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張楚自洽的邏輯是:“還是‘從眾心理’作祟,他們貌似很熱愛一樣東西,其實也挺盲目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張楚認為應該保持有所邊界,這是藝術家需要有的特質,只有有了邊界才能確定自我的尺度。而說到自己的邊界時,張楚覺得:“當我真正找到邊界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去說教了,可以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也更加收斂。”

張楚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態比過去更積極,既然現在已經找到自我問題的所在,就沒有必要再去傳遞孤獨和傷感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出新專輯,為《枕頭人》創作主題曲,一下子又忙了起來。

張楚:不能單純地說忙了起來,新唱片出來,我又梳理了一下自己,感覺又清醒了很多。

新京報:你所指的清醒指哪些方面?

張楚:年輕時都很喜歡先鋒的東西,但是人到最後還是最需要沉澱,現在越來越喜歡沉澱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有邊界感。當人有了邊界,一下就會強大,不會再脆弱,反而更清晰。當整個人變得清晰了,就不會再人云亦云,或者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張楚自洽的邏輯是:“還是‘從眾心理’作祟,他們貌似很熱愛一樣東西,其實也挺盲目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張楚認為應該保持有所邊界,這是藝術家需要有的特質,只有有了邊界才能確定自我的尺度。而說到自己的邊界時,張楚覺得:“當我真正找到邊界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去說教了,可以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也更加收斂。”

張楚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態比過去更積極,既然現在已經找到自我問題的所在,就沒有必要再去傳遞孤獨和傷感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出新專輯,為《枕頭人》創作主題曲,一下子又忙了起來。

張楚:不能單純地說忙了起來,新唱片出來,我又梳理了一下自己,感覺又清醒了很多。

新京報:你所指的清醒指哪些方面?

張楚:年輕時都很喜歡先鋒的東西,但是人到最後還是最需要沉澱,現在越來越喜歡沉澱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有邊界感。當人有了邊界,一下就會強大,不會再脆弱,反而更清晰。當整個人變得清晰了,就不會再人云亦云,或者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圖源藝人微博

新京報:除了音樂創作,你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

張楚:對。當你離開城市,走進熱帶雨林,登上海島,竭盡所能地與大自然接近,自然裡的信息與人類的工業文明信息完全不同,多接觸這些信息,會對自己的文明和自我生活重新梳理。有一個科學家說過,人類的進化除了父母的DNA遺傳以外,還有一部分就是下一代有沒有接受新的資源信息。如果有的話人類就會進步,如果只遺傳父母的DNA人類就停止前進了。

新京報:你常去哪類國家?

張楚:我還是挺喜歡像挪威這類的北歐國家,其次是泰國,讓人很放鬆,日本比較有自己的體系,意大利文化底蘊厚,人比較自然低調。

新京報:你在微博裡曾寫過,自己的願望是去奧斯陸做一個賣帝王蟹的人?

張楚:對,奧斯陸是北歐較大的遊客城市,那裡有一個特別的蟹場,遊客買完海鮮還可以就地加工,看上去有點像食堂,在那兒吹著海風賣帝王蟹應該很享受。當時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我知道包括歐美的很多音樂家,最後都喜歡去北歐沉澱一下,讓自己清醒過來。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張楚自洽的邏輯是:“還是‘從眾心理’作祟,他們貌似很熱愛一樣東西,其實也挺盲目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張楚認為應該保持有所邊界,這是藝術家需要有的特質,只有有了邊界才能確定自我的尺度。而說到自己的邊界時,張楚覺得:“當我真正找到邊界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去說教了,可以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也更加收斂。”

張楚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態比過去更積極,既然現在已經找到自我問題的所在,就沒有必要再去傳遞孤獨和傷感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出新專輯,為《枕頭人》創作主題曲,一下子又忙了起來。

張楚:不能單純地說忙了起來,新唱片出來,我又梳理了一下自己,感覺又清醒了很多。

新京報:你所指的清醒指哪些方面?

