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此外,鬣狗這個動物集團的口音和舉止也像極了紐約的黑幫。

迪斯尼動畫故事片中常會有一個黑人團伙出現的傳統,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迪士尼電影《森林王子》中就塑造了熱愛爵士樂的國王路易斯和猴子的形象。

與這些猿類一樣,在《獅子王》“自然和善良”的固定模式中,鬣狗的形象顯得十分鮮明,它們是永遠遊走在“毒圈”之外的玩家。

儘管鬣狗的形象在電影中也起到了喜劇的作用,但隨著對他們愚蠢、懦弱和暴力的不斷描寫,電影清楚地表達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這是媒體不能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獅子王》一個關鍵片段中,還出現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此外,鬣狗這個動物集團的口音和舉止也像極了紐約的黑幫。

迪斯尼動畫故事片中常會有一個黑人團伙出現的傳統,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迪士尼電影《森林王子》中就塑造了熱愛爵士樂的國王路易斯和猴子的形象。

與這些猿類一樣,在《獅子王》“自然和善良”的固定模式中,鬣狗的形象顯得十分鮮明,它們是永遠遊走在“毒圈”之外的玩家。

儘管鬣狗的形象在電影中也起到了喜劇的作用,但隨著對他們愚蠢、懦弱和暴力的不斷描寫,電影清楚地表達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這是媒體不能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獅子王》一個關鍵片段中,還出現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劇情中,“刀疤”告訴鬣狗們,他計劃殺死木法沙沙並意圖接管王國的時候,鬣狗的洞穴立即噴發出了恐怖的熔岩和硫磺氣體,隨即“刀疤”高高一躍跳到了岩石的最高處,畫風一轉,鬣狗們竟變成了成群的黨衛軍,雙眼通紅,身體呈30年代風格的稜角狀,伸手向“刀疤”致敬。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此外,鬣狗這個動物集團的口音和舉止也像極了紐約的黑幫。

迪斯尼動畫故事片中常會有一個黑人團伙出現的傳統,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迪士尼電影《森林王子》中就塑造了熱愛爵士樂的國王路易斯和猴子的形象。

與這些猿類一樣,在《獅子王》“自然和善良”的固定模式中,鬣狗的形象顯得十分鮮明,它們是永遠遊走在“毒圈”之外的玩家。

儘管鬣狗的形象在電影中也起到了喜劇的作用,但隨著對他們愚蠢、懦弱和暴力的不斷描寫,電影清楚地表達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這是媒體不能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獅子王》一個關鍵片段中,還出現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劇情中,“刀疤”告訴鬣狗們,他計劃殺死木法沙沙並意圖接管王國的時候,鬣狗的洞穴立即噴發出了恐怖的熔岩和硫磺氣體,隨即“刀疤”高高一躍跳到了岩石的最高處,畫風一轉,鬣狗們竟變成了成群的黨衛軍,雙眼通紅,身體呈30年代風格的稜角狀,伸手向“刀疤”致敬。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這種難以解釋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們把它和納粹復國主義聯繫起來,儘管故事的結局是“刀疤”輸掉了這場“戰爭”,但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卻是十分深刻的,這也是引起媒體廣泛批評的原因。

但也有另外一些媒體認為,雖然獅子刀疤的顏色較深,但卻有一種上流社會的英國口音(由傑里米·艾恩斯配音),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它歸於種族歧視的範疇。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此外,鬣狗這個動物集團的口音和舉止也像極了紐約的黑幫。

迪斯尼動畫故事片中常會有一個黑人團伙出現的傳統,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迪士尼電影《森林王子》中就塑造了熱愛爵士樂的國王路易斯和猴子的形象。

與這些猿類一樣,在《獅子王》“自然和善良”的固定模式中,鬣狗的形象顯得十分鮮明,它們是永遠遊走在“毒圈”之外的玩家。

儘管鬣狗的形象在電影中也起到了喜劇的作用,但隨著對他們愚蠢、懦弱和暴力的不斷描寫,電影清楚地表達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這是媒體不能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獅子王》一個關鍵片段中,還出現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劇情中,“刀疤”告訴鬣狗們,他計劃殺死木法沙沙並意圖接管王國的時候,鬣狗的洞穴立即噴發出了恐怖的熔岩和硫磺氣體,隨即“刀疤”高高一躍跳到了岩石的最高處,畫風一轉,鬣狗們竟變成了成群的黨衛軍,雙眼通紅,身體呈30年代風格的稜角狀,伸手向“刀疤”致敬。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這種難以解釋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們把它和納粹復國主義聯繫起來,儘管故事的結局是“刀疤”輸掉了這場“戰爭”,但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卻是十分深刻的,這也是引起媒體廣泛批評的原因。

但也有另外一些媒體認為,雖然獅子刀疤的顏色較深,但卻有一種上流社會的英國口音(由傑里米·艾恩斯配音),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它歸於種族歧視的範疇。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ambrose evans pritchard

