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展現錦上“丹青”

手工藝 藝術 紡織 菏澤日報 2017-06-07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傑

6月4日上午,由菏澤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的“曹州非遺大講堂+圖書館公開課”活動第六講正式開講。本次是由中國魯錦博物館館長路維民主講《魯錦》,主要講述鄄城魯錦的起源、織造技藝、文化內涵等內容。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鄄城縣便出現了魯錦,當時的魯錦工藝比較粗糙,花色單調,品種較少。隨著紡織機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應用,魯錦工藝有了很大提高。到了清代,鄄城魯錦被當地官吏作為貢品,上獻朝廷。這種土生土長的農家織錦,在錦衣玉食的統治者面前,成為珍貴的寶物。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民間工藝品標本室裡,至今還收藏著清末鄄城魯錦數百個品種。

會織魯錦,曾是女孩心靈手巧的標誌

“早在距今五千年的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魯西南地區的古代先民們就掌握了葛、麻的紡織技術。在菏澤市境內的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足底部,有著明顯的粗細不同的印織紋。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的織造機具——鋸織機,也叫腰機。在清代,濮洲(今山東鄄城)出產的織錦曾作為貢品進獻宮廷,成為大內御用之物。魯錦在中國紡織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為手工紡織面料的突出代表,是黃河文明的重要載體,它的產生和發展是黃河文化的見證。”6月4日上午,中國魯錦博物館館長路維民在公開課一開始,就介紹了魯錦的起源。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葛、麻、絲、織繡工藝揉於棉紡,形成了魯西南棉錦,因織工精細、絢麗多彩極似織錦而於1985年被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定名為“魯西南織錦”,簡稱“魯錦”。魯錦圖樣花色品種繁多,逾越千種,佈局設計、紋路構圖嚴密,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適銷世界許多國家。

“魯錦在魯西南地區廣為流傳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被作為少女出嫁的陪嫁。”路維民說,“每一個少女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家裡的母親或親戚朋友學織造魯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準備織錦嫁妝。織錦嫁妝主要包括被面、褥面、床單、帳子、衣料、手巾、包袱帶等。本地正是以織錦的花色和數量來衡量姑娘的品德和手藝。如果她織得又多又好,花色又是別人都不會織的,這個女孩就能找到一個好婆家。這就是女孩心靈手巧的一個標誌。”

72道流程,成就藝術精品

“作為全手工操作的提花家織布,魯錦的織造過程全部在自家完成,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大大小小要經過七十二道繁雜的工序。其中掏綜是魯錦織造的核心技藝,根據織錦圖案的設計要求,將1200根經線分別準確穿過不同位置的四個綜片,這是保證織錦圖案完美體現的重要環節。能熟練掌握掏綜技藝的只是一少部分織工。”魯錦有複雜的織造技藝,路維民表示,如果把織錦工藝粗略地歸納一下,可以概括為十八道主工序:採棉、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做綜、掏綜、吊機、栓布、備緯、織布、了機。每道主工序裡還有很多道子工序,可以想象得出,織錦裡蘊藏著多少繁雜的勞動,而這也正是魯錦工藝價值的體現。

據介紹,魯錦以22種基本色線可以變幻出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千變萬化、巧奪天工。魯錦的圖案意境,是靠各種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來體現,不是具體的事物形象,而是通過抽象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間接的,因而更具有藝術魅力。

“純手工織造以及提花技藝的運用是魯錦最大的特點之一,魯錦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它的手工織造工藝,任何檔次的工業紡織品能替代的只是魯錦的使用功能。脫離了手工織造的魯錦,只能被稱之為純棉紡織品,沒有相應的文化、歷史和工藝價值。”路維民認為,日益工業化的今天,手工產品日益顯現出其特有的價值,蘊含了更多的價值量,同時許多的魯錦織造技藝是現代任何紡織機器都難以達到的。

目前,魯錦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特色的基礎上,研發生產出魯錦面料、床上用品、藝術壁掛、餐廳用品、挎包手袋、服裝服飾、旅遊用品等八大類五百多個花色品種的產品。不同的魯錦織造技法研究開發不同的商品,比如包花技藝主要用於圍巾、頭巾和披肩的成品織造;砍花工藝主要用於功夫帶、床墊、坐墊等用品的織造;打花工藝主要用於包袱帶、餐墊等用品的織造;緙花技藝主要用於室內軟裝飾用品的織造。分技法研發產品的原則,既保持了魯錦製作技藝傳承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增強了魯錦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