就是古代書家密不外傳的“內家功夫”,就好像習武之人的內功一般。

那麼到底什麼是捻管?為什麼要捻管?捻管真的有她說的那麼神嗎?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顧名思義,捻管,就是捻動筆管,在書寫線條的時候,一邊向線條前進的方向拖動,一邊用手指捻動筆管,使得筆管更容易轉向(寫弧線的時候),或者使筆毫糾纏在一起(直線的時候),呈現出一種“絞鋒”的效果。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這種書寫方法的目的也很明確,即使得筆毫能夠更加快捷地改變方向,或者可以更容易地體現出中鋒的效果。在書寫弧形筆畫時,轉折的地方如果僅僅拖動,那麼很容易出現側鋒,使得筆畫無力;如果用手指捻動筆管,帶著筆毫轉變方向,那麼就可以輕鬆地轉變方向,形成一條圓潤完美的弧線。在寫直線時,一邊將筆向前拖動,一邊捻動筆管,筆毫將形成一種糾纏的效果,像麻繩一樣。這樣可以保證書寫的筆畫保持中鋒。

那麼如此看來,捻管法是不是確實像孫曉雲說的那般神乎其神?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並加以普遍的使用呢?本人以為並非如此。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本人曾結識一位某省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年齡已經不小,學王羲之出身,字寫得確實十分不錯,頗有二王的風範。老先生在網上給我們講書法,也像是孫曉雲寫的那書一樣,自始至終都在強調“捻管”這個概念,還經常給我們示範,橫如何使用捻管,豎如何,撇如何,顏體的鉤如何,魏碑的鉤如何,行書的鉤如何,等等等等。比如懸針豎,說是從頭開始,邊捻管邊下拖,到出尖的地方,加大捻管的幅度,使得筆鋒絞在一起,從而慢慢變細而出尖。但是在他示範書寫整個字乃至整張作品的時候,又基本看不出來哪裡有捻管的動作,問他卻又說因為寫行書,捻管的動作小。那麼我想問了,極其微小的捻管動作,對於線條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影響,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平拖前進即可而偏要加上這麼一個可有可無的動作呢?我們再說一個,上面講的那個寫豎畫的過程,本來到最後我們慢慢提筆,使得筆鋒聚攏即可,為什麼要加上一個這麼麻煩的動作來達到只要提筆就能達到的簡單的目的呢?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我們再從其他方面來說,如果真的像上面說的那樣筆筆捻管,是否可以實現正常書寫。我曾經看過一種說法,說捻管法是王羲之經常使用的。但是又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說王羲之愛鵝,因為王羲之執筆之時,食指像鵝頸一樣高高地挺立。那麼我們實際嘗試一下,將食指高聳來寫字並加上捻管的動作。實踐證明,用這種執筆方法,捻管的活動範圍將大大減少,很難實現大角度的轉動。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我們再來說,中國書法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為當作工具來使用的。即使後來有了藝術創作意識,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實用性的,因為漢字是書法的載體。那麼我們又有疑問,像趙孟頫這樣日書萬字,甚至像康裡巎巎那樣的日書三萬,遠超過我們現在使用的所謂方便快捷的各種硬筆的書寫速度,可能實現每一筆都在深思熟慮之後捻管嗎?顯然不可能。

書法有法:捻管真的有孫曉雲說的那麼神嗎?

所以說,捻管雖然是書法中的一個很有特點的筆法,但是並不能把它當作是書法的核心所在,每一筆都捻管的書法,只能是廳堂裡高高掛起供人觀賞的藝術作品,而不能普及大眾。真正的最常用的,還應當是平拖前進,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能。不管會不會書法的人,拿起毛筆來畫道子,都會使用這種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