張楚:年輕時都很喜歡先鋒的東西,但是人到最後還是最需要沉澱,現在越來越喜歡沉澱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有邊界感。當人有了邊界,一下就會強大,不會再脆弱,反而更清晰。當整個人變得清晰了,就不會再人云亦云,或者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圖源藝人微博

新京報:除了音樂創作,你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

張楚:對。當你離開城市,走進熱帶雨林,登上海島,竭盡所能地與大自然接近,自然裡的信息與人類的工業文明信息完全不同,多接觸這些信息,會對自己的文明和自我生活重新梳理。有一個科學家說過,人類的進化除了父母的DNA遺傳以外,還有一部分就是下一代有沒有接受新的資源信息。如果有的話人類就會進步,如果只遺傳父母的DNA人類就停止前進了。

新京報:你常去哪類國家?

張楚:我還是挺喜歡像挪威這類的北歐國家,其次是泰國,讓人很放鬆,日本比較有自己的體系,意大利文化底蘊厚,人比較自然低調。

新京報:你在微博裡曾寫過,自己的願望是去奧斯陸做一個賣帝王蟹的人?

張楚:對,奧斯陸是北歐較大的遊客城市,那裡有一個特別的蟹場,遊客買完海鮮還可以就地加工,看上去有點像食堂,在那兒吹著海風賣帝王蟹應該很享受。當時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我知道包括歐美的很多音樂家,最後都喜歡去北歐沉澱一下,讓自己清醒過來。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新京報: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原創音樂是否有一定積極的影響?

張楚:現在傳播廣的都是最容易的東西,不可能像我們從前那樣傳播一個很深刻的作品,你去看看抖音就知道了。

新京報:你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嗎?

張楚:我越來越覺得現在文化氛圍特別需要沉澱,大家幹什麼都是一窩蜂,好像聊得很認真,但第二天就不聊了,轉而聊別的事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亂來,邊界體系不清晰,我希望自己不是這樣的人。

新京報:今年夏天,樂隊似乎又成了一個焦點的話題,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張楚:有耳聞,我不願意太深入地去了解這些,因為我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任何傳播在中國都是可行的,允許別人去傳播。

新京報:30年後再為舞臺劇作主題曲,能否為我們分享下幕後?

張楚:今年四月初我受到了鼓樓西劇場的邀請,要為改成大劇場版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主題曲。《羽毛》的創作靈感是因為這個話劇名《枕頭人》非常有特點,加上我睡覺一般都是羽毛枕頭。另外一個特別大的啟發是,枕頭實質是一個很空的東西,它承載著夢和潛意識,因此用“羽毛”命名,也是想讓藝術和思想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相比影視配樂,舞臺劇配樂的戲劇張力和空間感更加寬廣,音樂可以隨意地誇張和放大,這與普通的歌曲的混音所產生的效果不同。這首《羽毛》也被收錄進“原力計劃2019”七月合輯《重生少年》中。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張楚自洽的邏輯是:“還是‘從眾心理’作祟,他們貌似很熱愛一樣東西,其實也挺盲目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張楚認為應該保持有所邊界,這是藝術家需要有的特質,只有有了邊界才能確定自我的尺度。而說到自己的邊界時,張楚覺得:“當我真正找到邊界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去說教了,可以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也更加收斂。”

張楚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態比過去更積極,既然現在已經找到自我問題的所在,就沒有必要再去傳遞孤獨和傷感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出新專輯,為《枕頭人》創作主題曲,一下子又忙了起來。

張楚:不能單純地說忙了起來,新唱片出來,我又梳理了一下自己,感覺又清醒了很多。

新京報:你所指的清醒指哪些方面?

張楚:年輕時都很喜歡先鋒的東西,但是人到最後還是最需要沉澱,現在越來越喜歡沉澱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有邊界感。當人有了邊界,一下就會強大,不會再脆弱,反而更清晰。當整個人變得清晰了,就不會再人云亦云,或者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圖源藝人微博

新京報:除了音樂創作,你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

張楚:對。當你離開城市,走進熱帶雨林,登上海島,竭盡所能地與大自然接近,自然裡的信息與人類的工業文明信息完全不同,多接觸這些信息,會對自己的文明和自我生活重新梳理。有一個科學家說過,人類的進化除了父母的DNA遺傳以外,還有一部分就是下一代有沒有接受新的資源信息。如果有的話人類就會進步,如果只遺傳父母的DNA人類就停止前進了。

新京報:你常去哪類國家?

張楚:我還是挺喜歡像挪威這類的北歐國家,其次是泰國,讓人很放鬆,日本比較有自己的體系,意大利文化底蘊厚,人比較自然低調。

新京報:你在微博裡曾寫過,自己的願望是去奧斯陸做一個賣帝王蟹的人?

