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解行之特點(一)

釋太虛 佛教 法藏 華嚴經 法舫文化 2017-04-11

太虛大師解行之特點(一)

太虛大師為現世之人天眼目,佛教領袖,早已盡人皆知。然其解行之特點,尚有為大眾所未克明瞭者。故特分述此篇,以餉閱者。

解之特點

法無定法。故世尊之說法,皆依方便門,若依真實門,則無法可說,所謂“法住法位,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其性常住”。方便門中,除眾生病,或空或有,或大或小,皆是應機。除爭論故,大師之解佛學者,亦施種種之方便直探佛陀本懷,源源本本,和盤托出,而顯一切法門之殊勝,且毫無門戶之知見。倘非具有無上之妙解,無礙之辯才者,豈能如是。此大師圓音解教之特點,千百年來無與倫者。今就其所解佛學略述其特點。佛學特解之

(一)宗教之確定

竊按吾中國之佛學,由印度西域傳譯,幾三千年,三藏聖典,達萬卷。往昔大德,宗經宗論,各發優長,建立宗派、立十三宗:曰三論宗、曰法相宗、曰天台宗、曰華嚴宗、曰律宗、曰禪宗、曰涅槃宗、曰地論宗、曰攝論宗、曰淨土宗、曰真言宗、曰俱舍宗、曰成實宗(或立十宗)。此十三宗,前十一宗為大乘宗,後之二宗為小乘宗,乃我國佛學線上之總分析。或依一經,或依一論,或依一律,精深研竅,啟祕發奧,而即以此一經一論之殊勝點,而括統一切佛學。故中華之佛學,乃綜合之佛學也。此吾民族之特性,亦吾先德造詣宏深,思想精密之所至也。大師於所著《整理僧伽制度論》,審名訂義,且一一發揮其源流,及其各宗之殊勝。複次將大乘之十一宗,綜合為八大宗,俱舍成實亦附焉。此大師於佛學解上放一異彩,使講學者有所宗歸矣。故特錄佛教各宗派源流明大乘各宗廢立一段如下。

“……大乘各宗共有十一,然地論歸入華嚴,攝論歸入唯識,涅槃歸入天台,則唯八宗而已。嘗論震旦之佛法,以隋唐為全盛。六朝以往,發端而微;五代以降,殘廢而偏。於隋唐諸大別為南山、少室、開元、廬山、嘉祥、慈恩、天台、清涼之八宗。在此則可附益而不可移植;在餘則可含攝而不可別樹。能使中華之佛教徒眾皆不出於八宗之外,常不局於八宗之一。始從八最初方便學,門門入道,總成一園融無礙行,頭頭是道,如八楞寶,唯一金剛,則震旦佛教之特色已。……”

此為大師解佛學之第一特點。其確定八大宗之意旨,見於《整理僧伽制度論》等。大師既圓解教義,何須分定八宗耶?

論曰(整僧論等)

問曰:分河飲水,佛祖所戒,真源一本,何須張為八宗,啟乖諍乎?答曰:初學貴在一門,深入乃能精義入神,久修自知殊途同歸,寧慮局道相斫。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者也。數百年來,學者病在汗漫,乃適成紛拿。佛法深廣,人智淺狹,取捨莫定,茫昧無歸,以故學不精察,心不明瞭;不精滯跡,不明封情,滯跡封情,暗生疑諍,此正好為顢頇徿侗之調和所致也。今者欲祛斯病,則端在分宗專究耳。

觀此則知大師依古德遺志分定八宗之意旨,且為狂慢者下一針砭也。

(二)八宗之平等觀

觀大師所著之“三重法界觀”,對辨大乘一乘對辨唯識圓覺宗等論文,則知大師持唯識學者之態度,以非難中華獨創之天台賢首兩大宗也。豈能謂之圓滿通達佛學者哉?餘曰:此大師正是顯佛法平等之處也。蓋臺賢兩宗,雖為先德研究佛學獨得之特勝,然各以其所宗上之經教,而壓抑其他宗之經教,獨高其自宗。後之學者、亦往往持自宗之教義,非排其他各宗佛法。凡熟讀臺賢書者,殆能知之。以是隋唐以降,吾國學佛者於教理只知有臺賢而不知有法相;於“信”“行”只知有禪淨,而不知有法性。千餘年來,習成佛學與人生無關係之大結症,徒養成僧徒之不學無術。前者於今,學而無用,是為近今詬病佛法僧之一大原因也。大師深洞茲因,故依佛法正統之空有性相教義,稍事除其病翳,雖破之而實成之也。如答某師書雲:

“某(大師自稱下同)十年來所持之論旨,在並弘大乘各宗以通達其平等,而標顯其殊勝。平等達則障蔽除,殊勝顯則信行起;義若相反,事固相成。言之間有抑揚,亦明其短長互見,無可高下而已。……某雖不欲墨守古人家法,然對於墨守古人家法者,屬之各標殊勝門內,敬之重之,初不歧視。……。

又略說賢首義雲:

“予曏者嘗略分疏大乘八宗表,釋於《整理僧伽制度論》內。茲著禪之新擊節等,或疑有所偏重於天台唯識,或唯識三論而對於賢首獨若深非之者。然予所重於華嚴者,雖不若墨守賢首家言者之甚,而於平等大乘之上,別標華嚴殊勝處,實不讓持賢首家言者也。此予總持大乘之根本宗旨,曾一表現於《整理僧伽制度論》外又曾示之以大乘宗地圖,他處則隨轉門中密意趣之抑揚耳。”

觀乎此,更知大師於佛法作解之殊勝也。至若對於密宗首倡之而後制抑者,亦皆密意言趣,令學者祛弊就正耳。

(三)攝八為三之圓融觀

總釋尊一代時教,梵華所判頗不一致。印度嘗為八宗之說:一法我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勝義俱空宗,八應理圓實宗。此之八宗通判一代聖教,初四宗純為小乘,次二宗即通大小,後二宗唯大乘矣。此為教體上之分別,亦即是空間上之法體而分判耳。及至中華之四教五教,悉為時間上之作用分判。按佛學之目的,一為開示人天法眼,說明事物之真像,二為救度眾生,出離苦海。前者屬智,後者屬悲,智悲雙運,菩薩事也。四教五教,雖為吾國先德所獨創,發人之所未發,可謂盡美盡善矣。然平心一論,從時間之用上分判聖教,不若從所說空間之法體上分判為適宜。何以故?以佛法乃說明諸法體相,苦空為常無我等義故,不依佛所說法體分判諸教,而依佛說法之時上分判一切佛法之高下勝劣,雖能顯自宗之勝義,而對他宗無相當圓滿之說以處之。此所以有四教五教等之分河,及禪淨律教之爭斥也。大師以極圓滿之態度,從佛所說之法體上,隨佛所顯示之方法不同,進而將八宗約為三宗,且嘗以之抉擇一切佛法,及一切世俗學說焉。(緣起抉擇論雲以所知得法判教淺深)所謂三宗者何?一曰法空觀慧宗,亦名法性空慧宗(略稱空慧宗),二曰法相唯識宗(略稱唯識宗),三曰真如淨德宗,亦曰法界圓覺宗(略稱真如宗)。三宗之釋名,可覽佛法總抉擇談,故不贅述。茲將攝八宗歸三宗列表如下。

太虛大師解行之特點(一)

在此須說明者二:一、此之三宗八宗,但依大乘教義而判,故未涉及小乘宗教義,然亦可以攝之,如三論可攝成實,唯識可攝俱舍。故雖同印八宗,皆從法體上判,只攝其後二宗而略其前六宗。二、禪淨臺賢之四宗,吾國發揚佛學之特點。至律密兩宗,在印度等遍於各部、各教,故彼土不立宗也。對此一覽緣起抉擇論,可曉然矣。複次,此三宗義,昔窺基大師,雖略示之,而未顯然以之判攝一切聖教。今大師依之攝八歸三,判一切教攝一切法,可謂總其成也。三宗之意義以三性顯發,詳於佛法總抉擇談中,是故略之。

(四)世學如理觀

世謂世俗,亦曰世間。世俗之學,名曰世學。不究竟故,有爭論故,名之曰世。大師對於世間一切學問若中若外,若東若西,若科若哲,無不通達。而於一切學術,恆以佛法平等如理之觀慧,平判之、抉擇之、攝受之,使同歸正理,同入覺海。對此若一閱道學論衡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自由史觀及近著現實主義,可知大師之解無不通,知無不達矣。茲錄佛教化的世界宗教學術觀一表,亦可見其意旨矣。(見下表)

太虛大師解行之特點(一)

複次大師於教乘上主張乘一教一,乘三教三乃至乘五教亦五,攝此五而總歸於一平等大乘化。其次,論法相則心宗唯識,不分兩截,與今人分教一乘三法相唯識者稍異。知此,則知大師立腳於平等大乘地上圓融無礙,今人乃偏於一邊。教典俱在,可尋研之,不復一一。

法舫述果中謹識一九,四,二六

(原載《海潮音》第十一卷第七期、《法舫文集》第三卷)

圖片來源:原創、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法舫文化

·法舫文化微信號:ljl19472016

·法舫文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