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國”之重器 “幣”“鼎”生輝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王建國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據介紹,楚金幣的發現很有戲劇性,1986年的農曆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村民周錦好喊來幾個親戚幫忙清理自家的藕塘。將近中午時分,一名親戚從泥塘裡抓出一塊瓦片似的東西,用清水洗淨,沉甸甸的,在陽光照耀下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獲悉後上報,經縣政府安排部署,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瓦片”38塊,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後經鑑定,這些都為楚金幣。無獨有偶,兩個月後,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截至目前,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萬克。除先後於1989年6月被國家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盧金”和1992年被中國錢幣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無印記金鈑外,其餘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後的18年時光,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許建強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但“說起楚文化,不得不說楚大鼎。”許建強說,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是青銅禮器,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東周以來的第一大鼎。1933年被盜掘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三位楚王墓之一,是迄今發現唯一的一座楚王級大墓。在楚王墓的文物隨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楚大鼎青銅器,鼎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腹圍290釐米,重約400公斤,頸部和雙耳均飾以菱形幾何紋或雲紋,三足的上部飾以浮雕獸首,足根處飾以漩渦紋。器形雄偉,霸氣十足,在足的上部和腹底還刻有“安邦”銘文,當屬楚王的鎮國重器。

迄今為止,楚大鼎是我國發現的東周時期體量最大最重的圓鼎,1956年,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保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楚大鼎全國唯一一件複製品,在安徽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複製成功,運抵壽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國”之重器 “幣”“鼎”生輝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王建國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據介紹,楚金幣的發現很有戲劇性,1986年的農曆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村民周錦好喊來幾個親戚幫忙清理自家的藕塘。將近中午時分,一名親戚從泥塘裡抓出一塊瓦片似的東西,用清水洗淨,沉甸甸的,在陽光照耀下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獲悉後上報,經縣政府安排部署,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瓦片”38塊,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後經鑑定,這些都為楚金幣。無獨有偶,兩個月後,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截至目前,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萬克。除先後於1989年6月被國家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盧金”和1992年被中國錢幣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無印記金鈑外,其餘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後的18年時光,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許建強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但“說起楚文化,不得不說楚大鼎。”許建強說,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是青銅禮器,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東周以來的第一大鼎。1933年被盜掘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三位楚王墓之一,是迄今發現唯一的一座楚王級大墓。在楚王墓的文物隨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楚大鼎青銅器,鼎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腹圍290釐米,重約400公斤,頸部和雙耳均飾以菱形幾何紋或雲紋,三足的上部飾以浮雕獸首,足根處飾以漩渦紋。器形雄偉,霸氣十足,在足的上部和腹底還刻有“安邦”銘文,當屬楚王的鎮國重器。

迄今為止,楚大鼎是我國發現的東周時期體量最大最重的圓鼎,1956年,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保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楚大鼎全國唯一一件複製品,在安徽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複製成功,運抵壽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楚大鼎

彰顯特色 楚韻流芳

肖家才向記者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壽縣博物館的展陳條件和功能已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壽縣新城區投資建設一座集展示、科研、教育、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被提上日程。

項目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於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規劃用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預算總投資3.2億元。2016年11月,該項目正式獲省發改委批覆同意立項,支持納入“十三五”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庫,並從省統籌資金中一次性補助項目資金1億元,2018年5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今年4月底,主體工程封頂。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按照省文旅廳的這一建設要求,建成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將充分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壽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併力爭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國”之重器 “幣”“鼎”生輝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王建國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據介紹,楚金幣的發現很有戲劇性,1986年的農曆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村民周錦好喊來幾個親戚幫忙清理自家的藕塘。將近中午時分,一名親戚從泥塘裡抓出一塊瓦片似的東西,用清水洗淨,沉甸甸的,在陽光照耀下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獲悉後上報,經縣政府安排部署,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瓦片”38塊,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後經鑑定,這些都為楚金幣。無獨有偶,兩個月後,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截至目前,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萬克。除先後於1989年6月被國家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盧金”和1992年被中國錢幣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無印記金鈑外,其餘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後的18年時光,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許建強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但“說起楚文化,不得不說楚大鼎。”許建強說,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是青銅禮器,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東周以來的第一大鼎。1933年被盜掘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三位楚王墓之一,是迄今發現唯一的一座楚王級大墓。在楚王墓的文物隨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楚大鼎青銅器,鼎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腹圍290釐米,重約400公斤,頸部和雙耳均飾以菱形幾何紋或雲紋,三足的上部飾以浮雕獸首,足根處飾以漩渦紋。器形雄偉,霸氣十足,在足的上部和腹底還刻有“安邦”銘文,當屬楚王的鎮國重器。