張楚:對,奧斯陸是北歐較大的遊客城市,那裡有一個特別的蟹場,遊客買完海鮮還可以就地加工,看上去有點像食堂,在那兒吹著海風賣帝王蟹應該很享受。當時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我知道包括歐美的很多音樂家,最後都喜歡去北歐沉澱一下,讓自己清醒過來。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新京報: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原創音樂是否有一定積極的影響?

張楚:現在傳播廣的都是最容易的東西,不可能像我們從前那樣傳播一個很深刻的作品,你去看看抖音就知道了。

新京報:你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嗎?

張楚:我越來越覺得現在文化氛圍特別需要沉澱,大家幹什麼都是一窩蜂,好像聊得很認真,但第二天就不聊了,轉而聊別的事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亂來,邊界體系不清晰,我希望自己不是這樣的人。

新京報:今年夏天,樂隊似乎又成了一個焦點的話題,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張楚:有耳聞,我不願意太深入地去了解這些,因為我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任何傳播在中國都是可行的,允許別人去傳播。

新京報:30年後再為舞臺劇作主題曲,能否為我們分享下幕後?

張楚:今年四月初我受到了鼓樓西劇場的邀請,要為改成大劇場版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主題曲。《羽毛》的創作靈感是因為這個話劇名《枕頭人》非常有特點,加上我睡覺一般都是羽毛枕頭。另外一個特別大的啟發是,枕頭實質是一個很空的東西,它承載著夢和潛意識,因此用“羽毛”命名,也是想讓藝術和思想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相比影視配樂,舞臺劇配樂的戲劇張力和空間感更加寬廣,音樂可以隨意地誇張和放大,這與普通的歌曲的混音所產生的效果不同。這首《羽毛》也被收錄進“原力計劃2019”七月合輯《重生少年》中。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群噢~群裡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1.吐槽和調戲報報及編輯部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為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群裡一起快樂追星!

QQ群號:624223272

"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報報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今晚,搖滾歌手張楚新專輯《一部分》發佈會在北京九霄俱樂部舉行,在現場他不僅演唱新專輯《一部分》中的部分歌曲,也讓很多觀眾重溫瞭如《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螞蟻螞蟻》《光明大道》等,由他當年創作的經典作品。

對中國搖滾迷來說,張楚的名字代表一個時代,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先後發行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造飛機的工廠》三張專輯,猶如一位脫離塵囂的搖滾詩人,深沉的聲線,強而有力地闡述著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之後,他更是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這個稱號及那個年代,被後來的搖滾迷們視為中國搖滾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張楚便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進入半隱退狀態。

十餘年間張楚先後簽約過三家公司,並發表了一張EP唱片《不在繩子上的珍珠》,2018年5月張楚與街聲的合約期滿,他選擇再次與經理人張秦合作,簽約成為弓長三人禾旗下音樂人。雖然早已退卻年輕時的光環,但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如今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2018年12月30日,張楚再次發表了他創作的十首完整錄音室版的專輯《一部分》,並在日前推出專輯黑膠版。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同時,張楚也受邀為鼓樓西劇場出品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了主題曲《羽毛》,大劇場版話劇《枕頭人》繼8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於9月18日-21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再次上演,這也是張楚繼給當年還是學生的孟京輝寫歌之後,三十年來再一次為舞臺作品配樂,他也因此在今年高頻率回到大眾視野。

在面對新京報記者時,張楚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 簡單”,而至於那些過往,他說,“我從來不回頭去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

淡出

01

那個年代原創音樂認知單一

此次採訪沒有在獨立的空間,張楚選擇與記者坐在鼓樓西劇場的公共咖啡廳。

當天下午正趕上劇場《非常懸疑》在演出,雖然不斷有年輕人從張楚身邊經過,但這些趕著進場的年輕人,即使與他四目相視,卻很難將眼前的男人與中國搖滾聯繫在一起。

如今距離紅磡那場演唱會已經整整過去了25年,眼前的張楚皮膚黝黑,面容清瘦,說起話來的聲線亦如當年略顯沙啞。

這些年,在張楚的採訪關鍵詞裡一直離不開“紅磡”與“魔巖三傑”,問他是否感到困惑,他說如今的自己早已釋然。張楚說自己是一個從來不喜歡回頭看的人,這次能夠被大家關注無非是出了一張專輯,為話劇寫了一首主題曲:“可能會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段時期,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對文化的熱愛外,更多的還是想去實現某些自我價值。”