安布羅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 pritchard)在《星期日電訊報》上也撰文稱《獅子王》是:“完全回到舊傳統“,”這是一個關於恥辱、榮譽、孝順和學會揹負成人生活的作品,在後自由主義、後基督教美國的破碎文化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出品的動畫,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朋友的陪伴下,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最近,國內陸續上映了它的最新電影版本。不同於兒時的回憶,火焱在這次觀影后,對迪士尼的文化,以及對《獅子王》角色背後的意義,卻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迪士尼創作文化,初代《獅子王》的政治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文學作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創作手法

1994年版本的《獅子王》,其視覺形象是迪士尼在20世紀30年代以《白雪公主》確立的“動畫現實主義美學”基礎上完成的。

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故事片都會遵循一種“古典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通過對角色及其動作的三維性,進行深度拍攝、平移、縮放和編輯,形成一種看似簡單但又深刻的文學形象,就像《小飛象》和《睡美人》那樣。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而《獅子王》大體上也遵循了這個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動畫師就研究了真實動物的動作,並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實現其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極為嚴肅和震撼的非洲世界。

影片的開端即為故事設定了基調。一場壯觀的日出下,許多身形優雅的動物開始奔襲,它們穿過霧濛濛的平原,經過色彩斑斕的瀑布,在成群火烈鳥的映襯下,向獅王和王后新生的幼崽致敬。幼獅被陽光照亮,隨後在一群極具騎士精神的動物面前接受朝拜。

從根本上說,《獅子王》的敘事不僅以“動物國王的出生”開始和結束,還戲劇性地將“國土和國王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影片一開始,小獅子“辛巴”的降臨給了整個王國希望,而“國王”木法沙的逝世又讓整個王國暗淡下來。但隨著辛巴的迴歸以及其兒子的誕生,王國再次充滿了活力。

所以這種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極具現實主義的敘事,以及宏偉的世界觀,讓《獅子王》一躍成為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動畫電影。

創作理念以及迪士尼的發展

《獅子王》這部史詩電影其實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很大的聯繫。

它的編劇,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想要製造一個“像火炬手那樣將責任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故事。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傑弗裡·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

於是,小獅子辛巴的故事誕生了——這頭獅子幼崽(錯誤地)為他父親木法沙的死而感到羞恥,從而逃離了他的家庭和命運。但其實,木法沙的悲劇是由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刀疤”一手策劃的。

然而,不幸中的萬幸,辛巴在逃難時與貓鼬丁滿以及野豬彭彭相識,開始過起了“阿庫瑪吶塔塔”版的烏托邦生活。

最後,在薩滿狒狒拉菲基的幫助下,辛巴看到了重生的父親木法沙,接受了父親的意志,重新找回丟失的驕傲和勇氣。

隨後,它返回故土,完美地將王國從叔叔“刀疤”的暴政下解救出來,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斯蒂芬·克萊恩

對於這個故事,藝術家斯蒂芬·克萊恩曾評價到:“它充滿了激情…專注創造一個卓越英雄的事蹟——一個有追求的人,一個倖存者,一個有權勢的人,一個能從錯誤中認識正確的人…在宏偉的故事藍圖中,他正面臨著持久的鬥爭——進步、啟蒙、勝利和道德正確。”

事實上,《獅子王》是迪士尼內部深度創造的第一個故事,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無論是作為迪士尼的目標受眾,還是作為公司傳統世界觀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概念都至關重要。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獅子王》的敘述遵循了迪斯尼電影中父親、兒子、夥伴(木法沙、辛巴和丁滿/彭彭)三人統治的文學架構,以及孩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青春期“”的引入。

影片中,青少年的“辛巴”放棄了一種“懶散的即時滿足”,並選擇“對生活負責”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主流的消費文化(主要是以年輕人主)產生了衝突,但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家庭危機。

這裡的危機主要是指年輕人對家庭分裂、單親(特別是單親母親)的恐懼,以及對缺乏男性榜樣的焦慮。《獅子王》反映了這些焦慮,因此這部電影強調陽剛之氣,強調責任和重建破碎的家庭。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其實“家庭”這一核心觀念最早是由迪士尼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廣告業的發展而成熟。

儘管迪士尼動畫最初的初衷並不是面向家庭觀眾,但在玩具領域的成功卻幫助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可愛”的玩具形象,既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本能,又吸引了孩子的興趣,促進了家庭文化以及商業需求的發展。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經營出了一套完善的理念,即“通過戲劇或電視的形式為新一代青少年(依賴於他們父母對這些電影的懷念)重播已發佈的電影”,以此吸引觀眾。可以說,1960年這一代觀眾的構建是完全依賴於“過去和現在、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之間傳遞的”。

但在60年代後期,影片的受眾群體卻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

儘管青少年一直是好萊塢產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青年文化的發展,“自主年輕”的觀眾開始要求觀看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電影不再需要家庭的支撐了。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RoyO.Disney

20世紀80年代初,羅伊•O.迪斯尼(RoyO.Disney)就曾認識到了這一危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們曾與越南發生過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這些事情在很多方面把家庭拆散了。”