迄今為止,楚大鼎是我國發現的東周時期體量最大最重的圓鼎,1956年,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保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楚大鼎全國唯一一件複製品,在安徽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複製成功,運抵壽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楚大鼎

彰顯特色 楚韻流芳

肖家才向記者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壽縣博物館的展陳條件和功能已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壽縣新城區投資建設一座集展示、科研、教育、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被提上日程。

項目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於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規劃用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預算總投資3.2億元。2016年11月,該項目正式獲省發改委批覆同意立項,支持納入“十三五”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庫,並從省統籌資金中一次性補助項目資金1億元,2018年5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今年4月底,主體工程封頂。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按照省文旅廳的這一建設要求,建成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將充分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壽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併力爭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古城壽縣

·館長說·

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作出重要指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這為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壽縣博物館應運而生,如今已走過風雨兼程的60個春秋。60年風雨兼程,60載歲月如歌。一座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它儲存著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著城市文化的精髓,凸顯著城市歷史的縱深。

作為千年古城歷史文化之匯聚點的壽縣博物館,是淮南市厚植文化底蘊的重要著力點,承載了文化建設的重大使命,這裡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傳承與創新交相輝映,多元文化和諧相融。在這裡,你可以讀懂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鎮館之寶·

戰國 “越王者旨於賜”劍

壽縣壽春鎮南關村西圈墓地出土。通長54.5釐米,柄長8.6釐米,劍刃寬4.6釐米,格寬4.8釐米。由劍身、格、柄和首四部分組成。劍身中脊凸線,前鍔內狹收,寬劍格,中部起脊,其正背兩面用綠松石鑲嵌的雙勾鳥蟲篆:“王越王越”和“者旨於賜”八字銘文,白字綠底,字跡清晰美觀,工藝精細,極富裝飾性。圓莖劍柄,上有兩道凸箍,箍上用綠松石鑲嵌出勾連雲紋。圓形喇叭狀劍首,飾三組同心圓弦和線條斜角紋。據考“者旨於賜”即為勾踐之子鼫與,緩讀為者旨於賜,急讀則為鼫與,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六年。

此劍與1995年浙江省博物館從香港國際拍賣中心購回收藏的越王劍形制、銘文、工藝相同,是該館館藏古代青銅兵器中的鎮館之寶。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國”之重器 “幣”“鼎”生輝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王建國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據介紹,楚金幣的發現很有戲劇性,1986年的農曆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村民周錦好喊來幾個親戚幫忙清理自家的藕塘。將近中午時分,一名親戚從泥塘裡抓出一塊瓦片似的東西,用清水洗淨,沉甸甸的,在陽光照耀下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獲悉後上報,經縣政府安排部署,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瓦片”38塊,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後經鑑定,這些都為楚金幣。無獨有偶,兩個月後,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截至目前,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萬克。除先後於1989年6月被國家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盧金”和1992年被中國錢幣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無印記金鈑外,其餘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後的18年時光,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許建強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但“說起楚文化,不得不說楚大鼎。”許建強說,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是青銅禮器,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東周以來的第一大鼎。1933年被盜掘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三位楚王墓之一,是迄今發現唯一的一座楚王級大墓。在楚王墓的文物隨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楚大鼎青銅器,鼎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腹圍290釐米,重約400公斤,頸部和雙耳均飾以菱形幾何紋或雲紋,三足的上部飾以浮雕獸首,足根處飾以漩渦紋。器形雄偉,霸氣十足,在足的上部和腹底還刻有“安邦”銘文,當屬楚王的鎮國重器。

迄今為止,楚大鼎是我國發現的東周時期體量最大最重的圓鼎,1956年,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保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楚大鼎全國唯一一件複製品,在安徽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複製成功,運抵壽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楚大鼎

彰顯特色 楚韻流芳

肖家才向記者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壽縣博物館的展陳條件和功能已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壽縣新城區投資建設一座集展示、科研、教育、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被提上日程。

項目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於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規劃用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預算總投資3.2億元。2016年11月,該項目正式獲省發改委批覆同意立項,支持納入“十三五”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庫,並從省統籌資金中一次性補助項目資金1億元,2018年5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今年4月底,主體工程封頂。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按照省文旅廳的這一建設要求,建成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將充分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壽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併力爭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古城壽縣

·館長說·

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作出重要指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這為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壽縣博物館應運而生,如今已走過風雨兼程的60個春秋。60年風雨兼程,60載歲月如歌。一座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它儲存著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著城市文化的精髓,凸顯著城市歷史的縱深。