那年紅磡演唱會之後,如日中天的幾個年輕人回到內地本想大幹一場,卻發現大部分地區的音響設備完全達不到一場搖滾演出的基礎要求。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年輕的張楚。(圖源張楚微博

在彼時“走穴”盛行但不願向“伴奏帶”妥協的張楚看來,演出市場看似紅火,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演出機會並不多:“那時候國內的版權體系,與音樂相關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最初原創音樂一直存在著沒有形成獨立體系、對搖滾樂認知單一、有從眾心等問題,一旦文化形成了從眾現象,整個行業就容易混亂,一切也就沒辦法發展。”在張楚看來,那個年代僅剩的魅力在於思想得到了釋放。

離開

02

想過一過“上班”的生活

從紅磡演唱會到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個人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中國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張楚備受矚目的時期,但那時的他有著不一樣的思考,進而選擇“離開”:“那時想法越來越多,覺得在內心滋生的很多高標準跟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存在差距,我無法接受現實,只好離開。”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加之那時期音樂市場的日趨商業化,整體比較偏重流行音樂,北京唱片公司都在主推偶像歌手,原創音樂逐步走向低迷,此時搖滾音樂已不再是90年代初大眾願意接受的主流文化,已逐漸被邊緣化等原因,這一切加速了張楚決定離開的腳步。

遵循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張楚說,只要不再過每天排練和演出交替往復的日子就滿足了。“我被束縛在音樂的圈子裡太久,以至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我完全不瞭解其他人如何生活。”

回想起那段時光,張楚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電腦,與朋友出去玩,也去做過修理工,過著一個能夠上下班的生活,主要想讓自己受點罪,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找一個平衡。回西安的張楚獨自租住在西安旅遊局的職工宿舍裡,在最初的四年時間裡,他沒有創作,沒有任何表達。

轉身

03

無公司時期瑣事是最大挑戰

在交談過程中,張楚對於一切關於音樂,旅行,閱讀等方面的問題滔滔不絕,而一旦提及過去的經歷,他常用“我早已不再想”或“跟我沒什麼關係”予以迴應。2004年張楚簽約新唱片公司“迴歸”,但他並不大認同那次算“復出”,“復不復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還想繼續創作作品。回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張楚的微博,以前大部分都是在分享旅遊和工作的日常

張楚首先選擇了海邊城市青島定居,決定回北京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簽約新唱片公司,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一度因為解約問題,最終不歡而散。

通過那次“解約門”,張楚坦言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更是挑戰自己:“沒有了唱片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要自己去處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處處都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從那時起,我強迫自己每天進步多一點,這總歸算是好的進步標準。當這個標準延續至今,我能將很多東西看得更加清晰,這是快樂的事。”

長年以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創作自己音樂的張楚,在2014年推出EP《清楚》之後越發覺得,音樂並非靠一人之力能完成所有工作,要靠專業的調音師做現場,音樂發展不太可能脫離唱片體系。在經歷了早期合同糾紛,致使多年堅持不再簽約任何唱片公司的張楚,此時又開始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重啟

04

半年唱滿14 座城市

2016年一場名為“微小相見”的全國巡迴演唱會拉開序幕,從2016年5月西安啟程到當年11月的北京,張楚在半年時間內唱滿了14座城市,演出體量均是劇場、音樂廳級別的千人場館,“巡演是更加職業化與能力化的體現,演唱兩個小時,不僅得有體力、有技術,還要考慮能不能傳遞給聽眾更多東西,跟周圍環境的銜接度,總之,跟過去的自己做的演出相比,這是第一次將一切考慮得如此周全。”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2016年張楚“微小相見”全國劇場巡演北京站

也是在那一年,張楚發行了EP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

如今的張楚再談起原創音樂環境,他坦言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有了進步,但整體環境又跟兩年前做巡演時比有變化,在當下看流量的時代,再做類似的巡演實際難度會很大,他為此也感到惋惜。

