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個整理、編制目錄、打印、裝訂、複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進行大廈搭建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用這個頗具儀式感的過程,將這些鬆散的知識緊密的在物理上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在大腦裡也有了這樣的系統化的投影,新的溝回在形成,大腦中新的迴路建立起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魔法時刻!如同巫師在往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投入不同的原材料,一點蜥蜴的皮,一把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沙礫,一顆100歲的大樹上長出的第一個蘋果,剛出生的大象的口水…,然後,念動咒語,“DUANG”,一個超級武器出現了!

04

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個整理、編制目錄、打印、裝訂、複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進行大廈搭建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用這個頗具儀式感的過程,將這些鬆散的知識緊密的在物理上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在大腦裡也有了這樣的系統化的投影,新的溝回在形成,大腦中新的迴路建立起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魔法時刻!如同巫師在往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投入不同的原材料,一點蜥蜴的皮,一把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沙礫,一顆100歲的大樹上長出的第一個蘋果,剛出生的大象的口水…,然後,念動咒語,“DUANG”,一個超級武器出現了!

04

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學什麼,那是極好的。說到學習,學什麼,可能要比怎麼學重要得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做正確的事情與把事情做正確之間的關係。

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對提高自己生活質量有幫助的科目進行學習,可能是最佳的追求。比如,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人們都需要做出很多判斷與決策,在這個普遍認為資源稀缺的時代,基於這個基本點出發的經濟學,可能就是幫助個體進行決策的輔助知識。

或者,某項愛好,感興趣的東西,都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對攝影感興趣,有人喜歡萬曆十五年,那麼相應的興趣愛好也會指引你選擇某些知識去學習。比如,學攝影、學畫畫、學詩詞,什麼都行。

分工與合作帶來的人際溝通的增加,人們之間的互動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瞭解自己進而瞭解他人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這個時候,心理學能帶給我們幫助。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個整理、編制目錄、打印、裝訂、複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進行大廈搭建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用這個頗具儀式感的過程,將這些鬆散的知識緊密的在物理上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在大腦裡也有了這樣的系統化的投影,新的溝回在形成,大腦中新的迴路建立起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魔法時刻!如同巫師在往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投入不同的原材料,一點蜥蜴的皮,一把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沙礫,一顆100歲的大樹上長出的第一個蘋果,剛出生的大象的口水…,然後,念動咒語,“DUANG”,一個超級武器出現了!

04

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學什麼,那是極好的。說到學習,學什麼,可能要比怎麼學重要得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做正確的事情與把事情做正確之間的關係。

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對提高自己生活質量有幫助的科目進行學習,可能是最佳的追求。比如,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人們都需要做出很多判斷與決策,在這個普遍認為資源稀缺的時代,基於這個基本點出發的經濟學,可能就是幫助個體進行決策的輔助知識。

或者,某項愛好,感興趣的東西,都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對攝影感興趣,有人喜歡萬曆十五年,那麼相應的興趣愛好也會指引你選擇某些知識去學習。比如,學攝影、學畫畫、學詩詞,什麼都行。

分工與合作帶來的人際溝通的增加,人們之間的互動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瞭解自己進而瞭解他人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這個時候,心理學能帶給我們幫助。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反正啊,這個時代,不論你學什麼,你總得學點什麼。或者在現實的壓力下所形成的需求,或者在興趣的刺激下所帶來的衝動,學習都是這個時代個體的不可避免的選擇。(學什麼是如此的重要,上述的寥寥數筆肯定無法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日後或許專門在寫一篇和大家一起探討。)

上面提到的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或者收費,或者免費的課程,已經幫助你係統化了。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系統化的學習這些知識或者技能。

如果我們給自己每天的工作記個流水帳,將每一個事件的發生記錄下來,看看這一天都是怎麼過來的。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和工作的大段時間之外,還有很多小塊的時間,這些時間,我們稱之為碎片化的時間。

這些時間,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動手”不動腦。主要是四肢在行動,此時,大腦一般進行條件反射的行為,意識層面空缺。這塊時間正好是可以用來進行學習的時段。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個整理、編制目錄、打印、裝訂、複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進行大廈搭建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用這個頗具儀式感的過程,將這些鬆散的知識緊密的在物理上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在大腦裡也有了這樣的系統化的投影,新的溝回在形成,大腦中新的迴路建立起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魔法時刻!如同巫師在往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投入不同的原材料,一點蜥蜴的皮,一把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沙礫,一顆100歲的大樹上長出的第一個蘋果,剛出生的大象的口水…,然後,念動咒語,“DUANG”,一個超級武器出現了!