作為千年古城歷史文化之匯聚點的壽縣博物館,是淮南市厚植文化底蘊的重要著力點,承載了文化建設的重大使命,這裡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傳承與創新交相輝映,多元文化和諧相融。在這裡,你可以讀懂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鎮館之寶·

戰國 “越王者旨於賜”劍

壽縣壽春鎮南關村西圈墓地出土。通長54.5釐米,柄長8.6釐米,劍刃寬4.6釐米,格寬4.8釐米。由劍身、格、柄和首四部分組成。劍身中脊凸線,前鍔內狹收,寬劍格,中部起脊,其正背兩面用綠松石鑲嵌的雙勾鳥蟲篆:“王越王越”和“者旨於賜”八字銘文,白字綠底,字跡清晰美觀,工藝精細,極富裝飾性。圓莖劍柄,上有兩道凸箍,箍上用綠松石鑲嵌出勾連雲紋。圓形喇叭狀劍首,飾三組同心圓弦和線條斜角紋。據考“者旨於賜”即為勾踐之子鼫與,緩讀為者旨於賜,急讀則為鼫與,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六年。

此劍與1995年浙江省博物館從香港國際拍賣中心購回收藏的越王劍形制、銘文、工藝相同,是該館館藏古代青銅兵器中的鎮館之寶。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戰國 “越王者旨於賜”劍

漢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

壽縣壽春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工地出土。通長9.2釐米,通寬7釐米。金帶扣正面略呈長方形,一端稍大呈圓弧形;正面主飾一條高浮雕的螭龍,周圍襯飾七條小螭龍。金扣是先用成形的金片按主題紋飾構圖要求鑿鏨成鏤空狀,再經模壓捶揲程序製成凹凸起伏的浮雕主龍和七小龍的初形,並在其表面採用細如髮絲的金線焊接出龍的眼、嘴、須、爪及雲紋等細微輪廓,然後再根據龍體不同部位起伏跌宕的需要,在龍身上累滿大小不等的金珠及松石鑲嵌飾物,在一週的邊緣處,用金絲絞擰成繩紋再焊接成菱形紋帶,其間嵌飾以松石。

帶扣的紋飾採用鏤空、隱與現、虛與實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現了螭龍若隱若現,穿雲駕霧,彷彿遨遊於天地間,給人以靈動神祕而又飄逸灑脫的藝術感染力,其繁縟複雜而又精美的製作工藝,是漢代金器中的珍品。

"
“來到這裡,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彷彿我們的精神又回到那些舊時光,鐘鼓鏗鏘,淮水湯湯,以壽為名,源遠流長。”盛夏時節,在安徽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壽縣古城西大街。

在古城西大街中段南側,壽縣博物館與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古建築群隔街相望。博物館建築仿漢代高臺式,兩邊設淺浮雕,西邊為淝水之戰,展示投鞭斷流、圍棋賭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四個成語典故;東邊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及豆腐製作場景。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壽縣博物館

時光雋永 國寶薈萃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後曾建都於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經營400餘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一度作為楚國最後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澱地。“多次建都於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蹟,使這裡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聖地。壽縣博物館用眾多國之珍寶中的部分集萃,展示本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談及歷史,肖家才充滿自豪。

壽縣博物館是新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地方綜合類縣級博物館。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老城區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2001年投資3400萬元,在壽春鎮西大街興建新館,2006年對外開放,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主樓為內四層外三層框架結構,坐南朝北。緩步而入,《楚風壽春·漢韻淮南》陳列位於主樓展區二、三層,分為《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窯瓷生輝》《佛光普照》《彩瓷繽紛》和《廉風德化》7個專題,共12個展廳。“僅2018年,壽縣博物館就接待觀眾30萬餘人次,講解接待近千場。”肖家才介紹,壽縣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擁有藏品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在內容、形式的佈局上,既考慮到以傳統按歷史順序陳列的模式,也兼顧濃郁的地方特色,做到重點突出,立意新穎。”說到博物館,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如數家珍,“陳列展出文物1000餘件(套),通過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電動沙盤、文字說明等向觀眾展示了壽縣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於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是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壽縣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說。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