邊界

05

沒必要再傳遞孤獨和傷感

作為昔日的微博控,2016年以前,張楚曾事無鉅細地將自己那段時間的生活瑣事、每場演出之後的感悟,原封不動地放到開放的空間,即使當時新專輯發行後有不同評價的聲音,他也依然坦蕩地將其轉發到微博上,有歌迷質疑他錯拍、跑調,他也會在微博上回應“我唱歌有些斷句是funk的方式,是我喜歡的特點。我覺得funk有趣”。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張楚自洽的邏輯是:“還是‘從眾心理’作祟,他們貌似很熱愛一樣東西,其實也挺盲目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張楚認為應該保持有所邊界,這是藝術家需要有的特質,只有有了邊界才能確定自我的尺度。而說到自己的邊界時,張楚覺得:“當我真正找到邊界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去說教了,可以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也更加收斂。”

張楚坦言,如今自己的心態比過去更積極,既然現在已經找到自我問題的所在,就沒有必要再去傳遞孤獨和傷感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出新專輯,為《枕頭人》創作主題曲,一下子又忙了起來。

張楚:不能單純地說忙了起來,新唱片出來,我又梳理了一下自己,感覺又清醒了很多。

新京報:你所指的清醒指哪些方面?

張楚:年輕時都很喜歡先鋒的東西,但是人到最後還是最需要沉澱,現在越來越喜歡沉澱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有邊界感。當人有了邊界,一下就會強大,不會再脆弱,反而更清晰。當整個人變得清晰了,就不會再人云亦云,或者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圖源藝人微博

新京報:除了音樂創作,你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

張楚:對。當你離開城市,走進熱帶雨林,登上海島,竭盡所能地與大自然接近,自然裡的信息與人類的工業文明信息完全不同,多接觸這些信息,會對自己的文明和自我生活重新梳理。有一個科學家說過,人類的進化除了父母的DNA遺傳以外,還有一部分就是下一代有沒有接受新的資源信息。如果有的話人類就會進步,如果只遺傳父母的DNA人類就停止前進了。

新京報:你常去哪類國家?

張楚:我還是挺喜歡像挪威這類的北歐國家,其次是泰國,讓人很放鬆,日本比較有自己的體系,意大利文化底蘊厚,人比較自然低調。

新京報:你在微博裡曾寫過,自己的願望是去奧斯陸做一個賣帝王蟹的人?

張楚:對,奧斯陸是北歐較大的遊客城市,那裡有一個特別的蟹場,遊客買完海鮮還可以就地加工,看上去有點像食堂,在那兒吹著海風賣帝王蟹應該很享受。當時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我知道包括歐美的很多音樂家,最後都喜歡去北歐沉澱一下,讓自己清醒過來。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新京報: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原創音樂是否有一定積極的影響?

張楚:現在傳播廣的都是最容易的東西,不可能像我們從前那樣傳播一個很深刻的作品,你去看看抖音就知道了。

新京報:你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嗎?

張楚:我越來越覺得現在文化氛圍特別需要沉澱,大家幹什麼都是一窩蜂,好像聊得很認真,但第二天就不聊了,轉而聊別的事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亂來,邊界體系不清晰,我希望自己不是這樣的人。

新京報:今年夏天,樂隊似乎又成了一個焦點的話題,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張楚:有耳聞,我不願意太深入地去了解這些,因為我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任何傳播在中國都是可行的,允許別人去傳播。

新京報:30年後再為舞臺劇作主題曲,能否為我們分享下幕後?

張楚:今年四月初我受到了鼓樓西劇場的邀請,要為改成大劇場版的話劇《枕頭人》創作主題曲。《羽毛》的創作靈感是因為這個話劇名《枕頭人》非常有特點,加上我睡覺一般都是羽毛枕頭。另外一個特別大的啟發是,枕頭實質是一個很空的東西,它承載著夢和潛意識,因此用“羽毛”命名,也是想讓藝術和思想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相比影視配樂,舞臺劇配樂的戲劇張力和空間感更加寬廣,音樂可以隨意地誇張和放大,這與普通的歌曲的混音所產生的效果不同。這首《羽毛》也被收錄進“原力計劃2019”七月合輯《重生少年》中。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群噢~群裡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1.吐槽和調戲報報及編輯部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為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群裡一起快樂追星!

QQ群號:624223272

張楚:我從不回頭看,也沒必要再傳遞孤獨

本文為文藝sao客(ID:so_art)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