04

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學什麼,那是極好的。說到學習,學什麼,可能要比怎麼學重要得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做正確的事情與把事情做正確之間的關係。

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對提高自己生活質量有幫助的科目進行學習,可能是最佳的追求。比如,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人們都需要做出很多判斷與決策,在這個普遍認為資源稀缺的時代,基於這個基本點出發的經濟學,可能就是幫助個體進行決策的輔助知識。

或者,某項愛好,感興趣的東西,都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對攝影感興趣,有人喜歡萬曆十五年,那麼相應的興趣愛好也會指引你選擇某些知識去學習。比如,學攝影、學畫畫、學詩詞,什麼都行。

分工與合作帶來的人際溝通的增加,人們之間的互動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瞭解自己進而瞭解他人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這個時候,心理學能帶給我們幫助。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反正啊,這個時代,不論你學什麼,你總得學點什麼。或者在現實的壓力下所形成的需求,或者在興趣的刺激下所帶來的衝動,學習都是這個時代個體的不可避免的選擇。(學什麼是如此的重要,上述的寥寥數筆肯定無法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日後或許專門在寫一篇和大家一起探討。)

上面提到的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或者收費,或者免費的課程,已經幫助你係統化了。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系統化的學習這些知識或者技能。

如果我們給自己每天的工作記個流水帳,將每一個事件的發生記錄下來,看看這一天都是怎麼過來的。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和工作的大段時間之外,還有很多小塊的時間,這些時間,我們稱之為碎片化的時間。

這些時間,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動手”不動腦。主要是四肢在行動,此時,大腦一般進行條件反射的行為,意識層面空缺。這塊時間正好是可以用來進行學習的時段。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早晨起床後的洗臉,刷牙,洗澡;上班下班的路途中;睡覺前的洗漱等。總之,這類時間是幾乎每天都固定的,具體不論在幾點出現,但是一般來說都會有的。這段時間可以用來安排進行音頻的系統化的學習。比如收聽訂閱的音頻的專欄,現在,像“得到APP”,“喜馬拉雅”,包括微信等都提供了很多類似的學習內容。通過一段這樣的時間的積累,可以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建立起較為系統化的認知。

然後,就是和上面說到的碎片化的知識一樣了,使用七龍珠法,將這些本身就係統化的知識收集起來,找時間再次複習。

"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打開你的微信,點“我”,然後再點“收藏”,手指從下往上劃,數數看,你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劃拉4、5次之後,停下來,在其中隨便選中一篇,看看題目,你還記得嗎?點進去看看,還有印象嗎?別不好意思,“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大家都一樣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仔細回憶一下,還能想起收藏這篇文章時的場景嗎?也許剛看的時候自己是那麼的激動,嗯,好文章,我要收藏起來,以後學學,按照這個上面說的做,我就能實現什麼什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

01

從吃大餐到吃快餐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先賣個關子,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個時間和知識雙重碎片化的時代,於是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學習。

以前,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像是吃正餐。一科一科的學,一科一科的考。那種學習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有教科書,從知識的最基本的要點開始,一點點的展開,一個章節是一個主要內容。先學力學,再學光學,再學電學等等等等……而現在呢,我們通常很難有機會這樣的學習,我們都是通過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零散的知識。

這幾年,從微博、微信、還有眾多的知識服務APP如得到等,我收集到了大量的貌似碎片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給這些知識起了個名字,叫做:“知識漢堡包”。這類知識漢堡包一般分為三層。

第一層:現象。對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某類新興事件、思潮、現象、人物、名詞等的描述;

第二層:原理。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或淺明的道理,並對此展開詳細的解讀;

第三層:方法論。這種原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為一般人所用,提煉出幾點較為容易上手的實踐指南。

這類知識漢堡包有這樣幾個特點:

1、快餐化。得到的容易,“吃”起來很快。朋友圈裡有很多這類的知識,29個自我管理工具,10張PPT告訴你12個顛覆性的知識,10本改變命運的書等等等等。

2、量不大。一般的內容集中在2000-5000字左右,視頻或者音頻的長度一般在十幾分鍾,佔用的時間都不長。

3、內容雜。涵蓋著方方面面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用的沒用的,什麼樣的都有。個體需要進行甄別和篩選。

02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不管怎麼,反正大家收集和收藏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就像那句話,我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文章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我們沒有將這些知識和道理用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要用,我們也想用,但是沒什麼還是沒有去用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該使用某項原則的時候想不起來用呢?為什麼我們在該瞭解客戶需求的時候卻總是想著怎麼才能說服他買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呢?因為我們對於銷售這個知識體系的瞭解是點滴的,沒有系統化,知識和知識之間沒有鏈接

知識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連接將自己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可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體系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智慧。而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而且,連接起來的知識更容易被我們回憶起來,當我們想起地基的時候,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可以想到承重柱,然後可以想到天花板,可以想到外牆和窗戶,因為這個建築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成體系的。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無論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知識,如果沒有放在一定的類別之下,那麼,這些知識就真的永遠只是碎片了。

散落一地的磚頭再多也不是牆。這些點滴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分類整理,與其他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的大腦更可能將其遺忘。

所以,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們通過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需要補上一個中間環節,系統化。

如果知識沒有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為其建立一個系統。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偷巧”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追求神似,先建立一個系統的“形”。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怎麼做呢?

