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浙江,杭州

河坊街

江南銅屋

全世界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個

像這樣的屋子 ▼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這是一個銅的世界。

房屋通體,

加之所有內置擺設,

目之所及,

全部由銅打造而成。

銅梁銅瓦,銅桌銅椅,

甚至連牆上掛的字畫也是銅製的。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銅屋總面積達三千平方米,

耗費銅料數百噸,

裡面展出著1215件

當代最具收藏價值的熔銅藝術作品。

它的故事,

從同治年間開始講起,

從五代人的夢想講起。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江南銅屋的締造者,

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傳人

——朱炳仁和朱軍岷父子。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嫁女的銅,朱家的工

“朱府銅藝”是中華老字號,開始於同治1875年。朱家祖輩以銅藝和書法聞名,正所謂“以銅立業,以書立世”。

早在 140 多年前,朱府銅藝就以其精湛的工藝廣受歡迎。坊間早有“嫁女的銅,朱家的工”的美名。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 浙江 紹興 |

可是, 再古老的手藝也會遭遇意外。

由於歷史原因,從新中國成立開始,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用作戰略物資,收為國有。銅匠、銅鋪這個三千年伴隨中國人生活的古老行業,退出了百姓的生活。

朱府祖傳三代人的手藝也隨之斷層。

說來可能無法相信,第四代傳人朱炳仁在 40 多歲的時候,還是一個鍊銅工藝的門外漢,甚至他的兒子在童年時期,也沒有太多關於銅的記憶。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時光荏苒,朱府銅藝的沒落一直是朱炳仁的一塊心病。

直到20世紀初,隨著銅市場的開放,朱炳仁看到了復興祖業的希望。

雖然已至不惑之年,朱炳仁還是毫不猶豫地投身於銅藝事業。從最基本的做銅字、銅牌開始,向恢復祖業的理想一步步靠近。

大火燒出的中國傳奇

傳統的鍊銅工藝都是鑄銅文化,十分依賴模具。

朱炳仁在繼承祖傳工藝的同時,也在尋求探索,如何讓銅雕的藝術價值怎樣才能突破傳統工藝的束縛?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大火讓朱府銅藝浴火重生。

2006 年 5 月,朱炳仁為常州天寧寺建造寶塔,在竣工的最後關頭,一場大火燒了起來。塔的屋簷被燒燬,而高溫熔鍊形成的銅結晶體千姿百態。

眼光獨到的朱炳仁發現了熔銅之美,發現一個新的藝術語言。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朱炳仁獨創的熔銅工藝,講究無模與可控。“無模”使銅液自然流暢而解形;“可控”使銅液在藝術家掌控中熔意。

讓銅在一定的空間裡自由流動,不受拘束,形成千姿百態的肌理。熔銅脫離模具,一次成型,因而每一件都是孤品,不可複製。

渾然天成,卻又變幻莫測,將銅的藝術表現力推至化境。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 向日葵 |

此外,他還借鑑了五彩、琺琅彩、粉彩的手法,在熔銅材質上創造出全新彩繪“庚彩”,讓古樸的銅更加流光溢彩。

迄今為止,他的作品已經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中央組織部大樓等多地收藏。

杭州雷峰塔、靈隱銅殿、常州天寧寺寶塔等一座座建築傑作也皆出自朱炳仁之手,他也被尊稱為“中國銅建築之父”。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 雷峰塔 |

第五代傳人

這復興祖業的夢想,不單單在朱炳仁身上,他的兒子朱軍岷也跟著父親,把接力棒傳下來。

“他把銅做成了藝術品,這是開創性的。”在朱軍岷眼中,父親是很了不起的匠人。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有人說我是第五代,其實我是創業那一代。那時候不像現在這麼好招工,父親沒人幫忙我肯定得上。剛開始是謀生,也更是一種責任。這我從沒後悔過”。

如今的朱府銅藝已經傳到第五代,朱炳仁無限的拓展了銅的藝術性,將匠心精神傾力注入作品。兒子踏實肯幹,一干就是20多年。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朱炳仁·銅”的品牌已經在朱軍岷的手中風生水起,現已經成為中國銅文創第一品牌和國禮領導品牌。

縱使已經得到這樣的成績,朱府銅藝探索創新的腳步仍然沒有停止。

2014 年,朱家父子將精妙的銅雕工藝與故宮文化相結合,推出香器、佛器、茶具、屏風等一系列文創產品。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故宮前院長單霽翔考察後讚賞不已,力邀朱炳仁為故宮文創顧問,特意撥出故宮乾隆花園隧初堂作為朱炳仁銅系列文創的展示中心。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2015 年,朱府銅藝與荷蘭梵高博物館展開合作,創造梵高的文創產品。

而江南銅屋的建造更是凝聚了五代傳承的朱府銅藝的精華,是中華老字號與現代工藝的完美融合。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銅的使用已經遠不如從前。但銅文化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個發展時期銘刻著時代的印記。

正是由於銅文化與其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同步發展,才形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而如今的“朱府銅藝”,正在創新中重獲新生。

他四十歲入行,成為中國銅王

所謂消亡,

不單單體現在消失,

而是遺忘與放棄。

所謂傳承,

不僅僅意味著複製,

而是創新與進步。

讓傳統的"舊手藝”經受市場洗禮

而與時俱進,

讓消失的“老東西”

重新迴歸人們的生活之中。

或許這才是“傳承”這個詞真正的意義。

更多朱炳仁銅藝作品,歡迎點擊“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