然而,在社會變革面前,迪士尼確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這家保守的公司一直保持著對國家的懷舊願景。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種立場幾乎造成了災難性的商業後果——迪士尼公司面臨著鉅額虧損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家公司是一家父系的家族企業,掌門人沃爾特和他去世後的遺孀以及侄子都認為自己是某些傳統價值觀的代表。

因此,迪斯尼公司自身的企業歷史和理念也是影片《獅子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獅子王》可以被視為迪士尼自身的映射:公司的女性結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鬥爭;表親之間的衝突;沉默的母親堅持不懈地維護既定的秩序;當然還有死去父親幽靈般的影響。

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歸是完美的:“驕傲巖”似的迪士尼最終被其他家庭成員從危機中解救出來,擺脫了“鬣狗”般敵對公司的威脅。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政治因素

其實94版《獅子王》在最初發布的時期就接受了美國媒體帶有明顯“政治正確”的批評。

像《星期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郵報》曾報道說:這部影片刺激了“女權主義者、種族激進分子和其他受害者群體”。

其中大部分媒體抨擊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影片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女性角色最終是受害者,而男性則是受權力驅動的競爭對手)、種族主義(刀疤比其他獅子更黑,有黑色的鬃毛,鬣狗也是黑色的)以及歪解非洲的地理環境。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Giles Coren

作家吉爾斯·科倫(Giles Coren)在《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至少迪斯尼在文化上不敏感,在政治上也顯得很幼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黑色和白色可以代表好與壞,但不能等同於膚色。在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中,讓擬人化的動物代表人類,發生誤解的概率會很大。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國王想回歸接管土地,但不守紀律的鬣狗卻總是試圖摧毀這種統治——這實際上是對帝國白人在非洲統治的頌揚。”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此外,鬣狗這個動物集團的口音和舉止也像極了紐約的黑幫。

迪斯尼動畫故事片中常會有一個黑人團伙出現的傳統,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迪士尼電影《森林王子》中就塑造了熱愛爵士樂的國王路易斯和猴子的形象。

與這些猿類一樣,在《獅子王》“自然和善良”的固定模式中,鬣狗的形象顯得十分鮮明,它們是永遠遊走在“毒圈”之外的玩家。

儘管鬣狗的形象在電影中也起到了喜劇的作用,但隨著對他們愚蠢、懦弱和暴力的不斷描寫,電影清楚地表達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這是媒體不能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獅子王》一個關鍵片段中,還出現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劇情中,“刀疤”告訴鬣狗們,他計劃殺死木法沙沙並意圖接管王國的時候,鬣狗的洞穴立即噴發出了恐怖的熔岩和硫磺氣體,隨即“刀疤”高高一躍跳到了岩石的最高處,畫風一轉,鬣狗們竟變成了成群的黨衛軍,雙眼通紅,身體呈30年代風格的稜角狀,伸手向“刀疤”致敬。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這種難以解釋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們把它和納粹復國主義聯繫起來,儘管故事的結局是“刀疤”輸掉了這場“戰爭”,但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卻是十分深刻的,這也是引起媒體廣泛批評的原因。

但也有另外一些媒體認為,雖然獅子刀疤的顏色較深,但卻有一種上流社會的英國口音(由傑里米·艾恩斯配音),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它歸於種族歧視的範疇。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ambrose evans pritchard

安布羅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 pritchard)在《星期日電訊報》上也撰文稱《獅子王》是:“完全回到舊傳統“,”這是一個關於恥辱、榮譽、孝順和學會揹負成人生活的作品,在後自由主義、後基督教美國的破碎文化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深度丨除了烏托邦文化,你對《獅子王》的文創背景還了解多少?

所以,《獅子王》這部影片,看起來是一部面向兒童或者青少年的動畫電影,但實際上卻非常具有時代精神和內涵。它受到了美國70,80年代反戰思潮的影響,也標誌著迪士尼家族公司從鼎盛到沒落再到輝煌的全部歷程。當然,它獨特的影片環境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批評,例如納粹主義情節、種族歧視以及對女性的歧視等。

不過,終歸來講,這部劃時代的影片還是給我們的童年帶來很多啟迪和美好到的,而且在新的電影版本中,之前的這些槽點已經被迪士尼公司完美地避開了,細心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真正的王者歸來!

文丨火焱

參考文獻

Bly, Robert Iron John: a Book about Men, Element, 1991

Confino, Jonathan 'The Lion King makes Disney figures roar', Guardian, p.20, 23/11/94

Davies, Hugh ''Hamlet with fur' makes a box office killing', Daily Telegraph, p.13, 21/6/94

Dorfman and Mattelart How to Read Donald Duck: Imperialist Ideology in the Disney Comic, International General, 1984

Leyda, Jay (ed.) Eisenstein on Disney, Methuen, 1988

Forgacs, David 'Disney animation and the business of childhood', Screen vol.53, pp.361-74, Winter 1992

Herrnstein and Murray The Bell Curve: 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 Free Press Paperbacks 1996

Kline, Steven Out of the Garden - Toys and Childrens' Culture in the Age of TV Marketing, Verso, 199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