這個過程一共分為7步,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七龍珠法。

03

召喚神龍的七顆龍珠

第一步:找工具。找一個系統收集各種格式文件的工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等等,網上有很多這類筆記類的APP,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第二步:入筆記。將自己覺得好的資源,不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音頻,存儲在筆記中。

第三步:貼標籤。在存入筆記的時候,記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分類,給資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中國經濟、成長方法、變頻器、工業品等等,只要自己知道是哪一類就好。

第四步:做筆記。一定要寫上幾句自己的感悟。比如,為什麼要收藏這篇文章,或者這篇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怎麼用,文章的大意是什麼,總之,開始的時候,你需要寫上點什麼,一點就好,慢慢來。“有研究表明,哪怕每次只輸入一個符號,也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你在收藏的內容下做筆記,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時候,其實,是將這篇文章與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一定的連接的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第五步:整理。當一個主題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時候,比如經常在標籤下看看,如果這個主題的文章超過了30篇,就可以就行整理了。整理的一個交付物是目錄,將這些同類型的文章發在一起,形成一個目錄。如果是使用印象筆記,這個APP可以自動幫助你生產一個目錄。

第六步:打印裝訂。這時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習慣,也許是old fashion,我更喜歡看紙質的東西。將內容打印出來之後,像我們大學畢業最終呈現的論文似的,將其裝訂起來。

第七步:再讀一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那麼既然你認為足夠重要的可以收藏的知識,當然值得你再讀一遍咯。甚至,應該再讀2遍。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個整理、編制目錄、打印、裝訂、複習的過程,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進行大廈搭建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用這個頗具儀式感的過程,將這些鬆散的知識緊密的在物理上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在大腦裡也有了這樣的系統化的投影,新的溝回在形成,大腦中新的迴路建立起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魔法時刻!如同巫師在往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投入不同的原材料,一點蜥蜴的皮,一把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沙礫,一顆100歲的大樹上長出的第一個蘋果,剛出生的大象的口水…,然後,念動咒語,“DUANG”,一個超級武器出現了!

04

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學什麼,那是極好的。說到學習,學什麼,可能要比怎麼學重要得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做正確的事情與把事情做正確之間的關係。

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對提高自己生活質量有幫助的科目進行學習,可能是最佳的追求。比如,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人們都需要做出很多判斷與決策,在這個普遍認為資源稀缺的時代,基於這個基本點出發的經濟學,可能就是幫助個體進行決策的輔助知識。

或者,某項愛好,感興趣的東西,都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對攝影感興趣,有人喜歡萬曆十五年,那麼相應的興趣愛好也會指引你選擇某些知識去學習。比如,學攝影、學畫畫、學詩詞,什麼都行。

分工與合作帶來的人際溝通的增加,人們之間的互動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瞭解自己進而瞭解他人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這個時候,心理學能帶給我們幫助。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反正啊,這個時代,不論你學什麼,你總得學點什麼。或者在現實的壓力下所形成的需求,或者在興趣的刺激下所帶來的衝動,學習都是這個時代個體的不可避免的選擇。(學什麼是如此的重要,上述的寥寥數筆肯定無法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日後或許專門在寫一篇和大家一起探討。)

上面提到的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或者收費,或者免費的課程,已經幫助你係統化了。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系統化的學習這些知識或者技能。

如果我們給自己每天的工作記個流水帳,將每一個事件的發生記錄下來,看看這一天都是怎麼過來的。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和工作的大段時間之外,還有很多小塊的時間,這些時間,我們稱之為碎片化的時間。

這些時間,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動手”不動腦。主要是四肢在行動,此時,大腦一般進行條件反射的行為,意識層面空缺。這塊時間正好是可以用來進行學習的時段。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早晨起床後的洗臉,刷牙,洗澡;上班下班的路途中;睡覺前的洗漱等。總之,這類時間是幾乎每天都固定的,具體不論在幾點出現,但是一般來說都會有的。這段時間可以用來安排進行音頻的系統化的學習。比如收聽訂閱的音頻的專欄,現在,像“得到APP”,“喜馬拉雅”,包括微信等都提供了很多類似的學習內容。通過一段這樣的時間的積累,可以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建立起較為系統化的認知。

然後,就是和上面說到的碎片化的知識一樣了,使用七龍珠法,將這些本身就係統化的知識收集起來,找時間再次複習。

為你的知識找一個家 | 碎片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總之,不論是在碎片化的知識面前,還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面前,我們都可以使用七龍珠法將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體系越完善,將來,在使用到的時候能被回憶起來並就行使用的概率就大,學習的效果就越明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