“國”之重器 “幣”“鼎”生輝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王建國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據介紹,楚金幣的發現很有戲劇性,1986年的農曆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村民周錦好喊來幾個親戚幫忙清理自家的藕塘。將近中午時分,一名親戚從泥塘裡抓出一塊瓦片似的東西,用清水洗淨,沉甸甸的,在陽光照耀下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獲悉後上報,經縣政府安排部署,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瓦片”38塊,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後經鑑定,這些都為楚金幣。無獨有偶,兩個月後,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截至目前,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萬克。除先後於1989年6月被國家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盧金”和1992年被中國錢幣博物館調撥1塊“郢爰”、1塊無印記金鈑外,其餘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後的18年時光,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許建強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但“說起楚文化,不得不說楚大鼎。”許建強說,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是青銅禮器,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的東周以來的第一大鼎。1933年被盜掘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三位楚王墓之一,是迄今發現唯一的一座楚王級大墓。在楚王墓的文物隨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楚大鼎青銅器,鼎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腹圍290釐米,重約400公斤,頸部和雙耳均飾以菱形幾何紋或雲紋,三足的上部飾以浮雕獸首,足根處飾以漩渦紋。器形雄偉,霸氣十足,在足的上部和腹底還刻有“安邦”銘文,當屬楚王的鎮國重器。

迄今為止,楚大鼎是我國發現的東周時期體量最大最重的圓鼎,1956年,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保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楚大鼎全國唯一一件複製品,在安徽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複製成功,運抵壽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楚大鼎

彰顯特色 楚韻流芳

肖家才向記者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壽縣博物館的展陳條件和功能已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壽縣新城區投資建設一座集展示、科研、教育、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被提上日程。

項目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於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規劃用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預算總投資3.2億元。2016年11月,該項目正式獲省發改委批覆同意立項,支持納入“十三五”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庫,並從省統籌資金中一次性補助項目資金1億元,2018年5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今年4月底,主體工程封頂。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按照省文旅廳的這一建設要求,建成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將充分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壽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併力爭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古城壽縣

·館長說·

壽縣文旅局副局長、壽縣博物館館長肖家才: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作出重要指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這為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壽縣博物館應運而生,如今已走過風雨兼程的60個春秋。60年風雨兼程,60載歲月如歌。一座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它儲存著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著城市文化的精髓,凸顯著城市歷史的縱深。

作為千年古城歷史文化之匯聚點的壽縣博物館,是淮南市厚植文化底蘊的重要著力點,承載了文化建設的重大使命,這裡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傳承與創新交相輝映,多元文化和諧相融。在這裡,你可以讀懂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鎮館之寶·

戰國 “越王者旨於賜”劍

壽縣壽春鎮南關村西圈墓地出土。通長54.5釐米,柄長8.6釐米,劍刃寬4.6釐米,格寬4.8釐米。由劍身、格、柄和首四部分組成。劍身中脊凸線,前鍔內狹收,寬劍格,中部起脊,其正背兩面用綠松石鑲嵌的雙勾鳥蟲篆:“王越王越”和“者旨於賜”八字銘文,白字綠底,字跡清晰美觀,工藝精細,極富裝飾性。圓莖劍柄,上有兩道凸箍,箍上用綠松石鑲嵌出勾連雲紋。圓形喇叭狀劍首,飾三組同心圓弦和線條斜角紋。據考“者旨於賜”即為勾踐之子鼫與,緩讀為者旨於賜,急讀則為鼫與,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六年。

此劍與1995年浙江省博物館從香港國際拍賣中心購回收藏的越王劍形制、銘文、工藝相同,是該館館藏古代青銅兵器中的鎮館之寶。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戰國 “越王者旨於賜”劍

漢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

壽縣壽春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工地出土。通長9.2釐米,通寬7釐米。金帶扣正面略呈長方形,一端稍大呈圓弧形;正面主飾一條高浮雕的螭龍,周圍襯飾七條小螭龍。金扣是先用成形的金片按主題紋飾構圖要求鑿鏨成鏤空狀,再經模壓捶揲程序製成凹凸起伏的浮雕主龍和七小龍的初形,並在其表面採用細如髮絲的金線焊接出龍的眼、嘴、須、爪及雲紋等細微輪廓,然後再根據龍體不同部位起伏跌宕的需要,在龍身上累滿大小不等的金珠及松石鑲嵌飾物,在一週的邊緣處,用金絲絞擰成繩紋再焊接成菱形紋帶,其間嵌飾以松石。

帶扣的紋飾採用鏤空、隱與現、虛與實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現了螭龍若隱若現,穿雲駕霧,彷彿遨遊於天地間,給人以靈動神祕而又飄逸灑脫的藝術感染力,其繁縟複雜而又精美的製作工藝,是漢代金器中的珍品。

安徽淮南:楚風楚韻潤壽州

漢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

作者:孫玉寶 張昌濤 趙鴻冰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進 劉寧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